回覆列表
  • 1 # 小白201705

    首先,人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的,而人的性格先天的因素起決定作用,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沒有好壞,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性格,不用費力去改變他,只要引導孩子趨利避害就好。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問題,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不批評不壓制,因為這是孩子天性使然。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會體會反思。等孩子慢慢長大,他會學會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困難。畢竟正常成年人儘快脾氣急躁都不會一遇困難就隨便哭鬧,摔東西,呵呵。在我看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們耐心等待就好。

    其次,很多小孩子由於語言能力和對自己的情緒認識不足,嚐嚐找不到好的途徑表達,只能透過哭或發脾氣宣洩自己的情緒。家長要明白孩子哭和發脾氣的真正原因,也許孩子這樣做是很笨拙無效的,但是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要理解孩子,讀懂哭鬧背後的原因。我們可以抱抱他,然後幫他認識自己的情緒,可以對他說,“哦,這個確實有點難,寶寶弄不好有點著急了,沒關係,媽媽幫你弄。沒關係慢慢弄,也可以向別人求助一下啊。”“寶寶不高興了,可以告訴媽媽是為什麼嗎?這樣的話,媽媽就可以幫你了。”如果孩子暫時哭鬧不止,聽不進去,那抱抱他,讓他哭完,宣洩出來就好了。不讓抱,就在旁邊看著或者乾脆去幹點別的等他哭完,或者用其他東西轉移一下注意力,讓他忘了這件事。

    最後,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是家長的複製,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對待孩子或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比較容易急躁,缺乏耐心,或者是比較嚴厲,經常批評孩子。家長改變了,孩子自然會改變。身教大於言傳。

  • 2 # 九哥麻麻

    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這個問題我也曾考慮過,孩子焦慮,著急,我應該怎麼辦?我覺得孩子上幼兒園以後也就意味著父母不再有什麼問題都能替他解決了,也以為著孩子從此開始是一個獨立的小人了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我的小時候,有一次我早上起來穿衣服,不知道怎麼就是穿不進去,我很著急,把自己都急哭了,最後也沒有穿進去,所以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我就想以後我兒子只要是懂事了我就要教給他生活的技能,從小培養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如題,因為孩子從小和我們一起成長,突然被送到了幼兒園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解決,有一些外向的孩子,嘴巴甜點的會尋求老師幫助,可有些依賴父母的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個人認為每次接孩子放學的時候都需要和老師溝通一下孩子這一天的情況,然後再回家和孩子溝通一下這一天在幼兒園遇到的問題,幫助他一起解決

    孩子脾氣急,摔東西正是表現出來孩子沒有安全感和遇到問題不會處理的心情,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耐心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並去幫助他儘快調整好心情,積極配合老師,並積極與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要多關心孩子以至讓他恢復到正常狀態

  • 3 # 大臉貓3366

    對於這個問題我丟擲的觀點是,先舒緩爸媽的焦慮。

    孩子的脾氣秉性在出生後就會有明顯的差別,有的孩子就是很安靜,有的孩子就是好動,沒有什麼好於不好的差別。

    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解決,不正面交鋒,不說教,避免產生抵抗心理。寶媽寶爸們去做些別的事情,讓孩子的拳頭打在空氣裡,想發脾氣卻找不到物件,慢慢他會覺得這種方式很沒意思。

    我有一次帶孩子去超市,孩子非要買一個玩具,可是好像剛給他買過玩具,所以不打算再買了,孩子坐在地上哭,我也不哄,也不說教,我買我的東西,後來哭了幾分鐘,自己就起來跟著我走了,也不鬧也不說,從那之後再沒有在超市裡因為買東西鬧過,因為他知道沒用。

    對於孩子脾氣急,你不急就好,況且孩子大了脾氣是會慢慢改變的,我們順其自然,別做太多管教干涉就好。

  • 4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任何人在自己想要做一件事,卻沒有做成的時候,都會產生挫敗感,但每個人應對挫敗感的方式不同,發脾氣就是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所以作為父母,可以有意培養孩子與挫敗感相處的技巧,訓練孩子表達情緒的正確方法。

    【錦囊妙計1】替孩子命名情緒:人會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他們不清楚自己的情緒時,就會感覺到更糟糕。所以幫助孩子命名情緒,有助於他們給自己的感受貼上標籤,並且在下一次,他就學會了說“我現在很傷心”,而不是簡單的發脾氣。

    【錦囊妙計2】不替代:雖然孩子沒做好,但是家長也不要替代孩子去完成任務,因為如果家長替代了,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有困難時,總有一個人出來幫自己處理困難,於是他們就不會再發展自己獨立應對挫折的能力。

    【錦囊妙計3】冷處理法:孩子的哭鬧實際上是在求得幫助,如果家長此時立刻前去幫助,便會強化其發脾氣的行為模式,當下一次孩子體驗到挫折時,便會繼續採用這種方法,因為在他們的大腦中,相信這種方法足夠好使。建議你在準備去安慰和勸慰孩子之前,先等半分鐘。

    【錦囊妙計4】誘導思考法:建議養育者在此時,不要直接“動手”幫助孩子,而是要引導孩子思考怎麼辦。直接上手是一種替代,而引導孩子思考怎麼辦,會鍛煉出孩子一種遇到困難先想辦法的思維邏輯,否則孩子將來就容易沉浸在挫敗感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用溼巾,等於給他吃消毒劑,這種說法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