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成剛

    東西方的家庭教育應該說各有所長。近年來,歐美一些國家也在鼓勵向東方國家學習,我們也在學習歐美國家的一些優勢和長處。純粹從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出發,我認為歐美家庭教育主要有如下幾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首先是至高無上的家庭觀念,西方家庭和東方家庭一樣,不僅重視家庭的觀念,更付諸行動去實踐這種觀念。每天到了下班或放學的時間,大人和孩子紛紛回到家裡,確保家庭成員每天的共處時間,大家各忙各的,父母做飯做家務,孩子做作業過家家,晚飯後一起遛狗散步,週末一起出門聚餐,節假日一起遠足或度假,一切都以家庭為中心,一個不能少,家人之間由此形成一個很強的紐帶,相互幫助和支援,同甘共苦。其次是大家的交流和學習時光。歐美的很多house裡都有一個叫family room的空間,家人每天會在這裡相聚聊天和溝通,大家平等對話,可以針對各種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不分高低和對錯,但鼓勵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時,每天大家都有自己的閱讀時間,這是代代相傳的好習慣,也是靜修的好時光,書本成為了大家獨處的最佳伴侶,家長和孩子相互促進,互為榜樣。目前中國人均讀書數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最後是尊重孩子個性和選擇的傳統。家長一般不強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一定要學鋼琴或者學舞蹈,大部分家庭會量力而行,根據孩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幫助挖掘自身的潛力,藉助可能的資源,幫助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成為更好的自己,去幫助他人,去改變這個世界。

  • 2 # 七七趣事

    基礎教育借鑑的不多,日本也是應試教育。但是歐美國家就大部分是放養的那種,但是國外的精英教育比國內的不知道要嚴格多少倍,他們大部分的基礎教育在於有國家的大量的投入,家庭也比中國家庭富裕太多了,所以他們如果不是出生在精英家庭的話一般都沒有能力送孩子去進行精英的教育,那可不是一般家庭能進去的。

    素質教育可是要花錢的,大把大把的錢。音樂,舞蹈,各種補習班可不是現在一般中國家庭能夠承受的,所以很多人說要素質教育,其實這是想要摧毀中國的基礎教育啊,你沒錢哪來的能力去跟那些富二代和中產階級的家庭去競爭呢? 人家孩子各個不是會音樂,就是會舞蹈,人家有錢!

    國內教育最要改變的是大學的教育方式,國外的名牌大學進入會相對簡單,但是想要畢業的話可是難上加難,所以很多人在大學都是拼了命的去學習。

    國內是進入難上登天,畢業反而簡單許多。導致很多人進了學校之後很多人都不去學習了,都在玩,導致大學四年下來基本都荒廢了!

    不過近幾年國內的一些名牌大學貌似也開始實施學分制度了,這應該是一個好的開始。

    很多人說要取消高考的英語,其實這是一個比較愚蠢的做法吧,適當降低英語的比重就好了,因為還沒有到全面取消的時候,畢竟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西方的科技主導著世界,這是一個要承認的事實,基本上世界前沿的科技論文和著作都西方國家主導的,所以英文是必不可少的。

    別說普通人不需要跟外華人交流啥的,誰知道呢, 誰知道自己的孩子未來是怎樣的呢?馬雲不就是例子麼?現在是科技時代了,不是以前的農耕時代了,需要的是世界前沿的科技力量。

  • 3 # 風淺墨

    這個沒什麼好學的

    要實事求是,每個國家歷史背景,社會背景,發展程度,教育程度……都不盡相同

    更何況是處於發展中的中國,歷史悠之久,地大且物博,

    與其一昧的刻意模仿國外的教育形式,倒不如從根本改變教育者與受教育的理念

    現在教育是“分數當家”,孩子前十幾年教育一直壓抑孩子的天性,去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後幾年的教育才讓孩子去想象與創造。

    這和剪斷了蒼鷹的翅膀,讓它去學奔跑。然後再告訴已習慣奔跑的蒼鷹你其實會飛有何區別?

    儘管這種和工廠模具式的生產人才會有種種弊端,因為可能生產的模具的功能有些就壓根就幾乎完全用不到。

    但考慮到中國本身正處於剛起步階段,加上幾十年前的思想大浩劫的影響。整體上說華人的思想自由與智力還尚待提高。加上中國地方發展的不平衡也使得教育變得空前難且繁瑣起來。

    有些事,我不知是否是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刻意所為,或是其它原因。

    前幾年教育部引進的“素質教育”與“快樂教育”不僅其本質並不符合其口號所宣傳所言,而且還給極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不少對教育的誤解。

    教育並不是簡單的靠學校一個平臺,師生之間的交往便可完全解決的。這個本身就是一個深究起來就很可笑的問題。

    你仔細想想看,居低層的屁民若是比居高位的人士還聰明這不是要反嗎?

    大家都聰明瞭,又找誰去搬磚?

  • 4 # 妮雅在澳洲

    我家小孩還比較小,加上我沒有在國內受到過好的大學教育,能說的有限,就我所知道的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喜歡的請忽視,別噴我哦。

    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國內的小學教育做的還是很好的,孩子們學到的東西,比起國外的小學生,國內是肯定更實用,初中開始國外國內學的東西已經有了一些差距,國內初中學習的重點,實際上已經在為高考準備了,而高中就更不用說了,都是在為了高考而奮鬥, 這點跟我所在國家的教育有不少差別,至於說到學習借鑑,因為學生們面對的是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競爭環境,所以很難說值得借鑑。

    從幼兒園中班開始,這個年齡段應該是2.5-3.5歲?具體忘記了,幼兒園二歲以下的都是照顧為主,讓小寶寶吃飽,完好了。不教任何書面知識。中班是不教寫字認字的。就是玩,塗鴉,看圖聽老師講故事。大班的時候才會教一點點的寫字母,認字母,數字,數數。幼兒園裡當然會有一個教育課程,主要就是認知, 這點包括了科學,物理的內容。比如,認識地球,幾大行星,也會講一些簡單的物理知識,認不同國家的國旗,民族風俗,飲食習慣,這點是因為土澳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所以在一體大同的公平教育下,提倡的是人人平等,尊重你我。土澳教育孩子們認同自己母國的文化,背景,並尊重它。這應該是素質教育的啟蒙吧?

    有一點跟國內肯定不同的就是,這裡的認知教育,是更注重實物展示,比如幼兒園會安排 警車,警察,消防員,消防車,救護車,救護人員,等等公共服務機構來讓孩子們開眼界。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去這些特別的車子裡看看,跟這些公共服務人員提問,互動。

    小學裡,學校都非常注重安全與尊重的教育,這個應該是放在首位來教的,學校注重的安全教育不僅僅是停留在課堂裡講,還會發一些有用的小冊子讓孩子們自己看,做遊戲來理解什麼是安全的行為。而對於人人平等,如何尊重別人,遵守規則,像大聲說話喧譁是不禮貌不尊重別人的一種表現,也這表現在不能在學校裡說粗口,不能命令別人做任何事,不能對別人的外貌,穿著評頭論足說不好的,讚美可以。對了,學校每個學期都會有如何幫助別人,給予的,義買的小活動。學校很注重家長跟學校在教育孩子德育方面同步,鼓勵家長做義工,比如,孩子匿名捐一元兩元,這種活動也不會讓家長花很多錢,一個學期捐個十幾二十元已經很多了,當然家長願意捐更多沒有關係,學校提倡的是“重在參與,不會因為你捐多捐少對你孩子另眼相待。

    從學前班開始老師們會很注重孩子們的演講能力的培養,一開始是每個學生都能站起來面對班級同學發表二分鐘的演說,慢慢的會面對全年級,甚至全校來發表演說,時間都會有一個限制。隨著年齡的增大,演說的主題,內容也在變化。這點挺好的,孩子們可以客服膽怯的心理,自信心,也能這樣培養出來。

    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是按部就班的系統的學習各種知識了,至於教學的內容,每個國家都會按照自己社會人才的需要來定製吧? 土澳學校老師並不是很注重孩子考試的學分,一個優等生的產生,是綜合了各個方面的情況,再打分的。而不是一張滿分的考試成績單。

    我其中一個孩子在讀初中,他的課程裡有workshop,(用真正的工具製作東西的工場,車間)屬於等. 最近一次的workshop 就是做一種塑膠卡片,學生們透過自己,一些儀器,用塑膠材料做出來一張張完整的有用的卡片,兒子這次做的是一種執照。下學期他們會學木工,他說他設計了不同的筆筒,到時候給我以及弟弟妹妹都分別做一個。

    我發現,這裡很多的教室外的教育活動,比如,學前班裡,就會組織學生去動物園,水族館,這些,小學一年級就會組織小朋友拿著地圖去走街道,認知建築物, 初中開始,每個學期課外都會有離家去野營幾天等。 學校裡也有很多組織,都是免費參加的,按照你的興趣來參加,其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了。

    職業學校以及大學教育,都是選修的專業是什麼,就只學習那些相關的領域的東西,專業上的,相關法律上的,各種規則等,專心致志的只學那些”有用的"東西,一開始是學校學,然後要去實習,所以等畢業了參加工作了,他們一般都是能夠勝任所應聘的職位。土澳的砌磚的工人,也是要在相關的學校正正經經的按照西方國家砌磚的標準過程來學過如何砌磚,拿著本本的,也是一個專業人士,是技術。

    教育設施,這不知道算不算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呢? 土澳的教育設施比起不少國家應該屬於先進水平吧。表面上看起來很簡陋的老建築,甚至是建築物破破爛爛的,一點都不高大上的小學,教室裡幾乎都是冬暖夏涼的,各種高科技產品在其中,投影機,電子顯示屏,觸控式大白板教學(不是黑板,粉筆),電腦,甚至忍受一個IPAD,網際網路,音響等必備。每個班級裡都自己的小圖書館,學校都有大一點的圖書館,而職業中學,大學的圖書館簡直就無法形容了。

    總而言之,學校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免費的使用各種高科技設施,圖書館也完全免費的使用各種便利書籍,電腦的地方,讓大家都可以徜徉在學無止境的海洋裡。

    教育者,土澳對老師這個行業的人很尊重,老師不會管學生的生活瑣事,他們甚至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必須穿什麼,比如校服,只要顏色款式相近就行了,無所謂你在哪裡買的,頭髮要怎麼個長短,如果很出格才會說一下, 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授知識,下課了,他們對學生教學的工作也完成了,我從來沒有遇見任何老師會留堂。但上課時候老師發現如果學生沒有按時出現在教室裡,馬上會打電話通知學校其中一個部門,這個部門就是專門搞聯絡的,這個部門會馬上打電話通知家長,如果學生請假,無論什麼原因,都要帶著有家長簽名的信件在事前或者事後給老師。即便當天學生無法去學校,也要打電話通知學校聯絡辦,事後仍然需要書面的信件補交給老師。

    這些是我看見的一些不同之處。每一個精英的煉成,都肯定是在前期花費了無數的精力與時間才錘鍊而出,如果為人之師者,能抱著“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的態度來育人,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當然是最棒的。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長,我也吃驚自己夠囉嗦的。

  • 5 # 修辭工廠廠牌康康

    批判性思維: 認識到事物的多面性

    在美國上學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It depends.” (視情況而定)。這句話看似老油條,實際上是引導我們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個事物;同時,也告訴我們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不同條件下,也應該採取不同的應對和處理方式。

    應試體制下,大家習慣性的去找“標準答案”;實際上,標準答案從來不標準。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我們要有自己的小主意。

    2. 親子教育:不攀比、只和自己比較

    我在美國時,有幸到一個育兒專家的家中拜訪,她育有8個兒女。現在,八個兄弟姐妹都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我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時,八個人有說有笑,互相尊重。我問家中的女主人是如何做到的,她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永遠不要說:“弟弟你哪個哪個方面比不上哥哥。”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特長,永遠不要在他們之間種下嫌隙的種子。現在,中國家庭中二娃數量逐漸增多,獨身子女的父母們不妨借鑑一下這位女主人的經驗。

    3. 會工作(學習)更要會玩

    有個在美國開公司的中國老闆無奈地吐槽說:自己的美國員工下班時間一到,立即就消失了。絲毫沒有國內年輕人996的工作熱情(早九點上班、晚九點下班,做六天休一天)。這不是說美華人不敬業、美華人不加班,是他們確實在工作與個人生活拎得非常清。即便是天天上班的創業狗們,也會給自己留一些家庭時間和個人休閒時間。

  • 6 # 知留學

    德國:不存在預習功課

    在德國,德國的小學會花很長的時間,不斷反覆練習從一加到二十。老師不會直接教學生怎麼算;至於要用手指還是腳趾去算,那是學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師和家長都只會在一旁陪伴。

    因為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中,興趣是最重要的,藉著長時間接觸和思考,讓孩子找出與問題相處的辦法,也等於讓他們不斷自我挑戰。

    一位德國小學校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明德國的教育哲學:“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都達到相同的水平。身為一名教育者,應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幫助他們創新思考。同時,我們應該牢記:老師的存在不是為了教給孩子知識,而是為了讓他們自己具備學習的能力。”

    芬蘭:沒有跟不上進度的學生

    芬蘭人有一句話,叫“沒有跟不上進度的學生”。而如果提到“教育先進國家”,很多人也會首先想到芬蘭。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在芬蘭,老師至少要有碩士學歷,待遇也僅次於醫師和律師,而且在教學現場所擁有的彈性和許可權也很高,這是讓芬蘭優秀人才投入教職很重要的誘因之一。

    芬蘭的上課時數和課後複習時數都低到讓我們難以想象,但是他們也有考試,且以能引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題目為主。

    舉例來說,芬蘭小學的考試會用這種方式出題:

    飛行的歷史始於1783年11月21日,那天,法國巴黎的某位侯爵和他的科學家朋友搭乘熱氣球飛上天空,熱氣球飛了九公里,飛了25分鐘。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但那架飛機只飛了幾秒鐘。

    六年後,飛機的設計有了十足的成長,法華人布萊里奧駕駛飛機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這次飛機飛了28公里,飛行時間是37分鐘。

    又過了十八年,查爾斯.林白一個人駕駛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成功橫跨大西洋,他飛了5800百公里,花了33小時又30分鐘。

    請問:

    1.法國侯爵的熱氣球是在哪一年製造的?

    2.布萊里奧第一次駕駛飛機橫跨英吉利海峽是哪一年?

    3.林白成功橫跨大西洋是哪一年的事?

    4.布萊里奧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時再飛多久就會滿一小時?

    5.林白的飛行時間如果想滿兩天,還需要再飛幾小時?

    這些題目都不是單純套公式或背誦就可以解答的,必須具備閱讀、理解和思考能力,這樣的題目才是能成功引領學生挑戰並建構邏輯的題目。

    猶太人非常樂於挑戰、重視過程甚於結果,就算失敗了,也幾乎不會有挫折感,並且勇於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這也正是他們能席捲諾貝爾獎、掌握世界經濟脈動的重要因素。

    法國:你的想法就是正確答案

    除了外語和數學,法國中小學的考試題目幾乎都是以“申論題”的型式出題的。評分的標準在於對題目的理解力及邏輯推論能力,據說每一科考試時間都長達2-4小時,雖然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自己的論述,對體力卻是一大考驗(再次重申:養成運動習慣很重要)。

    早在1808年,哲學就已經成為法國中學教育的必修課,法國的高中生在畢業前必須參加相當於法國大學入學資格名為:LeBaccalauréa的會考,考試分成三組,可以依個人興趣選擇組別。

    依組別不同,高三的學生每星期至少要上兩個小時的哲學課(文學組則高達八小時),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培養思考能力的重要學科,並且希望透過反覆思辨的過程,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

    會考的哲學考題非常靈活,包括“自己無法意識到的幸福是否存在?”、“幸福是否只是一閃而逝的東西?”、“現在的我是過去的總和嗎?”、“夢想是必要的嗎?”、“如果可以從過去脫離,我們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

    既沒有範圍,也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艾斯奧特曼防禦力:攻擊範圍:攻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