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山可可
-
2 # 花兒的美食廚房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是風俗,也因為這種糯香的米食,做成蜜棗或豆沙的甜味,做成蛋黃臘肉的鹹味,會適合南方或北方人的口味,老少皆宜。
不過糯米吃多了,會增加腸胃負擔,老人和小孩愛吃的話,也要適量。
端午節是在最炎熱季節裡的一個假日,夏日是水果最豐盛的時節,我們做一些用酸奶和多種水果搭配的甜品,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豐富,漂亮的顏色也會很討孩子的喜歡。
-
3 # 武門八卦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了,你是不是還只認為端午節只能吃粽子呢?是不是感覺端午節沒什麼習俗呢?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今天就為你帶來了端午節吃什麼和端午節習俗哦,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
1、吃茶蛋沒錯,這就是傳說中只有土豪才吃的起的吃茶蛋。
在中國的江西南昌地區,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是每家都是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煮的蛋蛋有雞蛋、鴨蛋、鵝蛋都是可以用的。
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2、吃“五紅”在揚州傳統民俗中,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吃“五紅”——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黃魚或者黃鱔——這樣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
在端午節的時候飯桌上紅莧菜是每家比不可少;而且還要有紅心鹹鴨,它的蛋價不高;以及也少不了雄黃泡酒後呈橙色,色色具備呢;
河蝦買點兒,油炒後,蝦殼紅通通的紅光油亮;燒鴨上市了,到鴨子店斬個脯或腿子(1/4只)花費不多,於是,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節餐桌上必定選單。
3、吃桃、茄子及菜豆臺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
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
在端午節吃茄子是可以預防蚊子咬(因為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就會取它的諧音)。
4、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
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5、吃艾饃饃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
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面板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滾吃雞鴨鵝蛋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
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餵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7、吃“五黃”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8、喝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說雄黃酒就是用白酒、雄黃勾兌而成的。這麼簡單的飲品為何如此有名呢?這大概與白娘娘和許仙的故事有關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現出蛇身原形。
故而,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但是,現代人發現,雄黃酒含劇毒物質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了。
不過,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溼功效,故到了端午節這天,還會有人家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燻條的,希望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9、吃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
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10、吃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北韓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
4 # 衣食住行i中國
除了粽子,端午節,我們這邊還要一大早就用艾葉煮上很多的鹹鴨蛋、鹹雞蛋、雞蛋,還會煮上幾個完整的大蒜,老人家們說這可以敗毒,不過水煮的大蒜真的不好吃,即使裡面有艾葉的清香。是不是很好奇鹹鴨蛋、鹹雞蛋怎麼吃?這就告訴你,我們會做一種很薄的饃饃,叫凹子饃。用擀麵杖把麵糰擀成薄薄的一層,放在鍋裡烙熟,軟軟的就好,不能烙焦了。然後就把鹹鴨蛋用筷子搗碎,捲到饃饃裡面,感覺特別好吃。還可以在饃饃裡面卷辣椒炒雞蛋、酸辣土豆絲、醋溜綠豆芽,都很好吃的。
-
5 # AUV原色尚
眼看著端午節就要來了,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除了積極的參與到南北甜鹹粽子的大戰中,就是費勁心思的拼湊假期了。雖然都在積極的準備過端午,但大家對端午節又瞭解多少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一開始並非“良辰吉日”,它的形成最早與“夏至”節氣有關,意在提醒人們為祛病防瘟做好準備。後因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投江明志,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沿襲至今。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在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
壹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習俗,每逢端午節,手裡都會捧上個熱氣騰騰的粽子,剝開青綠色的粽葉,乳白色的糯米粽子散發出陣陣清香。端午節粽子因為地方不同,包裹的葉子材質、形狀、內餡都不同。甜粽子好吃還是鹹粽子誘人?這是每年都要引發“網路大戰”的熱門話題~
貳
賽龍舟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相傳東周末期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殺。楚華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叄
掛艾草
在端午節,人們把菖蒲、艾葉插於門庭、懸於堂中,用以驅瘴避邪。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認為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針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簷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肆
懸鐘馗像
鍾馗畫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伍
拴五色繩/掛荷包
[《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或荷包,以避不祥;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於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在端午節的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彩線。系線的時候,孩子不能開口說話。系五色繩也有講究,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係上,否則就會不靈驗。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只能等到端午節後的大雨天時,把五彩繩解下,扔進河裡,寓意將一切疾病沖走。
陸
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在古代,雄黃作為一種中醫藥材,被用作解毒劑和殺蟲藥。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古人缺乏科學觀念,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蜈蚣等,加上誤以為疾病的產生鬼邪作祟引起,所以覺得喝些雄黃酒可以保健、避疫。風俗裡滿含著人們希望平安過日子的願望,但從現在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其有害的。
[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柒
鬥百草
人們到端午節時,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鬥百草,源於周代。《詩經·周南·芣菅》說的就是鬥草之戲。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把鬥百草演變為端午的文化娛樂風俗。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玩,宮中也玩。《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
捌
吃五毒餅
“五毒餅”,端午應節食品,實際上就是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罷了。如果說插艾草、菖蒲,耳鼻塗雄黃酒是為了“避毒蟲”,那麼吃五毒餅則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
[《春明採風志》雲:“玫瑰來自北山玫瑰溝……四月花開,沿街喚賣。”人們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搗成玫瑰醬,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鍋裡熬稀,拌上松仁兒等果料,調成餡兒,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餅,然後蓋上鮮紅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風俗志》中所說的“饋贈親友,稱為上品”的五毒餅了。]
-
6 # 柚柚我歆
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粽子、賽龍舟了。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他們還把粽子投入江中餵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屍體。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吃粽子、吃雞蛋等
-
7 # 農村人小肖
每到端午節,五月五。家家戶戶門前都要插幾根艾葉草,去邪又消災。而且艾葉洗澡可以除出身上溼氣,毒素,起到養生的效果。
我們老家就是屈原跳湖的地方,為了紀念他,每年每個地方都會舉行龍舟比賽,賞心悅目。還有龍燈結綵,舞龍獅。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所以在這個時候,每個地方都會舉行不同的當地特色。
而旦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叫法也是最多的。比如有端午節、龍舟節、粽子節、詩人節,等許多叫法。
當然真正的傳統端午節,要數吃粽子和賽龍舟了。我們這還有吃油角,和餅乾,還有糯米糰。一家人相聚一團,幸福美滿。這些民俗的活動都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
8 # 譚心文學
答:端午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所以節日美食除吃粽子外,在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當地特色。主要有飲雄黃酒、吃五黃(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鴉蛋黃或黃豆、雄黃酒或黃酒)、煎堆等。
-
9 # 阿毛的快樂生活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應節食物,除了南北通吃的粽子,還有一些特色美食。比如鹹鴨蛋。端午前後,病蟲細菌滋擾,而鹹鴨蛋能滋陰、清肺,是非常合適的夏日美食。鹹鴨蛋不僅適合配粥,和各種鹹粽、肉粽也很搭。
吳地還有一種特色美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那就是鰣魚。
鰣魚產於中國長江下游,是江南一帶的水產珍品,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合稱“四大名魚”,更有“魚中之王”的美譽。
很多人只知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卻不曉得和荔枝相比,鰣魚享受的待遇更高。明代文人何景明曾作詩,“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描述的就是初夏時節,官員用地窖裡的冰塊覆蓋在納貢的鰣魚身上,以保證其新鮮的場景。因此,很多人以吃到新鮮鰣魚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每逢春夏之交,鰣魚從海溯江產卵,為產卵準備的肥厚脂肪儲存在魚鱗下,此時食用,最是鮮美。吃鰣魚不能去鱗,蒸好的鰣魚,披著淡淡的金光,那是一層披掛了肥脂的魚鱗。把鮮味浸透的魚鱗輕輕吸允,就能體會什麼叫“人間至味”。
作家張愛玲曾言,人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有刺,三恨紅樓夢未完。也許鰣魚過於鮮美,有刺是它保護自己的天然機制。但即使多刺,還是擋不住無數饕客承前繼後的爭味。加上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資源被汙染破壞,八十年代後長江區域的野生鰣魚已難覓蹤跡。
食用鰣魚的最佳季節就是端午前後,《本草綱目》記載稱,“初夏時有,余月則無”,因此吃鰣魚是正當時。目前野生鰣魚被炒到萬元一條,但仍很難吃到,好在人工養殖的鰣魚已非常普遍。雖然味道難以和野生的媲美,還是比很多海鮮河鮮要美味的。最後給大家分享下清蒸鰣魚的做法,這個端午節就可以做起來了。
清蒸鰣魚
1、鰣魚去肚洗淨,不去鱗,用鹽醃漬入味
2、將冬菇、鮮筍、火腿切片備用
3、切薑片,墊入魚身
4、魚背開刀,放入冬菇、筍、火腿片,同時將配料放入魚肚
5、上蒸鍋,大火蒸10分鐘
6、用豬油起鍋,放入蔥、蒜、鹽,加澱粉勾芡
7、將芡汁淋在蒸好的鰣魚上,擺盤開吃!
回覆列表
端午節不但要是粽子還要吃炸蕉葉,鴨蛋,等等
炸蕉葉是在端午節必須做的,在那個年代,這隻有在端午節在才做的油炸食品。也是我兒時的美味零食。現在條件好了,逢年過節,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炸。媽媽說她們在端午節不但包粽子,還會家家都炸蕉葉、麻花、糖糕、有的還會炸油條、饊子等等。這也是一種習俗。
特別是家裡有出嫁的閨女(指沒有在婆家過一次端午節的,就是才出嫁的,叫做過“新端午”)或者新過門的兒媳婦都會炸的很多,因為閨女要到媽媽家過端午節,回孃家後要帶回婆家一些,而新過門兒媳婦也要回孃家帶給孃家帶一些,還會在帶一些粽子,所以家裡有這樣的出嫁的閨女或者新媳婦都會提前炸好這些食品,在農曆5月初三或者初四都會回各自的孃家去過“新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