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哪吒錢包
-
2 # Zoe正能量
一、給零花錢,每週固定給一定金額讓孩子自己支配,讓他有概念,買了A可能買不了B,知道抉擇
二、約好零花錢的使用範圍,用完不透支,比如所有的玩具和文具
三、下一步,引入儲蓄、投資、捐獻的概念,省下的錢有利息,投資有風險有收益,捐獻會獲得價值感
-
3 # 兜媽有話說
孩子身上出現這種現象,百分之百的原因出在日常家庭教育上。為糾正孩子這個不好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試試。
首先,對孩子的要求有條件地滿足。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買玩具、買零食、玩遊戲等等,不是一昧地滿足,而是提出某些滿足條件,比如要求孩子收拾兩次房間、刷兩次碗、幫家裡收三次快遞等等這些孩子力所能力的事情,當孩子完成這些事情後,可以滿足一個要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明白任何想要的東西,都需要經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
第二,給孩子灌輸金錢的概念。帶孩子去超市的時候,可以帶孩子認識每個價籤,告訴他每個商品的價值,初步建立金錢的概念。要讓孩子意識到,我們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每一個商品都有其固定價值,我們想得到這些吃穿用品,則需要花等價的錢來換取,而金錢又需要我們每個人工作、學習或者完成勞動才能有所收穫。讓孩子明白,父母家裡的錢都是有限的,都是透過爸爸媽媽辛苦工作換來的,不是白來的。
第三,教會孩子自己理財。可以給孩子一定額度的零用錢,允許孩子自己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在限定的時間內不會再給,零用錢花完可以透過自己完成家務等活動來再賺取。透過這些,讓孩子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金錢,以及切身體會只有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相應的物質回報。
總之,家長給孩子講勤儉節約的道理,不如讓孩子親身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如果家長在金錢方面一昧寵溺孩子,就不要再報怨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孩子的壞習慣,根源都在家長身上。
-
4 # 丟媽
孩子花錢很大手大腳不懂節儉,應該教育他:一,給孩子講勤儉節約的故事,讓孩子瞭解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二,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學會自己支配零花錢,學會對金錢的控制,培養自控能力。三,給孩子獎勵機制,讓孩子瞭解金錢的來之不易,體會掙錢的辛苦。
-
5 # 大澄小澄故事多
請培養孩子財商!
我先和題主聊一聊我的親身經歷,我從小就是父母窮養的女兒,雖然父母都算是知識分子,家裡也不是真的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慣性使然,我父母以及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們都異常的樸素,家裡的傢俱是用了幾十年破舊不堪還依舊使用的桌椅,衣服更是幾百年都不會變的殭屍木乃伊的外套一般,初中時候的衣服能夠一直儲存著留到現在還穿……
當我一旦自己賺錢有了一點經濟基礎之後,我就開始大手大腳地亂花錢,不管喜歡的不喜歡的都要買回家裡來,哪怕是隨便放著看看也是心滿意足的,而這樣的我不但成了月光,還透支了不少的信用卡等錢財,常常入不敷出,相形見肘。過了好久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原來我缺乏的是賺錢和管理錢財的能力,也就是財商。
財商是什麼?財商英文縮寫為FQ,是指個人、集體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與金錢(財富)打交道的能力。
經濟基礎是社會生存最基本的條件,而財商就是人在這個社會中的生存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現象越來越普及,從小培養孩子合適的金錢觀念、對待金錢的態度、獲取金錢的能力和如何管理自己的錢財,都是異常重要的事情。
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所以正確培養孩子的財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孩子對待金錢的態度也往往決定了他今後未來的道路是否通順,日後的幸福感是否強烈,日後會不會有被金錢所困擾的情況等。
題主所描述的孩子就是一個財商較弱的孩子,或者說這個孩子幾乎沒有接受過正確的財商教育。
怎麼教育?教育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念。有些孩子可能沒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他也並不清楚金錢的多少到底代表著什麼。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給孩子灌輸金錢觀念,比如告訴孩子一頓飯150塊錢可以買50只自動鉛筆,30本本子,薯片20包等等。讓孩子有一種換算的感覺,掌握錢的比對關係。
吃苦在前,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延後享受,就是指延期滿足慾望,以追求未來更大的回報,比如猶太人就是透過這種吃苦在前以謀取更大回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你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後你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這是延後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鼓勵孩子從小就用勞動賺錢。家長有的時候可以把家務制訂出價格,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賺取錢財。比如,倒垃圾1塊,洗碗3塊,拖地5塊等等。在讓孩子做家務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珍惜這種用勞動賺錢的機會,讓孩子們明白付出勞動賺錢並不容易,但是也不能事事都用錢來打發,要讓孩子明白錢的可貴,但錢不是萬能的,只有掌握好分寸,設定好目標才能達到自己的心願。
總之,家長培養孩子的財商是當務之急,可以多途徑多手段地培養孩子與錢打交道的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錢的重要性和學會勤儉持家。 -
6 # 鑫媽向前衝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孩子清楚我要的是什麼:平衡購買力與購物慾。
孩子餓了要吃東西,是基本需要,是在滿足人體的進食需求。但如果孩子饞了要吃糖果,則是慾望。需求是有限的,重複的,事關人類的基本生存問題。慾望則是對這個宇宙無限的渴求。它無邊無際,並始終充滿活力地更新著。
父母當然不能滿足孩子的一切慾望。無原則的“富養”只會讓孩子陷入拜金的泥潭。但為了“窮養”而機械拒絕孩子的所有渴望,也會使他失去愛的安全感。父母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滿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時,教會他們與慾望和諧共處。
因此,在財商教育中,家長們要讓孩子知道,比起他們此起彼伏的購物慾望,可支配的金額是有限的(對於大人來說也是一樣)。比如,可以給孩子一定的零用錢買糖果和玩具,父母制定花錢規則,孩子決定怎麼花。但是如果孩子把錢提前花光了,爸爸媽媽也一定不能心軟再額外補給他們。這一點,尤其要跟祖輩們統一戰線。
可是如果孩子想要托馬斯小火車,可是他這期的零花錢不購買,怎麼辦?可以藉機教會他:製作夢想儲蓄罐。
《侯勇說窮怕了於是貪了一屋子現金 該給孩子怎樣的財商教育》
回覆列表
如今,不少城市獨生子女的頭腦中幾乎沒有“節儉”的概念,他們不知道量入為出、花錢大手大腳,更不懂得物盡其用、量入為出,浪費現象隨處可見。孩子們的這種行為,折射出的是成人實際節儉意識的弱化、節約教育環節的缺失和節約教育模式的僵化。
眼下,孩子們“放鬆”一下也是需要“經費”的:同學聚會、結伴遊玩、看電影……樣樣都得花錢,再之升學考試的“獎學金”、遊玩“津貼”等等名目繁多。而家長們卻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等意念的慫恿下,在給予子女金錢等方面往往也是出手闊綽、不差錢。
花錢“大手大腳”
12月23日,是中學生聶彤15歲生日。在今年的中考中,她取得了滿意的成績,被心儀的高中錄取。生日臨近聖誕節,為此她早就向媽媽提出申請:要請新老同學參加自己的生日會,好好聚一聚。媽媽很支援,但對她的500元預算提出質疑:“你們是中學生,過生日沒必要花這麼多。”母親的勸導尚未落音,女兒卻振振有詞:“我請了10多個同學,準備去吃肯德基,一人三十塊,不就得500塊?我這還算省的呢,要是去吃好倫哥,還不止這個數呢!”想到女兒也經常去同學的“生日宴”, 聶彤的媽媽不得不忍痛“隨俗”,拿出了500元。
本週末,在北京金源時代購物中心五層的樂酷遊戲廳,記者看到五、六個小學高年級學生,問他們來這裡玩兒一次大約要花多少錢,一個男孩滿不在乎地說:“也就百八十塊錢吧。”錢從哪來呢?“我有銀聯卡,爸媽經常會往裡面存錢”一位11歲的孩子如是說。另外幾個孩子也表示自己有銀行卡。一位五年級的女孩還表示:“一百塊錢兩三天就花沒了。”
孩子說,自己平時花錢很少有計劃。所以生活上也常常是書包雖然沒壞,新學期必定要買個新的;幾十塊錢的文具盒,一學期換兩個;精緻的筆記本只用了幾頁就提前“退休”;寫錯一個字撕掉一張紙,一個20多頁的作業本沒幾天就只剩下兩張皮;新買來的圓珠筆,有一點不好用,甩手扔到紙簍裡;鋼筆丟了不會去找,再買新的就是了;花一塊錢買包乾脆面,取出裡面的卡片,面隨手就丟掉了……
北京一所中學高一的班主任唐老師對這一現象非常擔憂:“孩子們花起父母的錢大手大腳,一點也不心疼。學校規定穿校服,學生們的鞋就成了‘名品展示會’。價格一般在400元~700元之間,上千的也不少見。除了被家長開車接送的,其餘的學生大多會騎高檔山地車上下學,價格在800元~1000元不等,有的學生家離學校很近,但為了擺‘闊’,也會騎山地車上下。”
家庭教育缺位
今年小升初,張韻憑藉自己的實力,被北京一所知名的重點中學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轉天,爸爸兌現了當初對她的諾言——將iPhone2升級為iPhone4,那部完好的iPhone2便被丟到了家中的某個角落。價格在幾千元的手機都能隨手棄之,不值錢的小東西就更不在話下了。採訪中,一位五年級孩子說:“爸爸給我買了很厚的一摞稿紙,有的我剛寫了幾個字,他就扔掉了。”另一位家長也毫不避諱地說:“就這麼一個孩子,自己也能負擔得起,只要他開心,我都會滿足。”
中小學生不懂得節約,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為方式。在我們身邊,不乏出手闊綽的父親和隨手倒掉飯菜、扔掉物品的母親,他們的行為自然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節儉,何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細節上不注意節約,不能做到愛護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燈滅,孩子又怎麼能真正明白處處節儉的道理?對於孩子們這一不良習氣的形成,北京大學教師張輝認為,這和社會的大環境密不可分。“不該苛求孩子,家長們尚且鋪張浪費,怎能要求心智還沒成熟的孩子呢?應該反思的是我們成人的行為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孩子們來講,“粒粒皆辛苦”是背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遠離勞動使孩子對“辛苦”沒有親身的體驗,是導致他們浪費的另一個原因。讓孩子懂得珍惜,學會節約,家長除了以身作則外,還要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實際勞動,體會父母辛苦掙錢的不易,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辛勞,才能發自內心地理解節約的含義。
學校教育缺失
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希望學校能開展節儉教育,使孩子有意識地降低消費、愛惜財物。“教師對一個班學生講,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長對一個孩子講效果要好得多。”家長譚女士這樣認為。也有不少家長提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除了要教育孩子不要浪費,也要教育他們不要攀比。
但目前學校的節儉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據瞭解,目前節儉教育的力度隨年級增高而遞減。幼兒園的老師經常教育孩子們節約用水,講勤儉節約的小故事;在小學低年級曾開過“養成節約美德”的主題班會;而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則偶爾開展節水、節電的宣傳活動,至於少花錢,學校老師講得很少。北師大二附中的一位老師說,“現在孩子的個人意識很強,多數會說花多少錢、怎樣花是私人問題,老師不應干涉。”地壇小學的一位老師也認為,儘管看到學生們勤儉節約意識非常欠缺,“但我們也不好直接去管,只能側面提醒學生注意。”
記者翻閱了在北師大出版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在一年級課本中有一點關於節約的內容“節約資源”,教孩子“節約水,節約電”;在六年級課本中有一節“不可丟的傳家寶,節儉日裡話節儉”的內容。在人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僅在一年級上冊裡發現了《憫農》,而蘇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沒有涉及“節約”的內容,連《憫農》也沒見到。有著26年小學語文教齡的高老師說,現在的語文課文,和現代社會結合較密切。
一位資深中學教師表示:在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專門的節約教育內容,班會等活動也很少以節約為主題,多是在“發揚傳統美德”、“愛護地球”等大的主題中將節儉作為一個小點提出。在採訪中發現,目前北京不少被認為節約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學校,大都側重在節能教育上。
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縱觀現行的節約教育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控訴舊社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呼喚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還停留在尋根之旅、憶苦思甜等上世紀節約教育的水平。這一模式的缺點就是脫離實際,流於形式,無法讓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講述國家資源有限,現在浪費了以後就沒的用了,關注面過於宏觀,對孩子的觸動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見一斑,因此二者都難以起到預期效果。
談到節儉教育,北京海淀區一位有著18年教齡的小學語文老師認為要與時俱進。“現在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笸籮,什麼是針線包。如果現在的課文裡再有這些內容,也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她建議,應該在課本里加進一些有時代感、有新意、與孩子生活很貼近、又容易被他們理解的涉及節儉內容的文章,而不是讓孩子讀完以後只是感慨一下而已。說到底,節儉教育必須入“心”。
一位資深的高中老師也認為,孩子浪費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費攀比不完全是虛榮心作怪,透過攀比亦可以獲得自我獨特的感受。她注意到,成績不好又沒有各種特長的孩子更喜歡攀比,他們的心裡“潛臺詞”是,如若不這樣很難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證明自己的價值。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僅僅靠高消費和浪費達去到引起吸引他人關注的目的。
也有老師認為,新時期的節約教育不能僅限於節能教育,應該將制止高消費納入體系。在操作層面上,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責任。尤其是學校,應多開展主題班會等探究式的活動,讓學生在鑽研、討論中轉變觀念,化為行動。同時,還要將節約貫穿到學校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用樸實健康的校園風貌和師長的言傳身教去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