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byvcve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情緒心理師,中國心理學會情緒管理師,高階家庭教育導師,正面管教家長課高階導師;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十餘年,全國進行線上、線下數百場家庭教育講座,讓數萬家庭受益。
批評孩子是我們每位家長經常做的事情,所有家長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的更好,改正錯誤。但現實卻不如所願,有的家長批評完孩子,孩子反而變的更加叛逆或更愛做你不讓他做的事情,通常我們把這個解釋為孩子的叛逆期的所為。
孩子在叛逆期是會有這些行為特徵,但也與這一時期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有著必要的直接的關係。
無論是幼兒還是初中小的孩子,他們的每一次的改變都與家長的批評引導分不開。會批評的家長讓他們更成長,不會批評的家長讓孩子更糟糕。如何批評才會讓孩子更願意接受呢?
消除牴觸情緒的批評更易被接受當孩子與家長形成對抗關係,牴觸情緒很高時,所有的批評就如火上燒油,不僅起不到絲毫教育的作用,反而逼迫孩子走向極端。
當孩子真的犯了錯誤,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是知道的,但有時為了逃避家長的說教懲罰會有防禦性的撒謊行為,全身心處在一種防禦的狀態,此時無論家長說什麼他們都會抵擋反抗,家長就會非常生氣感覺是油鹽不進,接下來就會加重批評的力度與程度目的是讓孩子認錯,結果往往是重傷了孩子的志氣、自尊、讓孩子產生了自我否定、自我放棄的心理。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先拿下他們情緒防禦的鎧甲,站在孩子的一邊先告訴孩子自己小時也會犯同樣的過錯,犯錯不要怕,可怕的是不肯改正,與孩子心平氣和的談自己的經驗,以身示教,孩子更願意接受你接下來的說教。
尊重孩子的批評更有影響力孩子犯錯是難免的,但家長在面對孩子屢犯的錯誤時難免產生厭煩與貶低的言語,一錯毀所有。會把孩子說的一無事處,優點也變成缺點,這讓孩子非常氣憤,無論孩子多小他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尊重與包容,不把孩子當人看的行為是萬萬要不得的。
我們要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獨立認知,可能這是錯的,但這需要具體的實踐來更正,所以犯錯是必然,家長要與孩子一起來分析問題的所在,引導孩子自己來找到問題並找出解決的辦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責他們的錯,用語言、態度證明著他們的無能無用,沒記性、不長進,這些都會加強孩子抵抗的心理,無利於問題的解決。
回覆列表
家長可以大大方方的指出孩子做錯的地方,即使孩子還聽不懂。孩子是有能力感受大人情緒變化的,他們總是在摸索中學會辨別好壞,所以把批評說出來只會讓孩子更快明確而已。不過,家長要注意使用批評的情境:一是要在充分了解事情原委的條件下,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二是儘量不要在公開場合或人多的地方批評孩子。

有的家長以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不足或錯誤為突破口,實施個人的情感宣洩,冷嘲熱諷孩子的缺點和失敗,用言語傷害、打擊孩子的自尊等,這是“語言暴力”,是“以愛為名的罪惡”。這些家長的侮辱和謾罵只能使處於成長期的的少年產生恐懼感、自卑感、壓抑感和叛逆感。

當以孩子為話題中心的家庭語言暴力發生時,缺乏辨別能力的兒童會吸收來自家庭成員對自我的消極評價,這種評價直接影響了孩子最初對自我心理和行為模式的判斷,從而心理上趨向於這種消極的評價。孩子被貼上消極的標籤以後,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人群前容易感到自卑或恥辱,導致抑鬱挫折的悲觀情緒。當標籤在孩子的內心被被動認可以後,他就會在內心裡把這種標籤和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被認可和接受聯絡起來,而且視這種標籤為自我價值的顯著特徵,一方面渴求被認同,一方面又不斷負面強化標籤,這種矛盾極其導致青少年產生嫉妒、憤怒、怨恨等不良情緒,遇到挫折時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易成長為人格不健全的人。
批評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模式,但批評一定要就事論事、合理、公正,保持對孩子的尊重,不要走入“語言暴力”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