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裡男
-
2 # 成都房產經紀人豐年
一點都不焦慮,我所處的西南丘陵地帶小縣城附近的農村,別說農二代,就是農一代也很多都放下了農具,有的留一小塊適合種菜的地,有的菜都不種。以前山上幾十平方米一塊地,肩挑背扛,爬陡坡的地全部沒人種了,一些較平坦肥沃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幾戶種植,但是地裡的收成也完全不夠家庭開銷的。
所以農二代不願種地沒關係,只要有耕種價值的土地沒有荒廢,城市化的程序還在進行,還會有更多的農二代農三代進入到城市裡,讓土地集中在更少的人手裡,讓種地的收入增加與城市的收入達到某種平衡,農二代農三代才會願意留在農村。
我們處在農村劇變的時代,難免新事物與舊事物新觀念與舊觀念的衝突,守住我們美好的農村記憶迎接新生活吧!
-
3 # 桂紅樂樂
沒什麼可憂慮,其一種地也很辛苦,也得擔心收成好不好,在外打工就不一樣了,俗話說叫早種晚收,今一天就掙了,種地就不一樣了,叫春種秋收,中間還的擔心風吹雹打,現在糧食價位低,種一年地也不掙錢,如果糧食價位能提高到一定成度,收入增加了,我想很多人也不原背井離鄉出外打工。
-
4 # 鄉野耕耘者
做為農民,我不憂慮,也沒必要憂慮;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地會由少數人經營,大多數農民都會脫離農業生產去從事其他行業,伴隨著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的不斷髮展,原先全村幾百口人甚至幾千口人種植的土地完全可以由幾個人管理就可以了,所謂的農二代絕大多數更不會也沒有機會留在農村種地了;總之,社會的發展是全方位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關係也會相應地重新調整。
-
5 # 閒聽荷雨5882732
當然憂慮,現在在農村幹農活的都是四十幾歲至五十幾六十歲的農民,年輕人都去城市打工去了,導致每到農忙時節短工十分難找,即使找到工價也很高。碰到農產品價格差一點就會形成收穫抵不了工錢而讓農產品在地裡白白爛掉,種植者也不採摘的局面。近幾年農產品價賤,多數農民種地都賺不了錢,農村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長往如些下去等留在農村那批人老去時真的就沒人種地了。作為農民只希望農產品價高而使農民種地也能賺大錢,從而吸引農二代們回到家鄉創業,可以在家陪伴老人和孩子。但似乎‘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希望,農二代們已習慣了城市繁華的生活和打工所掙的錢比種地所賺的錢更實在,輕鬆,容易,所以農二代們大多數都不願意回到農村繼承父輩們臉對紅土背朝天且艱辛枯燥的農耕生活!
-
6 # 小魚兒梅茂
我憂慮,可有什麼用呢?2016年的時候,看見身邊的農民拋荒土地,深感可惜,花了很多錢承包了400畝,千辛萬苦的等到秋收,除去本錢,一分錢沒賺到;又把希望寄託在2017年,等到年底一算賬,虧了!2018年只好少種點,大概200畝,可是到年底還是虧!這幾年中,我沒有拿政府的一分錢補貼,真正的補貼讓那些只種幾十畝地的人拿去了……2019年,讓它荒去吧!不但我不種了,就是那些視土地如生命的老農民也不種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一言難盡啊……
-
7 # 不吃五常大米就餓得慌
現在是新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360行都被無形的市場之手所掌控,這個規律也同樣適合於三農領域。
如果土地都沒有人種,那樣,隨之而來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就會進入新的一輪漲價,今年的水果漲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老一代、第二代亦或第三代農民都不要擔心農民的土地會撂荒無人種植透過市場規律,有一部分農民進城打工了,但土地流轉到了其他鄉親們的手裡。這部分人流轉之後會有一部分土地租金收入。而得到流轉土地的這部分人因為增加了土地,擴大了種植規模,實現了合作化,機械化,從而增加了收入,這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呢。
在國家不再出臺新的三農政策鼓勵下,相信一大批新型的有眼界,有頭腦,有創意大學生和農民工必定重返鄉村的廣闊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華,放開手腳,擼起袖子加油幹出自己每一片新天地來。
-
8 # 山野強強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我是農二代,我是做種養殖合作社的,所以也就離不開土地。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地也就沒人種了,沒人種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農產品的價格底,農民一年一畝地種小麥收成800斤左右,1斤小麥1元錢左右,一畝地的收成也就是800元,化肥一畝地100元,耕地一畝地100元,一年耕兩遍,人工是自己幹就不算了,下來有多少錢收入。第二:一年的收入在外面打工一個月就掙到了,所以好多人都選擇了打工,家裡不能出門打工的,也就種一兩畝自己吃的,有些勤快點的種點油菜,榨油吃。
至於憂虛這點我是不憂虛,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種中藥材的,這也造就了土地的轉讓價格底的原因,我每年都種200畝地,一畝地100元轉讓費,就是因為地沒人種都荒廢了,我也正好佔了這點優勢,所以我的種植業才會越做越大,這幾年政府也非常支援我們這些種植戶,得到了不少鼓勵和支援。所以我一點都不憂虛!而是很得利!
-
9 # 老程聊股市
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憂慮,應該高興才對!中國幾十年的農業發展,已經證明了小農經濟是行不通的,只有大規模農業生產才是農業的出路。
第一,大規模農業不需要那麼多人。所以現在很多農二代不願種地也沒什麼影響。不用擔憂。
第二,大規模農業需要有專業知識的農民。題主所說的農二代基本上90%是不符合大規模農業發展要求的。所以他們不願意種地正好,免得到時候還要去培訓之類的。
第三,大規模農業需要的是職業農民。現在中國的農民,包括題主所說的農一代和農二代實際上95%以上都是兼職農民。因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不是來源於農業,而是來源於外出打工。種地是他們的副業。這樣土地產出達不到最大化,種植技術也不是最先進的。對農業新技術基本上沒有需求,推動不了農業發展。
所以題主所說的問題完全不用擔憂,反而應該高興。
-
10 # 射陽朱
農一代創造了介決溫飽模式,在溫飽介決之後,農二代追求的是富足的生活方式,講究的是勞動力實現更大的價值,沒啥願不願意的,一年不足十畝地收益五千元<種糧>左右,而勞務價格高的達到近35O元/天,一比較再種地不就二了嗎?
-
11 # 遠嫁的陳大妞呀
我覺得沒有什麼可憂慮的啊!而且,主要是你就算憂慮能頂個什麼用。拋開那些靠農業發家致富了的不說,畢竟是少數。就拿老老實實種地一輩子辛苦沒賺到錢,日子還過得拮据的農民,換作是你,你還想讓兒女步自己後塵嗎?難道說為了國家的農業發展後繼有人,農民的子子孫孫都該老老實實種地當個好農民?說句大實話,現在大山的農民,辛苦培養子女上大學,大多數的最終目的不是希望兒女走出去,能夠追求更好的生活嗎?總不是為了讀完書了繼續回來種地吧!
還有一句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每一代人都有各自要走的路,我們自己又沒有豐厚的家業必須要他們去繼承,至於後代人要做什麼,要往什麼方向發展也不是我們小老百姓能控制的!只能說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就只有這點認識,沒有那麼遠大的報復和理想。
回覆列表
年紀大的農一代漸漸老去,年紀小的農二代不願種地,作為農民你怎麼想?
過去多少年,受社會環境、經濟水平以及制度機制的影響,農民除了農業很難再有第二職業可供選擇,於是農民世代繁衍生息,農業技術、農耕文化代代相傳。伴隨社會的發展進步,農業、農民、農村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土地不再成為農民的攔腰繩,大量農村人口開始湧入城市尋求生存機會,“空殼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網路熱詞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回過頭來看,如今許多農二代不再種地甚至不會種地,這實際上是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二三產業的繁榮興盛有較大比例會擠佔一產的從業人口,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肯定會越來越少。那麼未來不再種地的“農二代”又該何去何從?農村土地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問題自不必悲觀,國家歷來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就曾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以預見,未來農村會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該如何去解讀?我們逐一分析:
產業興旺。產業興旺的前提是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農村土地最終會流轉給大戶或村集體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這就回答了土地怎麼處理的問題。產業標準化意味著農機具、生物製藥、生態肥、農業設施等農用物資的廣泛應用,抓住其中的任何一個點或一個環節就能創造財富價值,不會種地的農二代做什麼?細緻觀察、認真思考,興許就能從中找到機會。
農業產業市場化勢必會促進食品運輸、冷鏈物流、農村電商、食品包裝、產品代理等行業的加速發展,在很多地方這些行業還存有市場空白,你有打算嗎?
生態宜居。這裡要把生態和宜居分開來談。生態建設是國家“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自然會投入大量資金保護生態環境,守住生態底線,一些汙染性企業肯定會被相繼關停、淘汰,與此同時,治汙行業必定會興起,比如:垃圾處理、汙水處理、汙染檢測、舊品回收、治汙裝置生產銷售等等。宜居,字面上是適宜居住的意思,達到適宜居住條件,農村綠化、美化、亮化自然不可缺少,由此涉及的行業有園林園藝、建築施工、廣告噴繪、照明設施生產銷售等,你想好乾什麼了嗎?
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三項大多是以政府為主體所幹的事情,我們農民只需知道、瞭解且配合工作即可。
綜上所述,農村現在有遠比種地更多的事情可做,只要緊跟黨的大政方針並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農村處處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