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迴故里1983
-
2 # 鄒思聰
不一定。特別是文學作品,更不需要一定要表達某種觀點,某一種政見,某一種理念的。
文學作品,對於文學家來說,文學之所以永恆,在於它本與政治毫無關係,而只是純然的個人之事,是人類永恆的情感所需——一番觀察、一種對經驗的回顧、一些臆想和種種感受、某種心態的表達,兼以對思考的滿足,就構成了文學的全部。
文學不相信一切先驗的理論框架足以解釋和營造世界,文學有一種深刻的懷疑,不相信世界是可以改造的,也不相信人性可以改造,這種懷疑精神貫穿了文學本身。
真正的文學應該超越文學介入的思路,不接受文學是匕首和投槍,不接受‘詩歌應該成為時代的鼓手’,不接受‘文藝是另一種沒有穿軍裝的軍隊’,也不接受‘文學要干預社會’”的說法。
文學這項古老技藝的要求,作家不可能承擔起“超人哲學”的要求,那些信誓旦旦的先知預言,到今天都被證實為一個個巨大的騙局。
因此,作家不是人類的良心、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寫作者,唯有拋掉先知和裁判的妄念,審視自我,將自己置於恰當的地方——沒有特權、擁有原罪的普通人的位置。
在這裡,作家只能記錄歷史的滾滾洪流,並做出自己的言說。作家不可能改變世界,他很可能目睹迴圈的人類命運——他們努力逃離悲劇,最後悲劇迎面而來。
這是肯定的 作者都要表達一種觀點 或歌頌 或諷刺 或引領 或抨擊 或與他人尋求一種共鳴 作品的方式是由作者決定的 但客觀評價卻是由其他人來決定 每個人得出的結論也不太一樣 一部偉大的作品必然有他的境界和內涵 讓他人讀懂作者的觀點和內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