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統文學的魅力
-
2 # 半醒半夢伴詩
馮友蘭的讀書方法“泛讀與翻讀"是他讀書的方法或者說是建議讀者學習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適合不適合你這個人的需求所在。關於讀書很多種方法,比如有的人建議讀一本書要細讀、精讀,讀透徹。毛澤東就說過《紅樓夢》一書不讀三篇,就沒有發言權。那是說得人家那一層次的人物。何況我們普通得讀多少篇呢?還有的人建議讀書要先看目錄從中找自己有用的文章。泛讀與翻書的意思無非是不要浪費時間,在有限的時間生命裡多讀些書。精讀是要讀一本書要從裡到外從前到後歷史背景、人物關糸等等疏理清楚。能寫出或講出作者和書中人物的一種切身感受來,這種讀書的人不得了。要得是精益求精,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二種或更多種的讀書方法都好。馮老是著名教育家,搞了一輩的教育,人家有人家.讀書法,做為普通人該借鑑的還要借鑑。總而言之,讀書無定法。讀到一定程度,每個人自然有了規律和有了自己的讀書方法了。至於還不會讀書的人,不妨拿馮老的方法試之!
-
3 # 文化產業IP
首先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多讀書出自一篇文章《我的讀書經驗》,文章中指出書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問題的描述的說了第二類和第三類,那我就先說下第一類,所謂精讀就是說要認真的讀,既要理解作者文中之意,又要理解作者話外之音。所謂泛讀就是粗略的讀知道書中大概講了什麼內容就可以,但是需要了好的情節可以精讀。所謂翻閱就是像看報紙一樣大致瀏覽下就可以了。
那麼那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其實很好找,所有古今中外沉澱下來的名著都是值得精讀的,因為那些不好的書經過時間的淘洗已經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了。泛讀,我認為所有的書都可以從泛讀開始,當你覺得它有興趣有內容之後可以對整本書,某個章節精讀深入瞭解它的思想。如果覺得索然無味那就大致瞭解下就可以了。翻閱的話就更容易了,看一下標題就能知道值不值得深入閱讀,比如娛樂、美食、旅行這些雜誌報刊等等
關於讀書,馮友蘭先生還總結了四點(一)精其選(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其次是“解其言”,這就是要懂得它的文字。語言文字有中外之別,古今之別。並且中國古代漢秦、唐宋、明清的文字也不盡相同,所以讀書要理解文字的意思,這就需要多讀多理解系統學習,也可以藉助工具書理解文章意思。
然後是“知其意”,有句老話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說我們除了要理解書中所表達的含義還要理解作者的“話外之音”。有些思想感情文字是表達不充分的,就要自己體會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知其意就是要尋找這種作者不可言傳的感情。
最後就是“明其理”。知道作者表達的感情之後瞭解作者想要說明的道理,結合自己的感悟應用的以後的人生中,所謂學以致用。把死書讀活,做到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
4 # 萬卷縱橫眼欲枯
我們為什麼讀書?若說是為了建設祖國,為人民服務,好像沒有那麼高尚;若說是為了陶治情操,修身養性,好像沒有那麼優雅。我在書中沒有看到"顏如玉",沒有看到"黃金屋",更沒有看到"千鍾粟"。
很多時候,沉浸在書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忘掉了今夕何夕。年齡漸長,我才明白,喜歡讀書,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忘記生活的平淡,忘記自己的庸碌,忘記工作的瑣碎,忘記人際的紛擾,忘記一切煩惱和憂傷……
馮老說過:所謂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
回覆列表
我不談我的理解,因為我平時買了不少書,看的反而不多,還是看電子書的時間多。
我記得看到過描寫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夫婦讀書的文章,忘記了是楊絳先生的自傳還是哪裡的了。說的是他們兩口子讀書的時候,楊絳先生就是這種閱讀,快速的讀,但是她發現好的書就會回過頭來仔細的讀。而她的丈夫錢鍾書先生就是每一本書都仔細的慢慢讀。
so...
我要努力去讀很多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