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詭話夜聊
十二虎臣排名是按功績排名的。
功績及武力值詳細
一、三朝元老:程普
說到程普,絕對是東吳資格最老的大將。最關鍵的則是他歷任了孫堅,孫策,孫權三朝,當之無愧的是"三朝元老"。而且史書記載,程普不但有勇,也有智謀,善於應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程普的第一次露面也是從孫堅討伐黃巾開始的。此後,後又隨孫堅討論董卓。並在戰爭中英勇負傷。在孫堅被劉表用計箭殺之後,他又隨孫策在淮南,從攻廬江,拔之,還俱東渡。在孫策平定江東的五年裡,程普是功勞最大的,"從策到橫江、當利,破張英、於麋等,轉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騎五十匹。""進破烏程、石木、波門、陵傳、餘亢,普功為多。"先是因功被增兵,之後書中又特別提到"功最多"。橫江、當利、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烏程、石木、波門、陵傳、餘亢,前後十一場力戰,程普用自己的能力為東吳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東吳的穩定,程普從面對曹魏的北方一線漸漸重心轉向南方的山越。程普的第一次單獨行動是徙丹楊都尉,居石城時。"復討宣城、涇、安吳、陵陽、春谷諸賊,皆破之。"連續拿下五處山賊,程普證明了自己完全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此後就是隨軍征討祖郎時"臨危救主"的一幕,當時孫策大為所圍,程普獨與一騎,驅馬疾呼,以矛突賊,殺退山賊,保護孫策突圍而出。忠勇程公,完成了人生中最"個人英雄"的一章。此後,從討劉勳於尋陽,從攻黃祖於沙羨,又從徵江夏,別討樂安,程普是忙碌的,他幾乎參加了所有東吳早期的知名戰鬥。而赤壁一戰,程普與周瑜分為左右督,破曹操於烏林。在演義中,將此戰的功勞都歸於周瑜諸葛亮,但程普與周瑜一樣也是重要的統帥,無人可抹去他的重要作用。隨後在南郡,江夏等數戰,程普依然活躍在戰場。最終在晚年時期,仍帶病殺叛者數百人,隨後在江夏去世。程普樂善好施,喜歡結交名流。雖然曾對年輕的周瑜有所嫉妒,但很快就被周瑜折服,也端正了態度。堪稱有廉頗之風。
二、江東楷模:黃蓋
同樣是三朝元老,黃蓋與程普一樣,是東吳倚仗的重臣。不過與程普不同在於,程公的功勞主要是在行軍作戰方面,黃蓋則是在治政方面頗有心得。孫堅舉義兵時,黃蓋就加入了他的軍隊。從孫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參與了早期的一系列戰鬥。在孫策平定江東之後,黃蓋悄悄走向了大後方。為東吳解決了後顧之憂,赤壁立功後又擔任武陵太守,平定了多次山賊叛亂。山越一直是東吳的大麻煩,黃蓋為守長之後,"乃署兩掾,分主諸曹。"嚴明紀律之後,部下"初皆布威,夙夜恭職;久之,吏以蓋不視文書,漸容人事。"黃蓋卻是表面糊塗,實際上早把底細摸清楚了,"嫌外懈怠,時有所省,各得兩掾不奉法數事。乃悉請諸掾吏,賜酒食,因出事詰問。兩掾辭屈,皆叩頭謝罪。"黃蓋不愧是軍旅出身,一經發現,執法從嚴,於是縣中震慄,之後黃蓋四處巡視,"凡守九縣,所在平定。""抑強扶弱,山越懷附。"有了這麼能幹的縣委書記,東吳少了後顧之憂。而在赤壁之戰,黃蓋又被調到抗曹第一前線。詐降曹操並使用火攻之計一舉助東吳戰勝強敵。當然,苦肉計在史書並無記載,相信為演義為撰。立功後的黃蓋在劉備打下武陵後,奉命接手了武陵。後來長沙益陽縣又為山賊所攻,黃蓋一到,又解決了問題。黃蓋長得就很嚴肅剛毅,又善於養士,執法嚴明,恩威並施的作風既讓別人找不到話說,又讓他頗得人心,人緣不錯。他雖然沒能在第一前線獲得很多戰功,但他在東吳大後方的平叛和對山越的控制幫助東吳穩定了後方。因此雖然他去世了,孫權依舊對他十分懷念。
三、威烈將軍:韓當
孫堅早期手下有四大將:程黃韓朱,韓當可能是武藝最好的一位,書上說他"便弓馬,有膂力","從征伐周旋,數犯危難,陷敵擒虜","及孫策東渡,從討三郡,遷先登校尉,授兵二千,騎五十匹。"和黃蓋一樣,孫堅入洛陽戰役和孫策江東平定戰,韓當也都是被一筆帶過,我們只知道他參與了,表現很勇猛。從賞賜兵馬的數量上他和程普是一樣的,應該立下了不少戰功。之後從徵劉勳,破黃祖,還討鄱陽,領樂安長,山越畏服。韓當也是忙碌的,不僅戰鬥沒少打,還得時不時噹噹縣官,治治山越。兩線效果都很良好,也說明韓當的能力很出眾。建安十三年,韓當"以中郎將與周瑜等拒破曹公",不過在赤壁之戰後,曹將臧霸為配合張遼作戰,率軍討韓當,使孫權不得救曹軍叛將陳蘭。韓當遣兵攻臧霸,戰於逢龍,後又遣兵邀臧霸戰於夾石,結果被擊敗。隨後,韓當"又與呂蒙襲取南郡,遷偏將軍,領永昌太守。""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於涿鄉,大破之。"自從,東吳四英將的輝煌戰史中,都刻上了他的名字。雖然很少獨當一面,甚至經常給晚輩打下手。但是韓老將軍始終本分,"敬望督司,奉遵法令",後來曹真攻南郡,韓當力保東南,又被加都督之號。老韓當做了都督,獨自行動了一把,這一次他聊發了少年狂,"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給自己的一生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四、蕩寇將軍:蔣欽
蔣欽是從跟隨孫策開始的將領,他參與了江東平定戰。"與策周旋,平定三郡","又從定豫章。" 蔣欽也是個人品很好的人。他有兩個優點,一是勤儉節約,孫權到了他家都看不下去了,趕緊賞賜衣服被褥;二是公私分明。徐盛得罪了他,他卻總說徐的好話,還出於為國考慮的角度大力推薦他,以德服人。這兩點在什麼時候來看,都是很可貴的。蔣欽很早迎來了獨自行動的機會,調授葛陽尉,歷三縣長時,他親自討平盜賊,遷西部都尉。之後,會稽冶賊呂合、秦狼等為亂,蔣欽又將兵討擊,遂禽合、狼,五縣平定,徙討越中郎將。由於功勞卓著,他的地位也一路攀升。蔣欽很被孫權看好,還和呂蒙一起受教讀書,升遷又快,前途光明,孫權討關羽時,總督水軍的蔣欽帶兵入沔,可惜勝利班師途中病故。
五、平虜將軍:周泰
周泰是和蔣欽一個時期投到孫策帳下的早期將領,"與蔣欽隨孫策為左右,服事恭敬,數戰有功。策入會稽,署別部司馬,授兵。"一定意義上,他們倆就是孫策的關羽張飛。 東吳最讓人稱讚的就是,這一批早期老將的人品都很值得敬佩。周泰因為為人謙虛忠勇,很被孫權喜歡。於是跟著孫權到了宣城,上演了自己的經典一戰。當時"權住宣城,使士自衛,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圍落,而山賊數千人卒至。"這樣的情況下,逃都來不及,"權始得上馬,而賊鋒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馬鞍,"危急時刻,"眾莫能自定。惟泰奮激,投身衛權,膽氣倍人,左右由泰並能就戰。"用身體護衛主公,帶頭指揮已經慌亂的兵士作戰,真是忠心耿耿,勇猛過人。這一戰殺退賊兵,周泰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書中直言"是日無泰,權幾危殆。"三國之臨危救主者五人:魏有曹洪、典韋、許褚,吳有周泰、程普。此後從攻皖,及討江夏,還過豫章,從討黃祖有功。周泰幾次隨軍作戰,都表現良好。後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又從攻曹仁於南郡。精彩的大戰他也全都沒錯過。"曹公出濡須,泰復赴擊,曹公退,留督濡須,拜平虜將軍。"這是周泰最後一次出鏡。雖然並沒有像小說中那樣再度殺個三進三出,又中上"數十槍",但周泰的參與,以及之後被委任,仍然說明了他的作用和地位。特別是當徐盛等人以之為寒門而不服時,孫權親為把酒,追述前後功績時的感人一幕,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勇猛無畏的周泰也用一身的傷痕--軍人無上的榮耀,徹底征服了眾人。
六、特種部隊隊長:陳武
江東十二虎臣裡,筆墨最少的就是陳武。甚至隨在他後面,他的弟弟陳表的傳記都比他長。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有限的文字中看出陳武的實力。最精彩的莫過於之後,"策破劉勳,多得廬江人,料其精銳,乃以武為督,所向無前。"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精銳的特殊軍隊。如高順"陷陣營",曹純"虎豹騎",麴義"先登死士",陳到"白耳兵"等等。孫策的特種部隊隊長就是陳武,"廬江精銳"名不虛傳,為江東立下大功。"所向無前"四個字曾用於西部獵豹夏侯淵,如今同樣被放在陳武身上,也足見其勇。遺憾的是,"廬江精銳"在從擊合肥時遭遇了殺瘋了的張遼,孫權撤兵遇到伏擊,陳武奮命戰死。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七、忠於職守:董襲
董襲是三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東吳大將。由於小說中對東吳方面的略寫,他常被視為龍套角色。其實不然,在史書中我們發現,董襲是個很強的大將。書載:董襲"身長八尺,武力過人"。東吳十二虎臣中,他的武力絕對排在前列,當與程普、韓當、周泰、甘寧並駕齊驅。孫權討黃祖。"祖橫兩蒙衝挾守沔口,以栟閭大紲系石為廫,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飛矢雨下,軍不得前。""襲與淩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船,突入蒙衝裡。襲身以刀斷兩紲,蒙衝乃橫流,大兵遂進。祖便開門走,兵追斬之。"討伐黃祖之戰,很多將軍都參與了,但是功勞最大者,還是董襲。捨生忘死的攻下敵人堡壘,冒著如雨般的飛矢,"身以刀斷兩紲"。董襲的悍勇再次威震三軍。孫權親自肯定了他的功績:"今日之會,斷紲之功也。"曹公出濡須,襲從權赴之",然而這一次董襲壯烈犧牲了。他不是戰術失誤,也不是技不如人,他完全可以逃,但是,在"夜卒暴風,五樓船傾覆,左右散走舸"之時,襲怒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其夜船敗,襲死。也許他的固執和僵化有些沒必要,但"忠於職守,至死不渝"的精神,卻道出了這位"真將軍"的天性,除了敬佩,找不出別的詞來形容這樣的一位虎將。
八、傳奇錦帆俠:甘寧
大將甘寧,天下揚名。如果說十二虎將分個組的話,前六人是孫堅孫策時就加入的,從甘寧起的六人則是孫權時期的大將。前六人無疑是以程普為尊。而後六人中,論及戰績和能力,甘寧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甘寧早期的經歷頗有傳奇色彩。"少有氣力,好遊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過了二十餘年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荒唐日子。甘寧突然覺悟了,"止不攻劫,頗讀諸子",痛改前非的海盜甘寧開始投奔劉表,想做一番事業。"不見進用,後轉託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淩操。"這是甘寧第一次出彩,親自射殺敵人大將,救下己方主將。堪稱立下大功。不料黃祖熟視無睹。甘寧絕望之餘,聽了朋友蘇飛的建議,另謀他處,於是投奔了孫權。剛到東吳的甘寧,就獻上了他的一番軍事戰略,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張昭時在坐,難曰:"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寧謂昭曰:"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這番宏觀戰略,正與周瑜的天下二分思想吻合,足見甘寧的實力,並不僅僅是武藝卓絕,在用兵方面,也頗有心得。對張昭的一番話更見其豪氣干雲。結果"權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遂授寧兵,屯當口。"令人感動的是,當時蘇飛與黃祖一起被捕,甘寧為了救被判處死刑的好友,"下席叩頭,血涕交流"以自己的性命擔保,最終感動了孫權,使蘇飛被釋放。隨後甘寧亦隨周瑜參加了赤壁,南郡之戰,又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無論是曹仁還是關羽,在面對甘寧的時候都沒有獲得太多功績。甘寧的一生就可以用一個"勇"字概括。對曹仁是勇,阻關是勇,登皖城還是勇,但是最勇的一幕發生在合肥之戰。"權密敕寧,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因夜見權,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即賜絹千疋,刀百口。"這就是傳說中的百騎劫曹營。甘寧一生中最無畏的表演。也正由於此,孫權由衷感嘆:"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這就是甘寧,雖然他前面做了不少目無法紀的事,雖然他曾不講信用的從呂蒙手裡騙回自己家犯罪的廚子,將之處決。雖然他因為粗豪得罪過孫權。但是"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的甘寧絕不是一勇匹夫,智勇雙全的他有著自己的性格,當那份桀驁遇到呂蒙的寬容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報。甘寧一生作戰,雖然沒有早期將領那麼多的討賊、討山越的戰績,但大多是大戰大功。且個人出彩的時刻層出不窮,堪稱東吳數一數二的虎將。
九、無雙國士:淩統
淩統是將門之後,他父親凌操,被當時黃祖的手下甘寧射殺。淩統早早就接過父親的軍隊。"後從擊山賊,權破保屯先還,餘麻屯萬人,統與督張異等留攻圍之,剋日當攻。乃率厲士卒,身當矢石,所攻一面,應時披壞,諸將乘勝,遂大破之。"這次大勝可以說是淩統拼命的結果,背後還有著辛酸的故事,當時軍中都尉陳勤屢次侮辱他,還涉及其父,淩統忍受不了將其殺死。因此奮死拼命,就是想以此贖罪。戰後他自縛請罪,孫權感於他的果決剛毅,讓他將功抵過。鄱陽賊彭虎等眾數萬人作亂,淩統也與董襲等各別分討。"後權復徵江夏,統為前鋒,與所厚健兒數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數十里。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襲與淩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船,突入蒙衝裡。"淩統自從第一次玩命,拿下麻屯之後,就開始了自己敢死隊般的生活。江夏之戰,除了董襲之外,他也是一支敢死軍的領頭。此外還斬殺了黃祖大將,立下大功。破黃祖立下大功後,淩統又投入了新的征程,"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又從破皖,拜蕩寇中郎將,領沛相。""與呂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陽,從往合肥,為右部督。"最悲壯的一幕又在合肥上演了,陳武戰死,孫權被圍,只剩下淩統、甘寧、呂蒙、蔣欽和一千多人,"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捍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拜偏將軍,倍給本兵。"傷剛好,淩統又開始致力於山越,"統以山中人尚多壯悍,可以威恩誘也,權令東佔且討之,命敕屬城,凡統所求,皆先給後聞。"孫權對他的優惠,大概也正是由於那次捨生忘死的患難情吧。
十、剛毅果敢:徐盛
三國東吳眾將中,徐盛屬於個性比較鮮明的一位,他素來有勇氣,辦事認真,對違紀的人毫不容情,因此一度覺得自己得罪了蔣欽,最後蔣欽的大度讓他折服;他對待出身較低的長官周泰不是很看得起,最後還是孫權的一番話和周泰一身傷把他鎮住了。但是,正是這種要強和剛正的性格,使他一步步成長為吳不可或缺的名將。蔣欽說他:"忠而勤強,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孫權與魏使邢貞會盟,邢貞狂妄,徐盛氣得涕泣橫流:"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並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搞得邢貞謂其旅曰:"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徐盛一生作戰,多次以少御多,第一次是對黃祖子黃射,黃射率數千人攻徐盛。"盛時吏士不滿二百,與相拒擊,傷射吏士千餘人。已乃開門出戰,大破之。射遂絕跡不復為寇。權以為校尉、蕪湖令。"二百守住了數千,還開門大破!真是不可思議。和張遼的合肥之戰都有點類似了。徐盛不僅自己指揮作戰了得,還很有戰略思想,"盛建計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瀰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諸將乃伏。"曹丕親征東吳,又是被徐盛的防線嚇住了。對抗黃射、曹休、曹丕,三次都是漂亮的防禦戰,徐盛堪稱"守城專家"。
十一、治政有方:潘璋
潘璋不是個很像將軍的人,張狂豪放的個性讓他有點出人意表。當然也正是這中性格讓潘璋很早得到了器重。他和董襲有些類似,都屬於最容易被忽視的東吳大將。由於他直接導致了關羽被擒殺,小說家歷來對他都是歪曲貶低。其實正史中的潘璋也是不折不扣的名將。
潘璋一生最精彩的篇章無疑是擒獲關羽,"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威震天下的關羽終究結束於潘璋之手。此後,"劉備出夷陵,璋與陵遜併力拒之,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馮習是劉備徵東吳時的大將,也是被潘璋部擊殺,功勞甚大。曹丕徵東吳,"魏將夏侯尚等圍南郡,分前部三萬人作浮橋,渡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並會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絕。"璋曰:"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便將所領,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作筏適畢,伺水長當下,尚便引退。"可見,潘璋不是一勇匹夫,對於戰法也是有所瞭解的。雖然好大喜功,粗猛奢侈,但勞苦功高的潘璋自然會得到孫權的特赦。
十二、清側重臣:丁奉
丁奉在東吳十二虎將裡是最年輕的一個,但他是個早年就以武勇聞名的將軍。"數隨征伐,戰鬥常冠軍。每斬將搴旗,身被創夷。"雖然沒有記載他參加了哪些重要戰役,但是"戰鬥常冠軍"也足見其勇猛過人。在一個老將紛紛謝幕後,丁奉走上了他的舞臺。當時,魏遣諸葛誕、胡遵等攻東興,諸葛恪率軍拒之。諸將皆曰:"敵聞太傅自來,上岸必遁走。"唯有丁奉冷靜分析曰:"不然。彼動其境內,悉許、洛兵大舉而來,必有成規,豈虛還哉?無恃敵之不至,恃吾有以勝之。"此後,奉曰:"今諸軍行遲,若敵據便地,則難與爭鋒矣。"乃闢諸軍使下道,帥麾下三千人徑進。時北風,奉舉帆二日至,遂據徐塘。天寒雪,敵諸將置酒高會,奉見其前部兵少,相謂曰:"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為裝置。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會據等至,魏軍遂潰。遷滅寇將軍,進封都(亭)〔鄉〕侯。這一戰打出了江東豪傑的英雄氣,大雪中奮短兵,丁奉勇武可見一斑。隨後在迎接魏降將的戰鬥中,丁奉又一次出彩,他"跨馬持矛,突入其陣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以當時而言,丁奉很可能是三國末年的第一虎將。此後又一位降將諸葛誕在壽春被魏人圍困。"奉為先登,屯於黎漿,力戰有功,拜左將軍。"雖然沒有救下諸葛誕,但畢竟力戰有功。孫綝猖狂,無視吳帝,又是靠丁奉挽救了一次政治危機。可見並非只有戰場上可以顯示這位猛將的雄風。丁奉的壽命應該也是非常了得的,直到晉吳對峙時,他還在為國家奮鬥著"奉與晉大將石苞書,構而閒之,苞以徵還。"不過隨後"因攻晉谷陽。谷陽民知之,引去,奉無所獲。"這一次雖然不算失敗,但是隻得到一座空城,顯然還是不能讓暴君孫皓滿足的,再加上屢次有大功,丁奉也漸漸驕傲起來,於是他受到批評。不過不久之後,丁奉也徹底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東吳十二虎臣按照順序排列,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這主要是按照資歷和職位排列的。如果論武力值排列的話,咱們就必須根據他們的戰鬥履歷來分析。
一、甘寧
甘寧善使各種武器:刀、鐵鏈、雙戟、盾等,拿起什麼來就用什麼打,甘寧的射技也很厲害。 在東吳諸將中,甘寧戰績最好,戰鬥效率最高,9次戰鬥,8次全勝,打死打傷敵將6名。百騎襲曹操,不折損一兵。甘寧還是三國射敵最多的射手。
二、淩統
淩統的武器是一杆繽鐵黑纓槍。他的戰績如下: 赤壁追擊戰,淩統被徐晃阻住,曹操趁機逃脫。說明淩統武藝應低於徐晃;和張遼五十合打平,但孫權恐其有失,鳴金收兵,說明淩統應落下風;淩統還曾和樂進三十合戰平,論真實武藝,也就是樂進這個層次。
三、周泰
周泰的武器用過刀,也用過槍。咱們把周泰的戰績列出:周泰共參加5次廝殺,斬敵將2名。多次在危險中救護孫權,渾身是傷。能與曹仁大戰三十合(曹仁有詐敗成分),武藝相當不錯。
四、程普
程老將軍的武器是一枝鐵脊蛇尖槍。 程普戰績如下: 程老將軍5戰4勝,力斬3將,戰鬥效率非常高,還曾30合戰平太史慈。
五、黃蓋
黃老將軍的武器是一對水磨鋼鞭。 他的戰績如下:黃老將軍3戰3勝,武藝也相當不錯。
六、韓當
韓當使用過刀,也使過槍。他的戰績不多:
1.戰張虎:
張虎是黃祖部下的戰將,沒有什麼名氣,但韓當二十合都拿不下對手,只是把對方打到力怯,表現很一般。
2.戰焦觸:
到了水上,韓當的功夫體現出來了,速殺對手。
七、丁奉
1.戰關平
關羽命廖化突圍求救,關平護送,遇到丁奉攔截。關平“奮力衝殺,奉敗走”,廖化乘機突圍而去。
2.戰張遼、徐晃
曹丕南征,被徐盛火攻,大軍潰敗,丁奉率兵攔截,張遼來戰,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徐晃揮斧抵住,擊退丁奉。
3.戰韓綜、桓嘉
這就是著名的“雪中奮短兵”,丁奉脫衣赤腳,持短刀殺入魏寨,韓綜拔帳前大戟迎戰,被丁奉一刀砍翻。桓嘉綽槍來刺,被丁奉挾住槍桿。桓嘉走,被丁奉一刀擲中左肩,倒下被殺。
連殺二將,老丁奉還是很猛的。
八、徐盛
徐盛的武藝就很一般了:
1.戰曹仁
曹仁在城上看到牛金被困,立即率領數百騎衝出城來,殺入重圍。“徐盛迎戰,不能抵擋” ,這武藝比周泰差得太遠。
2.合淝突圍戰,
周泰從重圍中救出孫權,看到徐盛仍然被困,又衝進去救出他來。差距明顯。
3.張普
張普是曹休麾下先鋒,引數千兵來戰,徐盛出馬相迎。“戰無數合,普抵敵不住”,張普回卻後對曹休“言徐盛勇不可當”
總算是贏了一把。
九、潘璋
1.戰蘇飛
東吳攻打黃祖和蘇飛,黃祖大敗,蘇飛落荒而逃,正遇到潘璋,戰不數合,被潘璋生擒。
2.戰關羽
不到三個回合就被打跑了,根本抵擋不住。
3.戰黃忠
潘璋揮舞著青龍刀,與黃忠交鋒。“交馬數合,不分勝負”,黃忠奮力惡戰,潘璋“料敵不過,撥馬便走”,能堅持幾個回,也算湊合了。
4.戰關興
關興殺入東吳陣中,正遇到潘璋,“驟馬追之”。潘璋大驚,奔入山谷藏了起來,後被關興在農舍中殺死。
潘璋這武藝太普通了。
十、陳武
1.戰薛禮
陳武投奔孫策後,被任命為校尉,作先鋒攻打薛札。陳武率領十數騎衝陣,斬首五十餘級。薛札嚇得閉門不出。
2.戰張英
薛禮以為孫策死了,就率兵偷襲,驍將張英和陳橫殺出城來,落入埋伏,張英撥馬回走,被陳武一槍刺死。
3.戰龐德
陳武與龐德大戰,不是對手,被龐德趕跑,逃跑中被樹枝掛住袍袖,被龐德所殺。
完全不是龐德的對手。
十一、蔣欽
蔣欽初次作戰展示的是箭術,射死一個敵人。在麥城,蔣欽曾與關羽交手,不到三合,被關羽殺敗。
蔣欽的武藝太一般。
十二、董襲
董襲曾斬獲嚴白虎的首級,但書中沒有交待是怎麼斬的,是否下蒙汗藥。後來就屢次打醬油了。
合淝之戰,董襲率船隊在江中遇到龍捲風,董襲不跑,他還不許別人跑,立殺下船逃命軍士多人,結果連累了大家跟著他一同餵了江魚。
-
4 # 大飛熊騎士
“東吳十二虎臣”的說法,是源於《三國志》把東吳第十二員大將並列為一傳,於是有了這個說法,而且的確是以他們的資歷,地位綜合來排的名次,次序如下: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所以,“東吳十二虎臣”既然是源於正史記載,那麼關於他們的武藝也要從正史出發吧,而且正史關於這十二的武藝參考資料,還比小說更全面一些。
第一,甘寧。
毫無疑問,在正史中論武藝,甘寧依然是十二人之最,因為“百騎劫曹營”,在歷史上是發生過的。歷史上,甘寧年輕時就一身力氣,又好遊俠,還到處聚集少年,號稱“錦帆賊”,沒有過人的武藝,怎麼可能做到?另外,關羽在益陽和東吳相對峙時,正是甘寧率著水軍相拒,讓關羽忌憚。逍遙津之戰,也是甘寧,淩統等人死戰,孫權才能得脫。
第二,周泰。
和甘寧一樣,周泰的武藝在歷史中是有真實的案例的。當時,孫權在宣城,兵不滿千卻遭遇數千山賊來襲,而且孫權剛上馬,山賊就已經無限接近了,甚至兵器已經打到孫權的馬鞍,大家都慌了。周泰便在此時,奮力解救孫權,因此身中十二創,但是成功護衛了孫權。這一戰的難度大就在於周泰不但完成了任務,而且十二下都沒有中要害,周泰才能存活,沒有武藝和過人的身手,恐怕單靠運氣不能吧?參考《周泰傳》
第三,淩統。
這也是個年少輕俠的主,父親凌操本來就是猛將,而且年少的淩統也敢於和經驗豐富甘寧正面幹架,不過被呂蒙以刀盾解了《三國志》注引《吳書》。淩統作戰十分勇猛,史書用“冠軍履鋒”形容,比如,在攻黃祖時,一舟當先,斬了黃祖部將張碩。逍遙津之戰中,正是淩統和其親隨直接救了孫權,由於橋斷和親隨損失殆盡,淩統便從水路得脫,差點不免,在這種殘酷的戰場上,沒有武藝早死於戰陣了。
第四,董襲。
史書明確記載,董襲身長八尺,武力過人,在討伐山賊時,親自陣斬了賊首黃龍羅,周勃的首級。征討黃祖時,董襲又和淩統衝擊對方的蒙衝船,成了東吳軍獲勝的關鍵。但是在和曹操的濡須之戰,夜遇暴風船敗身死,如若不死,董襲的地位,官職,排名估計會更上一層,可惜了。
第五,丁奉。
史書記載,丁奉少以驍勇為小將,而且戰鬥常冠軍,這足以說明丁奉的武藝實力。最關鍵還是高亭之戰,丁奉親自跨馬持矛,帶軍衝入戰陣,斬首數百,獲其軍資,這更是讓丁奉的武藝作了充足的說明。
第六,韓當。
史書記載韓當便於弓馬,有膂力,數犯危難,陷敵擒虜,是個打仗的好手。另外,韓當還統領過敢死和解煩兩軍攻破丹陽賊,所以沒有過人的武藝,如何能成為東吳特種部隊的軍事主官?
第七,程普。
東吳元老,早在孫堅討伐董卓時,程普已經是攻城野戰,身披創夷,若有武藝,是不可能如此英勇的,特別對付的是驍勇的西涼軍。除此之外,猛人孫策,唯一一次比較狼狽的,就是攻打祖朗時,正是程普和另外一個不知名的騎士,掩護了孫策的撤退。所以,程普的武藝就算不是第一,也是屬於中流水平以上。
第八,黃蓋。
相對於武藝,黃蓋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謀略,如赤壁之戰和他的威嚴。但是,黃蓋的武藝絕不容忽視,根據《三國志》注引《吳書》,黃蓋出身貧賤,可是黃蓋並不認命,常常在砍柴的空閒時間,學習兵法等。可見,黃蓋是一個勵志向上的將領,平時的武藝練習更不會落下,只是史書著墨比較少,屈居第七。
第九,徐盛。
史書記載,徐盛年少就以勇氣聞名,這必然要有一定的武藝和身手做基礎,又曾經以不到二百的部曲和黃祖之子黃射對射,使其不敢再入侵,箭法應該也不錯。
第十,陳武。
是個身長七尺七寸的大漢,是個將領的好材料,孫權也十分喜愛陳武,甚至在他犧牲後,命令他的愛妾殉葬。所以,孫權對陳武這麼倚重,不單單是眼緣好吧,陳武本身也要有一定的能力,作為武將,武藝也是能力之一。而且,陳武的兒子陳脩有武風,大機率是受到陳武的影響。
第十一,潘璋。
潘璋雖然擒殺了關羽父子,但是關羽的失敗的本質是,曹魏集合幾個名將正面幹,東吳幾任都督後面挖坑,蜀漢內部人才磨合問題給打敗的。所以,潘璋其實是撿了漏,而且還是他的部下擒住關羽父子,所以不代表潘璋的個人武藝。除此之外,潘璋也沒有其他的事蹟支撐他的武藝,因此排在十一。
第十二,賀齊。
賀齊本身是個不錯的將帥之才,但是缺乏武藝支撐或者描述,只好放在最後了。
綜上所述,大飛熊對“十二虎臣”武藝的排列,主要是基於史書對其相關武藝的描述或者具體戰例為主的記載,來支撐他們的武力值的。
-
5 # 平楠說史
東吳十二虎臣一說,源自《三國志》。他們的確是根據資歷、在吳國的地位,綜合排出的名次。具體次序如下:1程普、2黃蓋、3韓當、4蔣欽、5周泰、6陳武、7董襲、8甘寧、9淩統、10徐盛、11潘璋、12丁奉。既然是根據正史做出的排名,那麼根據他們的武力值高低重新排名,也需要參考正史資歷。
一、太史慈:太史慈不但為人忠義,他還曾與小霸王孫策正面交戰而不落下風。史書對太史慈武藝的評價是: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太史慈歸降孫策後,曾相助孫策蕩平江東。論武藝高低、論資歷太史慈都應該是東吳第一將。孫權成為東吳之主後,特意讓太史慈管理東吳南方,以他來制衡劉磐。可見太史慈,就是孫策留給孫權的託孤武將。
二、周泰:孫權身在宣城時,兵不過千的吳軍遭到了數千山賊的偷襲。就在孫權準備上馬逃命時,一眾山賊拍馬殺到。眾將驚呆之際,是周泰衝入賊軍之中,拼死奮戰,才救下了孫權。因為此戰周泰身中十二處創傷,被感動的孫權對周泰說道:將軍真乃一員虎將,你我君臣把酒言歡,將軍身上有一處創傷,孤就敬將軍一盞酒。身受重傷的周泰,竟然真的飲完了十二盞酒。這就說明周泰不但身體底子好,主公陷入危機時,他還能奮不顧身拼死一戰。在戰場上,擁有一決生死勇氣的周泰,應該配得上東吳第二猛將的稱號。
三、甘寧:年輕時的甘寧是一位孔武有力的遊俠。甘寧統率數百錦帆賊,不但曾夜襲過曹營,還讓關羽有所忌憚。逍遙津之戰,面對吳軍潰敗的局勢,是甘寧、淩統拼死斷後,才讓孫權沒有喪命在張遼手上。
四、淩統:如果說其父凌操是三國二流猛將,那麼能夠正面對戰甘寧,且不落下風的淩統,就是當之無愧的東吳一流猛將。帶領吳軍迎戰黃祖時,淩統曾一舟當先,斬殺黃祖麾下將領張碩。逍遙津之戰,又是淩統據橋而守斷後,才讓孫權得以逃脫、活命。可以說淩統是一位打架不要命的猛將,他的戰力是和甘寧旗鼓相當的。五、董襲:史書記載,董襲其人身高八尺,武藝過人。在討伐山賊時,董襲曾衝入敵陣,當場斬殺黃龍羅、周勃兩員將領。討伐黃祖時,董襲又攜手淩統乘舟,衝鋒突襲對方的蒙衝船。濡須之戰{攻打曹操},如果不是夜遇暴風董襲也就不會英年早逝。六、丁奉:史書記載,丁奉其人驍勇,數次爭鬥都能戰勝敵人。高亭之戰,丁奉曾親自跨馬持矛,衝入敵軍戰陣。最終丁奉不但斬敵無數,還繳獲了大量物資。這些都說明,丁奉的武力值不低。
七、韓當:史書記載:韓當弓馬嫻熟,臂力驚人。韓當曾率領數百解煩軍攻破過丹陽城。東吳解煩軍相當於曹操麾下的虎豹騎,是一支特種部隊。韓當沒有兩把刷子,能成為東吳特種部隊的指揮官?編者甚至覺得,韓當勇武不遜色於淩統,箭術不遜色於黃忠。
八、程普:老將程普,早在孫堅父子討伐董卓時,就效力于軍中。能與呂布爭鬥的孫策,在攻打祖朗時竟被敵人擊敗。當時要不是程普和另一位不知名的將領拼死掩護,說不定無法撤退的孫策,會就此損命戰場。由此可見程普不但資歷老,武藝也只遜色孫策半籌{年老體力下降}。九、黃蓋:黃蓋的光輝時刻,就是赤壁之戰時起到的臥底作用。被周瑜打成重傷的黃蓋,竟然沒過多久,就能生龍活虎,親自率軍偷襲曹軍,可見黃蓋的身體底子有多好。三國中又有幾人膽敢,臥底數十萬曹軍之中呢?單憑捨生忘死的勇氣,黃蓋都能算是東吳一員虎將。
十、徐盛:徐盛年少時就以勇武而聞名於鄉野。他曾以不到二百部曲和黃祖之子黃射對決戰場。最終徐盛三箭驚走了黃射,由此可見徐盛的箭法十分出眾。十一、潘璋:潘璋雖然擒拿過關羽父子{斬殺關羽父子的是潘璋部下馬忠},但當時的關羽父子已經幾度與曹魏名將正面硬鋼,同時呂蒙還在關羽父子身後發動偷襲。可以說潘璋能取勝關羽父子,多少是有些勝之不武的。
十二、陳武:身高七尺的陳武是孫權的貼身保鏢。陳武死後,孫權曾下令讓自己的愛妾為陳武殉葬。這就足見孫權對陳武的喜愛。能夠成為孫權的貼身保鏢,也說明陳武的武力值不低。
-
6 # 燭影亂談
通常我們把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合稱為江東十二虎臣。和蜀漢五虎上將相似,歷史上沒有這樣的稱謂,是因為十二將在《三國志》中同傳,故而得名。順便提一句,很多人認為五子良將這個稱謂是歷史上的,嚴格來說也不準確,陳壽確實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說法,但並沒有給出這個組合就叫做“五子良將”,五子良將或者魏五子也不見於《三國演義》,是民間衍變而來的。
十二虎臣的順序個人認為主要是來自資歷,無關官職。比如三朝元老程普,最高只做到蕩寇將軍,屬於雜號。這是因為隨著孫權地位的變化,後期將領也跟著水漲船高,而早期的重臣就相對較低。至於功績,向來見仁見智。
就武力排名而言,我們只能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來分析,畢竟在歷史上除非極為勇猛,否則很少有專門的介紹,而且真實戰爭中鬥將很少,基於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主將一般也不會經常殺入敵陣,所以不好判斷。
甘寧(興霸)
甘寧第一基本沒有懸念,由於羅貫中將劉備和曹操作為正反兩方細緻描寫,而東吳淪為醬油的緣故,使得江東整體武學水平低下,從孫堅到孫皓時期,一個超一流大將都沒有。
甘寧是錦帆賊出身,用《水滸傳》中呼延灼的話說屬於綠林手段,但是這反而讓甘寧成了一個多面手。他馬戰主要武器是大刀,但是平時混戰或者水戰基本什麼都能用,短刀、鐵鏈、盾牌……尤其善射,這也符合船上水戰的特點,單論箭術,個人認為甘寧足以位列全書三甲。
我們來看一下甘寧的戰績:
射死凌操砍死鄧龍射死黃祖射死蔡壎斬殺蔡中斬殺馬延斬殺張顗鏈砸朱光(砸到後軍士一擁而上,亂刃分屍)冷箭射中樂進面頰(此後樂進再未出場,不知道是不是射死了)如果按照斬將數量算,整部《三國演義》中只有趙雲、關羽和張飛比甘寧多。除了這些一對一的戰鬥或者混戰外,甘寧此生演的最出彩兒的一場戲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百騎劫曹營”,衝進曹營,大殺四方,百騎去百騎回,堪稱奇蹟。此時東吳剛經歷逍遙津的噩夢不久,甘寧的這次踹營對東吳而言,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孫權也因此稱“孟德有張遼,吾有甘興霸”。
所以說,甘寧位列十二虎臣第一勇武上將,實至名歸,整個東吳能與之比肩者,只有孫策和太史慈。
淩統(公績)
淩統是很容易被忽視和低估的東吳大將,說到底還是東吳的筆墨太少。由於父親凌操被甘寧射殺,所以在甘寧投吳後,淩統屢次發難,甘寧則是能忍則忍,儘量不和淩統起衝突。
淩統曾與曹魏五子中的兩位交過手,全部不分勝負。一個是張遼五十合,一個是樂進三十合。能夠五十合戰平張遼,說明淩統具備了一流武將的潛質,不過孫權提前收兵,通常被看做淩統略處下風,而三十合戰平樂進,也說明了淩統即便可以躋身一流大將,也屬於比較靠後的。
另外,淩統在與樂進大戰時,曹操曾命曹休放冷箭,淩統戰馬中箭被掀翻,眼看就要身死,虧了甘寧一箭射中樂進,至此淩統與甘寧摒棄前仇,結為生死兄弟。
值得一提的是,淩統統兵也很在行,曾短暫替周瑜統軍,可見其除了衝鋒陷陣,統率能力也不錯,不然也不會讓心高氣傲的周瑜高看一眼。
周泰(幼平)
我相信很多人會把周泰放在第二位,在蘇州評話三國的二十四名將打油詩中,甚至都提到了周泰。但是我覺得周泰勇猛、悍不畏死為他加分不少,他的硬實力不會高過淩統。
周泰曾斬殺過戰五渣張南,擊退過曹仁,並且在亂軍中先救孫權後救徐盛,遍體鱗傷依舊死戰不退。射死甘寧的蠻王沙摩柯也被周泰二十合斬殺。
看似戰績不錯,實則不是很有說服力,衝陣雖然很猛,但是演義中衝陣之後完好無損的也不少,而且聯手韓當三十合戰平許褚,許褚還遊刃有餘;夷陵之戰,面對後輩關興、張苞的叫陣也未曾出戰。
程普(德謀)、黃蓋(公覆)
兩員老將的實力伯仲之間,照周泰相比不遑多讓,不過各自特點不同。
程普屬於“穩”,而黃蓋屬於“狠”,從氣勢上講,黃蓋看起來更兇,而從戰績講,程普更好。
程普使一條鐵脊蛇矛,曾在汜水關槍挑胡軫,另外還和江東頂級大將太史慈戰三十合不分勝負。而黃蓋也有箭射文聘的表現,特別是在赤壁之戰,無論怒斥群儒還是獻上苦肉計,併為此獻身,都讓人肅然起敬。
另外,他們都有擊敗黃祖和蔡冒的戰績,個人認為整體來二人說伯仲之間,如果一定要分排名,程普在前。
韓當(義公)
韓當是十二虎臣的分水嶺,在其之上的都是能與一流大將有一戰之力的人物,在其之下的基本都實力平平,甚至可以說戰五渣。
韓當獨自與人鬥將的戰績不多,另外還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作為最早一批東吳大將,韓當既沒有“老”的交代,也沒有獲得超然的地位,感覺不像程普、黃蓋那樣擁有很高威望,整體來說屬於二流武將。
丁奉(承淵)
丁奉的實力其實一般,關羽命廖化突圍求援時,曾命關平護送。而當時攔截的就是丁奉,結果被關平殺得大敗,可見丁奉硬實力不夠,不過考慮到關平能三十合戰平龐德,而且護送廖化突圍是拼死命,所以丁奉的這份戰績也不算太糟糕。
而他的高光期卻不可小覷,老年成了扭轉乾坤的關鍵,殺死了韓綜、桓嘉。同時,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威震江東都張遼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因此重傷不治。
其實《三國演義》已經拉低了丁奉,在歷史上,丁奉是出名的驍勇善戰。
董襲(元代)、徐盛(文向)
完全是矬子裡拔大個,他們的硬實力未必強得過其他幾位,不過有還算有高光的時期,所以排在這裡。
董襲沒多少戲份,不過殺了嚴白虎;徐盛屬於智將或者說儒將,衝鋒陷陣其實並不是太擅長,敵不過沖陣的曹仁,還被圍困需要周泰救,不過後期單挑勝過曹休的先鋒,被其稱作“勇不可當”,可見勉強還能看。
潘璋(文珪)、蔣欽(公奕)、陳武(子烈)
潘璋抵不住關羽三五合,對戰黃忠數合之後料敵不過,而且後期面對關興都猶如驚弓之鳥,被一路追殺,最終身死。
蔣欽同樣不三合就抵不住關羽,敗陣而走;陳武更慘,雖然在孫策平定江東時,他曾斬殺過兩員雜魚將領,不過在與龐德對戰時完全抵擋不了,敗逃時還被樹枝刮住,使其為龐德所殺。
綜上所述,以《三國演義》為基準,我心中十二虎臣的排名及武力值依次為:
甘寧 95淩統 91周泰 89程度 88黃蓋 87韓當 84丁奉 79董襲 77徐盛 77潘璋 76蔣欽 75陳武 74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都是武功高強的將領。在朋友們的心中,東吳好像存在感非常弱,缺少驍勇善戰的猛將,如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大都屬於儒將。
實則不然,東吳除了四大都督之外,還有“江表十二虎臣”。《三國志》中將這十二人合為一卷,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那麼,陳壽是按照什麼排列這十二人的呢?有人說,那肯定是按照這十二人的戰績排列的。實際上並非如此,陳壽在考慮這十二人的戰績之外,還兼顧資歷,論資排輩之後,排列而成。
那麼在演義中,江東十二虎臣表現如何?他們的武力值又如何排名的呢?分析這十二人的武力,排名如下。
第一、甘寧.
甘寧,字興霸,人稱“錦帆賊”,原本是荊州江夏郡黃祖手下大將。他在黃祖手下不得志,最後棄黃歸劉,並幫助孫權成功攻破江夏,斬殺黃祖,為父親孫堅報仇雪恨。
甘寧最顯耀的戰績是“百騎劫曹營”,這一戰,是孫權在張遼八百勇士奇襲自己之後的反擊。孫權得到曹操帶領四十萬大軍馳援合肥的報告後,詢問誰能夠“誰敢當先破敵,以挫其銳氣?”淩統率先請命,表示自己帶三千人就足夠了。甘寧卻說道:“三千人太多了,吾只需百騎,便可以殺個七進七出。”
甘寧同時還立下軍令狀,夜間只帶領一百鐵騎前去,如果折損一人一騎,就不算全功。甘寧說到做到,他帶著百騎,衝入曹營內縱橫馳驟,猶如趙雲七進七出。曹軍不知道東吳到底來了多少人來偷襲,一個個嚇得哭爹喊娘,四散奔逃。甘寧百騎從南門殺出,在周泰的接應下,順利回到濡須。這一戰後,孫權逢人便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
甘寧除了百騎劫曹營的輝煌戰績外,還有很多斬將記錄。如淩統的父親凌操、江夏太守黃祖被甘寧一箭射殺,鄧龍被砍死,馬延被斬於馬下,還一箭射中樂進面頰等。正是這些無可替代的戰績,甘寧成為了“十二虎臣”中武功最高的大將。
第二:周泰
周泰,字幼平,被譽為“不死殭屍”,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受再重的傷,都沒事。如在公元197年,孫策外出征戰,留下孫權帶領少量軍隊坐鎮宣城,遇到數千山賊奇襲。事態緊急,周泰捨命保護孫權,帶領軍隊奮勇殺敵,最後使孫權轉危為安。這一戰,周泰身受十二處刀傷,幸好神醫路過江東,這才治好了他的傷。
在孫權被曹操軍隊圍困,無計可施時,周泰在前方開路,孫權在後面跟著走,又一次救了孫權的性命。周泰兩次救了孫權的性命,感動得涕淚橫流。孫權一邊手撫周泰背上刀傷,一邊向眾人訴說經過,勉勵眾人。他向周泰敬酒,並將青羅傘賜給周泰,非常顯耀,令眾人羨慕不已。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言罷,令周泰解衣與眾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鬬被傷之狀。一處傷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
當然,周泰除了兩次救孫權之外,戰績也是很不錯的。如他曾斬殺曹魏將領張南,二十回合斬殺沙摩柯,與韓當兩人夾攻許褚。因此,周泰在“十二虎臣”之中,排第二實至名歸。
第三:程普
程普作為東吳的老將,在孫堅時代便鞍前馬後了。他戰績不錯,曾數合刺死胡軫、呂公,最主要的是,他曾三十回合戰平太史慈。因此,程普排第三。
第四:黃蓋
黃蓋,曾兩個回合擒獲黃祖,擊敗蔡瑁,在赤壁之戰時,一箭射中文聘。他的戰績可圈可點,最主要的是實施苦肉計,奠定了赤壁之戰的勝局。因此,黃蓋排第四。
第五:淩統
淩統是凌操之子,屬於少年將軍。在東吳,他曾和甘寧抗衡,想要找甘寧報仇。他曾和曹魏五子良將之中的張遼五十回合戰平,與樂進三十回合戰平,說明武功並不弱,因此排在第五。
第六:韓當
韓當,和程、黃蓋普一樣,都是孫堅時期的老人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的戰績不多,在水戰中,只有斬殺焦觸等少數戰績。因此韓當排在第六。
第七、潘璋
潘璋最主要的戰績是圍攻敗走麥城的關羽,最後還是他的手下部將馬忠用陷馬坑將關羽生擒活捉的。嚴格來說,潘璋武功屬於稀鬆平常,幾個回合被老將黃忠殺敗,連關興也打不過,最後被關興藉助關羽神像之威殺死。因此,潘璋暫且排在第七位。
第八、第九:徐盛、丁奉
這兩人和前面幾人相比,屬於後進晚輩,常常跟隨周瑜作戰,是周瑜的左右手,暫且排在第七、第八。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蔣欽、陳武、董襲
蔣欽、陳武、董襲在江東十二虎臣之中,排名都很靠後,屬於打醬油的了。如陳武被龐德所殺,董襲沉江而亡。
結語
正史上,江東十二虎臣陳壽是按照他們的資歷及戰績排名的,而在演義中,“十二虎臣”,各有千秋,按照武力值排名如下。其中最厲害的自然是“錦帆賊”甘寧,第二是“不死殭屍”周泰剩下的依次為程普、黃蓋、淩統、韓當、潘璋、徐盛、丁奉、蔣欽、陳武、董襲。
當然,甘寧能成為江東十二虎臣之首,主要因為太史慈沒有參與排名,如果太史慈不是凌駕於十二虎臣之上,而是參與排名,他很可能超越甘寧,成為十二虎臣之首。
(本文以演義為主,三國志為輔。)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