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金庸小說《鹿鼎記》裡的主角,韋小寶可謂是風光無限,傍著康熙這棵大樹,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真的有韋小寶這個人嗎?
6
回覆列表
  • 1 # 喬果老

    韋小寶是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的主人公。據說韋小寶的原型,叫隆科多,實有其人,是康熙訓練的少年摔跤手,在擒拿鰲拜這場重頭戲中立下汗馬功勞。隆科多可沒有韋小寶這麼好運氣,他出了大力氣,立下大功勞,卻沒有像韋小寶一樣扶搖直上,仕途亨通。他一直被人排斥打擊,而且康熙對這個少年朋友竟好像完全忘到了腦後似的,對他所受的欺負完全不理不睬。

      康熙到了晚年,才告訴隆科多說,我做了一輩子皇帝,閱人無數,那麼多的人才,你是最好的一個。刻意給你許多磨難,就是怕你少年得志心生驕傲。殘酷的社會折磨人也成就人,現在你是個一等的大人才,我可以放心地把你留給下一任皇帝了。隆科多聽了,大為感動,覺得這輩子的苦都是值得的。康熙死後,宣讀繼位詔書這麼重要的大事,都是隆科多擔任,他在雍正一朝,終於大展了一番拳腳。

  • 2 # 優優看

    媒體揭韋小寶原型:香港華人爵士韋寶珊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原型是誰?金庸曾明確表示,“這個人物的由來主要是受海外華人的啟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網)已有網友指出,這個“海外華人”就是香港華人爵士韋寶珊。既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團體,多方投機而沒有失手,這是兩個韋爵爺的共同點。當金庸構思這部鉅著時,受韋寶珊的經歷和名字啟發,給主角起了這麼個名字,可謂順理成章。當然,以韋小寶經歷的複雜離奇,這個人物形象是糅合多個歷史人物再加想象發揮而成。

      韋寶珊

      1895年10月26日,興中會第一次廣州起義(也稱乙未廣州起義)失敗,至今已120年。起義的領導層孫逸仙、楊衢雲、謝纘泰、陳少白、陸皓東等,都是西式教育的產物;在背後出錢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識分子和海外華僑。起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共和國,而不是另立一個朝代。乙未廣州起義,與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農民造反絕不相同,可謂開天闢地的大事件。

      乙未廣州起義一槍未發即告失敗,與韋寶珊告密有莫大的關係。興中會臨時主席黃詠商是韋寶珊的小舅子,興中會多次在韋寶珊家裡開會,他擁有告密的絕佳條件。港澳學者霍啟昌、莫世祥、吳志華挖掘的英國殖民地部檔案、香港政府檔案,將幫助世人揭開韋爵爺的真面目。

      告密嫌疑

      興中會機關被破獲、槍械被沒收、重要幹部被逮捕,主流著作都認為是會員朱淇之兄朱湘告密所致。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逃到日本橫濱,少年馮自由追隨之,為興中會重要幹部,對早期史事知之甚詳,並作了多年專門研究。他在《革命逸史》中說,在起義發動前一兩日,負責起草檄文的黨員朱淇之兄朱湘,怕受牽連,用朱淇名義向緝捕委員李家焯自首,以期將功贖罪。李家焯親赴督署稟報。兩廣總督譚鍾麟聞報有人造反,忙問是誰?答曰“孫逸仙”。總督大笑:“孫乃狂士,好作大言,焉敢造反?”堅決不肯相信。李家焯失意而退。

      譚鍾麟接到朱湘的情報後並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對李家焯的彙報不予置信,恥笑孫文狂士“好作大言”,又知道他是教會中人,怕引起對外交涉。促使譚鍾麟採取行動的,是一份更加可靠、深知內情的密報。這份密報來自香港商人韋寶珊。

      馮自由接著寫到韋寶珊告密:“至初十日晚,派丘四、朱貴全率領散處新安深圳鹽田沙頭各地集中九龍之會黨先鋒隊二百餘人,乘保安輪船晉省。然在此猶豫期間,已為駐港密探韋寶珊所偵知,遂電告粵吏使為戒備,同時黨軍所私運短槍六百餘杆亦為海關發覺。”

      澳洲悉尼大學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院院士黃宇和教授認為:“竊以為要麼是同名同姓,要麼是馮自由搞錯了,因為香港名流韋玉被英女王冊封的名字正是韋寶珊爵士。”(《三十歲前的孫中山》,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第582頁)黃院士不相信地位如此崇高的韋爵爺,會充當清廷的“密探”,雖然他被冊封為“爵士”是1919年的事。讓我們來看看馮自由是否搞錯了。

      青年孫中山

      清廷坐探

      馮自由使用“密探”二字有不準確的地方,聽起來似乎是個小人物,改叫“坐探”就比較合適。“坐探”本人可以是大人物,有其本職工作,通報訊息只是本職工作以外一種效勞。晚清這種“坐探”的例子很多,最重要的是為封疆大吏在京城負責打探訊息、代為辦理機密事務的,叫做“坐京”。據李宗侗、茅海建的研究,張之洞的“坐京”包括了楊銳、黃紹箕等人,都是一時名士。

      韋寶珊首先是個富商,其次則是受港英政府重視的紳士,又是清廷的候補道(廳級後備幹部)。為了在內地做生意方便,勾結官府在所難免。有證據表明,他與兩廣總督譚鍾麟有一定的特殊關係。

      韋玉(1849-1921),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以下統稱“韋寶珊”),廣東香山人。父韋光,13歲時被美國傳教士裨治文收留教養,資助往新加坡讀書,畢業後到港謀生,任有利銀行買辦。韋寶珊繼承了有利銀行買辦職位。韋寶珊有一個堂兄弟韋崧,字朗山,是他生意上的搭檔。

      韋寶珊年輕時與黃勝長子黃詠清一起留學英國。黃勝與容閎在1847年赴美留學,是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之一,回港後從事印刷出版,是香港第二位華人爵士。黃勝的長女嫁給了韋寶珊。黃家和韋家有同鄉、同學、姻親關係,親密非同一般。

      作為有利銀行買辦,韋寶珊是香港最顯赫的華人之一,繼何啟、黃勝之後的第三位華人爵士,其頭銜多不勝數,主要的有:太平紳士,團防局局紳,東華醫院總理,保良局永遠總理,定例局(立法局)議員。同時,他又以“韋廷俊”本名,報捐為清廷的候補道,出入廣東官場。

      緝獲興中會槍械的省港澳碼頭

      告密動機

      韋寶珊為何會在這個時刻告密?這純粹是出於個人利益考慮。學者何漢威在《清末廣東的賭商》一文中,揭示了劉學詢承辦廣東闈姓賭博,背後有韋玉韋崧兄弟出資。

      劉學詢是另一個穿梭於清廷、革命黨之間的香山籍政商人物。他以進士身份承辦廣東闈姓賭博。所謂闈姓賭博,是讓人下注競猜廣東鄉試中式者的姓氏。粵人好賭,而闈姓賭博得到官府正式認可,投注踴躍,劉學詢很快就積資鉅萬,富可敵國。劉學詢野心極大,喜籠絡奇才異能之士,曾資助同鄉孫逸仙在澳門開醫館。有證據表明,孫中山也將重陽起義的計劃透露給了劉學詢。

      1895年,承辦“闈姓”的宏豐公司,劉學詢佔一半股份,韋玉、韋崧兄弟合佔25%股份。學者趙利峰注意到韋崧負責廣東“闈姓”的日常經營管理,曾直接向粵督譚鍾麟稟請,請官府追討闈姓欠款,譚鍾麟的批示且在《申報》上公開刊登。

      同盟會元老鄧慕韓的解釋很有道理:“先是,香港總督以有人在港招募隊伍入粵,恐於英國商務不利,而議政局紳韋寶山以廣東闈姓賭博獲有彩金,亦恐事發,大受損失,均將所聞電知粵督譚鍾麟,請其戒備……”(廣東文物編印委員會編:《廣東文物特輯》,1949年3月,第4頁)

      很明顯,韋寶珊“告密”的動機,是擔心他們兄弟投資的廣東“闈姓”所收賭款巨大,因廣州起事大受損失,故向譚鍾麟披露實情。

      香港興中會一開始是孫逸仙與楊衢雲兩派的聯合。楊衢雲比孫逸仙年長,社會閱歷更豐富,早在1890年即在港組織輔仁文社,兩派聯合之後,曾為誰當President爭執不下。為不妨礙會務進行,曾選舉黃勝之子黃詠商為臨時主席。黃詠商賣出蘇杭街的房8000港元充當興中會經費。黃詠商是韋寶珊的小舅子。

      韋寶珊妻舅黃詠商

      霍啟昌發現的英國殖民地部檔案,揭開了韋寶珊深度參與興中會密謀的真相。港督梅軒利在1903年1月22日送給英國殖民地部大臣的報告書中,揭露何啟、韋玉跟革命黨密切聯絡。梅氏說:“無可爭辯的證據顯示,遠在革命爆發之前,這兩位先生就都得到革命黨人的信任,革命黨的會議經常在韋玉先生家裡舉行。”梅氏認為韋玉的行動應受到譴責,因為“在革命前好幾個月內,他聽人自己的住宅被用為密謀反對清政府的會議場所,而且參與了密謀者的機密,這件壞事是眾所周知的”(霍啟昌:《港澳檔案中的辛亥革命》,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96頁、271頁)。韋寶珊不僅提供了自己的住宅作為革命黨召開秘密會議的場所,還直接“參與了密謀者的機密。”

      協助暗殺楊衢雲

      韋寶珊還有協助清廷暗殺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的重大嫌疑。

      楊衢雲是早期興中會主要領袖。後來,孫逸仙因倫敦蒙難而名動天下,逐漸得到反清勢力的認同,楊衢雲遂主動讓出最高領導權,仍與孫逸仙合作無間,高風亮節,世所罕見。1901年初楊衢雲被清廷暗殺,是興中會的重大損失。

      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

      香港歷史博物館吳志華查閱香港政府檔案,對暗殺楊衢雲事件有如下敘述:“1901年1月10日,興中會人楊衢雲於香港遇刺身亡。(港督)卜力鍥而不捨,花了兩年時間的調查,終於查悉乃兩廣總督德壽派刺客行刺。主謀者乃廣東管帶巡勇知縣李家焯,主兇四人……港人吳瑞生接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第554-555頁)

      負責接應的吳瑞生,也叫吳老三,是韋寶珊親信、團防局更練長。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專條成立前,韋寶珊先得到訊息,派吳瑞生到新界大肆收購土地(《廣東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五卷第661頁)。謝纘泰《中華民國革命秘史》雲:1901年10月3日,“吳老三(又名吳端生)被驅逐出香港,因為他與暗殺楊衢雲有關。”

      楊衢雲侄子楊拔凡在《楊衢雲家傳》中說:“香港當局,以越境殺人,曾與清吏大開交涉。案發後,港紳某與團防局(即四環更練管理處)更練長某,涉有旁助嫌疑,一被停議席,一被遞解出境。”“涉嫌旁助刺殺衢雲之某紳,據云是韋某,而探長(即上雲之更練長)則吳老三。紳與探長助之動機,無非貪圖爵賞。”

      學者莫世祥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這個吳瑞生(吳老三)在暗殺中扮演的角色:

      “李家焯在廣州召集會議,部署暗殺楊衢雲事宜。決定派乾元炮船管帶楊貞全與水勇陳臨濟(又稱陳林仔),以及李家焯手下兵勇鄧忠、徐福等四人,於7日從廣州乘船到香港,匯合已經在香港監視楊衢雲的兵勇李桂芬,以及李家焯的一名軍官,共同匿藏在港人吳瑞生(又稱吳老三)家中。同月10日傍晚約6點半鐘,陳、鄧、徐、李四人乘學童在楊宅上學之際,由徐福在結志街與鴨巴甸街交界處望風,其餘三人直奔楊宅後巷,隨即上樓,李桂芬把守樓梯口,陳、鄧二人近距離向楊衢雲開槍射擊,楊身負重傷,昏倒在地。學童大驚而散,兇手趁亂逃脫。香港警察趕到,將楊送入醫院搶救。醫生從楊身上取出子彈三枚。次日早晨,楊終因流血過多,傷重不治而逝,享年40歲。” 英國醫生卑路在法庭作證說,楊衢雲臨死時說出事之前兩月,有個叫“阿廣”的告知,吳瑞生到廣州,與某高官密商,設法害楊,事成酬銀二萬元。(《中山革命在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11年,第125-126頁)

      為何清廷暗殺楊衢雲需要韋寶珊的協助?從韋寶珊在香港的另一個身份可以窺知端倪。韋寶珊自光緒六年(1880)年起擔任團防局(District Watch Committee)局紳,此後一直連任,到1920年退休,前後達40年之久,退休後仍被聘為團防局顧問(團防局歷史上唯一一個顧問),可見他在團防局的勢力。團防局是華人組成的治安組織,由華人各行商出資,受港府總登記官監察,主要負責在中環、上環一帶組織更練,定時巡邏,維持治安,以補警察的不足,相當於非正式的“華人警察局”,也被稱為“四環更練管理處”。由於港島華人居住在“四環”一帶,包含四區九段,這個片區也稱“四環九約”。韋寶珊就擔任這個組織的主要負責人。

      楊衢雲賃居中環結擊街,屬於“四環”之內,也即韋寶珊的管轄範圍。清廷要偵知楊衢雲的住處,找韋寶珊最為直接。據上述文獻所述,吳瑞生乃是韋寶珊的下屬“更練長”或稱“探長”。殺手陳林仔等4人到港以後,先住在吳瑞生家,然後再出動行刺。可以想象:由於這4人來自廣州,不一定很熟悉地形,行刺與逃跑恐怕都得到吳瑞生指點,否則不會做的如此乾淨利索。

      事後港府對吳瑞生做出驅逐處理,證實了吳瑞生對暗殺負有責任,但早有準備的韋寶珊卻讓港府找不到證據,順利逃過懲罰。

      此後韋寶珊繼續在港府、清廷、革命黨三方之間進行投機,曾容留陳景華等革命黨人在其洋行工作,並以洋行為同盟會通訊機關。武昌起義後,韋寶珊又遊走於革命黨與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之間,接洽李準向革命黨投降,成為革命的“有功之臣”。廣東光復,胡漢民組織廣東軍政府,仍聘韋寶珊為總顧問官。在破壞乙未廣州起義、協助暗殺楊衢雲之後,韋寶珊仍能獲得孫中山、胡漢民的信任,此中有無隱藏著什麼驚天的秘密?

      1921年,韋寶珊帶著滿肚子秘密去世,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位置偏僻,臥碑細小,與其曾經擁有的顯赫地位極不相稱。他一生參與過多少密室陰謀,仍有待歷史學家繼續挖掘。

  • 3 # 困169491301

    韋小寶,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男主角。本是揚州人,其母韋春花是位妓女。一次偶然事件,韋小寶被江洋大盜茅十八帶到北京,偶入皇宮,結識康熙帝,擒鰲拜,入天地會,拜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為師。赴五臺山探望順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順治帝。後來身為賜婚使出使雲南。平神龍島,幫助索菲亞公主奪權。後因其天地會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帝發現出逃,通吃島度過了幾年。後來取得雅克薩之戰大捷,簽訂尼布楚條約,最終攜七個夫人歸隱。

    韋小寶是個虛構的小說人物,按小說推算,小寶應該比康熙小2歲,即出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小說故事大約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左右結束,小寶28歲。  

    金庸說這個人物的創作受到魯迅小說中阿Q的影響。近來有人研究原型應該是清朝康熙時代的隆科多,只是隆科多沒有小說中的韋小寶幸運。  

    也有研究者認為韋小寶的原型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歷史上的曹寅是康熙少年時的好友,在擒拿鰲拜的政變中立頭功,這從小說中韋小寶和康熙帝的關係以及擒拿鰲拜的章節中可以推斷出。韋小寶念念不忘要“發了財之後回江南”,曹寅後來也被康熙任命為江寧織造,也有類似之處。

  • 4 # 小趙老郭嘚啵嘚

     韋小寶是個虛構的小說人物,按小說推算,小寶應該比康熙小2歲,即出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小說故事大約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左右結束,小寶28歲。  

    金庸說這個人物的創作受到魯迅小說中阿Q的影響。近來有人研究原型應該是清朝康熙時代的隆科多,只是隆科多沒有小說中的韋小寶幸運。  

    也有研究者認為韋小寶的原型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歷史上的曹寅是康熙少年時的好友,在擒拿鰲拜的政變中立頭功,這從小說中韋小寶和康熙帝的關係以及擒拿鰲拜的章節中可以推斷出。韋小寶念念不忘要“發了財之後回江南”,曹寅後來也被康熙任命為江寧織造,也有類似之處。  

    簡介:  

    韋小寶,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男主角。本是揚州人,其母韋春花是位妓女。一次偶然事件,韋小寶被江洋大盜茅十八帶到北京,偶入皇宮,結識康熙帝,擒鰲拜,入天地會,拜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為師。赴五臺山探望順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順治帝。後來身為賜婚使出使雲南。平神龍島,幫助索菲亞公主奪權。後因其天地會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帝發現出逃,通吃島度過了幾年。後來取得雅克薩之戰大捷,簽訂尼布楚條約,最終攜七個夫人歸隱。  

    成功秘訣:  

    1、靈活圓通,隨機應變。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張嘴巧舌如簧片一雙眼見風使舵。  

    2、熱愛生命,絕不絕望,緊急關頭,從不等死。而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就是懸崖,也可立時搭橋,使它成為坦途。  

    3、講義氣“皇帝是好的,天地會眾兄弟也是好的。皇帝要我滅天地會,我堅決不幹。天地會要我殺了皇帝,我也不幹。”小寶心中有一杆秤,稱砣是敞亮的內心。他堅決不殺康熙,拼死救出茅十八,都是由義氣二字而起。  

    4、為人豪爽不吝嗇。“韋公三寶”之鋒利匕首,毫不吝惜地獻給洪夫人。金絲軟甲,毫不猶豫要脫給皇帝。從吳三桂那裡得來的羅剎火槍,看吳六奇喜歡,就送給他了。各種銀子銀票就不說了。  

    5、認準目標,勇往直前。他把阿珂追到手,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

  • 5 # 冰城老孔

    根據歷史典故記載,歷史上確有一個“韋小寶”一樣的存在,不過經歷卻並不是小說裡描述的那樣。

    陳小春版韋小寶

    在金庸的《鹿鼎記》裡,韋小寶一個揚州妓院溜出來的小混混,溜到皇宮裡跟皇帝摔了幾天跤,彼此小玄子小桂子相稱。他天賦膽大狡猾,騙死人不償命,拿得出手的功夫實在沒幾樣。小說裡說:韋小寶後來之所以成了天下第一福將,全因為康熙少年心性,心裡想這個小桂子人才不如自己,武功不如自己,頭腦更是不如自己,派他出去辦事,就好像派了自己的替身出去一般。小桂子都能把事情辦好,那小皇帝自己出馬,就更是手到擒來的了。周星馳版韋小寶

    其實韋小寶的原型,叫隆科多,實有其人,是康熙訓練的少年摔跤手,在擒拿鰲拜這場重頭戲中立下汗馬功勞。隆科多可沒有韋小寶這麼好運氣,他出了大力氣,立下大功勞,卻沒有像韋小寶一樣扶搖直上,仕途亨通。他一直被人排斥打擊,而且康熙對這個少年朋友竟好像完全忘到了腦後似的,對他所受的欺負完全不理不睬。康熙到了晚年,才告訴隆科多說,我做了一輩子皇帝,閱人無數,那麼多的人才,你是最好的一個。刻意給你許多磨難,就是怕你少年得志心生驕傲。殘酷的社會折磨人也成就人,現在你是個一等的大人才,我可以放心地把你留給下一任皇帝了。隆科多聽了,大為感動,覺得這輩子的苦都是值得的。康熙死後,宣讀繼位詔書這麼重要的大事,都是隆科多擔任,他在雍正一朝,終於大展了一番拳腳。

    不過隆科多那時代,皇帝不用他,他除了老老實實貓在家裡韜光養晦,沒別的出路。沉不住這口氣,自然也就浪費了老天爺這番歷練打壓的苦心,看不到黑暗之後的黎明瞭

  • 6 # 任馳贏天下

    韋小寶,金庸小說(鹿鼎記)裡面的人物。別名,小桂子,清朝揚州人。官職:清撫遠大將軍,天地會青木堂香主,神龍教白龍使。一生好沾化惹草,獨戀女色。風流倜儻。韋小寶常常以自己是(天下第一小滑頭)而自豪。後來罷官之後,攜七位夫人歸隱山林,過上了神仙生活。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韋小寶原型到底是誰能呢?據史料參考貌似韋小寶原型的大概有:隆克多,託碩,韋寶珊等人。其中最接近韋小寶的人,可能就是隆克多啦。

    隆克多,名佟佳.隆克多(出生不詳?_1728),字竹筠,滿洲鑲黃旗人,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兒子,清朝大臣。

    隆克多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康熙二十七年,被授予一等侍衛 ,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開始嶄露頭角。後來因辦事不實,被罷免都統,繼續做一等侍衛。幾年後,被授予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官職起起落落。這個時候的隆克多盡職盡責,表現突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因隆克多功勞顯著,特命其與大學士馬齊總理事務,加封一等功爵位。被授為史部尚書。後來又被加封為太保。

    隆克多深受雍正的寵信,在宮中公開稱其為舅舅。來去自如。並且清朝銓選官史,隆克多可以不請奏皇上。自己隨意選拔。所以當時被稱為(佟選),可見隆克多的權利和地位,跟金庸筆下的韋小寶確實有一拼。

    但是好靜不長,雍正三年,隆克多次子品行惡劣被罷免官職。家奴牛倫狗仗人勢,大肆貪汙受賄。事發被逮下法司。隆克多也因亂結黨羽,公報私囊。被雍正發現,對其開始密查。雍正帝詰問隆克多,隆克多不以實對。

    雍正五年,在隆克多與沙俄談邊境問題的時候,由於他結黨營私,私藏寶藏。被雍正皇帝抓到了證據,立即押捕回京,並抄了隆克多的家。就這樣隆克多被定四十一條罪名,囚禁於暢春園裡。

    雍正六年,被後人冠以韋小寶曆史原型的隆克多死於暢春園。

    後來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對隆克多是這樣評價的:朕御極之初,隆克多,年羹堯皆寄以心腹。毫無猜防。孰知朕視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權納賄,擅作威福。欺罔悖負,朕豈能姑息養奸耶?

  • 7 # 辛西亞聊八卦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出身低賤卻與千古一帝康熙結下深厚友情的韋小寶,但小說創作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歷史上確有這麼一個人,人生軌跡與各項成就都與韋小寶謎之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就是元朝著名權臣燕帖木兒,一個真正的時代弄潮兒,也是韋小寶的原型之一。

    然而,與出身低賤的韋爵爺不同,燕帖木兒出身高貴,祖父和父親都是忽必烈手下驍將並跟隨其南征北戰,後來更成為了鎮守北方的武將世家。

    由於太子真金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去世,所以世祖之後便由真金第三子鐵穆耳繼位為帝,是為元成宗。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成宗皇帝便於1299年任命年僅18歲的侄子海山為漠北一帶的統帥,專門負責與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作戰。與此同時,年僅14歲的燕帖木兒因武將世家的身份而被選為了海山的侍衛親兵,並與之結下了深厚情誼,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1307年,病逝的元成宗因沒有留下子嗣而造成了儲位危機。於是,海山的弟弟便聯合當時的右丞相,將計劃奪位的成宗皇后與安西王一網打盡,並遙尊戰功赫赫的海山為帝,是為元武宗。因此,作為新皇帝親信的燕帖木兒也來到了大都,並被封為同知宣徽院事,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為了保全自己的兒子,武宗選定弟弟作為繼承人並與之約定:弟弟百年之後要將皇位傳給侄兒,以便叔侄相繼。但是,當弟弟即位之後,不僅沒有遵守叔侄相繼的約定,還將海山的兩個兒子都趕出了大都。只是,此時的燕帖木兒儘管與武宗關係非常鐵,但羽翼未豐,也只好將自己的不滿壓在心底。

    不久,弟弟元仁宗去世之後,年僅17歲的太子便在右丞相鐵木迭兒的扶持下登基,是為元英宗。為了與鐵木迭兒抗衡,英宗任命崇尚儒學的拜住為左丞相併推行“以儒治國”的政策,使得忽必烈之後的元帝國有了些許起色。然而,由於重用儒生損害了蒙古貴族的利益,在鐵木迭兒死後便發生了以其義子鐵失為首的叛亂,弒殺了剛剛20歲的英宗,並擁立成宗長兄之子也孫鐵木兒繼位,是為泰定帝。

    在泰定帝時期,燕帖木兒得到重用並一路升遷至僉書樞密院事,甚至掌握了大量足以改變元朝歷史的軍隊。因此,在聽說泰定帝崩逝於上都之後,深受武宗大恩的燕帖木兒覺得時機到了,一邊聯絡親信發動政變並將大都的各個重要機構控制在自己手裡,一邊密令自己好友伯顏挑選精兵前往距離大都最近江陵並護送武宗次子圖帖睦爾進京。

    剛到大都的圖帖睦爾立刻就被擁立為皇帝,是為元文宗,而燕帖木兒也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並執掌一切朝廷軍務,從而開啟了他傳奇般的一生。與此同時,遠在上都的右丞相也擁立年僅8歲的太子即位並準備出兵攻打大都,於是燕帖木兒只好親自領兵出戰,只是為了要幫助武宗之子坐穩皇位並報答武宗的知遇之恩。

    燕帖木兒不僅擁有很高的軍事才能,而且經常身先士卒、一人搏殺數十人,甚至有著不輸於韋小寶的好運氣,硬是憑藉一己之力而打敗了整個上都陣營,從而被封為太平王、中書右丞相,也讓“太平王燕帖木兒”的威名遠播四方。因此,坐穩皇位的文宗對燕帖木兒非常感激,不僅先後封了他一大堆官職和爵位,還將戰敗貴族的大部分財產賞給了他,甚至還從皇室中選了四名宗女並一次性賞給了他,而他在太平王府大擺婚宴並同時迎娶四位宗女的情境,有沒有讓你想起《鹿鼎記》中韋小寶與六位美人同塌而眠的情節呢?

    在整個文宗一朝,燕帖木兒都是帝國最有權勢、最富有的人。為了表彰燕帖木兒的功勳,文宗皇帝不僅將其上三代皆封王,還取消了左右丞相而讓其單獨為相,以示恩寵。如此一來,燕帖木兒的權勢越來越大,以至於宮廷內外只知太平王、不知皇帝了。

    不僅如此,非常相信因果報應的元文宗因擔心報應會降在自己兒子身上,便與已成為太平王的燕帖木兒互換兒子,甚至在燕帖木兒的王妃病逝後,將泰定帝的皇后許配給他,並賞賜了一對姐妹花,即弘吉剌氏親王之女。自此,燕帖木兒便“從此君王不早朝”,將朝中大事全部交付給了自己的好友伯顏。

    1332年八月十二,燕帖木兒人生中最重要的皇帝,就像康熙對韋小寶一般的元文宗病逝。於是,遠離權力中心多年的太平王準備施展手段阻止妥歡帖木兒登基,可長年的縱情聲色早已讓他的身體羸弱不堪,沒多久便去世了。就這樣,一個韋小寶般特立獨行的權臣,一個有著出色軍事能力的將領,一個始終忠於皇帝的忠臣,與他的朝廷一起被封存在了歷史的遺蹟之中。

  • 8 # 靈魂的感觸

    韋小寶,江湖人稱韋爵爺!雖說是金庸先生杜撰的小說人物,那麼是否有歷史原型呢?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韋爵士和這位韋爵爺有著頗為相似的經歷!

    韋小寶的人物特點

    金庸先生《鹿鼎記》中的韋小寶韋爵爺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本是一個出生低微,油嘴滑舌的市井混混,機緣巧合加入了天地合,後來成為內應混入了宮廷,在清朝和天地會之間左右逢源;在情感生活上,更是腳踏多條船,唯一不可思議的竟是沒有鬧出什麼家庭矛盾!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無恥小人”。

    韋小寶的歷史原型

    那麼一個形象如此鮮明的人物,在歷史上是否有其原型呢?這個話題一直便深受金庸迷的熱議,開始大家紛紛猜測歷史上韋小寶的原型可能是明成祖時期著名的大太監,三寶太監鄭和。為什麼呢?小寶,三寶,又都是太監身份,而且鄭和當年進宮當太監也和韋小寶有些相似,都是誤打誤撞,唯一不同的便是一個是真太監,而一個是假太監。但兩人都成了當時皇帝的貼身太監,這段經歷倒是頗為相似。而韋小寶獻計擒拿了鰲拜,鄭和則曾幫助朱棣擊敗了建文帝,兩人都因功勞而從此官運亨通倒還真是“有緣”。但有個很大的不同點,那便是韋小寶妻妾成群,而鄭和呢?想必大家都清楚......

    那麼韋小寶是否有更符合的歷史原型呢?據金庸先生曾說,他創造韋小寶這一人物,是源於一位

    海外華人。按照這個脈絡,還真找到了一位符合金庸先生曾說的海外華人,他便是華人爵士韋寶珊。和韋小寶一樣,都姓韋。韋寶珊是近代歷史上首批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而韋小寶不也被封爵了嗎?這還不是重點,關鍵他也有夾雜在兩股勢力中左右逢源的經歷,而且還有腳踏兩條船,而沒有情感矛盾的經歷。這與韋小寶實在是太相似了。大清尚在執政時,韋寶珊曾因協助引渡罪犯,幫助清廷審訊,深得清廷信任。在辛亥革命後,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向孫中山副手胡漢民投降時,雙方便以韋寶珊任保證人,從而確保政權平穩過渡,可見韋寶珊和當時的革命派交情也非同一般。韋寶珊一生共有兩位妻子,加上他是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的多從身份,想必邂逅過的女子絕不止兩人。

    韋小寶的歷史原型還有比這更符合的嗎?

  • 9 # 文有諾

    沒有韋小寶這個人,但是有他的原型,根據紀連海老師說,韋小寶的原型,叫隆科多,實有其人,是康熙訓練的少年摔跤手,在擒拿鰲拜這場重頭戲中立下汗馬功勞。隆科多可沒有韋小寶這麼好運氣,他出了大力氣,立下大功勞,卻沒有像韋小寶一樣扶搖直上,仕途亨通。他一直被人排斥打擊,而且康熙對這個少年朋友竟好像完全忘到了腦後似的,對他所受的欺負完全不理不睬。康熙到了晚年,才告訴隆科多說,我做了一輩子皇帝,閱人無數,那麼多的人才,你是最好的一個。刻意給你許多磨難,就是怕你少年得志心生驕傲。殘酷的社會折磨人也成就人,現在你是個一等的大人才,我可以放心地把你留給下一任皇帝了。隆科多聽了,大為感動,覺得這輩子的苦都是值得的。康熙死後,宣讀繼位詔書這麼重要的大事,都是隆科多擔任,他在雍正一朝,終於大展了一番拳腳。不過隆科多那時代,皇帝不用他,他除了老老實實貓在家裡韜光養晦,沒別的出路。我們這一代,大可以嚷嚷一聲,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瀟瀟灑灑就投奔別處了。沉不住這口氣,自然也就浪費了老天爺這番歷練打壓的苦心,看不到黑暗之後的黎明瞭。隆科多(?~1728)中國清代大臣。滿洲鑲黃旗人。佟國維第三子,康熙帝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於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掌握京師警衛武力。康熙帝臨終,王大臣受顧命者,惟他一人。他參與雍正帝奪權。雍正帝之立,外得力於年羹堯,內得力於隆科多。世宗即位,以擁戴殊勳,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備極寵任,呼為舅而不名。銓選官吏,不經奏請,任意為之,號為佟選。隨後,迅速被解除步軍統領一職,以削弱其過分龐大的權力。隆科多平素與川陝總督年羹堯交結甚厚。雍正三年(1725),年敗,隆科多以黨附年羹堯、徇庇查嗣庭獲罪。尋命勘議俄羅斯邊界。五年六月,私鈔玉牒事發,被羅織罪狀,於暢春園外築屋三楹,永遠禁錮。另外參考<<韋小寶這小傢伙>>-金庸坦白說,在我寫作《鹿鼎記》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在最初寫作的幾個月 中,甚至韋小寶是什麼性格也沒有定型,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長的。 在我的經驗中,每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在初寫時都只是一個簡單的、模糊的影 子,故事漸漸開展,人物也漸漸明朗起來。 我事先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在《鹿鼎記》中著力刻畫韋小寶關於(不擇手段 地)適應環境和注重義氣這兩個特點,不知怎樣,這兩種主要性格在這個小流氓 身上顯現出來了。 朋友們喜歡談韋小寶。在臺北一次座談會中,本意是討論“金庸小說”,結 果四分之三的時間都用來辯論韋小寶的性格。不少讀者問到我的意見,於是我自 己也來想想,試圖分析一下。 這裡的分析半點也沒有“權威性”,因為這是事後的感想,與寫作時的計劃 與心情全然無關。我寫小說,除了佈局、史實的研究和描寫之外,主要是純感情 性的,與理智的分析沒有多大的關係。 因為我從來不想在哪一部小說中,故意表現怎麼樣一個主題。如果讀者覺得 其中有什麼主題,那是不知不覺間自然形成的。相信讀者自己所作的結論,互相 間也不太相同。 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這十幾部小說中,我感到關切的只是人物 與感情。韋小寶並不是感情深切的人。《鹿鼎記》並不是一部重感情的書。其中 所寫的比較特殊的感情,是康熙與韋小寶之間君臣的情誼,既有矛盾衝突、又有 情誼友愛的複雜感情。這在別的小說中似乎沒有人寫過。 韋小寶的身上有許多華人普遍的優點和缺點,但韋小寶當然並不是華人 的典型。民族性是一種廣泛的觀念,而韋小寶是獨特的、具有個性的一個人。劉 備、關羽、諸葛亮、曹操、阿Q、林黛玉等等身上都有華人的某些特性,但都不 能說是華人的典型。 華人的性格太複雜了,一萬部小說也寫不完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他 們都不是人,但他們身上也有華人的某些特徵,因為寫這些“妖精”的人是中 華人。 這些意見,本來簡單的寫在《鹿鼎記》的後記中,但後來覺得作者不該多談 自己的作品,這徒然妨礙讀者自己的判斷的樂趣,所以寫好後又刪掉了。何況作 者對於自己所創造的人物,總有偏愛。 “癩痢頭兒子自家好”,不可能有比較理性的分析。事實上,我寫《鹿鼎記 》寫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韋小寶這小傢伙當作了好朋友,多所縱容,頗加袒護, 華人重情不重理的壞習氣發作了。參考資料::<<韋小寶這小傢伙>>-金庸

  • 10 # 葦說定製化運營

    韋小寶是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主人公,小說中韋小寶經歷了康熙時代眾多的歷史事件。那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韋小寶這個人呢?為什麼說韋小寶身上有眾多清代名人的影子?又是什麼原因使華人對“韋小寶作風”尤其地津津樂道?

    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向人生巔峰

    都說韋小寶是中國古往今來最有有福氣的男人,不僅下里巴人如此,就連登上大雅之堂的專家學者提到“韋小寶”三個字也是難掩興奮之情。據《鹿鼎記》作者金庸老先生說,有一次他應邀出席一個名為“金庸小說”的討論會,結果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討論韋小寶。

    由此可見,韋小寶這個人物簡直撓到了華人內心最深處的癢癢。試想一位男人坐擁七位美嬌娘,擁有用不盡的銀兩,而且在三十歲就提前退休享受天倫之樂,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當今男人們最羨慕的美事嗎?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塑造了無數的英雄好漢,郭靖、喬峰、楊過、令狐沖等各個都是大家佩服的英勇形象,給讀者感覺更多的是,他們只能遠觀而不能親近之。但韋小寶說起來就不一樣了,這個不學無術的市井小混混無才無德,卻感覺是最接地氣的一個。

    真假韋小寶

    現在網上貼出很多所謂“韋學”的研究成果讓人啼笑皆非,比如說各種韋小寶的身世考證:

    有人說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嫌疑最大,他才是韋小寶的爸爸;也有人考證說韋小寶是順治皇帝的私生子,也就是康熙同父異母的兄弟;還有人言之鑿鑿說韋小寶的親爹是潛伏深宮的大太監海大富;甚至還有人嘔心瀝血搞出了一部所謂的學術成果——《劍橋倚天屠龍史》,考證出韋小寶的祖上是“明教四大法王”之一韋一笑……

    雖然網上的論壇對韋小寶的各種奇葩考據比比皆是,但《鹿鼎記》的作者金庸先生曾在一次訪談中坦言,韋小寶在歷史上並無此人,只是金庸根據需要自行創作的人物而已。

    在他發表的《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當中,金庸寫到:“在最初寫作的幾個月中,甚至韋小寶是什麼性格都沒有定型,他是慢慢地自己成長的!”可見韋小寶的確只是一個人為創造的文學形象。但金庸也承認韋小寶的身上有許多華人普遍的優點和缺點,而且書中人物經歷的那些大的歷史事件也都是真實存在的。

    韋小寶原型

    金庸先生有一次談到小說創作的時候主要是依賴想象,其中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卻總與經驗與觀察有關係,他是一定將觀察到的、體驗到的許許多多的人性融在了韋小寶身上。那麼,這些給韋小寶增添素材的歷史原型人物究竟是誰呢?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在康熙身邊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因此許多人也就從這些事件著手,在康熙的身邊尋找著韋小寶的影子。

    首先有人認為韋小寶的原型是康熙兒時的玩伴,在智擒鰲拜中立下大功的御前侍衛曹寅,而且後來曹寅出任了江寧織造,他的發家史與韋小寶非常相似;其次有人認為原型應該是雍正朝初年的重臣隆科多。因為早年隆科多曾是康熙身邊最優秀的少年摔跤手,在擒鰲拜中功勞最大,而且此人後來官運亨通,很像韋小寶的青雲直上;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著的《簷曝雜記》中有一段關於康熙朝侍衛託碩與俄羅斯女王的記載。根據這段記載,就有人認為韋小寶的原型應該就是這位叫託碩的侍衛。韋小寶作風

    不管韋小寶吸收了什麼樣的人物素材,咱們特別客觀的來看待韋小寶這樣一個人物,如果從傳統正人君子的角度來分析,韋小寶絕對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卑鄙小人,書中他經常為了自己的利益殺人越貨,枉法舞弊,這些所做、所行、所言都為正派人士所不齒。

    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華人,甚至是一些有文化的君子對所謂的“韋小寶作風”都會津津樂道呢?

    金庸在《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中指出:“韋小寶身上重點突出了他善於適應環境與講義氣兩個特點。”

    首先,一個適應環境的人在道德上可善可惡,但在生存競爭中是絕對強勢的。由於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讓人不堪重負,因而韋小寶的遊刃有餘自然而然的讓許多人佩服。

    其次,韋小寶講義氣,這極其符合重視親情人情的中國社會傳統。在當前物質豐裕的城市當中,人可以不講人情,不講義氣,但在物質匱乏的農業社會中,人情卻是必要的。人情為艱難和貧窮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溫暖,這恐怕是許多足不出戶,無聊透頂的現代人所追捧“韋小寶作風”的深切原因,可能也是現代人對溫暖人際和和諧社會的一種極大的渴望吧。

    適者生存是從盤古開天地以來演變進化的不二法則。但是,當今社會太講人情絕對已經成為不利於社會發展的陋習,人情一旦到了不顧原則的地步,許多的惡習氣就會應運而生。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如果都像韋小寶這樣拉關係、組山頭、裙帶風,不重才能而重親故,那結果只能是一團烏煙瘴氣。

  • 11 # 口水雜談

    《鹿鼎記》中韋小寶有七個老婆,個個貌美如花,性格各有千秋,或溫柔恬靜,或活潑可愛,或冷豔高貴,反正不管怎樣,在這些女人中,是男人總會找到自己中意的,而韋小寶享盡齊人之福,對某些人來說只有羨慕嫉妒恨了,那麼在歷史中是否真的出現過類似於韋小寶的人物呢?又或者說金庸先生在創作時是否以某個人為韋小寶的原型呢?

    第一個,金庸先生曾明確表示,韋小寶這個人物主要是受海外華人的啟示,這個華人叫韋寶珊,既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組織,多方投機卻沒有失手,這是他們兩的共同特點,而金庸先生就是以這個人為啟發,再發揮自己的想象,創作了《鹿鼎記》這一鉅作,而這位韋先生據說還曾告密破壞興中會廣州起義。

    第二個,這個人物就是透過韋小寶所處的時代來推測的了,這人名為隆科多,是康熙訓練的少年摔跤手,在捉拿鰲拜這位權傾朝野的人物時立下汗馬功勞,但他沒有韋小寶的好運氣,在立下功勞之後他並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受到打擊排擠,而康熙也對他不聞不問,康熙直到晚年,才對他說,一直忽視他是怕他少年得志心生驕傲,故意給他一些磨難,好讓他可以更好地輔佐下一任皇帝。而後來,是他宣讀了雍正的繼位詔書,在雍正一朝,他也大展了拳腳。

    第三個,康熙年間御前侍衛託碩,在康熙的時候,派了一個御前侍衛去俄羅斯談判劃定邊界之事,被俄羅斯女王看中,成為了男寵,他們在枕蓆上訂立了十八條盟約,也有一本書叫《簷曝雜記》記載了他們之間的故事,當時金庸先生寫《鹿鼎記》是可能參考了這本書,雖然韋小寶沒有美鬚眉,也沒在俄羅斯停留三年。

    第四個,這個是從韋小寶的太監身份來說的,劉克明,唐敬宗時期李湛後宮裡的一名假太監,同韋小寶一樣,他冒充閹人,在宮中混吃混喝,給皇帝戴綠帽子。

    第五個,也是金庸先生說的,原型人物是阿Q,說是模仿魯迅的阿Q來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癌患者術後不化療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