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靚媽咪
-
2 # 鳳鳴聽雨
聰不聰明不知道,但是你天天做胎教肯定是很期待他她的到來,做胎教的時候也是很開心的,好的心情會有助於寶寶的發育。而且寶寶在肚子裡其實有聽力了,所以出生後肯定親子關係更親密
-
3 # Purcotton全棉時代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都說“要從娃娃抓起”,教育也不例外。在懷孕時就應重視胎教。
在懷孕期間就胎兒進行各方面的教育,適當適時地透過母體對胎兒進行運動刺激和訓練。孕婦保持閒適的心情,在風和日麗的自然環境中散步,會帶給胎兒良好的刺激。有資料顯示,孕婦進行體育鍛煉時腹中胎兒也隨之運動,胎兒心率每1分鐘可增加10~15次,表明胎兒對運動有適應性反應,且出生時的健康狀況也比一般新生兒好。
常見的胎教方式有:音樂胎教、撫摸胎教、語言胎教、運動胎教等。每種胎教方式的側重點都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益處。
一.胎教的益處有人說胎教應從懷孕3個月時開始,也有人說從5個月時開始,其實,從準備懷孕時就要將胎教納入其中。接受過胎教的寶寶一般具有以下過人之處。
(1)學會說話時間早
受過良好胎教的寶寶在出生後的2~3天,便會用自己的小嘴張合,同大人“對話”;兩個多月就可以認識自己的父母;3個多月時叫他的名字,他就能聽懂了;9~10個月時,就會有目的地叫爸爸媽媽了,這樣的孩子入學後成績也會更優異一些。
(2)不愛哭
受過胎教的寶寶,他們的感音能力比較好,當聽到媽媽的腳步聲或是說話聲後,就會停止啼哭。能感知媽媽安慰它的聲音,在哭鬧時會很快安靜下來。
(3)更早地學會發音
受過胎教的寶寶,能更早地理解大人的語言,更早地學會各種手勢語,能更早地學會發音。這對寶寶以後的語言發育很有幫助。
二.胎教要遵循的原則(1)堅持適度原則
年輕的夫妻進行胎教,往往出現操之過急、過度等情況,無論哪種胎教方法,都有適宜的刺激方法手和定時定量的問題。比如做撫摸胎教時,如果胎兒以輕輕蠕動做出反應,可繼續撫摸,如果胎兒用力掙脫或蹬腿,則應停止拍打撫摸。
(2)科學胎教原則
音樂胎教時,胎教音樂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在選擇胎教音樂時,選擇樂曲平穩、明朗,節奏接近人的正常心率,頻率在500~1500赫茲左右,使人感到舒適、安靜、愉快的音樂。
不同型別的音樂對人有不同的感染力。孕婦選胎教音樂最重要的一點是自己喜歡。如果別人說哪首樂曲對胎兒有多麼好,但只要孕婦聽了心煩,就不用強迫自己聽。
孕婦在自己喜歡的音樂中還要進行再次挑選,去掉那些令人慷慨激昂或滿腔愁緒的曲目,只留下那些優美、寧靜的、如輕風般撫過心頭的曲目。那樣可使孕婦感到輕鬆愉快、情緒穩定。如果在聽音樂時,突然冒出一段高亢的樂曲,使孕婦受到驚嚇,可能會給胎兒帶來強烈的刺激。
孕婦要注意樂曲的音樂質量和錄製質量,雜音大、放音效果失真,都會降低音樂胎教的效果,甚至變成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噪聲。
具體實施胎教時,還有些操作技術、技巧等問題,按摩的手法、按壓的力度、所用的時間、胎兒的正常或異常反應等,還需在胎教專家、婦產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意外。科學的方法是按自然的發展規律,按胎兒的月齡及每個胎兒的發育水平,進行相應的胎教。
要做到不放棄施教的時機,但也不過度人為干預,在自然和諧中有計劃地進行胎教。
(3)全家參與原則
胎教不是孕婦一個人的事情,家人也要參與進來。比如丈夫在撫摸胎體時可與胎兒說話,使胎兒從小就能聽到父親的聲音,在胎兒期就能感受到父愛,以利於日後與父親建立起親密關係。家人的參與、體貼、關懷,也會使孕婦心情愉悅,讓胎兒健康發育。
回覆列表
胎教,曾經一度非常風靡,近年來的質疑聲音也越來越多,但也有不少人始終堅信不疑。到底胎教能不能提高胎兒智力?
兩個真實故事
1、指揮家鮑里斯.布羅特
鮑里斯.布羅特是加拿大的著名指揮家。
一次現場指揮中,當他聽到一位大提琴手演奏了一些音符,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很久以前對這首曲子很熟悉,他不僅懂得這首曲子如何彈,並且所有的演奏細節就像海浪般在他的腦海中跳躍。
指揮結束後,布羅特致電給自己曾經也是大提琴手的母親。當母親聽兒子說出了曲子的名字,馬上哈哈大笑,她說鮑里斯.布羅特還是胎兒時,她這位孕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無數次排練演奏那首曲子。
2、孤獨症患兒奧迪爾
美國出生前心理學家托馬斯.伯尼曾經描述過一位4歲的法國男孩奧迪爾。這位小男孩患孤獨症,從出生到4歲幾乎很少說話,行為也比較自閉。
當媽媽帶奧迪爾到醫院時,無論醫生如何誘導,孩子仍舊不肯說話。但是,沒多久醫生髮現了一件有趣的事。當奧迪爾聽到旁邊有人用英語說話,即表現出傾聽的興趣,當醫生用英語跟奧迪爾交流,這時的奧迪爾就像普通的孩子那樣的正常反應。
奧迪爾的媽媽一開始也很困惑,因為家裡從不說英語。但後來她想起孕期時曾經在一家英國公司上班,公司要求所有人必須使用英語而不是法語。
由此可見,胎兒有記憶。
一則證實嬰兒有記憶的實驗
20世紀80年代,有發展心理學家專門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一些孕晚期的孕婦,每天大聲朗讀兩次一本叫《TheCatinthehat》的故事書,每天平均5小時。
到這些寶寶們出生後,實驗人員往寶寶們的嘴裡塞上一種特殊奶嘴,奶嘴的一端連著機器,機器能記錄寶寶們吸奶嘴的力量和頻率。
隨後,實驗人員給嬰兒們播放錄音。實驗人員給嬰兒們播放各種不同的錄音,其中包括他們的媽媽在孕期朗讀《TheCatinthehat》的錄音,還有媽媽們在朗讀其他孕期沒讀過的內容,以及這些媽媽們只是在說話的錄音。
結果,實驗人員發現,寶寶們每當聽到媽媽在孕期朗讀《TheCatinthehat》的錄音時,普遍會奇妙地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吸奶嘴,並且表現出偏愛這種錄音,而其他的錄音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這說明,嬰兒們能記得他們在子宮時聽到的聲音。
但是,有記憶能等同於智力提高嗎?
答案是不能。
即使如莫扎特音樂胎教等曾經在第一次實驗中被證實能提高孩子數學能力的實驗,但在後來的重複實驗中均遭遇失敗,有人甚至懷疑背後有商業目的,因為莫扎特音樂胎教在當時風靡全球。雖然後來也有亞洲的專家做過看似成功的實驗,但卻被質疑缺乏科學性。
美國權威的兒童大腦專家約翰·梅迪納警告我們,目前還沒有任何有力的證據證明胎教音樂或胎教產品會提高胎兒的智商。所以爸媽們別奢望透過胎教就能在孃胎裡就培養出神童或天才。
有記憶能等同於天賦嗎?
曾經有孕媽媽問,能讓胎寶寶聽音樂培養音樂天賦,或聽外語發展語言天賦嗎?
1、先說說音樂天賦
那些音樂家們,比如上面提到的鮑里斯.布羅特或著名的鋼琴家莫扎特,他們從小生長在音樂世家,無論他們在胎兒時期,還是出生後,常常沉浸在音樂中,實在很難界定他們到底是因為天生的基因,還是因為胎兒時聽音樂,還是長大後的環境和父母教育的作用。相比之下,那些成功的音樂家們,在他們的傳記中常常描述他們從幼年時期便開始如何勤奮的練習,大概也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
2、再說說語言天賦
為什麼一位中國媽媽生出的嬰兒,幾個月後帶到外國的養父母家庭養育,到Ta1歲多時不是說中文,而是說外語?這能否說明,即使胎兒時聽到的語言對胎兒有影響,但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另外,幼兒說提醒,寶寶們僅僅憑藉“聽”常常是不能學會語言的,原因是寶寶們學說話還需要透過觀察成年人的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才能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即使盲童們也需要透過觸控的輔助。
雖然如此,但不妨礙我們讓子宮內的胎兒常常聽聽歡快的音樂,或者聽聽爸爸媽媽溫馨的對話和講故事。為什麼呢?
1、歡快的輕音樂能幫孕婦減壓
歡快的輕音樂常常能傳遞情感和情緒,能幫助孕婦心情放鬆,胎寶寶也會心情愉悅。因為孕婦的壓力感不僅會讓自己難過,也會影響胎寶寶的情緒,甚至是智力的成長。孕婦過大的壓力,會使身體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壓力激素過多,能改變胎兒的神經發育。
2、爸媽與胎寶寶交流帶來安全感
孕期中,如果爸媽愉快地對孕肚講話,常常能給胎寶寶帶來安全感。難怪有些胎寶寶受到外界聲音的驚嚇時,聽到媽媽溫柔的安慰會平靜很多。並且就像上面提到的,胎兒有記憶,爸媽在孕期多跟胎寶寶交流,或給胎寶寶講故事,都能增加寶寶在出生後對爸媽的親近感。因為寶寶喜愛熟悉的聲音。
“打擾”胎寶寶的正確時機
這裡的“打擾”指的是孕期聽音樂或跟胎寶寶交流。在孕前期,不建議爸媽們打擾胎寶寶,因為這階段的胎寶寶主要的任務是身體和大腦快速發育,胎寶寶們平均每秒要生成8千個神經細胞,耳朵也沒連線到大腦。所以,一般從孕期6個月後是合適的,但需要注意分貝。
有人說,為人父母常常很著急,當寶寶還在肚子裡時,就希望寶寶已經出生;當寶寶出生時,就希望寶寶已經能跑……孩子的成長有自然規律,一切都不能一蹴而就,孩子們的智力成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