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自朱元璋洪武三年分封諸王,這些王爺成年之後都要就藩,甚至皇帝駕崩都不許進京悼念,比如朱元璋駕崩時朱棣派遣的就是自己的三個兒子去南京,為的就是防止有人在皇帝大行之際起什麼歪念頭藩王雖然沒有機會繼承皇位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不過因為朱棣靖難,代宗繼位這兩件事情,藩王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弱。

    今天何以知世講一講明代藩王的影響力是如何減弱的,為了好敘述這個故事,我們就以朱元璋的第六子,獲封楚王的朱楨一系來講,因為他們沒有參加過靖難,與代宗以及後來繼承皇位的嘉靖都沒有關係,而且楚王是最早封王的之一,一直到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破武昌才結束,所以比較有代表性。

    根據明朝藩王的政治影響力不同我們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朱元璋時期、第二階段是從建文朝到英宗復辟,第三階段就是自此以後。朱元璋時期

    洪武年間藩王的權力是最大的,鑑於明朝開國之後仍然不是很太平,自東北至西北受到北元都對名茶虎視眈眈,而建都南京相距北方六七千裡,所以分封藩王“御外侮以藩帝室”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至於分封的詳細解釋我就不說了,這個問題已經被人寫很多次了,有興趣的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

    這些藩王有很大的影響力,藩輔帝室,義務大自然權力也大。

    首先是可以領兵:擁三護衛重兵。

    第二在封地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得專制國中。

    第三戰時可以接管地方鎮守軍隊:遣將徵諸路兵。

    藩王直接掌握的三衛滿額情況下一般是一萬六千人,位於北方的寧王、燕王則更多。

    而且受封地區也有講究,如燕王、晉王、秦王皆在邊塞對抗蒙古人。即使在內地的也不是隨便封的,如楚王被封湖北武昌,武昌居南京上游,順流而下即可攻打京城南京,南明時期左良玉就曾經這麼幹過。同時武昌也是當時防範西南的重要軍事基地。

    在洪武十八年,西南吳面兒作亂,號二十萬。楚王便是主動請纓征討,湯和、周德興這等大將皆歸楚王調遣。“楚護衛兵校六千五百人,會信國公湯和等,號二十萬”,此役大獲全勝,楚王也得到湯和這等名將讚賞。由此可見,楚王在戰時可以掌握二十萬兵馬,而且藩王也很有治兵之才。

    由此可見,受封湖廣的楚王是由很大的權力的,地方官員也是唯命是從,可以說是專制國中的。第二階段建文後,藩王權力極大削弱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建文帝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皇位,各地藩王大多都是他的叔叔,而且這些人權力大又是帶兵好手,建文帝的威望遠不及其父,為加強威望鞏固帝位,在輔臣的謀劃下朱允炆積極削藩。

    建文帝的削藩手段太過於激進,動不動就是身死的下場,削藩理由也不充分。如同在湖北的湘王因為被誣告謀反,還沒定罪就直接全家自焚,因周王家一十歲小兒言就定謀反大罪,這導致藩王們人人自危。所以他們以燕王為首反抗,比如燕王向寧王“借兵”竟然真的借到了。

    燕王攻破揚州建文下罪己詔讓天下勤王,但是楚王順流而下到南京如此之近居然毫無動作,可見各地藩王雖然沒有明確的支援朱棣,但是都在暗中支援,所以朱棣才孤軍深入孤注一擲,他知道只要打下了南京各地自然有這些藩王幫助自己穩定局勢。

    朱棣以藩王造反奪得天下,所以他對於藩王尤其警惕,但是也知道不能逼迫過甚,自己就是鮮明的例子。在永樂之初朱棣為了穩固局勢對藩王們很好,那些被建文帝削藩的都恢復了爵位,以此籠絡人心,但是江山穩固下來了,朱棣就開始著手削藩了。

    朱棣自然是聰明的,他不會像朱允炆一樣把藩王往死路上逼,比如把那些有權勢的藩王從邊疆調到內地,如遼王遷湖北,寧王遷南昌,然後再找一些小毛病削減藩王護衛,但是富貴不減,這樣藩王也可以接受。

    朱棣死後削藩依舊,仁宗在位時間太短就不說了,宣宗即位後,因為漢王朱高煦曾經謀反,所以宣宗對於藩王們同樣不放心,比如有人狀告楚王意圖謀反,請求削楚王護衛,宣宗皇帝說:楚王無過,不可。雖然宣宗這樣說,但是楚王還是自己上書請求削兩護衛,宣宗同意了。藩王知道了皇帝的態度,許多人紛紛自求削去兩護衛。

    第三階段,把封地作為牢籠

    土木堡之變以後英宗被俘,朱祁鈺被扶上皇位,後來英宗被瓦剌放回,代宗把英宗囚禁起來,英宗的皇后甚至需要親自做繡品,委託宮人去賣才能維持生活,再後來奪門之變英宗重新登上皇位這兩兄弟的恩怨導致更嚴厲的“藩禁”。

    洪武時藩王都是領兵大將,從建文到宣宗藩王都不在能夠帶兵,護衛也被削減,到了憲宗時期藩王們就不再具有任何軍事能力了。

    皇帝不允許藩王與勳貴結親,只能向皇帝一樣娶民間女子,宗藩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封地之內,比如楚王一系就絕對不能出武昌城,這不僅僅限制地是親王,包括下面的郡王、鎮國將軍等都是如此。

    地方官員又有監督之責,把宗藩違法的事情報告給朝廷,比如沉凌王因為帶護衛出城捕魚被嚴厲訓斥,壽昌王出城掃墓沒有經過朝廷的允許就被罰了一年祿米。可見封地已經成為了藩王的牢籠。

    洪武時期藩王權力甚大,地方几乎完全受藩王節制,建文以後藩王權力逐漸削弱,但主要還是軍事力量。到了英宗以後明朝對於藩王的限制更加細緻,相當於把藩王囚禁在封地當中。

    藩王在洪武時地方官都要拜見,建文後與百吏平交,到了明朝以後則要巴結當朝掌權者了。如張居正回家奔喪藩王出城迎接,讓張居正朝南坐,朝廷居然不管不問。天啟時楚王為巴結魏忠賢竟出資給他建祠堂,由此可見藩王們已經沒有什麼政治影響了。

    明朝越來越嚴厲的藩禁政策雖然去除了尾大不掉的隱患,但壞處同樣是很明顯的。雖然對於宗室多有禁令,但只要不牽涉政治這些人就不會有事。宗室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也不允許離城,他們啥事都沒有隻能貪於享樂,熱衷於美女、美食、宮殿,只能危害一方。

    建文後的削藩違反了朱元璋分封的本意,拱衛中央的作用徹底失去,使得明末農民起義時藩王們沒有起到一點作用,只能給起義軍提供錢糧,這是朱元璋想不到的。

  • 2 # 當代曹植

    王朝初建吋,由於根基不牢,對邊遠地區鞭長莫及,必須分封以制四方,以便迅速控制邊疆,漢晉元明清,莫不如是。

    但是,待政權鞏固後,中央勢力足以輻射邊疆,這時,這些分封的藩王,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反而由於其割據一方,掌握軍政財及人事權,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故在開國初期,往往分封藩王,政權一旦鞏固,便要削藩。但是削藩是個技術活,要細水長流,軟刀子殺人,潤物細無聲。建文帝削藩,是個失敗的典型,漢武帝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極為高明。

    朱棣登基後繼續削藩。只不過同樣的削藩,如果說建文帝是硬性削藩,屬於是剛烈的方法。那麼朱棣就屬於是軟刀子殺人了,相當成功。

    永樂元年正月,朱棣恢復了被建文帝貶削藩王的地位,“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舊封”。畢竟剛剛上位,需要這些兄弟的支援。

    皇位鞏固後,朱棣將當時掌握兵權的大部分藩王,或削其三護衛,或廢為庶人,基本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同樣削藩,朱棣是沒有坐穩皇位的時候,透過復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幾位藩王,來表達自己的善意,換來兄弟們的支援。

    坐穩皇位以後,再透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這些藩王的三護衛,或者乾脆將其廢為庶人,可以說是相當高明。

    但是,明代藩王不降級,所有子孫皆領俸祿,繁衍日盛,及至崇禎時,宗室王爺近二十萬人,這些人不事生產,不保衛國家,整天吃喝玩樂,白拿俸祿,還佔有量良田,且不交賦稅,不服遙役,還欺壓百姓,成為國家的毒瘤,併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 3 # 安平144796971

    朱明朝根本沒削藩,更談不工一步步徹底完成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被叔叔朱棣“靖難”了,建文帝自焚而死,他的忠臣,也就是削藩派,被朱棣象宰雞殺鴨那樣,連老幼鄉黨,殺了個乾乾淨淨,白此,朝中,再無人敢再提削藩了。

    有人把朱棣把宗藩由牧養改圈養,是削藩。實際上朱棣僅不讓宗室擁有軍權(實際上還是有部份軍權的,否則寧王如何造反?),其它待遇沒有改變,王永遠帶鐵帽子,鐵帽子永在增加的路上。

    朱明崇禎年間,各路農民起義軍,開始大規模給朱明朝削藩,剿殺了不少宗賊,但沒有徹底成功,只殺了很少的部份。

  • 4 # 甲申易樞

    明朝首先削藩開始於建文帝,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黃子澄,齊泰等人密謀,周王,代王,齊王等先後被廢或者被殺,同時對不具有威脅的其他諸王封地也進行了行政改革,使其不準參與文武之事,其結果導致就藩北平的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南下攻取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其次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整肅違法亂紀的藩王問題,與建文帝不同,一方面朱棣充分展示親情,對藩王的小毛病不管不問,並且在經濟上優待藩王,另一方面,隱形弱化藩王軍事力量,將朱元璋分封在長城沿線的攘夷塞王內遷,如寧王朱權徙於南昌,此後代王,周王等先後削去護衛以及官屬,齊王,谷王被廢為遮人

    最後是宣宗皇帝,宣宗即位之後,威脅中央的主要來自在靖難成功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漢王因謀反,宣宗透過軍事行動將漢王誅除,而趙王則是因為有人告發,其向宣宗主動交出護衛。

    總結 明朝朱元璋遺留下來的藩王威脅中央的問題經過朱棣以及宣德皇帝將近40年的努力基本得以解決,使得其無力明廷相抗衡。

  • 5 # 歷史學舍

    今天便談談明朝削蕃那些事

    1368年,朱元璋建號大明,在汲取唐宋兩朝宗室藩微、帝室孤立而致危難時沒有藩王作為屏障的教訓後,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明太祖實錄》,上位後便大肆分封諸子為藩王,朱元璋共封了二十四子為王。

    在朱元璋時期,分封藩王確實對鞏固明朝政權起到重要作用,但分封制究其本質終究是離心的,向心力終會越來越弱,這在朱元璋死後便明顯體現出來,可謂是給建文帝朱允炆丟了個“燙手山芋”。

    明朝的削藩主要講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

    01建文帝削藩

    1398年,朱元璋嫡長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朱允炆即位後,面對擁以重兵的各藩王,也就是自己的親叔叔,憂心忡忡,於是和手下黃子澄、齊泰等儒家學士密議削藩。

    兵部尚書齊泰建議先削握擁重兵的燕王,由強到弱;而黃子澄建議由弱到強,朱允炆採納黃子澄建議。

    先拿周王朱橚(su)開刀,然後代王朱桂、岷王朱楩(pian)、湘王朱柏、齊王朱榑,而面對能與燕王相抗衡的寧王和遼王,朱允炆逼寧王朱權倒向燕王朱棣,遼王朱植不予重用,燕王趁機籠絡其他藩王,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登基,年號永樂。

    02永樂皇帝削藩

    朱棣深知藩王握擁重兵的威脅,也實行削藩的方針,但朱棣手段相比侄子朱允炆更高明,軟硬兼施。

    朱棣先把建文帝削藩的周王、代王、岷王、齊王全部封爵,以此示好和表明自己的態度;然後將在邊疆的藩王以各種封賞名義調回內地,明為升實際是削除兵權;最後就是透過提高俸祿來換取削減藩王府兵的數量,無兵權便如失去爪牙的老虎,不再構成威脅。

    總結:

    朱棣雖然也未徹底解決藩王問題,但使藩王喪失了在國家事務中的政治活力,加強了專制集權。

    喜歡歷史的朋友點波關注,更多歷史知識為你呈現。

  • 6 # 讀史溯源

    明朝削藩的代價非常高昂。從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開始,永樂帝朱棣削藩為止。在這期間,大明朝經過幾年的血雨腥風,兵禍不斷,建文帝丟了皇位,裝瘋賣傻逃過一劫而逐漸崛起的朱棣榮登大寶,方孝孺這樣的讀書種子被誅殺,與其說是削藩,不如說是鬧劇與慘劇,叔侄之間的各種相愛相殺,比美國大片的情節都精彩。

    (朱允炆)

    先說說建文帝削藩的背景。

    朱元璋把天下留給朱允炆後,燕王、周王、齊王、湘王、代王、泯王互相暗中煽動,朝廷表面平靜,內部暗流湧動,朱允炆僅僅憑藉是朱標的兒子就能獲得皇位,讓這些跟朱元璋南征北戰的藩王們內心極度不平衡,雖然不敢明面搞事,但暗地裡互相傾軋的小絆子還是不少的。對於新登基的朱允炆來說,消除隱患勢在必行。

    如何消除藩王勢大的隱患?朱元璋曾經與朱允炆探討出可行之法

    朱元璋封諸王衛邊,與朱允文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分封藩王是朱元璋為了穩定邊防定下的治國方略,確實收到很好的效果,朱元璋活著絕對可以強勢壓住各個手握大權的兒子,一旦朱元璋歸天,這些藩王很可能各懷心思。朱允炆就提出了相應的問題,他問道:“虜不敬,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吟良久,反問道:“汝意如何”?朱允炆回答:“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深以為是。

    那時候的朱允炆思路非常清晰,削藩的策略也很是高明,與西漢主父偃推恩之策非常相似,削其地,或變置其人,諸王侯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南北對調封地,讓藩王更加弱小,如脫水的魚兒,徒勞掙扎。可惜啊,一個人的出現讓朱允炆的削藩之路徹底失敗。

    這個人就是黃子澄。

    這黃子澄削藩的策略與西漢的晁錯幾乎相同,共同的特點是非常剛猛,不計任何後果與代價,任性而行。

    西漢的晁錯向景帝獻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黃子澄向建文帝獻策:“諸王護衛之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臨以六師,無人能擋”。

    於是,建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了強勢削藩。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大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建文帝一年削了五個王,讓餘下的藩王心慌不已,尤其朱棣更甚。

    朱棣是個極有心機之人,為了給自己喘息發育成長的機會,他選擇了裝瘋,怎麼裝?

    蓬頭垢面走在大街上跟別人搶東西吃,晚上睡在大街上,大夏天穿著棉襖抱著火爐瑟瑟發抖還讓加炭。如果說那時候有奧斯卡獎,朱棣絕對堪稱影帝級別,他騙過了監視他的謝貴和張信,更讓朱允炆信以為真,還放了他的三個人質兒子。

    晁錯的謀劃導致七國之亂,毫無疑問,朱允炆必然要承受靖難之役。當然,漢景帝與建文帝的結果完全不同,漢景帝靠周亞夫把諸侯強勢鎮壓,建文帝就尷尬了,他幾乎沒有大將可用,只有擅長防守的老將耿炳文,耿炳文穩紮穩打,雖然有小敗,但以全國之力對付偏居一隅的朱棣,靠消耗就能將其磨死,可惜,齊泰和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代耿炳文,想一舉打垮朱棣,結果欲速則不達,不但沒有很快平亂,反而使朱棣不斷壯大。李景隆先敗於北平,接著在白溝河全線崩潰,最後李景隆開城門投降,讓燕軍兵不血刃破城。靖難之敗讓朱允炆的削藩徹底成為浮雲,一切煙消雲散。

    朱允炆削藩失敗了,朱棣的削藩之路還在繼續

    朱棣絕對深知藩王威脅,沒有人比他更瞭解。人與人之間就怕比較,同樣是削藩,朱棣輕描淡寫,隨手間便將藩王隱患消弭於無形。

    高巍曾向建文帝建議的削藩之法: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慰問,賢者下詔褒獎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將北方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南方諸王子弟分封於北,如此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朱棣用的策略與高巍曾向建文帝的建議不謀而合。

    (朱棣)

    朱棣先將建文帝廢掉的藩王全部復爵, 並大加賞賜。同時, 朱棣不動聲色,將威脅較大的藩王改變封地。藩王脫離了經營已久的地盤和軍隊,即使謀略在高,用兵再強,也只能虎落平陽。復封后的齊王朱樽,囂張跋扈,朱棣為了麻痺其他藩王,竟然賜書勸誡,希望齊王“涵養德性”,連續勸誡三次,朱樽依舊不悔改,朱棣便有了口實,下詔削朱樽爵位,廢為庶人。接著如出一轍,廢除谷王朱槔。岷、代、遼三王也因罪被革去護衛軍。寧王朱權從此退出政壇,整日彈琴讀書,周王也主動交出軍隊,其餘藩王俯首聽命,從此朱棣徹底收回中央權力,藩王隱患徹底消除。

    朱棣的手段高明嗎?其實並不是。朱允炆也好,朱棣也好,同是皇帝,他們只需要做選擇題,去選擇大臣所建議的削藩之法。而如何選擇,就要看當事人的眼光和韜略。朱允炆棄之不用的計策讓朱棣貫徹實施,結果截然不同,也從側面反映出,兩者之間眼界格局的巨大鴻溝。

  • 7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在考慮皇族的待遇上重拾分封制,把他所有的二十多個兒子逐一封王,其中還包括侄孫(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兒子封為靖江王)等朱家嫡親,並把這些藩王兒子的封地置於全國各地,給予一定數量的護衛,讓他們幫助明朝鎮守地方。

    朱元璋規定每個藩王允許有三衛軍隊,但這個護衛的數量根據封地的不同也有多寡之分,位居明朝腹心地帶的藩王們都是基本數量,一衛是三千人,三衛合計是九千人,但分封在邊疆地區,有為國戍邊任務的藩王的護衛就大大增多,比如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在遼東的寧王朱權等,麾下甚至有多達數萬乃至十萬的護衛。

    因為有這些藩王們在全國各地鎮守,所以朱元璋在執政期間大殺功勳武將時,沒有任何人能翻起反抗的浪花,為朱元璋在明初整頓不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分封制對於一箇中央集權的王朝來說終歸是弊大於利,特別是能壓制住這些藩王的朱元璋之後最具合法性的繼承人、太子朱標死後,各地有實力、有野心的藩王們難免蠢蠢欲動。

    朱元璋之後,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從輩分上來說,大多數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又各個傭兵無數,從沒有接觸過兵事的建文帝很難讓這些藩王叔叔們信服。建文帝在登基後信用儒臣,這些大儒們雖然大多是紙上談兵之輩,但對分封的弊端還是知之甚詳,於是慫恿建文帝削藩,但採取的辦法很粗暴。

    建文帝和文官集團的削藩不僅僅是剝奪藩王們的兵權,甚至要廢除他們爵位,這就讓藩王們憤怒了。最終,建文帝的削藩行動引發了“靖難之役”,在北平封藩的燕王朱棣(建文帝登基時,朱棣已經是事實上的朱元璋嫡長子,比他年長的秦王、晉王都亡故)不甘心被剝奪一切權力,起兵造反,戰爭打了四年,朱棣獲勝,進入南京成為新的大明朝皇帝。

    朱棣是以外藩身份用軍事手段奪位,所以對藩王們手中的護衛兵權的警惕性比建文帝還高得多,所以也準備削藩,也是從朱棣開始,建文帝未完成的削藩大業才開始真正執行下去,但朱棣不是剝奪藩王們財富和地位,僅僅只是要求剝奪他們的兵權,這樣藩王們的抵抗心裡就沒有那麼強,畢竟不是所有的藩王都喜歡造反做皇帝,只要能保證他們的富貴就行。

    在朱棣時期,各地藩王陸續交歸護衛權,當然,還會給他們保留一定的護衛,但不會超過一千人。在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曾經借兵給朱棣的寧王朱權首當其衝,朱權手下接近十萬的護衛讓朱棣很不放心,而且,朱權很能打,手下還有朵顏三衛(蒙古騎兵)這樣戰鬥力極高的護衛,朱棣將朱權封地直接從遼東給換到了江西南昌,還降低了他的護衛數量。

    寧王朱權雖然對此很不滿,但也沒辦法,朱棣和建文帝可不同,他是真正殺出來的馬上皇帝,朱權當時又在南京,兵馬借給朱棣也還沒還給他,只能老老實實妥協,但仇恨的種子還是種下來了,後來寧王的後代在明武宗時期還是造反了,不過被王陽明給鎮壓。

    寧王改換封地並減少護衛數量之後,其餘藩王也都逐漸醒過味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開始陸陸續續的交還護衛給朝廷,不願意交還護衛且跋扈的,朱棣都直接除掉,比如朱元璋第七子齊王朱榑因試圖用護衛隔絕自己的封地和外界的關係被廢為庶人,再比如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橚都被人告發謀反,被迫交還護衛:

    十八年十月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驗。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詞。橚頓首謝死罪。帝憐之,不復問。橚歸國,獻還三護衛。

    基本上在朱棣執政時期,朱棣把朱元璋時期分封的藩王們的護衛數量用各種手段全給削減至最低,削掉了所有藩王們的兵權,對明朝後來的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朱棣沒削徹底,他削掉了同輩的兄弟藩王和小輩的侄子藩王的護衛數量,卻忽略了自己的幾個兒子,他的兩個小兒子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在封藩後依舊保有一定數量的護衛。

    明朝削除藩王兵權的最後一步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完成的,針對的就是他的兩個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明宣宗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親自率兵征討,朱高煦在兵臨城下後投降,然後被廢為庶人,緊接著,也有造反之心的趙王朱高燧主動向朝廷交還護衛,得到朱瞻基認可後善終。

    此後,明朝的藩王們出外就藩就不在允許有過多數量的護衛,基本上都是隻允許有五百到一千人,再多就有可能被判定為謀反,明朝的削藩行動(僅削掉兵權)也就得以完成。削除藩王兵權讓明朝的皇位更替再無“靖難之役”那樣的血腥,明朝中期有那麼幾位藩王造反,但都不成氣候。

    可嚴厲的控制藩王們的護衛數量,以及不允許藩王們接觸兵事,在晚明也帶來了惡果,明末天下大亂,已經完全不知道戰爭為何物的明朝藩王們在李自成、張獻忠和清軍鐵騎的衝擊下,全部成為了待宰的羔羊,不是被殺就是被迫隱姓埋名,大明朝在最危難的時刻,竟然沒有朱家子孫能在戰場上找回祖先的榮耀,幫助大明朝延續下去,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8 # 小熊貓看歷史

    明朝透過三朝的努力,在軍事上完成了削藩,但是經濟上並沒有完成削藩,因此明朝的削藩並不徹底。事實上,明朝後期,宗室人口龐大,極大地拖累了明朝財政,成為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明朝藩王問題的由來

    儘管歷史上分封制已經暴露了數次弊端,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但是明朝的開國大帝朱元璋還是覺得分封制利大於弊。他總結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權沒有得到宗室的幫助。

    為了讓子孫一起守衛大明江山,朱元璋一口氣分封了25個藩王,每位親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人數從三千到數萬人不等。其中,九位塞王因為需要抵禦蒙古,部隊更是超過了一般的藩王,比如燕王朱棣麾下有十萬之重,寧王也傭兵八萬。

    《明太祖實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朱元璋為了保衛皇權,將功臣屠殺殆盡,而寄希望於自己的子孫讓明朝江山永固。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反而是這些藩王。

    歷代皇帝的削藩政策

    朱元璋在的時候,他的這些兒孫無人敢有異心,整個大明欣欣向榮。朱元璋一死,他的孫子朱允炆上臺後,對這些尾大不掉的藩王憂心忡忡。為了減少藩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削藩勢在必行,只可惜朱允炆實在操之過急。

    朱允炆一開始沒有對藩王中勢力最強的燕王動手,而是尋找理由,先後廢除了周、齊、湘、代、岷五位親王。眼看著下一個就輪到自己,燕王朱棣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起兵反抗,史稱“靖難之役”。

    最終朱棣笑到了最後,登基成為永樂大帝。即位之初的朱棣,對各藩王採取了拉攏政策,先後恢復了周、齊、代、岷這些人的親王爵位。但是等到朱棣的皇位穩固後,他也開始對自己的各個兄弟動手了。

    先是不動聲色將一些藩王的封地遷到內地,讓這些塞王變成內王,使得這些人脫離了經營已久的部隊和地盤,威脅大減。接著,又分別削去代王、齊王、岷王、遼王和谷王等人的護衛,其中齊王和谷王還被廢為庶人。

    看到朱棣動了真格,他的同母弟弟周王也被迫主動獻還三護衛。至此,當時掌握兵權的大部分親王都遭到了削奪,朱棣削藩的目的初步達成。

    明宣宗時期,朝廷透過多次鼓勵邊軍將官徵調藩王護衛的方式,繼續削弱藩王的軍事權力。此外,明宣宗還出臺了禁止宗室出仕、禁止二王相見、禁止宗室進京等一系列規定,此時的藩王,不僅沒有了兵權,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宣宗之後,明朝對待藩王的態度仍然是以繼續限制為主。如弘治時期,嚴禁官府和王府往來。到了正德後期,朝廷甚至開始干涉宗室的婚姻,比如規定與王府結親的官員,不得往京城任職。

    明朝宗室制度的失敗之處

    經過歷代皇帝的削藩政策,明朝藩王的權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本上同圈養無異。但是在剝奪這些宗室軍事和政治權利的同時,明廷給了這些宗室優渥的經濟待遇作為補償。

    這些宗室完全要靠朝廷供養,不僅有歲祿,逢年過節還有其他賞賜。雖然後期開放了宗室科舉的口子,但是能考上的宗室寥寥無幾,他們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又怎麼能勤奮讀書呢?

    為了多領祿米,宗室都是牟足了勁地生兒子,這就造成了宗室人口的進一步氾濫。到了萬曆年間,朱元璋的後代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萬。這些人一年就要吃掉朝廷552萬兩銀子,而全國財政支出也只有1854萬兩!

    這麼一大群不勞而獲的寄生集團,不僅拖垮了大明財政,也進一步激發了階級矛盾,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明朝的削藩制度並沒有進行徹底,宗室問題始終是貫穿明朝的一大頑疾。

  • 9 # 重提舊史

    朱棣上位以後,雖然全盤否定了建文帝朱允炆,但兩個人的想法都一樣,那就是削藩。只不過同樣的削藩,如果說建文帝是硬要削藩,屬於是剛烈的方法。那麼朱棣就屬於是軟刀子殺人了,透過軟性削藩的方法,是相當成功。

    那麼朱棣上位以後是怎麼削藩的呢?永樂元年正月,朱棣恢復了被建文帝貶削藩王的地位,“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舊封”。畢竟剛剛上位,需要這些兄弟的支援,所以表現的很寬厚。當然威脅很大的寧王朱權,朱棣是直接將其徙於南昌。

    等到坐穩皇位以後,朱棣就開始進行削藩。首先在永樂元年十一月革去代王桂的三護衛及官屬。永樂四年五月削去齊王榑的官屬和護衛,八月又將其廢為庶人。永樂六年削岷王朱楩的護衛並罷其官屬。

    永樂十年削遼王朱植護衛。永樂十五年廢谷王朱橞為庶人。永樂十九年,朱棣開始對同母弟周王朱橚下手,在朱棣的示意下:朱橚“獻還三護衛”。這樣,朱棣將當時掌握兵權的大部分藩王,或削其三護衛,或廢為庶人,基本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同樣削藩,朱棣是沒有坐穩皇位的時候,透過復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幾位藩王,來表達自己的善意,換來兄弟們的支援。

    坐穩皇位以後,再透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這些藩王的三護衛,或者乾脆將其廢為庶人,可以說是相當高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原油暴跌,能不能囤積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