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最後一款用黑火藥的步槍是什麼,火炮呢?接班的發射藥是什麼,炸藥呢?

    lekuai2:黑火藥——黃火藥——無煙火藥。

    tebic1208:火藥發展的階段……我記得栗色火藥是黑火藥改配方之後的改良版,而無煙火藥則是一次飛躍性的進步。

    不過更多的還是搬板凳等待講解吧。

    張二小:用到19世紀後期吧。

    a10attacking:一戰魚雷發射管貌似用黑火藥?

    greenunicorn: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合成氨大規模應用之前,黑火藥一直是主流,以前沒辦法大規模利用空氣中的氮。而合成氨的發明者是德國的科學家Haber,時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不遠,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如果沒有這一條,德國根本不可能打大仗,因為從智利進口硝石的海路會被封死。Haber還是戰場使用毒氣的負責人,但戰後逃過追究。不過他是猶太人,到元首時代,又受迫害,怎麼宣告脫離都沒用。

    hikigaya:用氮是三硝基甲苯嗎?

    chenwanqq:不對吧,gew88,就是漢陽造應該用的也是無煙火藥吧。

    greenunicorn:那個顯然也是以利用氮氣為基礎,但是以前火藥只能用天然硝石,合成氨之後這個局面就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切以利用氮氣為基礎,沒爭議吧。小規模的當然沒問題,以硝酸鹽礦為基本原料就可以,但是大打的話只能等合成氨大規模利用。

    chenwanqq:有爭議,因為合成氨之前黑火藥是主流這顯然是錯的,百度得合成氨是哈伯1902年以後發明的 可是法國mle1886德國g98k,乃至馬克沁都是採用無煙火藥的,顯然黑火藥被淘汰與合成氨發明是不相關的。

    greenunicorn:我不說了是規模的問題嗎?以硝酸鹽做原料打世界大戰,沒任何可能。

    逆襲的三千院:我記得鐵拳還在用黑火藥做發射藥。

    赤色解放者:差不多用到1880年代吧,之後無煙火藥才大行其道士兵手裡的步槍的話,黑火藥被替代的很快,我記得毛瑟71/84式步槍這類步槍應該是最後一批了。

    殘忍的奴隸主:二戰美軍M2火焰噴射器的點火裝置也是黑火藥的吧。

    矢鋒:黑火藥現在都還在用好吧?又不是每種發射裝置都需要那麼高的爆速。

    堅忍勇絕張漢卿:抗戰時地方民兵用的不少吧。

    無聊才上這:鐵拳的發射藥 RPG-2的發射藥。

    155MM嘴炮:早期李恩菲的0.303彈還是用黑火藥當推藥。

    深潛者:合成氨僅僅是最便宜的人工固氮路線而已,但這不代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沒有其他人工固氮手段了,電弧法、石灰氮法的應用都比合成氨早。同時煤炭乾餾副產氨在19時間末也供應了相當一部分氮素。

    張二小:別說民兵了,正規八路用的也不少啊。黑火藥管夠,能多殺幾十萬鬼子。

    cqduoluo:黑火藥現在都有人在用,歐美一大票玩復古火器的軍迷。

    如果是軍用,1888年瑞典人諾貝爾發明40%硝酸甘油和60%硝化纖維的Ballistie雙基發射藥,1889年英華人阿貝爾用丙酮、硝化甘油、高氮硝化纖維發明了Card型雙基發射藥,這個算是開始吧,至於徹底取代,那歷史就長了,二戰之後很長時間黑火藥也沒退出軍用發射藥的陣地,黑火藥有黑火藥的優勢。

    還有樓上扯什麼合成氨的,智利硝石在1875年出口額已經超過30萬噸,武器才能用多少,大部分都是拿去做氮肥了。

    磚家:老40火以及它的原型RPG2就是黑火藥拋射藥。

    yixiaqqq:1884年,法國化學家、工程師P·維埃利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藥。

    1890年代初,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

    基本跟著毛瑟李恩的發展,對槍型有很大促進吧。炸藥問題去找諾貝爾肯定沒錯了。

    拿皇再世我霞飛:主流大國裡最晚扔掉黑火藥的是英國,因為研發滯後直到1895年才用上李恩菲。

    greenunicorn:靠,這有區別?想大規模拿到氮,只有空氣一個途徑,那不是氮氣是什麼?俺上面說了,小規模的用硝酸鹽也可以,但是打大仗無論如何量是不夠的。

    Scat:現在的炮彈的點火藥還是黑火藥。

    波仔非魚:我記得這位還是愛因斯坦好基友,甚至幫愛因斯坦處理家事。

    greenunicorn:Haber位高年長,職位上生活上都幫過愛因斯坦。兩人生活上各有不幸,Harber的要慘得多,有人說他搞毒氣的報應,對有神論者來說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他的合成氨使得農作物產量大增,多養活了很多人,也該有些福報。其實客觀地看,是兩個人對政治的認識水平不同,愛因斯坦很清醒,而Haber則對德國一直抱有幻想,他是個無神論者,是不是猶太人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結果是被命運一再嘲弄。

    英俊的小張:不,現在的鞭炮,都是些野路子,純黑火藥太貴了。小時候,把鞭炮掰開,一點,就是小呲花,三年前,我試過,鞭炮,掰斷了,點火,依舊爆炸,不知道用的什麼藥......

    不過說起來,傳統的黑火藥,在今天這個工業化時代裡,成本應該不低。

    lookheed:絕對不可能,黑火藥時代步槍口徑13mm左右才能保證威力,因為黑火藥爆速600m/s,子彈初速200,要是7.7mm口徑根本打不死人,只能當玩具。

    蘭度:英國玩具來了,最下邊就是用黑火藥的Mk.I型號,到1892才換裝了裝填上邊柯達無煙藥的Mk.I C。

    深潛者:黑火藥子彈初速只有200m/s是哪個位面的事?

    毛瑟、馬亨的初速可是400m/s+,7.7×56mm的李梅克福更是高達560m/s(它的第一代無煙火藥版本也僅僅是把初速提高到區區600m/s而已)。

  • 2 # 國內ERP專題

    整個演變過程,分成幾個階段:弓弩階段

    在火器出現之前,戰爭中所使用的遠距離殺傷武器主要是彈射武器,長弓、弩及彈弓基本上是千百年來的標準彈射武器。直到11世紀,一些道士開始研究硫磺、硝石、木炭這三種化學品,這些物體的混合物被點燃後產生了轟然巨響,金光閃爍,濃雲貫日。但在它最初發明的一個多世紀中,只能用於威脅和迷惑敵人,而無法直接用於作戰,直到13世紀中國一位不知名的發明家創造了一種新型火器,從此揭開了熱兵器的發展序幕……

    突火槍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最早的槍械也是出現於中國的宋代,這就是突火槍。

    據《宋史 兵十一》記載: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燃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步。”

    也就是說,將火藥填壓在一根竹管裡,再放一些小彈丸,火藥點燃後,就會以巨大的力量將小彈丸射出相當遠的距離。這就是最初的槍——一種改變整個世界戰爭理念的武器。 雖然這種武器在當時還很簡陋,但已經具備了槍械的基本特徵:有槍管;以火藥為發射動力;射出的彈丸有殺傷作用。

    火門槍

    火藥傳至歐洲的精確日期無從考證,但羅傑•培根的鉅著中曾經留有關於這方面的隻字片語。雖然並不確鑿,但歐洲很可能於13世紀中葉瞭解了黑火藥的製作方法,並且首次利用黑火藥發射彈丸大概是在14世紀。瓦特•得•美爾米特撰寫的兩份文獻的頁邊空白處勾勒了這種武器的草圖,並配以文字說明,兩處都表現了披甲戴盔的騎士點燃放在槍尾部罐狀器皿中的火藥,也就是說,採用了金屬製造槍筒。這就是歐洲的第一代槍械——火門槍。採用金屬製槍筒相對於竹製的突火槍來說又是一個重要進步。

    絕大部分火門槍是前裝槍,即火藥和彈丸透過槍口裝入,再推至後膛。在彈膛後部的合適位置鑽一個小孔,這就是火門,透過火門點燃火藥,使彈丸發射出去。初始時的點火方式尚不明確,美爾米特手稿中的騎士可能是使用一把鉗子夾著一個燒紅的鐵塊,也可能是握著火光餘燼的苔蘚來點火。總之,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均是用物體的燃燒端在火門處點燃火藥,形成爆炸,從而發射彈丸。

    中國元朝出現了“火銃”,分“手銃”和“碗口銃”兩種:其中手銃為單兵手持使用,相當於槍;碗口銃較大,發射時置於架上,是後來的炮的雛形。手銃實際上就是中國的火門槍,它的原理和歐洲的火門槍沒什麼區別,都是透過火門引燃火藥,射出彈丸。最早有明確記載的火銃制於1332年,只比歐洲晚6年。

    火繩槍

    火門槍只能用手直接點燃火藥,十分不便,因此大概在15世紀早期,歐洲發明了一種控制點火的槍機——火繩槍機,使槍的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所謂火繩,就是將一根麻繩經過銷酸鉀或其他化學藥品的浸泡,以使它的燃燒速度很慢,大約為每小時10cm左右,從而可以隨時用它點燃火藥,這種原理類似於中國古代所使用的油燈的燈芯。火繩槍槍身側面安裝一個蛇形管,火繩就插在蛇形管上,使用時用手推蛇形管或扳動下方相連的扳機,使上部向前旋轉,火繩的點火端接觸到火門中的火藥,將其點燃。早期的槍械製作得都不精密,火藥燃氣壓力和彈丸的不同造成了彈道曲線的變化,所以那時人們基本上憑直覺進行瞄準。

    火繩槍的裝填很繁瑣,首先要將火繩自蛇管中拿出,將一定數量的火藥粉透過漏斗灌入槍中,然後拿出鉛彈,以油布包裹後塞入槍中。從槍身下方卸下推彈杆,將彈丸推入彈膛,以使其壓在彈膛中的火藥上。然後,在靠近引火孔的槍身側面的小藥鍋裡裝滿第二個火藥箱中的優質細粒火藥——點火藥。為避免點火藥被風吹走,用一個鎖眼蓋將其蓋住,然後將火繩重新裝入蛇形管,便可擊發。

    早期的火繩槍槍管是由一根102mm長的厚重長筒製成,因為太沉,一般士兵很難將其支撐好並平穩瞄準。為解決這一問題,槍托便應運而生了,使用槍托可以幫助槍手開槍時保持平穩。漸漸地槍托進行了改進——這其實是一種簡單卻至關重要的發展,使有效瞄準成為可能。小型火繩槍也在16、17世紀問世,很受騎兵的歡迎。

    各國各地區火繩槍的原理均無太大區別,但其槍托的造型卻融入了各個國家的民族特徵,可謂豐富多彩。

    中國火繩槍的製作技術最早是由歐洲經日本傳入而來,稱為“鳥銃”,雖比歐洲晚了100年,但這種武器在中國普及得很快,據記載,1558年,明政府一次就製造鳥銃1萬支。而且,中國的鳥銃又有許多獨特的創新。

    明朝嘉靖後期還研製了一種“連子銃”,它的銃身用銅合金製作,銃膛後部裝填火藥,火藥事先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紙筒中,紙筒間都用紙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藥線,火藥線相互連線。 各紙筒自銃底首尾相接,每節火藥發射一枚彈丸。銃膛中部豎有一個鐵筒,裝滿彈丸,先由第一節紙筒中的火藥發射第一發彈丸,發射完後第二節火藥自動引燃,同時第二發彈丸自動落入銃膛,正好被第二節火藥發射出去,如此迴圈以實現連發。這種連子銃已經具備了全自動槍械的雛形,當然在沒有可靠定裝槍彈的情況下,它的技術很難發展成熟並被普遍裝備。

    清朝以後,“鳥銃”改稱為“鳥槍”,本質上仍然是火繩槍。

    火繩槍簡單的構造是軍隊對其予以採納的關鍵因素。其另一個優點是使用方法非常簡單,稍微一學就會。但是火繩槍也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點——為保持備戰狀態,火繩必須是一直點燃的,因此,雨天作戰就大受影響;另外步兵夜行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火繩的亮光會暴露自己的行蹤;暴露的燃燒火繩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因為戰爭中往往都會有大量火藥殘留在地面上,由此引發的事故不勝列舉;邊騎馬邊手持燃燒的火繩所出現的問題更多。這些嚴重缺點壓過了其製作簡單及成本低廉這樣的優點,於是,一種新的點火方法——轉輪打火槍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轉輪打火槍

    16世紀早期,經研究發現,歐洲蘊藏豐富的硫礦石和鋼輪互相摩擦可以產生火花。轉輪打火槍機就是依據這個原理髮明的。它的上方有一個名為“狗頭” 的轉動臂,其頭部夾有一塊礦石,轉動臂壓下後,硫礦石抵在表面有一系列凹槽的鋼輪上。扣動扳機時,彈簧驅動相連的鏈條帶動鋼輪旋轉,摩擦礦石產生火花,火花落在藥鍋上的發射點火藥上,將其點燃。這個裝置就是轉輪打火裝置,直到17世紀末一直被廣泛應用於一些武器中。

    轉輪打火槍有許多優點,最主要的是可提高武器的實用性。拿起槍—扣住扳機—火藥點火,整個操作過程簡便,而且它的機械構造可以以任何尺寸組裝,可長可短,所以轉輪打火槍既有長槍,也有手槍,只要製造者的技術能滿足要求就可以。

    雖然轉輪打火槍有上述優點,但它也存在著一些嚴重缺點,即構造非常複雜,製作相當困難,而且受擠壓時容易損壞,所以成本高昂,應用也僅限於保鏢和某些騎兵組織。但轉輪打火槍後來的發展對戰爭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裝備火器計程車兵第一次可以行動迅速地輕裝上陣了。

    由於轉輪打火槍本身就已經非常昂貴,因此製造者們也不吝惜給它配以華麗的裝飾。鎦金錯銀者有之,鑲嵌寶石者也有之,使轉輪打火槍作為一件武器的同時,又是精美的藝術品。到了現在,奢華的轉輪打火槍尤其受槍械收藏家的鐘愛,一些歐洲博物館收藏的轉輪打火槍更是被視為“國寶”。

    轉輪打火槍多見於歐洲,亞洲及中國的轉輪打火槍出現得很少,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支御製自來火二號槍,全長1335mm,槍筒長903mm,口徑11mm,採用的就是轉輪打火槍機。

    燧發槍

    槍炮製造家們總是不遺餘力、想方設法地尋找成本低廉的制槍方法。轉輪打火槍的機械點火相對於火繩槍的火繩點火優越性明顯,但做工複雜、成本高昂的缺點又嚴重製約轉輪打火槍的生產,於是製造商們費盡心思尋找一種可以替代轉輪打火,同時又較為簡便的機械裝置。

    其實在16世紀早期,也就是轉輪打火槍出現的同一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種簡單的裝置,據記載,其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及波羅的海周邊地帶,現被稱為“波羅的”火槍。該槍設計有由彈簧驅動的轉動臂,頭部夾著燧石,轉動臂向下旋轉時,燧石與引火藥盤上的鋼板摩擦產生火花,火花落入藥盤點燃引火藥。

    在義大利和德國的南部,以波羅的火槍為基礎設計出了更為精緻的武器,這就是後來使用達300年之久的“燧發槍”。燧發槍構造簡潔,安全性也很好,如果轉動臂脫離引火藥盤,就不可能打擊出火花,武器也就不會發射。到了1580 年代,就有人將引火藥盤蓋和鋼板連在一起形成“L”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火鐮”,但直到17世紀中期才被廣泛接納。這樣連線的優點是使整個結構簡單化,因為燧石擊打火鐮面時,引火藥盤蓋(與火鐮一體)同時被開啟。

    17世紀早期,法國槍炮製造商設計了一款新型燧發槍,首次採用了待發機構,使槍械更加可靠。

    燧發槍可靠、便宜,燧石片可以供30發彈使用。雖然機械構造頗有功效,但啞火現象時有發生,大風使火花轉向,雨淋阻礙火花形成,都會使槍不打火。其更嚴重的缺點就是延時發火,擊鐵前擺摩擦火鐮,火花落入引藥盤,火藥點燃,火焰穿過引火孔進入後膛,點燃主火藥,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因此,射擊移動的目標前必須考慮延遲時間,但因為延時並不是一個常量,所以要做到精確無誤絕非易事。

    明朝末年,中國另一位傑出的火器研製家畢懋康發明了一種“自生火銃”。從畢懋康所著的《軍器圖說》上看,自生火銃已經是一種較為精良的燧發槍,基本和歐洲保持同步發展。可惜的是,自生火銃生不逢時,即將覆滅的明朝,已無力將武器更新換代,而改換門庭的清朝統治者目光短淺,片面強調所謂“騎射乃滿州之根本”,並不重視火器的研製。新型的槍械只作為皇帝的玩物,普通士兵仍然使用落後的鳥槍。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時,英軍已經由燧發槍進一步換成了更先進的擊發槍,清朝軍隊仍然用火繩槍及大刀、長矛作戰,焉能不敗!

    中國清代火器製造專家戴梓還研製成功一種“連珠火銃”,其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與近代的半自動步槍頗為類似。連珠火銃形若琵琶,火藥和彈丸皆裝於銃背倉內,以機輪控制,其銃機有二,“相銜如牝牡”。當扳動第一個銃機時,火藥和彈丸自動落於銃膛,與此同時,第二個銃機隨之而動,撞擊火石發火點燃火藥,將彈丸推出銃管,如此迴圈不止,一次可以連續發射28發槍彈。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在17世紀末亦屬十分先進的火器,故紀昀稱之為“奇器”。但可惜的是,隨著清帝國統一戰爭的勝利結束,加之,清朝統治者軍事思想的保守,這種先進火器“當時未通用,器藏於家”,使中國輕武器錯失了最後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由於戴梓在火器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同樣為康熙王朝試製火器的歐洲傳教士南懷仁的妒嫉,他用誣陷的手段使戴梓流放鐵嶺,後雖然被赦,卻病死在回京途中。一個精研西方火器的中國專家,卻被一個西方人用中國式的“整人術”陷害致死,歷史有時真會開玩笑!

    擊發槍,現在槍支的雛形

    蘇格蘭巴哈維亞的一個牧師瑞衛•亞歷山大•福賽斯善於思考且天生具有科學家潛質。他本人善射擊,並想盡辦法減少燧發槍的延遲。同時,福賽斯還是一位大膽創新的業餘化學家,他發現了一種效能不穩定、急劇打擊就會產生爆炸的化學物質——雷酸鹽。雷酸鹽的使用是輕武器發展史上又一次劃時代的變革,使用雷酸鹽的火帽的出現及應用使“點燃發火”進步為“打擊發火”,這也就是 “擊發槍”這個名稱的由來。從這個意義來說,直到現在所使用的槍都應該屬於擊發槍,但出於歷史習慣,擊發槍這個詞特指最早出現的這種依靠打擊火帽發火的槍械。

    福賽斯為這種化學物質製作了精緻的配件。用一個小型、中空的金屬器皿取代以往的藥盤,稱為“氣瓶”,裡面裝有一定量的雷酸鹽。氣瓶倒轉過來時雷酸鹽顆粒能進入引火孔。引火孔中沉積了一些雷酸鹽的顆粒後,氣瓶返回原始位置,並帶動活塞運動,使活塞底端直接置於雷酸鹽顆粒之上。擊錘(而不是夾著燧石的擊鐵)前擺驅動活塞打擊雷酸鹽顆粒,雷酸鹽顆粒爆炸產生火花,傳入引火孔點燃主火藥。

    這種使用化學物質來取代機械方式點火的裝置並未立即產生影響,因為這種裝置過於複雜,可靠性不好,甚至相當危險。經過多方探索,後來有人將藥粉放進紙卷中製成火帽,這就大大加快了發射速度。

    繼紙火帽之後,究竟是誰率先造出銅火帽是火器史上至今難以定論的問題。許多著名製造者及槍手均聲稱對這項技術有發明權,如倫敦人麥頓、著名槍手豪克、法華人布賴特等。最近研究顯示,倫敦著名的槍炮製造者杜斯•艾格可能是第一人。但大家公認的是一個後來定居美國的英華人——喬舒亞•肖,他聲明於1815 年發明銅火帽,但在1822年才申請專利。不管究竟誰該享此殊榮,但銅火帽的發明的確意義重大,它使現代槍械初具雛形。

    擊發槍簡潔的構造給設計者和製造者很大的發揮空間,使得各種各樣的槍械設計紛紛出現,很多擊發槍的外觀明顯帶有製作國家的民族風格。在擊發步槍迅速普及的同時,擊發手槍也被廣泛使用,設計者發揮想像力,設計了大量多管武器,2個或4個槍管的手槍大批出現,成為這一時代最為普遍的武器。

    構造簡單雖能提高武器的產量,但還是需要尋求大批次生產的方法。鑑於克里米亞戰爭中武器顯露出的各種缺點,英國政府決定擴建生產中心,於是舉世矚目的恩菲爾德輕武器工廠因此開工。高效的機器裝置引進之後,一直靠手工製造的線膛槍管就可以透過機器高速製造了。勞動力和成本大大削減,政府也不再大規模依賴私人承包商。

    中國雖在嘉慶、道光年間也有過擊發槍的製造,但數量非常少,未能普及,軍隊裝備的仍然是落後的鳥槍,這時的中國已經被世界輕武器發展的大潮遠遠拋在了後面!

  • 3 # 小蔚觀世界

    子彈是槍的核心和靈魂,沒有子彈,再好的槍也失去存在的意義,現代槍彈一般由彈.殼、底火、發射藥、彈頭四部分組成,在槍械發明的早期,彈藥的各個部分是分開攜帶的,現在各部分已被集中放在一個精巧的金屬彈殼中了,渾然一體,防潮防鏽,易於攜帶和長期儲存。

    子彈的發展是與槍械的發展密切聯絡在一起的,早期的前裝滑膛槍,使用的是球形彈丸,一般都用鐵球製成,彈頭與火藥是分開攜帶,使用的時候先將火藥從槍口倒進槍管裡面,將火藥搗實,再把彈丸放進去,那時候還沒有發明擊發的底火,底火以前又稱為火花,在兩張紅紙中間包夾上一粒粒的、米粒大小火藥類的物質,並貼上起來,撕下一粒用石子輕輕敲打,立即爆燃,發生清脆的響聲,是舊時候孩子喜愛的玩具,火藥槍就靠它引燃發射藥,當初由於沒有這玩意,發射時要用燃著的一根火繩透過槍管底部的一個小孔點燃火藥,“砰”的一聲巨響,火藥猛烈燃燒推動彈丸向目標飛去,擊中動物非死即傷。

    一項對槍彈來說重要發明改變了原來的一切,那就是雷汞,這東西只要受到輕微的壓力就燃燒爆炸,上面說的火花可能含有雷汞。早期的槍管底部是封堵的,有一小孔連通外面,槍管裝好火藥後,將雷汞製成的火帽放在小孔處,擊打火帽即可引燃槍管內火藥,推動子彈飛向目標,1825年,美華人發明了擊發底火的手槍,當初稱為擊針槍,這種槍在發射時,槍內有一根擊針擊打底火,引燃火藥推動子彈發射。

    瑞典人後來發明瞭將彈頭、發射藥和底火裝一起裝在紙殼中的定裝式槍彈,這就是現代子彈的雛形。後來英國製造出金屬彈殼,將銅替代了原來的紙彈殼,進一步改善了彈殼的閉氣效能,提高了彈頭初速,增加了射程,真正意義的子彈終於出現了,金屬彈殼出現以後,以歐洲為中心的一些國家開始採用金屬彈殼槍彈,帶動了槍械的發展,實現了彈藥從槍口裝彈藥進去到直接將槍彈從槍管後部裝填的改變,稱為後裝槍,大大提高了裝填的速度、精度、威力和射速。從15世紀開始,出現了線膛槍,即在槍管內壁刻上數條螺紋線,發射時由於螺紋線的作用,子彈在飛行過程中高速旋轉保持穩定,運用了類似於陀螺的原理,尖頭始終指向前方,更進一步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

    1886年,法國首先發明瞭子彈用的無煙火藥,在這之前使用的發射藥為黑火藥,就是類似於爆竹用的火藥,而無煙火藥燃燒劇烈,殘留物和煙霧都很少,同等的體積,它的威力是黑火藥的三倍,法國的無煙火藥首先用於勒貝爾M1886式步槍,這種子彈彈頭離開槍口的初速是音速的兩倍,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遠遠超過了黑火藥子彈,中國的漢陽兵工廠後來也自行研製成功無煙火藥,後來德國、瑞士以及其他國家也陸續開始裝備無煙火藥槍彈。

    子彈根據彈頭與目標物接觸後所產生的不同變化與效應,可分為實心彈、擴張型以及粉碎型三種,實心型彈頭是使用範圍最廣的型別,大部分是鉛製,也有為了加強穿透力而將彈體改為鋼芯或者鎢芯的穿甲彈,或是含有磷化物燃燒劑的曳光彈,以及穿透裝甲後還能引起燃燒的穿甲燃燒彈。不論哪一種實心型彈頭,擊中目標後會形成縱向扭曲變形,而不會形成橫向的擴張或粉碎。

    擴張型彈頭不像實心彈頭那樣具有強大的貫穿力,它之所以擴張是因為彈頭擊中目標物後會呈橫向變形,並將動能迅速傳到目標物上,子彈的主要目的是傷害目標,經過反覆試驗,證明彈頭擊中目標後,如果停留在其體內,所造成的殺傷力要大於貫穿身體,因此擴張型彈頭具有非常有效的“停止作用”,也就是讓目標喪失抵抗能力的作用,像以前的日本“三八”型步槍,由於其威力大,擊中目標後貫穿身體,所以停止作用並不好,擴張型彈頭在外形上並不尖銳,反而採用圓鈍的線條,可以採用較軟的材料。

    粉碎型彈頭在擊中目標後會立即粉碎彈頭採用質量較低的金屬或者陶瓷製成,能將動能瞬間傳到目標上,它的貫穿力相當微弱,甚至連貫穿厚重的衣服都困難,但是它停止作用很強,粉碎型彈頭與擴充套件性彈頭被國際公約禁用在軍事上,但用於反恐行動作用相當明顯,如在拯救人質的時候,可以做到讓歹徒傷害不了人質,因為不具備貫穿力,在飛機上能避免擊穿機艙造成飛機漏氣失壓,確保飛機安全。

  • 4 # 中國有wo

    早在1259年,中國就發明了以黑火藥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枝“槍”─“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於火藥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為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為其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藥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為膛壓過高幹脆炸膛,竹子哪裡撐的住那樣的爆炸,很少能成功開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懾作用。到了元朝,先是火藥的配比被重新調整,導致同樣體積的火藥,其在相同空間內所引發的爆炸氣流壓強比原來的壓強提高了約3倍,即是說,彈丸的加速度變為了原來的三倍,出膛速度變為了原來的1.732倍;而與此相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能承受的膛壓大幅度提高,這樣一來,火槍的使用價值由於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彈,主要以石塊和鉛彈為主,所以這種新式的火槍被命名為“石火矢”。不過,由於它的體積大,且十分的重,並不是替代弓箭的優秀裝備。同時代,元朝也製造出了早期的手槍,其雖然便於攜帶,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憐,基本上沒有戰術上的價值。

    火繩槍至於西歐方面,出現同類武器是在十四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其名叫“火門槍”,其實基本類似以後的“火繩槍”,但體積和重量都遠勝後者,而殺傷力似乎和火繩槍差不多,所以,這種武器主要是用於城堡要塞的防禦。當時騎兵也裝備了火槍,德意志的槍騎兵們就曾用“火門槍”把法軍打得驚恐萬分。騎兵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

    到了十五世紀初期,戰場上出現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從而,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而且,工匠們在新式火槍的槍膛內裝進了一種能夠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但是,這種武器只有在近距離,亂槍齊射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較大的威力。 到了十六世紀中葉,在日本戰場上小放異彩的“火繩槍(Arquebus)終於出現。最初的火繩槍的點火機構是一個簡單的呈“C”型的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一側,另一端夾著一根緩燃的火繩。火繩是經過硝酸鉀或其它化學藥物處理的麻繩捻成的,到了後期,也有用火棉(纖維素硝酸酯)拉成絲與浸過蓖麻油的麻繩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區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繩製作火繩。彈丸採用鐵或者鉛做成,一般來說,因為鉛軟且易變形,所以在裝填時和命中目標時,都有相當的好處,否則的話,裝填彈丸時,需將鐵彈丸放到膛口,用木鎯頭打送彈棍,推鐵彈進膛,非常的浪費時間。火繩槍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藥,繼續點燃發射藥。這樣,射手可以一邊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火繩槍使用了滑膛技術。不過,由於其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藥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約為30秒一發,而且是經過訓練的高階火槍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後的重新射擊也非常的麻煩。

    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的問題被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所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鬥的時候一直燃燒著,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面插著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上面燃燒著的火不易熄滅。這樣一來,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之後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摺子,射擊起來方便了許多。這種新式的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為15至20毫米,管徑比一般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為60至80米,它在1543年傳入了日本。“Musket”火槍——於1500年前後誕生於德國紐倫寶地區的螺旋式線膛的扳機擊發火繩槍,也稱“步槍”(Rifle),由於內刻的膛線有效的加強了槍的準確度,槍管的長度也有所提高,能對彈藥受力後的運動進行較好的導引,也就是說,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達了200米之多!而且,這種火繩槍還具備了由準星和照門組成的瞄準裝置,所以,準確度大大提高。總之,可謂是槍界一大革命也,不過,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線膛火繩槍並沒有能夠廣泛的被採用,只有德意志聯邦中的普魯士,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三個比較強大的邦國把它正式裝備了部隊,這也是德意志聯邦內這三個邦國能夠充分壓制漢諾威等小國,以及"威懾"義大利,法蘭西等大國的原因之一。不過很顯然,這種線膛式火繩槍並沒有傳入日本,直到以後的燧發槍誕生,日本才進行了火槍的換代。之後,火槍技術又在兩個領域中不斷的發生著革命,一是擊發技術,另一則是彈藥技術。前者的發展,先是在16世紀後期,歐洲發明了一種“火種點火”的方式。技術原理是,在一個小管裡放一個“火種”或一節短火繩,槍手只是在用槍時才點燃火種,不至於因槍上都帶一條點燃的火繩而在夜間暴露目標。“火種”式火繩槍就是後來隧發槍的先驅。而燧發槍則在不久後的十七世紀由是法華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藥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槍口,用木鎯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

    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說燧發槍的出現標誌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那麼隨之而來的爆炸式點火技術就是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用的是器皿裝雷汞粉。後來把雷汞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在進一步製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

    1808年,法國機械工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這樣一來,擊發槍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紀,針刺擊發槍也誕生了。其最早出現在1840年,是德華人德萊賽發明的,故又稱為德萊賽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藥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

    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一戰爭中,其大放異彩,令丹奧法三國騎兵聞槍色變。與擊發技術的發展同步的是裝彈技術的發展。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軍標準配備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裝藥的滑膛燧石火槍,並非英軍上尉派垂克·佛格森於1776年就發明成功的後膛裝彈來福槍,該“佛格森”後膛裝彈來福槍是佛格森上尉在參加英軍鎮壓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在美國的前膛裝藥的肯塔基式線膛來福火繩槍的基礎之上研製成功的,英軍曾生產了100支這種新槍,裝備了由他本人率領的一支百人隊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鐘六發,但因他本人戰死,這種槍一直到1853年也沒有在英軍中推廣。

    而後來,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裡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5 # 瘋狗的輕武

    這個題沒看懂,應該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黑火藥的燧發/火繩槍是怎麼演變成現代這種金屬定裝彈的?

    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那就好說。

    咱們知道最早時候的火藥,彈丸都是分裝的。這樣一來,一方面是槍管裡要倒多少藥吃不準,二方面裝填也麻煩。

    所以後來逐漸採用了紙包的定裝彈,在射擊之前只需要咬開紙包,倒一點黑火藥在燧發藥池上做藥引,然後整個紙包從前面塞入槍膛,搗實就行。

    再後來,尤其是以德萊塞針發槍為主的一系列後膛步槍開始興起,它帶來的更高的射速。但有個問題就是後膛閉鎖不牢,火藥燃氣容易從後方的閉鎖縫隙中漏出來,這一方面降低了火藥的燃燒效率,二方面燃氣容易糊射手一臉。

    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金屬彈底。因為金屬彈底在火藥被點燃是受熱、受壓會延展,死死抵住閉鎖面,從而避免漏氣的產生。這種彈最早是19世紀30年代法國的裡福瑟霰彈槍,開始普及則是在19世紀5-60年代左右。

    從這回開始,槍械也正式進入了後膛裝填時代。

  • 6 # 辰哥嘚吧嘚

    我們將口徑20mm以下的身管發射武器,稱為槍。題主說的火藥槍我想應該就是在定裝藥子彈發明之前的槍了,而火藥槍的發展呢,大致就是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

    火門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步槍,有文字記載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火槍。火門槍非常簡單,就是在一根鐵管的下方有一個火門,槍管尾端有一根木棒稱為“舵杆”(不是槍托啊,就是一根木棍,所以世界上最早的步槍是無託步槍)用起來非常麻煩,一般得兩個人操作。

    13世紀,火門槍和火藥傳入了歐洲,到了15世紀初期西班牙人發明了火繩槍,後來傳入中國,明朝人叫它鳥銃。火繩槍大體結構與火門槍類似,只是在火門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士兵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這種點火方式使得步槍終於不用再兩個人操作了,槍手可以一直保持瞄準直到發射了。

    但是火繩槍有個缺點,就是要頻繁的更換火繩,那時候裝彈又慢,打不了幾槍就得換根火繩。要是遇上個陰天下雨的,火繩一受潮還點不著。那怎麼辦呢?別急,我們熟悉的義大利人達芬奇到了1525年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簡化了射擊操作程式,提高了射擊精度,最最重要的是做到了隨時瞬間發射,也為槍械的改進奠定了基礎。

    那麼我們從這兩次變革中可以看出,五百3年來,槍械變來變去改變的也只是火門槍的點火方式,火門槍的本質沒有多大變化,依然要從槍口注入火藥,然後用通條壓實,然後放入彈丸,然後發射!這種方式缺點重重,首先操作複雜,點火再快那一通操作下來也得半分鐘吧。而且裝藥量純靠手感啊,裝多了炸膛,裝少了打不死人!

    於是,在殺人方式上極為有天賦的人類,發明了子彈,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了!

    最早的子彈應該是紙殼子彈了,就是用紙將火藥包好,然後放入槍膛。這種其實在前裝火槍的時候就有了,很好的解決了裝藥量不固定的問題。而到了19世紀,後裝槍出現了,這時候子彈也開始了它五百年沒變過的大變化。

    先是上面提到的紙包彈,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裝雷粉,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1808年,法華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17年,美華人艾格把擊發藥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有了火帽子彈就好辦了!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自此現代意義上的子彈就發明出來了,到了現代,子彈更是變得多種多樣,但無論怎麼變,子彈的用途只有一個,那就是殺人,希望以後能有更多非致死型武器,願世界和平!

  • 7 # 出於幽谷

    火藥槍是怎麼演變成子彈的?

    題問概念不清,推測,應是問火藥是怎麼變成子彈的才通順。

    首先,華人發明了火藥。是唐初孫思邈煉丹的副產品。故,常有丹房走火的說法,其實,就是稍不小心,硝石,硫磺和炭比例失度等,火藥就會爆炸。人們發現多次的爆炸事實後,逐漸形成了對火藥的正確認識。

    中國把火藥用於軍事的記載,是公元907年鄭璠(五代十國的吳國將領)攻豫章(今天的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就是拋擲火藥包之類的東西。

    其次,中國發明瞭槍炮的祖宗火銃。大約十三世紀,中國就製造了金屬身管的火銃,能發射鐵彈丸,從銃口裝入火藥與鐵彈丸,用火點燃引線引著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打擊敵人。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火炮。據《明史》關於火銃的記載:大者發用車,次者小者用架,用樁,用託。後來,大的發展成炮,小者發展成槍。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最早的銅火銃,是公元1332年製成的,口徑106毫米㎜。

    再次,西方工業革命山寨改造中國的發明,逐漸製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槍及其子彈。13世紀時中國火藥,透過印度傳給了阿拉伯人,歐洲人又從阿拉伯人那學到了中國火藥發明製造技術。工業革命以來,經過美華人,法華人,德華人等等的不斷改進改進再改進及其發明創造,形成了今天意義的槍彈。如來復槍,毛瑟槍,及舉世聞名的AK47等槍及其子彈等等。

  • 8 # Man139876657

    開始的火槍就是一個金屬管子,一頭堵死,並且開個小口,插個引線,點燃引線,適當。這也叫火門槍。後來人們在引線口那裡作了一個小碗,叫做火藥池,這裡邊放火藥,當火藥池的火藥點燃後就可以透過小口引燃槍內火藥,從而發射,人們有把點燃的火繩用東子夾住,用扳機控制,又在火藥池上加了一個蓋,用的時候開啟。這就是火繩槍。之後人們把火藥池的蓋子做成L型,用火石裝機形成火花,順便打開了火藥池蓋,火花引燃火藥池的火藥。這就是燧發槍。後來一個化學家發現了一種物質,叫雷汞,撞擊就會爆炸。於是人們利用這個製作了火帽,把原來的火藥池取消,而是用圓柱金屬把口向上引,火帽扣在圓柱上,擊錘撞擊火帽,火帽裡雷汞爆炸,說著圓柱金屬中間的孔進去槍內。這叫做火帽槍。後來人們把彈頭火藥和火帽用紙一起包起來,槍裡有撞針,這就是最早的子彈,沒多久紙子彈變成金屬的。這就是發展過程!其實,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一個發明就是雷汞。

  • 9 # 未完全脫離青春期

    如果你要是想弄懂這個問題的話,我想會有許多人給你答案。但是我想講下我的拙見。當我們的老祖先發明瞭火藥以及許多震驚世界的發明的時候,可以說對於這個世界是有巨大的貢獻, 並且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可是我們古老的民族當時並沒有充分的利用這些先進的發明。當他們流入西方國家,被西方的國家認識和認同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有了迅速的突破,儘管當初發明火藥並不是用來殺人的,但是誰又能否認變成子彈是需要動力學等高等的知識和國家的工業製造作為後盾的,與其說是西方國家的人比我們聰明,不如說是我們古老的國家在當時已經落後了。這不是簡單的由火藥轉化為子彈的過程,而是科學的進步和民族工業革命的勝利。落後了就要被淘汰。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球隊重建有哪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