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其實,朱升之所以沒有封爵,不是朱元璋不想給,而是他不想要。非但如此,朱升在明朝開國後不久,便主動辭職回家,從而免遭朱元璋的殺害,實在是聰明的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朱升。

    朱升字允升,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寧縣人,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明朝的開國元勳。朱升出身於一戶半教半農的人家,自幼跟隨著名的儒學家江敏求、金齋諭、陳櫟等人學習,在苦讀儒家經典的同時,也鑽研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星象占卜等方面的學問。由於朱升生性聰慧,加之勤奮好學,所以很快便成為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並考取進士。

    朱升考取進士後,為元朝效力數年時間,曾在池州擔任學正(相當於現在的市教育局長兼高中校長)。朱升任職期間,大力整治學官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並執行學規、考校訓導,一時間池州教育風氣大變,學生的成績獲得迅速提升。由於治學成就斐然,朱升不僅屢受上司嘉獎,在遠近地區的名望也很高。

    等到湖北紅巾軍首領徐壽輝發動反元起義後,池州一帶遭到劫掠,朱升出於保全性命的考慮,便攜帶家眷到歙縣石門隱居教學,並在暗中觀察時局的走向。此後十餘年間,江南出現數十股起義軍,他們在反抗元朝暴政的同時,相互間也不斷地爭鬥。等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江南基本上只剩下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勢力,而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正是以南京為根據地的朱元璋。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率軍攻取徽州後,聽從大將鄧愈的推薦,親自延請朱升到他的幕府中做事,並向他討教攻取天下的大計。朱升被朱元璋的真誠所打動,不僅答應為他效力,而且還提出九個字的創基立國策略,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在朱升看來,朱元璋儘管兵多將廣、地盤不小,但除了元朝的軍隊時時威脅他外,周邊兩大勁敵-陳友諒、張士誠的實力也極強,再加上朱元璋名義上還接受小明王韓林兒的領導,若貿然稱王,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所以為今之計,只能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鞏固根據地,並伺機侵吞對手的地盤,才能逐漸消滅勁敵,進而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經過朱升的一番提點,朱元璋茅塞頓開,不禁連連稱讚他的高明。此後十年間,朱元璋嚴格執行朱升的策略,先後滅亡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並暗中派人殺死韓林兒,就此成為江南最有實力的軍閥。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朱元璋又發出“驅除胡虜”的口號,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在迫使元順帝逃往漠北後,基本上完成統一大業。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肆封賞功臣,因提出建國方略而立有大功的朱升,得以晉升為翰林學士,負責起草制誥、編制禮樂等工作。當時,朱元璋封賞功臣時頒佈的詔令,大多都是由朱升起草、擬定的,由此可見他所受到的器重程度。不僅如此,朱元璋鑑於朱升年老多病,本著優待老臣的心理,特許他不用每日上朝,免除其奔波勞累之苦。

    朱升雖然受到優待,但他深知朱元璋是個雄猜陰刻的皇帝,成大事前固然可與他同甘共苦,但稱帝建國後必然會猜忌誅殺功臣。正因為深諳“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朱升僅做了1年多的翰林學士,便以老邁多病為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的要求。朱元璋起初不肯放朱升回鄉,但見到他去意已決,便只好點頭應允。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在家中壽終正寢,享年72歲。

    朱升辭官歸隱前,曾懇請皇帝賜予其子朱同丹書鐵券(俗稱“免死金牌”),並得到朱元璋的同意。但讓朱升沒想到的是,就在他死後15年,轟動全國的“郭桓案”爆發。朱元璋為懲治戶部侍郎郭桓等人盜賣官糧的罪行,不僅將他們全部剝皮實草,而且還下令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員全部處死。當時,朱同擔任禮部右侍郎雖然才1個月,但也受到牽連被殺,實在是冤枉(詳情見《翼運績略》)。

  • 2 # 彩霞之魅

    我認為這是分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他不是純淮西派人物,淮西派的人物都是和朱董事長一起一點點奮鬥起來的,打了很多仗,也犧牲了很多人,很多人也給朱董事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感知,每一次經歷朱董事長都是一次心裡里程的蛻變,比如郭子興去世時朱在郭的靈位前的假性哭泣,很多人都看出來了,湯和人很聰明,說出來了。但是很多人沒有明白,這是朱發自內心的喜悅,因為郭總帥去世,就沒有人阻擋他在軍隊的地位和權威。郭的兒子沒有派系,根基淺,又沒有那個魄力和武將,可以說一點優勢都沒有。但是郭的兒子也是心裡知道的。

    其二,他是道士。道士的思想和普通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青玉無為,追求的不是達官顯貴是救社稷,救窮苦的人,當實現了目的,他就會功成身退,不會貪戀權位。這一點真的值得肯定與讚揚,要不然會和很多功臣一樣,沒有好的下場了。這是我的兩點分析,望誤噴,看史書有限。

  • 3 # 南門裡老鵰

    不是沒有給朱升封爵,而是朱升主動拒絕。朱升隨朱元璋征戰沙場十多年,為其出謀劃策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明朝建立的九字方針!但是朱升發現朱元璋性格多疑自卑,尤其不相信儒士類的大臣。故主動要求迴歸田園生活,這在當時是多麼重要得決定,看看後來的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的重臣下場就明白了,此乃高人也…………

  • 4 # 炒米視角

    朱升其人

    朱升是徽州休寧人,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宗,”休寧理學九賢"之一。他不但理學功底深厚,而且精通百家,儒法道墨,無所不精,懂星象占卜、會風水堪輿,關鍵愛自費出書。拿現在來講,簡直就是一個自媒體達人啊。

    徽州自古以來出了很多讀書人。那種耕讀傳家的傳統,在幾千年的封建史上,赫赫有名。朱升也一樣,8歲的時候便開始求學,4年一個教育階段,19歲便考上了秀才。考上秀才之後,人家自己就當起了民辦教師,在家種種地,出出書。即便後來考中的進士朝廷讓他去當官,他也不樂意。最後勉強同意去當池州的教育局局長,去了就搞反腐倡廉,結果勉強幹了3年回家繼續當民辦教師了。

    朱升與朱元璋的相識

    至正18年(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受挫,鄧愈建議朱元璋去石門拜訪朱升。具體方式可以參考“劉備三顧茅廬”。這一年朱元璋在朱升的茅廬裡,見到朱升的時候,朱升已經58歲了,仍然是個民辦教師。

    諸葛亮在茅廬裡提出了蜀國建國的國策“隆中對”,而朱升則提出了著名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級國策。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意見,為朱元璋之後取得決定性勝利有著非凡的意義。如何整肅軍紀,如何提高戰鬥力,如何爭取民心,如何實現軍屯,如何保衛勝利果實,如何以弱勝強?朱元璋只要犯難的時候,就去有請朱學究問策。每次朱元璋都豁然開朗,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朱升與朱元璋的關係

    凡此十餘年,朱升和朱元璋的關係,就是那種亦師亦友的”顧問”關係。因為朱升年紀大了,所以他也不用去領朱元璋的工資,天天去上班。朱元璋有事就親自來問對,自己走不開,就派人把朱升用轎子抬過來問對。朱元璋沒事,大家各不相擾,你打你的仗,我教我的書。這種關係其實是最融洽的,也是最安全的關係。

    而李善長和劉伯溫則不同,他們和朱元璋的關係本質上就是老闆與夥計的“僱傭”關係。所以他們或許在歷史上更有名,但是結局受朱元璋影響太大。雖然劉伯溫後來也聰明地選擇離開,但是作為浙黨的領袖,他事實上是無法逃脫那個“權利場”的。

    但是到了至正28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正式即位的時候,朱升與朱元璋的關係,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此時的天下已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了。所以,只要朱元璋覺得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那就是什麼樣的關係。

    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朱升不被封爵

    朱元璋開始頒賜大封功臣的時候,名單裡是沒有朱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雖然朱升為官十餘年,但是他不算從龍之臣,他只是朱元璋的顧問,雖然工資可能很高,但是大明集團裡面他沒有股份。所以他的官是一升再升,但是爵位朱元璋可不是按照才能的標準頒發的。

    雖然名單裡沒有朱升,但是,那些爵位的制誥文字皇室禮樂制度,各種詔令,還都必須由朱升來執筆完成。似乎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朱升心裡酸酸的。你看吧,叫你早一點加入我們大明集團,你就是不幹吧,非得要裝什麼師傅架子。現在人家都封王封侯了,你功勞其實比他們還大,你連個爵位都沒有。

    朱升何等聰明之人,替朱元璋出過力不要緊,但是別惦記權利場上的任何東西,”得之易時,失之易啊。”得到的無非就是一些榮華富貴而已,但是失去的那可能就是性命。關係變了,那也就意味著結局就不可測了。

    人間蒸發

    洪武2年(1369年),71歲的朱升以祭掃祖墳為由,告老還鄉。朱元璋剛祭掃完祖墳,是沒有理由拒絕朱升的。但是,出生並沒有回老家休寧,沒有去他當教書匠的石門,人間蒸發了。

    這個謎團雖然史書沒有給出答案。但是考古卻給出了一個驚人結局。

    公元1999年,鹽城市鹽都區南龍港村民挖魚塘的時候,意外出土了一座墓葬,是朱升第7世孫朱從馨的墓,以朱從馨的墓為線索,逐步又發現了朱升的墓以及墓誌。根據當地朱姓後人的族譜,朱升的子孫在鹽城繁衍了已經25世,僅鹽都縣一帶就有後裔5000多人。

    至於朱升為什麼會到鹽城?這仍舊是一個歷史謎團。炒米猜想朱升懂風水,會堪輿,或許覺得那裡風水好吧。

    文末彩蛋: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就是來自朱升獻策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 5 # 梅園布衣

    朱升,(公元1299年-公元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早年在家鄉求學,十九歲時在縣裡考上狀元后,在故鄉辦學堂講學並務農。是“休寧理學九賢”之一。他不但理學功底深厚,且精通百家,對儒法道墨無所不通,還會星象占卜、風水堪輿。是個隱沒世間的高人。

    1358年初冬,朱元璋帶兵攻婺源不下,非常愁悶。三軍總管、大將鄧愈對他說,“這附近有個隱士朱升,是很有學問、有謀略的人,其才幹相當於諸葛亮。何不請來為您服務?”朱元璋遂效劉備微服親臨其家求教方略。朱升對朱元璋早有所瞭解,所以,見面後便呈交三個計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霸“,從戰略上提出創基立國的策略。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並拜朱升為軍師,請其出山共謀大業,被朱升婉拒。朱元璋此後每遇難題便來請教,朱升也樂為所謀,每次朱元璋都有所悟,問題一個個被解決,難關一個個被攻破。就這樣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朱元璋稱帝后,朱升被召至京都應天府任參謀,後晉為翰林院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銜,同修國史,成為皇帝顧問,參與軍政機密與政策制定。在此期間,還從事誥文寫作、皇室禮樂制度修訂等事宜。被朱元璋贊稱:“為人老實,是老成賢達中的英傑”。

    朱升在七十一歲時以年邁為由堅請辭官。因為他深知功名利祿是雙刃劍,不爭不要,並且早些離開為妙。正因為他的明智才免遭其他開國功臣的悲劇。他歸隱後並未回到原藉,而是到江浙一帶的南龍港定居。1370年病逝。

    朱升未被封爵,一是他與朱元璋一直是以謀士或謀臣關係相處,未進入朱元璋的政治核心圈。朱元璋雖重用朱升,但一直未把他當作利益集團中人。二是朱升一直自覺地與朱元璋保持一定距離,避開核心集團裡的利益引誘和權力爭鬥,伴君如伴虎,終必有傷。這種智慧使他得以善終。因為這此,朱升未被封實質性的功爵就是必然的了。

  • 6 # 歷史百家爭鳴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時立下的一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手下朱升針對社會現實提出的,這策略為朱元璋打天下做出卓越貢獻,毛主席都稱讚到“九字國策定江山”。可他為何在明朝建國以後,沒有被朱元璋封爵?

    朱升提出的九字國策對朱元璋的影響非常大,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在明朝建國以後,並沒有封爵。朱升沒有封爵,一是他功勞不是特別大,他的九字國策是很重要的,但朱升除了提出該策略外,並沒有其他的建樹,朱元璋要是給朱升封了爵位,別的功臣知道了難免會有嫉妒之心。但朱升沒有封爵,不代表他地位不高,朱元璋稱帝后,朱升充當謀臣,朱升所處地位與其他“開國元勳”不相上下,朱元璋稱讚朱升“為人老實,是耆哲之英傑”,並把朱升晉升為翰林院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銜,同修國史。朱升這一系列的頭銜,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器重,並不是爵位就能代表一切。在建國以後,他還負責制定了禮樂制度,並收集后妃的故事,編修了《女誡》一書,總的來說,他主要還是位文臣,明朝封爵的一般都是武臣,或者是頗有成就的文臣,像李善長、劉伯溫等,朱升與他們相比,肯定是略輸一籌。

    朱升也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朱元璋容不下功臣,便請求致仕,可他最後還是被兒子所牽連,也落得一個慘死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喝什麼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