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很想去遠航

    秦始皇不滅衛國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衛國自康叔建國開始,便由晉、齊、魯、宋、鄭五國包圍著,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因此,衛國只好依附於大國,晉強大時一直依附於晉。後期秦強大時,衛國也同樣依附於秦國,做了很長時間秦的屬國,一直到秦一統六國。另外,衛國在戰國時期漸漸地只剩下濮陽這麼一個城池的彈丸之地。所以秦始皇沒多少滅掉衛國的慾望!

    第二,衛國出了很多名人,且出了很多君子。“衛地自古多君子”,就連孔子老人家周遊列國14年中,就有10年的時間逗留在衛國。另外一位賢人吳王的弟弟季札在衛國遊歷後也說:“衛多君子,其國無患”。果然,衛國自康叔建國,歷經約838年的滄桑,在公元前209年才滅亡。再來看看衛國名人君子:周公旦、吳起、呂不韋、商鞅都是衛華人,無不是名震天下或者有功於秦。於是秦始皇不滅衛國,說明他還是很注意輿論影響的。

    綜合以上兩條,可見秦始皇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人,與歷史的暴君稱呼頗有些距離。秦始皇雄才大略,很是注重文化建設,早在咸陽就建立了“咸陽學宮”。早期給了學宮裡的博士很大的言論自由,後來實在是淳于越為首的六國頑固派的無禮攻擊,秦始皇才下了焚書令。而另一件坑儒事件,也是由幾個術士引起的。術士惹怒了秦始皇,一氣之下將460名術士儒生活埋。從此揹負了2000年的罵名,實在有些冤枉。概因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團,才遺臭萬年。

  • 2 # 秉燭讀春秋

    嬴政(秦始皇)在平定嫪毐之亂、賜死相國呂不韋之後,終於達到了集權目的。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嬴政把秦國大權牢牢掌控在手中,於是開始了他統一六國的宏偉大業。

    嬴政推行丞相李斯“遠交近攻”的戰策,經過7年的死磕,於公元前230年滅掉了近鄰南韓。

    秦軍厲兵秣馬,接下來經過5年的時間(前225年)滅掉了魏國。

    2年後(前223年),嬴政又滅掉了楚國。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在滅楚的第二年,嬴政滅了趙國和燕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最後滅掉齊國。

    就這樣經過16年的不斷兼併和擴張,嬴政終於一掃六合、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宏偉大業。

    嬴政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此自稱“皇帝”,皇帝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由於他是秦國的第一位皇帝,又稱“始皇帝”。

    秦始皇先後滅了六國,普遍認為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其實不然。在滅了六國以後,當時還有一個小小的衛國存在。這就令人奇怪了,秦始皇為什麼沒滅衛國呢?

    衛國名存實亡

    衛國是一個小國,國都在朝歌(今河南鶴壁市南部淇河邊),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

    衛國的第1代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

    我們都知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只要有戰爭就有兼併,有的諸侯國越來越強大。

    比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強大的諸侯國是掠奪兼併起家的,戰爭造成了諸侯國之間力量的不均衡。

    由於衛國和周朝屬於嫡系,是個聽話的孩子,衛國遵守道德不會違背周天子的旨意,衛國不會透過戰爭來擴張自己的國土。沒有戰爭沒有兼併,所以衛國的國土一直沒變過,一直是一個弱小的國家。

    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禮崩樂壞,戰爭成了諸侯國之間的首選,除了衛國以外,各諸侯國都不把周天子視為共主,由此衛國也就成了被欺負的國家。

    當時周天子自顧不暇,也就沒有辦法幫助衛國了,相反衛國還要維護周天子的尊嚴。

    衛國雖然人才濟濟,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衛國始終奉行周朝的禮儀,反對戰爭,衛國成了一股清流,成了諸侯國的另類——道德模範國家。

    在那種叢林社會,諸侯國之間不再講周禮,而是講究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

    有道是“君子國永遠鬥不過小人國”。

    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吞併,衛國的領地成了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也就是說衛國的國君成了魏國的傀儡,作為一個國家,此時衛國已經消亡了。

    到後來,魏王甚至把自己的女婿立為衛國國君,此時衛國的國土已萎縮到只剩下濮陽這個地方了。

    公元前241年,秦國進攻魏國,秦國攻取了濮陽等地,時任衛國傀儡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今沁陽市),衛國名存實亡。

    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國滅了魏國,衛國的宗主國都亡了,衛國也就成了秦國的一個下轄“自治區”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然沒有宣佈衛國滅亡,實際衛國早已滅亡。

    這就好比一個人被判了500年的拘役,再宣佈死刑也沒什麼意義了。“拘役”聽起來名聲還好一些,實際和“死刑”沒啥區別。

    衛國是君子國

    秦始皇之所以沒宣佈衛國滅亡,是給衛國一個面子,給世上道德君子一個面子。

    前面咱也說了,衛國是一個講道德的君子國,奉行周禮反對兼併。

    衛華人才濟濟,但在本國卻無用武之地。比如商鞅和呂不韋,這兩人都是秦國的國相。

    “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這樣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

    呂不韋之於秦始皇的父親贏異人,呂不韋有“從龍之功”。換言之,如果沒有呂不韋,也就沒有秦始皇的皇位,甚至有野史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生父。

    秦始皇滅了六國以後,考慮到商鞅和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出於二人的母國是衛國的原因,故沒有宣佈衛國滅亡。

    另一方面是秦始皇出於對孔子的崇拜。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衛國遊學10年,期間感受到了衛國的君子之風,不由讚歎道:“衛國多君子,其國無患也”。如果秦始皇宣佈衛國滅亡,豈不是“啪啪”打臉孔子嗎?

    再就是秦始皇名義上留下衛國,是為世人樹立一個道德模範,如果君子國都被滅亡了,誰還做君子呢?

    秦始皇滅六國不是要建立一個野蠻的世界,相反要建立文明社會,統一了天下,不需要再打打殺殺了,要和諧相處。

    留下衛國起到昭示的作用,表達出秦始皇內心的理念,也是給還沒來得及統一的那些邊陲蠻夷小國一個訊號:“只要走向開化,遵守道德,小國也能生存”。

    相反,強大野蠻的六國就是你們的下場。

    總而言之,秦始皇沒有宣佈衛國滅亡,是經過深思熟慮打出的一張政治王牌。

    在秦始皇的有生之年都沒有宣佈衛國滅亡。

    秦始皇死後,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廢衛國最後一位君王——衛君角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了。

    有意思的是,衛國最後是以“廢”的名義亡國的,說起來總比“滅”要好聽些吧?這給君子國保留了最後的一點顏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備受軍表迷青睞的品牌腕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