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未完成事件像個魔咒,不論何時何地想起,都會把你拉回到當初那個情境裡,讓你再次體驗到那種懊悔、憤怒、難過和痛苦。 這一生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其中有一些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去完成,但它會一直騷動著,影響著你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二)當你誠懇地面對自己,承認這件事的殘缺,當你願意用情緒的釋放去拯救自己,你便得到了一種完整,這是一種內心的完整,它讓你不再活在過去,而是努力讓當下的你更有力量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三)這一生你最後悔的事是什麼?亦或是你抱著這樣的心態: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的都是人生! 來吧,朋友,寫下你最後悔的事,或是表露你的心態
4
回覆列表
  • 1 # 末那小哥

    我最遺憾的大概是,大學4年沒有從“男孩變成男人”,雖然心理年齡已是成年人,但生理上依舊是孑然一身。

    這大概得歸咎於當該表白的時候發現我彎了(心裡想的全是那個不可能的未來),以至於現在友情愛情一塌糊塗,在失去即將來臨的愛情後,友情也步入了墳墓的階梯(我用真心澆築的5年友誼白帆也隨之倒下)。

    現在想來當時的自己真的夠傻逼的,但如果當初不那麼波折,現在我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竟是雙性戀患者。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果斷選擇異性愛戀,起碼這樣我會過得不那麼艱難(沒有好友的陪伴,真的過得很辛苦,特別是被貼上同性戀 雙性戀標籤之後)。感同身受絕對是最蒼白無力的安慰詞,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 2 # wo霸霸

    這些天跟朋友們聊天,聊起“那一夜沒有做完的事”這個話題。大家對於未完成的事,抱有遺憾,耿耿於懷,背後的心理原因是怎麼樣的呢,又該如何面對這種悔恨?

    有人在紐約做了一個實驗,街頭上掛了一塊黑板,上面寫著:“你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起初,駐足拍照的人不少,還有人凝神思考,直到一個小女孩先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最遺憾的事“沒有堅持追求藝術,那是我從小就想做的事”,後來陸續有人流連在這裡,寫下了自己的遺憾。

    後悔“沒有答應某件事”;

    後悔“沒有拿到MBA學位”;

    後悔“我完成的事情都是B計劃,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後悔“沒有申請就讀醫學院”;

    後悔“沒有走出舒適區”;

    後悔……

    黑板逐漸被各種人生故事鋪滿,不論寫下它的人是誰,無論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哪個人種,你會發現所有後悔的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是關於沒抓住的機會、沒說出口的話、沒去追尋的夢想。

    真正讓你後悔的不是你當時做了什麼,而是你在那時那刻沒做什麼。

    我把這個影片發給閨蜜,問她,你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她說你知道啊,我最後悔當初沒嫁給他。

    當初的她覺得父命不可違,所以沒能順從自己的心意嫁給青梅竹馬的戀人,現在的她或許看起來過得不錯,但是提起往事依舊黯然,也曾在酒醉的時候說過:“千萬別讓我再見到他,我真的會不顧一切跟他私奔。”

    這話裡有幾分天真,有幾分痴醉,都不必計較,倘若心裡放得下,怕是不會講這般瘋言瘋語。

    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塊黑板,它等著你去落筆記錄你後悔的事,其中一定有些事關於“沒有做”,心理學裡有個名詞就是對應這件“沒有做的事”,它叫做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像個魔咒,不論何時何地想起,都會把你拉回到當初那個情境裡,讓你再次體驗到那種懊悔、憤怒、難過和痛苦。

    這一生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其中有一些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去完成,但它會一直騷動著,影響著你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每個人都要在規定時間內儘可能地去完成20多個任務,實驗後訪談的時候會讓實驗者複數這20多個任務,結果發現,對於那些沒做完的事情,人們的印象更深刻,相反,那些做完的任務卻只留下了模糊的感知。

    現實生活雖不同於實驗,但當遭遇到那些沒能實現的願望,想做而沒有機會再去做的事情時,你會有一樣的反應,你會一直牽掛著,會記憶得更深刻,會有一部分能量始終固著在那裡,無法消解,無法逾越。

    格式塔心理學對此的解釋是,人人都有追尋完整的需求,而沒有做的事就是生命中的殘缺。

    時間未必能治癒殘缺,就像我的閨蜜,多年後她還懷有衝動想跟初戀在一起,其實就是在追求一種“完整”,是想把未完成的事件做個了結。

    未完成事件之所以這麼有魔力,是因為它不只是一件事情而已,它代表著你的個人意志,表徵著你想過的生活,連線著你最真實的願望。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們童年時期那些不被滿足的需求。那些沉迷於遊戲的成年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被嚴苛地管教不能玩遊戲,戀愛變得粘人無比的姑娘可能是在孩童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很難說,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為了滿足當下的自己,或許就有那麼一部分是我們在滿足過去的自己,去實現當初被壓抑的願望,去讓自己的意志真正得以實現。

    口頭慰藉不能真正讓你去忘記這些未完成事件,儘管你一次次地強調你已經放下了,你已經不在乎了,它們卻並未真正結束。

    實際上,這樣的內心暗示反而成了一種對未滿足的願望的壓抑,你有多壓抑它,它就反抗得有多強烈。你被壓抑的意志和願望會反覆驅使你回到揮之不去的那個未完成事件,讓你不停地去補償。

    補償是一種解決方式,但可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補償。真正讓你從未完成事件當中解脫的方式是去完成它,去結束它,去告別它。

    你的確需要這樣一種儀式,不再壓抑,釋放情感,讓該來的悲傷到來,讓真正失去的東西得以浮出水面。

    因為它們之所以揮之不去,之所以變得未完成,不僅僅是因為那件事你沒有做,那個人你沒有愛,而是你的情緒情感只有開始,卻未經歷一個完整的結束。

    我也一樣,有一件放不下的未完成事件,有一段時間,它不停在我腦子裡閃回,不停地驅動我去回憶去反思,有時甚至會幻想如果重來一次我會如何去應對,我會說什麼,我要做什麼,我在腦內劇場裡寫好了很多種可能的劇本,理智卻冷笑著告訴我,這一切不可能發生。

    用理性壓抑著真實的情感,讓我在一段時間內如常生活,但是這些情緒並沒有憑空消失,它們依然在我身體裡流竄,三不五時提醒著我反覆咀嚼。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情必須處理的時候,我決定做一個了斷。

    這個了斷不是去找曾經傷害我欺騙我的人討說法,就是面對自己,坦誠地承認,我被傷害了,我難過,我恨自己無能。

    當我把自己拉回到當時那個情境當中,我沒有像以前那樣去思量該如何做該如何說,我只是在體驗整件事帶給我的失望和悲傷,我也並不想用理性干預,去引導,當我釋放了悲傷,治癒我的恰恰就是悲傷本身。

    武志紅老師寫過:哀傷,是完結的力量,是幫助我們告別悲劇的唯一途徑。

    用哀傷結束一個未完成事件,讓它在這個儀式中真正告別你的生活,不再糾纏,不再煩擾,哪怕這件事再沒有完成的機會,但是你可以在心裡對它說一聲再見了。

    當你誠懇地面對自己,承認這件事的殘缺,當你願意用情緒的釋放去拯救自己,你便得到了一種完整,這是一種內心的完整,它讓你不再活在過去,而是努力讓當下的你更有力量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想,體驗過未完成事件的人,經歷過後悔的人,都會有一個最具價值的收穫,那就是你終於明白,只有現在認真地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才不會給未來的自己留下悔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小狗丟了,在手機軟體附近的人裡面看到,但人家不承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