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唐與阿拉伯交相輝映,那麼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大唐的呢?
9
回覆列表
  • 1 # 司徒伯雷

    阿拉伯人如何看唐朝,這個話題很大,無法完全論述,這裡僅舉一例。

    以下內容引自《中國印度見聞錄》:

    二十一、中國居民無論貴賤,無論冬夏,都穿絲綢:王公穿上等絲綢,以下的人各按自己的財力而衣著不同。冬季,人們穿兩條褲子,有時三條、四條、五條,按其財力甚至穿得更多,其目的是為了使下身不受寒凍,因為他們擔心地下的潮氣襲人。夏季,他們只穿一條絲綢襯衣,或者類似的衣服。華人不戴頭巾。

    二十二、華人的糧食是大米,有時,也把菜餚放入米飯再吃。王公們吃上等好麵包及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豬肉和其他肉類。水果有蘋果、桃子……中國沒有多少棗椰樹,除非某些家庭偶爾種植一兩株外,一般是少見的。他們喝自己用發酵稻米制成的飲料,因為中國沒有葡萄酒,華人既不知道這種酒,也不喝這種酒,所以也就沒有人帶葡萄酒到中國來。在中國,人們用米造醋,釀酒,製糖及其他類似的東西。

    二十三、華人不講衛生,便後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國造的紙撩。華人吃死牲畜,還有其他類似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也就是金庸小說中的明教)的習慣。實際上,華人的宗教和拜火教相似。女人的頭髮露在外邊,幾個梳子同時插在頭上:有時一個女人頭上,可多達二十隻象牙或別種材料做的梳子。男人頭上戴著一種和我們的帽子相似的頭巾。對於偷盜的人,華人遵循的做法是一旦捉到就置之死地。

    二十四、印度人和華人都一致認為,世界上有四個國王。而四個之中,第一個是阿拉伯人國王,他們一致毫無異議地認為阿拉伯人的國王是最偉大的國王,最富有的國王,最豪華的國王,是無與倫比的偉大宗教之主。中國國王僅次於阿拉伯人之王,位於第二。

    三十三、據說,中國有二百個府城:每個府城都有其王侯和宦官,並有其他城市隸屬於它。

    三十五、華人死了,要到第二年忌日才安葬:人們把死者裝入棺材,安放在家中,屍體上面堆生石灰,以吸收屍內水分,如此儲存一年。……

    三十六、不論貧富,不論老少,所有華人都學習認字、寫字。

    ……

    引用就到這裡了,從這些文字不難看出,阿拉伯人對唐朝有很大的誤解,很多知識也是道聽途說,比如華人都穿絲綢,這顯然不可能。

    還有,華人也不可能認為阿拉伯人的國王最偉大、最富有,我們一向自認為是天朝上國,要的是四夷賓服,萬國來朝。

    華人不喝葡萄酒,這也是瞎扯,實際上中國本身就是葡萄酒的原產地之一,考古發現7000多年前就有葡萄酒釀造的遺蹟,唐朝詩人王翰寫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千古名句,華人怎麼可能不喝葡萄酒呢?

    至於華人不講衛生,這確實和阿拉伯人的習俗不同,因為華人用筷子進食,而阿拉伯人用手,這確實會讓阿拉伯人認為華人不講衛生。

    還有所謂的府城裡有王侯和宦官,也是誤讀了,唐朝中國施行的是郡縣制,府城的行政首腦是刺史,屬於朝廷任命的官員,壓根不是王侯,這可能是阿拉伯人將阿拉伯的情況和中國類比得出的結論。

    整體看,阿拉伯人看唐朝,基本屬於霧裡看花的樣子。

  • 2 # 超兩公里兔兔

    大唐怎麼可能跟阿拉伯帝國比。阿拉伯帝國橫跨亞歐非大帝國。確實跟鼎盛時期唐打過一仗,唐被打的全軍覆沒,新疆十六國都是阿拉伯帝國附屬國。唐是地區性國家。阿拉伯是世界性國家。唐朝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是很強大。唐朝短短二百年首都被外族佔領五次。而且從李淵開始認突厥部落當主。突厥被阿拉伯征服了又認吐蕃當主子。其實唐朝之所以沒被阿拉伯滅掉完全是中間隔著吐蕃。

  • 3 # 檸檬顏笙

    唐朝和阿拉伯就像漢朝和羅馬一樣都是世界一流帝國,但唐朝在外交和科技等方面都是空前的繁榮,那時番邦各國紛紛以唐朝馬首是矚,各國遣唐使絡繹不絕,漢人由有此稱為唐人,今天日本依然深受唐朝的影響,唐朝的強盛由此可見一般,對於神秘的含元殿有這樣一句話: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

    唐朝經濟雖不比宋朝發達,經濟總量仍然佔世界各國40%同為超級帝國,阿拉伯也難免會不服失敗對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樣也是可以理解了。

    不過,唐朝的強盛和重要的國際地位,在今天已經說明一切了。

  • 4 # 斯內克丶張

    阿拉伯帝國跟唐朝很多人只知道恆羅斯戰役,然而卻知道的很扯,所謂唐軍3萬對戰阿拉伯軍20萬因葛邏祿的叛變而戰敗,這是很扯的。

  • 5 # 大明雄魂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誰牛逼,我們也說不清楚。塔羅斯戰役,阿拉伯帝國以幾乎五倍兵力的優勢還利用唐軍內部叛亂,才得以慘勝,確實也不能說阿拉伯帝國就一定比唐帝國牛逼。只不過,再往後,可能情況就不同了。明帝國時代,我們可以稱自己是大唐的後代,清帝國時代也稱自己是大唐的衣缽,及至今天,我們依然可稱自己是大唐的延續。而阿拉伯帝國在哪兒呢?那麼牛逼的帝國怎麼找不著了?我們今天的作為決定著我們的未來,今天誰牛逼也不能僅看今天的勝負得失。歷史會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 6 # 新知傳習閣

    最近偶讀寫於晚唐時期的一本書,叫做《中國印度見聞錄》(穆根來、汶江、黃倬漢譯,中華書局,北京,2001年),是阿拉伯人根據曾旅居中國的阿拉伯商人的親見親聞記錄而成的,據說史料價值非常高。 裡面對唐代華人的衣食住行有不少有趣的記錄,是正史不載或不屑記載的。除了那些與伊斯蘭教規明顯衝突的風俗以外,阿拉伯商人對中國的觀感頗好。抄錄如下:

    關於如廁方面的:“華人不講衛生,便後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國造的紙擦。”(頁11)“無論印度人還是華人,在不潔淨時都是不做大淨的:華人解過大便以後,只用紙擦一下。印度人每天只在午飯前洗一次,然後才去拿食物。”(頁23)所謂“做大淨”,即是全身洗浴。與此相對應的是所謂“小淨”,就是洗浴下身。“大淨小淨”,都是伊斯蘭教對教徒的規定,華人是不講這一套的。

    又說:“華人習慣站著小便,一般老百姓是這樣,王侯、將軍、高官、顯宦們也是這樣,不同的是他們使用了一根塗了油漆的木管。這木管約摸一肘之長,兩端有孔,上面那個孔稍大一些,用來套住**。要小便時,兩腳站著,把木管的小端伸出身外,就可以把尿撒在管子裡了。華人認為,這樣小便於身體有益。據他們說,凡膀胱疼痛,或撒尿時感到脹痛的結石病症,往往是因為坐著小便引起的,所以只有站著小便,膀胱裡的尿才能完全排出來。”(頁120)這段記錄最奇怪。為什麼要把木管套在**上,管子通向哪裡,都不清楚。這種風俗好像也沒有其他佐證,但看起來並非為衛生準備,而屬於醫療保健的範疇。

    關於飲食方面的:“華人吃死牲畜,還有其他類似拜火教的習慣。”(頁11)“華人和印度人屠宰牲畜時,不是割其喉讓血流出,而是擊其頭至死。 ”(頁23)所謂死牲畜,原來是指先擊其頭而致其於死地的牲畜,並非腐肉。 關於個人衛生方面的:“印度人使用牙枝;他們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臉,是不吃飯的。華人沒有這一習慣。”(頁24)雖然在唐代的敦煌壁畫裡我們已經看見過刷牙的影象,但華人保持口腔衛生的通常做法是漱口,有所謂“漱口茶”。普通人的刷牙只是近代同西方交往之後才有的。

    關於住房方面的:“華人房屋的牆壁是木頭的。印度人蓋房用石頭、石灰、磚頭和泥土。在中國有時也用這些東西蓋房。”(頁23)“中國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條建造房屋,這種藤條可以編制用具,正如我們(阿拉伯)用破開的蘆葦編造東西一樣。房屋建成以後,還要塗上灰泥和油料。這種用蓖麻子榨成的油劑,一塗到牆上,就像乳汁一樣,閃著潔白而晶瑩的光澤,實在令人歎服。”(頁100,法文字譯者認為“藤條”當是竹子之誤)

    關於喪葬方面的:“中國死了人,要到第二年忌日才安葬:人們把死者裝入棺材,屍體上面堆生石灰,以吸收屍內水分,如此儲存一年。如果是國王,則屍體放入沉香液和樟腦裡。親人要哭三年,不哭的人不分男女都要捱打。邊打邊問他:‘難道對死者你不悲痛嗎?’死者被埋入墳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墳墓相似,但繼續為死者供奉食物,並聲稱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事實上,人們把食物放在死者旁邊,到了夜裡或第二天早晨,食物便不見了,故稱是死者吃了。只要屍體停在家裡,就哭聲不斷,為了死者,有的甚至不惜傾家蕩產。過去,當埋葬國王時,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帶(他們的腰帶是很貴重的)一起埋掉,現在這一習慣已經取消,因為墳墓常常被挖,墳中什物都被盜走。”(頁16)如果把死者的棺材放在家中一年,無論如何都於健康無益。

    關於服裝方面的:“中國居民無論貴賤,無論冬夏,都穿絲綢。”“女人的頭髮露在外面,幾個梳子同時插在頭上,有時一個女人頭上,可多達二十個象牙或別種材料做的梳子。男子頭上戴著一種和我們的帽子相似的頭巾。”

    整個看來,阿拉伯商人對中國的觀感頗好:“中國更美麗,更令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區沒有城市,而在華人那裡則到處是城牆圍繞的城市。”“華人比印度人更為健康。在中國疾病較少,華人看上去較為健壯,很少看到一個盲人或者獨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個殘廢人,而在印度,這一類的人則是屢見不鮮的。”“在印度,很多地區是荒無人煙的,而在中國,所有土地均被耕種,全華人口密集。”“華人比印度人好看得多,在衣著和所使用的牲畜方面更像阿拉伯人。華人的禮服很像阿拉伯人衣著。他們穿長袍,繫腰帶,而印度人不分男女,一律披兩塊布當衣服,另戴金手鐲和首飾做裝飾。”

  • 7 # 朝文社

    評價相當高。甚至可以這樣說,要了解大唐王朝的強大程度,阿拉伯人的文獻記載,就是一面非常可觀的鏡子!

    阿拉伯帝國第一本系統介紹大唐王朝的讀物,當屬出版於唐朝會昌六年(846),由阿拉伯旅行家伊本.郭大貝創作的遊記《省道志》,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作者乘坐海船,從波斯灣一路經行大唐沿海港口的所見所聞。在伊本.郭大貝眼中,大唐王朝的瓦景(越南比景)廣府(廣州)越府(寧波)江都(揚州)就是東亞四大黃金貿易港口,經濟發達程度超乎之前想想。全書更有八個字概括了唐王朝的國計民生:人口繁多,十分富庶。

    如果說伊本.郭大貝還只是走馬觀花,那麼比他晚五年出版,由走遍東亞大地的商人蘇萊曼撰寫的《中亞遊記》,則透過點點滴滴的細節,向西方世界呈現了唐王朝各種惹人豔羨的亮點。不止是看上去的繁華壯麗,還有唐朝政府高效的行政,比如作為唐朝南部貿易大都會的廣州,只要出現申訴事件,哪怕深更半夜,官員們都會立刻穿衣辦公,認真公平的處理事端。如此好乾部,放在當時的西方國家,著實不敢想。

    同樣是在蘇萊曼筆下,更記錄了大唐王朝另一大領先世界的獨家優點:優厚且高效的社會福利救濟體制。以蘇萊曼的介紹,唐朝人的讀書,竟然都可以上公立的學校,由政府提供經費,城市百姓受教育的成本相當低。而一旦遇到災荒戰亂等突發狀況時,唐朝的官府倉庫,更會第一時間開啟,給老百姓提供糧食和藥物。這類中國歷史上看上去很常見的景象。卻見證了古代中國政府強大的公共服務能力!

    而除了這類政府公務場面,蘇萊曼也記錄了很多唐代華人的生活場面,其中更不乏讓人忍俊不禁的細節。比如當時北方的唐朝達官顯貴家族裡,養花是一個出名的奢侈活動,達官貴人們都熱衷於收集奇幻異草。而一款那時諸多唐朝有錢人不惜一擲千金競購的“名貴植物”,看上去也是漂亮無比,滿眼雪白的造型,摸起來手感更十分柔軟,常在唐朝土豪們的花園裡撐場面,但要說出名字就大跌眼鏡:棉花!

    不誇張說,如果真有時光機,捧一些棉花種子去唐朝賣,換來的錢物,足夠在北京黃金地段買房。

    但要論同時代阿拉伯人的記錄中,最叫後來華人唏噓到沉痛的大唐風采,卻當屬那曾經壟斷東方海洋的中國海上外貿。大唐強到什麼程度?瞧瞧唐朝的船隻就知道,跟歐洲人眼裡已經技術爆棚的阿拉伯船比一比就知道:在蘇萊曼的書裡,阿拉伯最拿得出手的大船,也不過是用椰子木捆紮起來,連鐵釘都沒有。經常遇到風浪就散架。安全係數相當低!

    要論最安全平穩,卻還是技術炸天的大唐船,以蘇萊曼的說法,大唐的船隻結構非常複雜,而且船體十分巨大,以至於因為太先進,好些唐朝大船來到阿拉伯地區,竟然因為港口太淺,根本開不進來。但到了海洋上,這優勢就一覽無餘,多大的風浪都敢闖,而且坐在唐朝大船上,就像在平地上一樣。於是在阿拉伯地區,有錢沒錢,就看你坐什麼船。有錢的全往中國船上跑!

    如此強大的航運能力,才有了羨煞阿拉伯旅行家的港口繁榮,更有了大唐王朝三個世紀的輝煌。開放換來的強大,比起後世某王朝堅持閉關鎖國,以至落後捱打的慘劇。這其中的教育,至今發人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乙肝攜帶者媽媽,如何預防寶寶感染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