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女皇永遠愛大王

    蜘蛛平臺 就是AMD07年末釋出的3A平臺,就AMD自家的K10CPU 700晶片系列的主機板 3800系列的顯示卡 完美相容 效能具稱可提升10%

    為什麼叫蜘蛛平臺 為什麼叫蜘蛛 大家都知道 蜘蛛有八條腿 如果蜘蛛平臺組全的話也正是八路 包括4 張3800系列顯示卡交火 加K10的4核心CPU

    由AMD 790FX連線起來,不正是以只張牙舞爪的蜘蛛嗎

    聽起來是不是很另人心跳呀

    不過AMD K10的4核心CPU出現了BUG 蜘蛛瘸腿了 現在蜘蛛平臺也比較冷了 不過4月BUG就會被修正 相信AMD的旗艦蜘蛛平臺前景還是美好的

    AMD蜘蛛平臺

    開放分類: AMD、AMD Spider、Spider、蜘蛛平臺

    臺北時間2007年11月20日13時,AMD全球釋出了令人矚目的Spider“蜘蛛”平臺。這個平臺包括基於K10架構的Phenom(羿龍)處理器、AMD 7系列主機板晶片組以及Radeon HD 3800系列顯示卡。一時間我們似乎已經感覺到一個訊號:AMD已經不再是一家簡單的CPU供應廠商,而是一家集CPU、主機板晶片組和圖形顯示核心於一體的平臺化供應商,與英特爾的“迅馳”平臺所不同的是,AMD“蜘蛛”平臺面向桌面市場,其目的是要帶給遊戲發燒友一體化的高效能平臺,配合AMD推出的超頻軟體,“蜘蛛”平臺可玩性十足。相信最近打算購買桌面平臺的使用者都對這套“蜘蛛”平臺充滿了疑問,藉此機會向大家深入介紹一下這個平臺。

    ● 最低主頻2.2GHz K10 Phenom處理器規格介紹

      首先是處理器。“蜘蛛”平臺最核心的部件就是基於K10架構的Phenom處理器。在英特爾去第三季度推出酷睿架構後,AMD基於K8架構的產品在效能上開始處於下風。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AMD與英特爾開始了漫長的價格戰。我們清晰得記得Athlon 64 X2 3800+由2500元跌至1000元,又跌至目前的500元以下,從這種近乎“自殺”的價格戰中,我們看到了AMD為贏得使用者所付出的努力。現在,萬眾期待的K10架構Phenom處理器終於正式釋出,那麼它到底都有哪些型號,都具備哪些特色呢?

    本次首發的Phenom處理器共有2款,其中包括主頻為2.2GHz的Phenom 9500和主頻2.3GHz的Phenom 9600。這兩款處理器具備2MB二級快取、2MB三級快取,TDP 95W,支援HyperTransport 3.0,千顆批發價分別為251美元和283美元。

    從架構來看,AMD K10 Phenom處理器屬於原生四核產品,它擁有高達2MB的二級快取,並共享2MB三級快取,產品採用AM2+介面封裝,沿襲了K8處理器整合記憶體控制器的技術,最高支援DDR2 1066規格記憶體。產品具有128bit浮點單元,支援獨立動態核心技術“CoolCore”和新一代節能技術“Cool"n"Quiet 2.0”。AMD表示,熱設計功耗95W的Phenom處理器在開啟節能技術後功耗大大降低,消費級應用平均32W、辦公級應用平均29W。

      儘管我們暫時還沒有拿到Phenom處理器實物,但憑藉如此強大的規格和眾多新技術,我們相信K10 Phenom一定能延續K8的輝煌。當然,AMD表示,不久之後將釋出更高主頻的Phenom處理器,未來我們將看到雙路四核的Phenom FX-80、四核Phenom 9000系列、三核Phenom 8000系列、雙核Athlon 6000系列、單核Athlon 1000系列以及單核Sempron LE-1300。

    ● 支援四卡交火 AMD 7系列晶片組解析

      除了Phenom四核處理器外,收購ATI後的AMD在主機板晶片組方面也擁有極高的造詣。自AMD 570X、690G大獲成功後,AMD在這次Phenom處理器釋出之際也推出了全新的7系列晶片組。其中包括AMD 790FX、790X以及AMD 770。AMD 7系列晶片組採用65nm工藝製造,TDP功耗僅由10~12W,要知道競爭對手的X38為26W,最高階的790FX最多可提供42條PCI-E通道,可以滿足四卡交火,AMD將其稱為CrossFireX。此外,AMD 7系列主機板晶片組還支援“AutoXpress"自動最佳化技術和AMD獨家的OverDrive系統調節技術,玩家味十足。

      而面向高效能市場的AMD 790X則是一款支援雙卡CrossFire的晶片組。它的規格也許沒有那麼強大,但卻給追求價效比的高階玩家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AMD對這款晶片組的定義應該和之前的nForce 570 SLI類似,相信它在市場上會獲得不錯的銷量。

      我們可以把AMD 770比作是之前的nForce 550,這款晶片組應該是作為入門級的7系列晶片組而存在。不過它仍然支援HyperTransport 3.0匯流排,目的是為追求高效能的價效比使用者提供解決方案。

      從AMD的發展藍圖瞭解到,明年第一季度,AMD將推出新一代的整合晶片組RS780,它將整合基於DirectX10的新一代顯示核心,提供強勁的3D加速能力,取代當前的AMD 690G。同時,面向移動平臺的RS780M也將在明年5月份面世。

    ● 規格強大 Radeon HD 3800顯示卡解析

      其實在“蜘蛛”平臺釋出之前,其成員之一的Radeon HD 3850、3870顯示卡就已經陸續上市。首批到貨的顯示卡品牌包括盈通、迪蘭恆進。這兩個品牌的定價一樣,統統採用了AMD(ATI)公版設計,做工毋庸置疑,豪華程度絕對令同行汗顏。HD 3850、3870均採用RV670顯示核心,擁有320個流處理器,它支援DircetX 10.1,支援PCI-E 2.0,Radeon HD 3850和3870分別搭配GDDR3和GDDR4視訊記憶體顆粒,其產品的效能已經超過了上一代王者Radeon HD 2900XT,但功耗和發熱已經減少不小,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好訊息。

    Radeon HD 3850和HD 3870分別採用了單槽和雙槽的散熱器,它們統統支援ATI CrossFire X,即可以使用四卡交火元件超級強大的3D加速平臺,實現超過3倍以上的效能提升。當然,四卡交火對供電系統以及散熱系統都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實現CrossFire X的方式是搭配AMD 790FX主機板,玩家的投入還是比較大的。不過想想四卡交火的威力,追求極限的發燒友是不會覺得它們貴的。

    ● AMD官方超頻軟體 蜘蛛平臺特色功能解析

      除了CPU、主機板晶片組、顯示卡外,AMD“蜘蛛”平臺其實還包含了一個對玩家相當有意義的軟體,那就是AMD OverDrive軟體。一直以來,不管是英特爾還是AMD都沒有在任何正式的場合提倡使用者對CPU進行超頻,但AMD這次所釋出的OverDrive軟體卻是專門衝著超頻而來。這款軟體提供了強大的系統資訊監控能力和各項頻率、電壓調節選項,而且它的介面顯得非常簡單,使用者只需要透過簡單的設定就可以將整個平臺的效能提升。由此可見,與英特爾的“迅馳”不同,AMD的“蜘蛛”更注重使用者的動手能力,體驗感更強。

      目前,英特爾、NVIDIA、AMD三大晶片廠商中,只有AMD的OverDrive提供了最為強大的系統調節、系統資訊偵測功能,而競爭對手的產品相比較起來弱了不少,相信在搭配“蜘蛛”平臺及這款OverDrive軟體後,AMD桌面平臺的可玩性會吸引更多的玩家。

    寫在最後

      CPU、主機板晶片組、顯示卡、系統調節及偵測軟體,AMD將整個平臺打包推向了市場。由於這個平臺才剛剛起步,因此它的具體效能我們暫時還不得而知。不過AMD的這種創新的精神值得讚揚,未來,也許Spider“蜘蛛”的名號會跟“迅馳”一樣如雷貫耳。

  • 2 # 林業傑o00o

    哈氏棘腹蛛,算是一類較為少見的蜘蛛,隸屬於園蛛科棘腹蛛亞科。

    它和庫氏棘腹蛛的區別是體型較大,腹部呈現黃色,因此平常可以用順口溜“小庫大哈”來區分,棘腹蛛屬中國較少,目前僅知幾種。

    棘腹蛛屬 Gasteracantha Sundevall, 1833

    Sundevall, 1833: . Type species: Aranea cancriformis Linnaeus, 1758: 624.異名:Bunocrania Thorell, 1878; Levi, 1996: 140 (Syn.); Paurotylus Tullgren, 1910

    華麗棘腹蛛 Gasteracantha aureola Mi & Peng, 2013

    Mi & Peng, 2013: 795.

    分佈:雲南

    菱棘腹蛛 Gasteracantha diadesmia Thorell, 1887

    Thorell, 1887: 225 (G. diadesmia; cited under G. panisicea in Roewer); Tikader, 1982: 61; Barrion & Litsinger, 1995: 557; Yin et al., 1997: 95; Song, Zhu & Chen, 1999: 281.

    分佈:廣東、廣西、雲南;菲律賓到印度

    地阿棘腹蛛 Gasteracantha diardi (Lucas, 1835)

    Lucas, 1835: 70 (Epeira d.); C. L. Koch, 1837: 18 (G. fornicata, misidentified); C. L. Koch, 1844: 64 (G. obliqua); Doleschall, 1859: 42 (Plectana acuminata); Thorell, 1859: 301 (G. varia); O. P.-Cambridge, 1879: 282 (G. pavesi); Thorell, 1890: 49 (G. fornicata bubula); Thorell, 1890: 53 (G. montana); Simon, 1901: 60 (G. fornicata jalorensis); Simon, 1903: 302 (G. bouchardi); Strand, 1906: 264 (G. marsdeni punctisternis); Strand, 1907: 424 (G. fornicata olivacea); Kolosváry, 1931: 1057.

    分佈:海南、雲南;泰國、馬來西亞、婆羅洲、巽他群島

    哈氏棘腹蛛 Gasteracantha hasselti C. L. Koch, 1837

    C. L. Koch, 1837: 29 (G. hasseltii); Thorell, 1859: 303 (G. horrens); Thorell, 1859: 303 (G. parvula); Keyserling, 1864: 65 (G. blackwalli); Blackwall, 1864: 42 (G. helva); L. Koch, 1871: 8 (G. hepatica); O. P.-Cambridge, 1879: 287 (G. helva); O. P.-Cambridge, 1879: 288 (G. propinqua); Hasselt, 1882: 14 (G. pictospina); Simon, 1885: 37 (Actinacantha pictispina); Simon, 1886: 147 (A. propinqua); Thorell, 1887: 224 (Plectana hasselti); Thorell, 1890: 68 (P. blackwallii); Pocock, 1900: 233; Simon, 1901: 60 (G. perakensis); Simon, 1904: 282 (G. propinqua); Strand, 1907: 424 (G. tjibodensis); Tikader & Biswas, 1981: 33 (G. hasseltii); Tikader, 1982: 63 (G. h.); Yin et al., 1997: 96; Song, Zhu & Chen, 1999: 281; Yin et al., 2012: 581.

    分佈:湖南、雲南;馬六甲到印度

    庫氏棘腹蛛 Gasteracantha kuhli C. L. Koch, 1837

    C. L. Koch, 1837: 20 (G. kuhlii); Walckenaer, 1841: 159 (Plectana acuminata); C. L. Koch, 1844: 52 (G. annulipes); Doleschall, 1859: 42 (Plectana leucomelas); Simon, 1886: 148 (G. annamita); Simon, 1904: 282 (G. leucomelas); Bösenberg & Strand, 1906: 239 (G. leucomelas); Dahl, 1914: 262; Chamberlin, 1924: 22 (G. nabona); Fox, 1938: 365 (G. kuhlii, Syn.); Saito, 1939: 10 (G. leucomelaena); Nakatsudi, 1943: 162 (G. kuhlii); Saito, 1959: 112 (G. leucomelaena); Tikader & Biswas, 1981: 34 (G. kuhlii); Tikader, 1982: 59 (G. kuhlii); Hu, 1984: 114 (G. kuhlii); Yaginuma, 1986: 111 (G. kuhlii); Chikuni, 1989: 83 (G. kuhlii); Feng, 1990: 83 (G. kuhlii); Chen & Gao, 1990: 62 (G. kuhlii); Chen & Zhang, 1991: 101 (G. kuhlii); Zhao, 1993: 238 (G. kuhlii); Barrion & Litsinger, 1995: 559 (G. kuhlii); Yin et al., 1997: 97; Song, Zhu & Chen, 1999:

    Kim & Kim, 2002: 207; Kim & Cho, 2002: 267 (G. kuhlii); Namkung, 2003: 291; Kim & Park, 2007: 119 (G. kuhlii); Tanikawa, 2007: 52 (G. kuhlii); Tanikawa, 2009: 429 (G. kuhlii); Zhu & Zhang, 2011: 225; Yin et al., 2012: 582. 異名: Gasteracantha nabona Chamberlin, 1924: 22; Fox, 1938: 365 (Syn.).

    分佈:北京、遼寧、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福建、山 東、河南、湖南、貴州、雲南、臺灣、香港;日本、菲律 賓到印度

    索氏棘腹蛛 Gasteracantha sauteri Dahl, 1914

    Dahl, 1914: 281; Saito, 1959: 112 (G. fornicata, Syn., rejected); Feng, 1990: 85; Yin et al., 1997: 100; Song, Zhu & Chen, 1999: 282.

    分佈:海南、臺灣

    爪棘腹蛛 Gasteracantha unguifera Simon, 1889

    Simon, 1889: 336; Tikader, 1982: 57; Mi & Peng, 2013: 797.

    分佈:雲南;印度

  • 3 # 我愛Z小姐

    棘腹蛛是動作最緩慢的一類蜘蛛,是園蛛科的棘腹蛛屬,棘腹蛛堅硬腹部上的六條棘刺,一般色彩豔麗。

    在眾多的蜘蛛類群中,棘腹蛛是一類外形奇特、引人注目,卻鮮為人知的蜘蛛。棘腹蛛隸屬於蜘蛛目圓蛛科棘腹蛛屬,全世界現有100種,中國僅4種:它們是菱棘腹蛛(Gasteracantha diadesmia)、哈氏棘腹蛛(G.hasselti)、庫氏棘腹蛛(G.kuhli)和索氏棘腹蛛(G.sauteri)。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作《白鹿原》的作家陳忠實因癌症去世,如何預防早期舌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