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某說歷史

    有人知恥後勇,有人得勝而驕

    關於吳越的愛恨情仇,要從吳王闔閭he lv)講起。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幫助下得到國君之位,後來又經伍子胥引薦孫武,吳王闔閭拜其為將,有了這二人輔佐,吳國國力日漸強盛。在公元前506年,吳國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爆發戰爭,史稱柏舉之戰。吳國傾巢出動三萬兵力,在孫武帶領下擊敗楚國二十萬主力部隊,一舉佔領楚國國都ying)都,此時應該擴大戰果乘勝追擊,但是後院起火,越國趁吳國國內空虛發兵突襲吳都,吳國部隊被迫撤離楚國。楚國最後雖然復國,但是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其中這場戰役是歷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役。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其中用到迂迴夜襲、深遠追擊、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等戰法。(ps;聽起來是不是好熟悉啊,這就是兩千多年前老祖宗玩的戰法)此戰,也奠定了吳國霸主的地位。

    但是吳王闔閭回家後,開始日益驕橫,加重稅負,貪圖享樂,修建起姑蘇臺(後來夫差將美人西施安置於姑蘇臺內),並且疏遠太子、伍子胥和孫武。在公元前496年對越開戰,但是被越國打敗,闔閭中箭(據說傷到大腳拇指)重傷不治身亡,在死前對夫差囑咐勿忘殺父之仇。從此,勾踐和夫差開啟了愛恨情仇的故事。

    兩年後,吳王夫差起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為奴被壓往吳國。勾踐忍辱負重三年才回到越國,勾踐暗中訓練士兵,勵精圖治,臥薪嚐膽,不忘復仇。果然在最後找準機會,滅掉吳國殺了吳王夫差。

    對於吳國被越國絲血反殺,從兩位統治者身上就能看到原因。

    吳王夫差

    聽信奸臣,殺害忠良:在打敗越國後,夫差一是:優柔寡斷對敵人太過仁慈,二是:聽信奸臣伯嚭(pi)的讒言,此時伯嚭收到越國的賄賂,沒有殺掉勾踐,留下被反殺的機會。後來聽伯嚭讒言,殺掉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而孫武看到自己好友伍子胥被殺,便棄官而去隱居鄉間修訂兵法。得勝而驕,不思朝政:看到自己打敗了越,並且勾踐為自己做牛做馬,就對越國放心下來。越國經常找吳國借糧,消耗吳國儲備擴大越國儲備。後來北上黃池會盟諸侯,把精兵強將全部帶去留下老弱病殘,給越國機會。大興土木,貪圖享樂:修建姑蘇臺,越國派人運去特大木材,擴大姑蘇臺設計,反過來使吳國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勾踐派去美人西施,行美人計,夫差貪圖好色中計,對西施極其信任寵愛有加。

    越王勾踐

    知恥後勇,忍辱負重:被吳國抓去做奴的三年,勾踐對夫差言聽計從事事關心,夫差生病了,勾踐去觀察大便以探病情。就是這樣在吳國忍辱負重的三年,讓夫差放下警惕,為勾踐將來報仇增加希望。任用忠良,暗中發展:越王勾踐重用范蠡和文種兩位有才能的大臣,范蠡練兵文種主政,軍隊和國家在君臣三人的努力下得到巨大發展。而夫差殺掉伍子胥逼走孫武。杜絕享樂,多思政事:勾踐回越國後睡柴草,嘗苦膽,臥薪嚐膽不忘使命。對於吳國,用大量的財物美女,投其所好,麻痺吳國。借糧儲糧,消耗吳國壯大自己。用反間計,讓吳王夫差殺害忠良喪失人心,美人計麻痺吳王夫差,夫差建姑蘇臺,勾踐便投其所好獻上木材,讓吳國勞民傷財等。

    總之,在歷史長河中,不僅僅是勾踐夫差二人,還有許許多多例子,

    總結就是:知恥後勇者勝,得勝而驕者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2 # 江湖小曉生

    春秋時期的吳國,強盛和敗亡,真的只在旦夕之間。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和孫武,使得吳國成為了東方大國。闔閭的兒子夫差,差點成為春秋霸主,卻因為心慈手軟,放過了勾踐,最終導致了亡國之禍。

    春秋末年的吳國,的確非常強盛,沒有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也的確十分可惜。不過我們會發現,滅亡吳國的越國,其實也沒有成為戰國七雄。這麼一來吳國的心理就平衡多了。

    強大的吳國,是闔閭一手造就的。

    吳國在闔閭稱王之前,其實也只能說一般。西邊有老牌諸侯國楚國,北邊有強大的東方大國齊國,南邊還有越國虎視眈眈。

    吳國在夾縫中,能夠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闔閭強行奪取王位以後,勵精圖治,想要把吳國打造成東方霸主。

    恰好伍子胥從楚國逃到了吳國,他跟闔閭一起打配合,以魚藏劍的手法殺掉了吳王僚,奪取了吳國的控制權。

    此後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闔閭把吳國治理得十分強大。伍子胥又引進了軍事人才孫武,在孫武的帶領下,吳國大軍屢戰屢勝,殺入楚國都城郢都,幾乎滅亡了強大的楚國。

    闔閭用伍子胥做相國,用孫武做大將,創造了巔峰時期的吳國。他兒子夫差,也只是繼承了這個強大的吳國罷了。

    夫差差點成為天下霸主。

    闔閭在楚國逍遙自在的時候,聽說越國偷襲吳國,連忙趕回去對付越國。結果在攜李之戰中,闔閭被越國大將斬掉了腳指頭,最終傷重而死。

    臨死前闔閭將王位傳給了夫差,並且讓夫差記住是勾踐殺了他的父親。此後夫差憑藉強大的吳國軍力,一舉蕩平了越國。

    種頓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將許之。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史記》

    越國國君勾踐,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成為吳國的俘虜,帶著一家人到吳國去做苦力。夫差擊敗越國以後,野心逐漸膨脹,有了成為春秋霸主的想法。

    當時齊景公剛死,齊國一片混亂,夫差趁著這個機會,先大敗了魯國,又與齊國交戰,互有勝負。

    此後夫差帶領大軍與各路諸侯參加黃池會盟,想要在這次會盟的宴會上,確認自己霸主的地位。結果問題就出現在了這次會盟的時候。

    夫差放過了勾踐,勾踐卻不會放過夫差。

    黃池會盟之前,夫差就已經將勾踐給放回了越國。夫差參加黃池會盟的時候,也擔心勾踐會突襲吳國,所以命令勾踐帶著越國的人馬一起參加會盟。

    結果夫差這邊聽說勾踐動身了,自己就先走了。等他前去會盟的時候,勾踐的軍隊並沒有緊隨其後,而是直接開入了吳國。

    夫差的太子被勾踐殺害,等到夫差匆忙趕回來的時候,吳國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夫差與勾踐大戰以後,兵敗被困城中,最終引火自焚。

    當初勾踐兵敗以後,夫差是放過了勾踐放過了越國的。可是勾踐擊敗了夫差以後,不僅沒有放過夫差,甚至連吳國的宗室都給一鍋端了。

    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之厄乎?”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吳使者泣而去。句踐憐之,乃使入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史記》

    勾踐還搗毀了吳國的宗廟,使得吳國王族一脈徹底斷絕。吳國再也無法復國,這額就是勾踐想要達到的目的。

    正是因為夫差當年饒了勾踐一命,才落得了亡國滅種的厄運。夫差忘記了闔閭被殺的仇恨,可勾踐卻沒有忘記成為奴隸的仇恨。

    越國佔領吳國以後,其實也好不到哪兒去。

    世人都知道,帝王是一個高風險的工作。可是士大夫卻是世代相傳。吳國雖然被越國給滅了,但是吳國計程車大夫們沒有被勾踐趕盡殺絕。

    這幫人在越國統治吳國以後,又跑到了越國做官。越王為了更好地控制吳國的地盤,索性把都城遷徙到了吳國境內。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

    此後吳華人反倒是掌權了,而越華人逐漸被打壓。這麼一來其實吳國和越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就分不清楚。

    為此後人常把吳越連為一體,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說後來越國成為春秋霸主,也是有吳華人鼎力相助的。

    國君是哪個國家的,真的沒那麼重要,那只是一個家族罷了,代表不了整個國家的所有人,反倒是士大夫集團構成了整個國家的體系,是更重要的一個群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吳國還是獲勝了。

    總結:勾踐滅亡吳國,光靠自己可不行,是真的命好。

    勾踐的命是真的好,如果臥薪嚐膽都能成功的話,那誰都會這麼做了。正是因為成功的機率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勾踐的成功才顯得彌足珍貴。

    沒有文種、范蠡在越國努力發展生產力,勾踐後來就沒有實力對抗吳國。沒有文種、范蠡找到了吳國太宰伯嚭的關係,吳王夫差就會聽信伍子胥的話,殺掉勾踐。如果伯嚭不貪財的話,那麼勾踐依舊活不成。所以說客觀條件實在是太多了,不得不說勾踐命真好。

    參考資料:《史記》

  • 3 # 一貳一橙

    春秋末期,隨著晉楚“向戎弭兵”合約之後,中原地區的烽煙已經逐漸消散了,各國都開始回去安心管理內政,而隨著晉、楚偃旗息鼓,中原地區的齊國因田氏伐齊而國力衰弱、秦內縮於函谷關內,無力東征,三晉魏趙韓還未成形之時,身處東南的兩個地方諸侯,也開始了他們的爭霸之路。

    事實上,在吳王闔閭和吳王夫差治理下的吳國,其勢力達到了鼎盛,向西它擊敗了原本的南方老大楚國,向南它把強鄰越國打得一蹶不振,向北它吞併了朱國、許國,兵鋒一度深入到中原禮儀之地魯國,降服蔡國、唐國,東北方向和中原霸主晉國締成結盟,並擊敗舊有霸主齊國,舉行黃池會盟,完成了“稱霸”認證。吳國的積極拓展,使得他得以在春秋末期擠入五霸行列。

    可是在黃池會盟之後,吳國就迅速衰敗,被鄰居越國打了兩次滅國戰,吳王夫差自殺,勾踐吞併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僅僅兩年後,魏趙韓三強並立,中國歷史邁入了戰國時代,而吳國也在這即將稱雄的前夜,被硬生生擠出了七雄的預定名單裡。吳國稱霸失敗,看似突兀,實際上卻是有跡可循的,歸咎其原因,我認為是“外事多舉而內政不修”,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窮兵黷武”。

    從吳、越的歷史開始講起

    吳國的起源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仲雍,二人因不願和周文王之父季歷爭奪王位,於是帶著家族逃到吳地,並開始與當地的蠻夷通婚,後在蠻夷的擁戴下建立了吳國,是根正苗紅的周室宗室國。

    但是由於身處蠻荒,其正統地位一直不被中原各國所承認,是和楚國一樣的蠻夷之邦,尤其是同脈所出的虞國被滅後,留在吳國的仲雍一脈就越來越被邊緣化了,《左傳》裡稱吳國是“斷髮文身,裸以為飾”,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用來貶低四方之地的用語了,所以如何取得中原諸國的認可,把吳國排入周朝諸侯之中,是歷代吳王首要的執政目標。

    而越國,據說是大禹的後代,被夏帝少康封在了會稽一帶並以此建國,在春秋早中期,越國都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勉強在楚、吳之間的夾縫生存,直到越王允常執政時期,越國的野心才開始顯現出來。當時諸侯並立,南方吳楚並立,北方齊晉二分天下,經年的戰事使得這些老牌帝國的實力都有所削減,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各種後浪加入到爭霸的行列了,中原有秦,而南方則是越。

    從以下春秋末年的地圖來看,楚國所處的位置在今荊州一帶,而吳國身處於蘇州一帶,越國身處會稽一帶,三足鼎立之下的南方三強,各自都無法吞併其餘兩方:

    楚國在和晉國達成盟約後,開始以大佬的身份壓制吳越兩國,而吳國為了北上認證“霸主”地位,則必須移開楚國這隻攔路虎,越國不論是出於自保還是稱霸,橫亙在其頭上的吳國是它永遠的死敵,地理位置的分佈決定了楚、吳、越三國很難達成共識,而出身高貴的吳國也不屑於原本就是荊蠻的楚、越進行溝通互助,三方從骨子裡就是敵對的,不可能妥協,只能是以武力來決勝負。

    吳、越兩國在爭相崛起的途中,引發了各種矛盾

    吳國的崛起之路是從吳王闔閭開始的,當時的吳國已經和楚國大戰了好幾次,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軍事上,吳國也在晉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改革,將南方擅長的山地戰改為適用在中原大地的戰車戰,後面吳國跨過長江攻打齊國,就是靠著自身過硬的水軍和改革後使用的戰車、馬戰技術。

    在技術上,吳越兩國的青銅冶煉技術也位列各國前茅,吳越地處多山地帶,有很多地方可以採礦煉製兵器,兩國也有很多出名的鑄劍師,吳國有干將、莫邪,越國有歐冶子等等,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兩千多年的時光依舊不能淹沒其耀眼的劍光。

    當然,楚國畢竟是個老牌帝國,實力雄厚,人口眾多,縱深廣闊,吳國雖然在戰事上勝利,可在戰略上始終不能給楚國致命一擊,雙方陷入了拉鋸戰,更要命的是,越國在允常、勾踐的領導下,漸漸成為了吳國的心腹大患,要說楚國還因為內亂和國力等方面,無暇對吳國用兵,那越國可是處於國力上升的階段,而國內的聲音對於討伐吳國也是出奇的一致。所以對吳國來說,吳楚是對手,但都不能互相兼併,而吳越則是死敵,雙方因為民風、社會環境等方面都類同,最後的結果不是吳吞掉越,就是越吞掉吳。

    可是吳國當時的國力並不足以面對兩線作戰,而北方的盟國晉國也正處在六卿爭鬥的局面之中,根本不能幫助吳國,可就算沒有六卿之爭,晉國也不可能幫助吳國對付楚國,它所要維持的是一個混亂的南方,以弱敵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權威,當年和楚國開戰是這樣,聯合吳國對付楚國也是這樣,所以說此時吳國的處境其實是十分尷尬。

    但吳王闔閭並沒有看出這種尷尬,在對楚作戰中的勝利已經衝昏了他的頭腦,影響了他的判斷力,就在楚平王死後,楚諸子爭權之時,吳王闔閭竟然不顧後院裡虎視眈眈的越國,派了孫武和伍子胥率兵討伐楚國。戰事進行得很順利,戰神孫武所帶領的吳軍如摧枯拉朽般地攻入楚國國都郢都,楚昭王出逃隨國,並在申包胥的努力下得到了秦國的支援。

    孫武和伍子胥的勝利果實還沒握暖,很快地越國就北上抄了吳國的家,迫使吳王闔閭回師救援,之後闔閭更是直接帶著軍隊去找勾踐算賬,結果被三千敢死隊擊敗,闔閭還在戰場上受了重傷,一命嗚呼了。闔閭為什麼會敗?主要還是因為他太著重於眼前的戰事,而忽視了政治的重要性。

    要知道,楚國是個大國,地廣百萬裡,吳國以區區六萬軍隊能奪下郢都已經是奇蹟般的事情了,可闔閭還要全滅楚國,將其從地圖上全部抹去,可闔閭不懂政治,秦、晉、齊是不會坐視一個以武為本的吳國來取代楚國的地位的,同樣的越國也不會,楚國滅亡對越國來說就是唇亡齒寒的情況。所以在吳軍進攻楚國之時,秦、越幫助楚國,盟友晉國按兵不動,而齊國之前就和闔閭就宋國展開了一場大戰,此時的齊國更是樂得坐上觀虎鬥。

    在闔閭去世,夫差繼位為吳王之後,在對待戰事上更是樂此不疲,雖然吳國在越國、楚國的雙重打擊下,國勢日益衰弱,可夫差此人是個十分勵志的主兒,為了為父報仇,洗刷吳國恥辱,日夜讓人詢問責罵自己,以保持對越的怒氣值不減。公元前494年,已經修整了數年的吳國發動了對越國的全面作戰,把越國打得全軍覆沒,越王勾踐、大夫范蠡投降,被迫入做人質,而越國也正式成了吳國屬國。

    對越戰事的勝利,看似是吳國的再次崛起,但其實這已經是其滅亡前的徵兆了

    由於吳國和春秋諸國的兵制,都是實行的募兵制,百姓們忙時為農,戰時為兵,如此才能不誤農時,維持軍隊和國家支出的後勤保障,可是萬事萬物有利則有弊,募兵制的最大弱點就是無法組建成一支精銳大軍,基本上除了國王的常備軍之外,其他的軍隊都是用來搬運和充數的,而吳國最精銳的軍隊,莫過於孫武為其訓練的常備軍了。

    也就是因為有孫武在,所以本來不善陸地戰的吳軍才能“西破疆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而當時除了孫武外,吳王闔閭也十分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伍子胥和伯嚭都是來自於敵國楚國,孫武來自於齊國,可以說幫助吳國稱霸的人才,就沒有一個是吳國本地人。而對於這些來自於異國的人員,闔閭沒有下逐客令,反而是給與他們極大的信任,孫武管軍事、伍子胥管政務、伯嚭管財政。

    這在吳國所處的位置是十分難得的,因為他們都是外人,誰也不敢保證他們到底是來幫助吳國還是分裂吳國的,可闔閭就敢,將國家大權全部交於三人處理,這除了闔閭本人的雄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外,還正面證實了吳國地處偏僻,資訊閉塞,本地人才匱乏的事實。所以對吳國來說,如何引入外來人才來治理國家,才是正確的做法,可到了吳王夫差時期,卻一改其父的方針,開始關閉國門,拒絕外來人口的進入了。

    不止如此,就連身邊的興國大臣孫武,也在夫差繼位後三年就離去隱居了,孫武的離去意味著:吳國的軍隊指揮官不在了,而沒了孫武的吳軍就如斷了思想的機械人,戰鬥能力無法再得到提高。更嚴重的是,孫武所訓練的精銳吳軍,在經過伐楚、抗秦、攻宋、對齊、敗越之後,並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還接連在與秦、越的交戰中失利,消耗了不少精銳將士。

    事實上,夫差能夠在繼位的第二年大敗越軍於夫椒,讓越國臣服,這並不是因為夫差本事有多高,而是此時的吳國精銳還保留著大部分的數量,以及孫武還留在吳國的原因。可惜的是,孫武離開了吳國,而他雖然留下了一整套《孫子兵法》的理論,作為吳國的軍事教案,可是吳華人才匱乏,根本沒人能懂得其中精要,夫差如此,伍子胥也是如此。

    夫差降服了世仇越國後,又把目光放到了爭霸的環境中,當時的局勢是:楚國在吳國的打擊下威風盡失,楚惠王甚至還遷都到了鄀縣,而晉國內亂不斷,瓜分之勢已不可擋,秦國地處西戎,和吳國距離甚遠,又被晉國遏制,春秋霸主中只剩下一個齊國成為了吳國的首要目標:

    公元前489年,夫差趁著齊國國君去世,國內局勢大亂之時,率軍越過長江攻打齊國,在艾陵大破齊國十萬大軍,在繒池逼降魯國,之後夫差在伍子胥的勸諫下回國,但忍一步越想越虧,夫差回國後不久就找了個“通齊”的藉口殺掉了伍子胥。

    伍子胥一死,吳國大權全部落入太宰伯嚭手中,伯嚭理財是一個能手,可對於政務和軍事可就一竅不通了,吳國就在這樣對外極速擴張,內政卻跟不上發展的死迴圈環境之下,快速衰敗了。所以在夫差第二次進攻齊國之時,面對齊悼公被害,齊國內憂外患之時,以海軍進攻齊國沿海地區,結果居然是戰敗而歸,而這場足以讓夫差察覺到吳國憂患的戰事,卻偏偏沒有引起夫差的重視,一年後,夫差舉行黃池之盟,依舊想著挑戰齊、楚的霸主之位,可這已經是吳國最後的瘋狂了。

    總結:夫差和他父親闔閭都一樣犯了政治上的失誤,沒有采取連橫合縱的手段來分化、拉攏各國,而是處處樹敵,敗楚滅越,把南方諸國都得罪了,攻魯擊齊,把北方本來可以作為幫手的諸侯也趕去了對立面

    闔閭在位時,尚且可以重用人才為國效力,才讓吳國能在夾縫中崛起,可夫差在位卻是一意孤行,完全聽不進意見,逼走了軍事天才孫武,害死了治國高手伍子胥。

    而在對越問題上夫差也是愚蠢至極,居然把勾踐給放了回國,讓他得以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中迅速發展國力,最後趁著夫差北上黃池之時,以五千越甲攻入姑蘇,差點就滅亡了吳國,夫差和闔閭都遭受了一樣後院起火的情況,不同的是闔閭情有可原,而夫差就完全是咎由自取了。

  • 4 # 尼古拉斯憶心

    臥薪嚐膽,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對於這一成語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有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勾踐得以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踐之所以要臥薪嚐膽,是因為之前的吳國實在太強大了,一度讓越王勾踐成為了階下囚。對於春秋末期崛起的吳國,不僅擊敗了齊國這樣的強國,還曾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從而稱霸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一 首先,吳國的疆域,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吳國的都城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在春秋末期,楚國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不過,如此強大的吳國,卻在春秋末期被越國消滅,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吳國曾經有機會消滅越國,結果吳王夫差沒有斬草除根,這給吳國留下了心腹大患。公元前494年(夫差二年),吳王出動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敗越軍,終於報了姑蘇失敗之仇。此戰,越王勾踐只得帶五千甲兵躲進會稽山。

    在此背景下,伍子胥等人就勸諫吳王夫差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越王勾踐。 二 但是,吳王夫差卻是婦人之仁,接受了越王勾踐的求和請求,於是從吳國撤軍。並且,面對越王勾踐的假意臣服,吳王夫差逐漸忽略了越國這一背後的心腹大患。在地理位置上,越國正好處在吳國的南邊,如果沒有徹底解決越國,吳國在和北邊的齊國、晉國爭霸時,完全有被越國偷襲的風險。因此,在筆者看來,吳王夫差放棄了徹底消滅越國機會,成為其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吳王夫差將重心放在和中原大國爭霸,導致後方空虛,還造成士兵疲憊,也是吳國被越國消滅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489年(夫差七年),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死後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幼小無勢,於是興兵北伐齊國。

    伍子胥勸諫道:現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時刻準備報復吳國,所以吳國不應該興兵討伐齊國,這樣會給越國以可乘之機。不過,吳王夫差不聽,北伐齊國,在艾陵之戰大破齊兵。公元前487年(夫差九年),吳國還順勢討伐了魯國。 三 在此之後,伍子胥屢次勸諫,逐漸激怒了吳王夫差,於是給子胥屬鏤之劍令其自殺。對此,筆者看來,伍子胥的自殺,無疑是吳國的一大損失,這讓吳國的有識之士感到良心,導致吳國上下離心。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吳王北上與諸侯盟會於黃池,想稱霸中原。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晉國大夫趙鞅發怒,要攻吳王,這才讓晉定公當了盟主。

    吳王盟會已畢,與晉定公分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吳王夫差北上和晉國等大國會盟的時候,越王勾踐偷襲了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吳人向夫差報告失敗的訊息,吳王害怕有人洩露訊息,讓會盟的諸侯聽到這個訊息,於是怒斬七人於帳前。由此,對於焦慮不安的吳王夫差,匆忙趕回吳國後,又被越國擊敗。

    公元前478年(夫差十八年),越國更加強大。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 四 最後,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由此,和吳王夫差的婦人之仁不同,越王勾踐並沒有給吳王夫差多少喘息之機。一年後,越國大軍成功包圍吳國都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

    對此,吳王夫差表示:“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在吳王夫差自盡後,越王勾踐成功消滅了吳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吳王夫差連續多年興師動眾,和齊國、魯國、楚國、晉國等大國交鋒,導致吳國將士十分疲憊,再加上吳王夫差除掉伍子胥等忠良之士,更讓吳國在關鍵時刻沒有人力挽狂瀾了。 於是,在內憂外患之下,吳國最終被越國消滅。勾踐滅吳之後,躊躇滿志,仿效夫差,經過吳國開鑿的邗溝,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霸主)。越這時的領土已過淮水以北,與魯國接壤,東面由今寧波出海,南自今紹興諸暨以至溫州,西面則達今江西鄱陽湖。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越王勾踐得以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而當時的越國,更是成為不輸晉國、齊國、秦國、楚國的大國了。不過,比較可惜的是,越國在戰國中期被旁邊的楚國消滅,所以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怎麼消除眼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