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崎峻戰史

    大縱深作戰理論是20世紀初蘇聯軍事家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作戰理論,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檢驗和修正後,成為蘇聯陸軍的核心作戰理念。大縱深作戰理論的核心是突破和追擊,同時兼顧反突擊。

    大縱深理理論要求集團軍司令員在選擇主要突擊方向時應考慮一系列因素,敵方戰役企圖、敵軍集團防禦性質和集團程式設計、地形條件、己方軍隊狀況和能力等。在選擇方面軍和集團軍的主要突擊方向時,總是力求把實施主要突擊的地點選在敵人防禦的薄弱處,或能保障最有效地使用各兵種。首先是坦克兵的地形上。此外,方面軍有時也從當時的戰役情況出發(如變更部署複雜困難、地形對我有利,擁有便於進攻的基地等),選擇敵人防禦最強的地段實施突擊。有時為了達成突然性,也可選擇在地形複雜的地段實施主要突擊,但必須做好工程保障準備。

    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是保障突破和發展進攻的一項最重要的原則。一般在僅佔方面軍地帶總寬度7-12%的突破地段上,就集中了50-80%的步兵,近70%的炮兵。80-100%的坦克和 航空兵,密度可以達到每公里正面200-250甚至250門以上的火炮和迫擊炮,70-85輛甚至更多的坦克和 自行火炮。

    步兵軍第一梯隊師突破敵人的第一(主要)防禦地帶後,集團軍快速叢集(坦克軍)即可進入戰鬥,協同軍第二梯隊從行進間突破敵人的第二防禦地帶,從而完成對敵人整個戰術地幅的突破,此時方面軍快速叢集(坦克集團軍或騎兵機械化叢集)即可進入所謂的“純突破口”,向寬廣的戰役縱深突進,將戰術突破迅速轉化為戰役突破。但在實戰中,為了加快對敵人防禦戰術地幅的突破,坦克集團軍第一梯隊坦克軍的先遣旅往往直接參與對敵人第二防禦地帶的突破。

    大縱深作戰理論中強調的追擊是為達到殲敵目的而向退卻之敵實施的進攻,以插入退卻之敵的後側並實施合圍,分割並殲滅或俘虜敵軍集團,一旦發現敵人準備退卻時,就應該立即轉入追擊,力求阻止敵軍有組織的退卻,在敵到達新的防禦地區並與從縱深開來的預備隊會合之前予以圍殲。進行追擊的隊型一般是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先遣支隊成臨戰隊型,而主力則收攏成行軍隊型在後跟進,隨時準備展開成戰鬥隊型投入交戰。

    從上述理論論述看,其突破是一個多層次的漸進過程,並非由某單一兵種來完成,而是多兵種協同作戰,將戰術突破發展成戰役突破,並由突破轉入追擊,達到擊潰併合圍敵人的目的。

  • 2 # 吸血殭屍lx

    蘇軍在二戰後期在英美大量援助下已有能力大縱深突破以裝甲部隊為主機械化步兵緊跟,當然不可避免的遭到德軍頑強低抗和重創。

  • 3 # 將軍佩劍

    透過庫爾斯克大會戰得出的結論來看,應該是裝甲部隊前突,機械化步兵緊跟協同。如果單靠哪一個都不行。就得靠步坦,步炮協同才能達到既衝破對方防禦又大量殺傷對方兵員。同時保護己方坦克不受對方反坦克步兵的打擊。兩者缺一不可。

  • 4 # SinaMoon

    是裝甲部隊。大縱深採用全縱深壓制下多梯隊突破,快速集結裝甲部隊,在敵方防禦薄弱的位置快速突破,先頭部隊向前瓦解敵人預備隊,後續部隊從突破口增援和擴張戰果。總而言之,是希望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綜合應用空軍、步兵、炮兵力量,複合打擊對手。

    reddit相關資料

    大縱深戰略示意圖

  • 5 # 戰略論

    蘇軍負責突破防線的並不是那些擁有大量坦克的坦克軍和機械化步兵軍,而是步兵師配以一些獨立的坦克單位,只有在開啟缺口後蘇軍才會大規模的投入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進行深入的擴張。

    宗旨就是在前期的進攻中儘可能的節省自己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的使用,保持這些重兵集團的戰鬥力,以求在之後的擴張中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實踐證明,在越短的時間內突進的越深入,取得的戰果將成倍的增加。例如在1944年蘇軍的大反攻中,在每一次的突破德軍防線後一週內俘虜的德軍人數很少(幾萬人),隨著蘇軍的繼續深入,俘虜德軍人數急劇上升(數十萬人),使得德軍最終無法在後方重建防線。

    並且隨著單兵反坦克能力的增強和對坦克威脅的手段增多,裝甲部隊比以往更需要機械化步兵、炮兵、防空兵的伴隨作戰,所以機械化部隊也要大規模的集中使用,同裝甲部隊組成重拳出擊。

    況且一般的防線都擁有各種複雜的障礙和地雷等限制坦克和裝甲車的突擊,所以在戰役初期即投入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並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的優勢,效果並不會比步兵部隊高多少。一旦這些突擊集團軍遭到慘重損失,即使突破敵軍防線也無力做深入的擴張,不能取得決定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還和她的初戀聯絡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