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寶島001
-
2 # 董永根
不知疲倦刷朋友圈是什麼心理,我認為是一種上癮心理。原來最引人關注的是QQ,近年來隨著社會網路移動和聯通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的好處很多,原因如下。一,引人關注的是搶微信紅包。(l分一200元),意思是最少投注|分錢(大吉大利,恭喜發財)就可以搶(單個人),最多2oo元不超過限制一次。紅包不管多與少,只要圖個吉利,大家開心就好,可以舒散心情疲勞,減緩緊張壓力。錢多錢少都可參與。二,玩微信只要有流量就可以。38元就可入戶申請微信,每月送流量3oO,免費電話50分鐘。一般的客戶每月充5O元話費就可以了。如果不玩微信,打電話2角9分每分鐘,一個月算下來5o元話費不充足。玩微信,只要有流量聊天不要話費錢。三,微信朋友圈內容豐富,應有盡有,花樣百出。特別是出門旅遊景點的照片方便快捷,比發簡訊彩信更快。有了微信就可以不用QQ,原理一樣。四,微信可以學打字,還可以影片聊天,微信動畫表情,按住語音說話等。所以目前微信朋友圈在我們中國廣泛流傳,越來越多男女老少關注。給國家網際網路增加了巨大的效益。儘管上班再累再疲倦,下班之後都要抽時間(路上,車上,床上)玩微信朋友圈。
-
3 # 水水八歷史
妃醬笑一個
還討厭那種積讚的,積贊領那些小贈品的,超級煩
憨包
最受不了有的人明明自己是個渣還每天在圈裡嘲笑世界不懂他,影響食慾。
A0瑞雅_Mr.韓
咕嘟咕嘟冒個泡o○
小飛俠
醬紫醬紫
就是從來不說話,一開口就問你討紅包的那種
燕歸來
๓胭脂°
一盆友做了微商,賣那什麼婦科用藥。每天盆友圈各種刷圖片,各種不忍直視。講真,還不如賣個包包手錶什麼的
熊熊熊熊
最討厭那種“不發不是好朋友”“不發全家倒黴”。。。我倒你妹的黴!
梅東
雞湯養生秀恩愛,算你有錢死得快
恩就醬紫吧
各種曬可憐。例如掛水照,加班照,擺明了給你的領導主管看的吧?那乾脆遮蔽我們人民群眾好了~
-
4 # 水水八歷史
妃醬笑一個
還討厭那種積讚的,積贊領那些小贈品的,超級煩
憨包
最受不了有的人明明自己是個渣還每天在圈裡嘲笑世界不懂他,影響食慾。
A0瑞雅_Mr.韓
咕嘟咕嘟冒個泡o○
小飛俠
醬紫醬紫
就是從來不說話,一開口就問你討紅包的那種
燕歸來
๓胭脂°
一盆友做了微商,賣那什麼婦科用藥。每天盆友圈各種刷圖片,各種不忍直視。講真,還不如賣個包包手錶什麼的
熊熊熊熊
最討厭那種“不發不是好朋友”“不發全家倒黴”。。。我倒你妹的黴!
梅東
雞湯養生秀恩愛,算你有錢死得快
恩就醬紫吧
各種曬可憐。例如掛水照,加班照,擺明了給你的領導主管看的吧?那乾脆遮蔽我們人民群眾好了~
-
5 # 北斗七星2017
不停地在微信裡刷朋友圈,甚至有些人二十四小時睡在朋友圈,其實是一種精神疾病,心中感覺特別空虛和無聊罷了,有時不停地發發紅包,一次發一毛錢十個,即浪費大家寶貴時間和流量,又顯得格外小氣和吐血。發發表情圖片亂七八糟,沒有一點針對性和象徵性。複製連結截圖他人文章,而自己又不懂其真正涵義。發發各種生活,旅遊照片,影片來秀幸福感。做微商曬各位產品,一曬就是一大片,佔領朋友圈空間,他根本不知道人們對它所賣產品大都不喜歡,對其不感一點興趣,甚至會把它拉入黑名單。曬豪華車,曬所買新樓房,曬高階奢侈品,其實人們對它一點不感冒,因為它不知道人們大多數人都消費不起,就是有個別消費得起的人又各自喜愛的品牌式樣又不同。總之希望經常愛刷刷朋友圈的朋友們請多給別人留點空間,給自己留點時間努力工作,很好地利用微信朋友圈為大眾服務,為建立文明使用微信而倍加努力!
-
6 # 食人雅會
無聊、心裡空虛、微商、營銷、文案
無聊
心裡空虛
心裡空虛的人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是覺得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和人生理念不被人接受;有人覺得自己在朋友圈裡沒有存在感。對於第一種人來說,在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自己認同的理念或資訊,基於自己認同,且想讓朋友圈的朋友也知道這樣的資訊的想法,會把自己認同的資訊經常發在朋友圈。對於第二種人來說,刷朋友圈保持一定的曝光度,獲得朋友的點閱和點贊以及評論,是滿足其空虛寂寞冷的有效方式
微商、營銷、文案
這三類人其實是屬於同一種人,也就是工作狂魔人。微商就不說了,透過網際網路買賣商品,賺取報仇,每天更新產品是微商必須要做的工作。營銷和文案,是文案策劃類的工作,從事這一類的人為了工作業績,也就是文章或策劃案的傳播度,會經常的在自己朋友圈推送一些自己寫的文章或策劃案。
-
7 # 嗝屁鏟屎官
目前微信註冊使用者已經超過9億,其中,25%的微信使用者每天開啟微信超過30次,55.2%的微信使用者每天開啟微信超過10次;接近一半活躍使用者擁有超過100位微信好友。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情況:拿起手機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一直不捨得放下。
“碎片化時間”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之後興起,朋友圈則成為填滿這些“碎片化時間”的利器。點贊、分享、評論,朋友圈成為一個人在社交網路上的影子,不知疲倦地在方寸之地的手機螢幕上不斷地上滑下滑,一滑就停不下來。很多人一邊反思朋友圈的內容太淺薄,佔據了太多的時間,一邊又樂此不疲地深陷其中,為什麼?表面上看,是因為“無聊”。但有時候明明很忙,卻也還要刷個朋友圈“壓壓驚”,刷朋友圈究竟在刷什麼?
1.對資訊和知情權的渴求
當一種現象成為一個群體中的「文化共識」,或者一種資源成為一個群體的必需品,群體裡的所有成員就都會被驅使著向它靠攏。那些無法佔有這種資源的個體,就會被群體所孤立。
而在我們那進化了數百萬年的大腦看來,被孤立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群體地位的降低,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意味著很可能被淘汰。
無論旁人有意或者無意,無論當事人自己怎麼想,「與群體不一樣」,很多時候就意味著「失敗者」。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什麼資源是最普適、最常見,又最不可或缺的呢?資訊。
我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們可能很難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聞、不懂得任何新興詞彙、不瞭解任何熱議話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他也很可能到處都被排斥。
所以有個段子,說過去要弄死一個人很困難,斷食斷水都未必能很快成功。現在則簡單多了,你不讓他上網就行了。
當我們一段時間沒有獲得新的資訊——可能一兩天,可能幾個小時,甚至可能幾分鐘,因人而異,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焦躁感中。這種焦躁與「無聊」「空虛」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它跟我們所處的狀態沒有太大關係,僅僅是因為大腦長時間得不到「新鮮的刺激」而已。
我們早已習慣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習慣了不停地在身邊的環境尋找新鮮事物來刺激大腦,讓它長時間保持活躍。所以,一旦缺乏這種刺激,大腦就會變得疲倦。
這幾乎可以稱為「資訊成癮症」。
所以,我們長時間地刷媒體、社交網路,長時間地獲取資訊,未必是因為這些資訊對我們真的有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這個過程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新鮮刺激」,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認為「並沒有受到拋棄」,僅此而已。
2.讓你看起來很“合群”
人永遠是群體的動物。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抱團。
簡而言之,人需要參與到群體當中,才能真正感到穩定。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作出任何行為和決策,背後都有著群體作為靠山。你永遠不需要一個人去面對所有壓力和負擔。所以,我們總是傾向於「拉近自己與群體的距離」,來讓自己融入一個群體之中。
為什麼很多人在家裡工作、做事、玩手機的時候,喜歡開啟電視,即使什麼都聽不清楚,也要讓它開著?就是因為,透過電視發出的聲響,透過這種儀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讓自己確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種方式產生著聯絡」。這就是一種「拉近距離」的方式。
儘管沒有任何資訊和新鮮刺激流入,但光是聽到外部世界的聲音,以及「與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與整個外部世界的距離。
同樣,刷社交媒體,就是通過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狀態,讓自己感到「我跟其他人還有著聯絡」。透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窺見別人的經歷、言論、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窺見:最近發生了什麼?大家都在關注什麼?都在討論什麼?即使我們不參與,只是瞭解這些東西,就是拉近我們與整個世界距離的方式。
3.反饋與獎賞
反饋是什麼?很簡單。
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一個「獎賞迴路」:當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行為的結果,並且這種結果是有益的,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認為這種行為對我們是「正面」的,會繼續鼓勵我們重複這一行為。
而如果我們的行為無法產生「即時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就會要求我們停下或者放棄。很簡單,大腦會認為這種行為是無效的,是在浪費精力。而在遠古時期,浪費精力就意味著競爭劣勢,也就意味著失敗和死亡。
所以,為什麼我們很容易沉迷遊戲,卻總是很難學習?因為遊戲中到處都存在著大量的「即時反饋」:打怪會有聲光反應;殺死一個怪會有經驗值;運氣好還會爆出裝備……這些無處不在的正反饋,鼓勵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
而學習基本都無法產生任何「反饋」。你一天背了一百個單詞,跟背十個單詞,跟一個都沒背,不會有任何差別。你的頭頂不會伴著悅耳的音樂突然冒出一個「Level UP」,也不會從天上降下彩帶和絲帶來為你慶祝。
所以,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會「不知疲倦」地刷社交網路。因為只需要輕點重新整理,或者手指下拉,就能夠看到新的訊息。這對於我們的「獎賞迴路」來講,簡直是再豐厚不過的「正反饋」:付出的成本極低,但得到的回報很高。
對這一點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本書,叫做《遊戲改變世界》,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100000+的文章是怎樣產生的?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古斯塔夫·勒龐
1.常識窮人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在莫提默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早就告訴你,被媒體精美包裝的資訊,讓你根本用不著自己作出結論,疏於思考的你最終將淪為思想窮人。
這種理性和智商的缺席,很大機率上知識結構有缺陷造成的,比如說著名的反轉基因公案。
2.被情緒感染
尤其在社交網路中,每個人都試圖創造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這是一個展示個人觀點、審美的地方,尤其在熱點出現的時候,表態比邏輯要提前到達。
3.無意識的偏見
大部分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的文章,都是針對某個群體痛點的文章,但是找得到痛點並不代表就能夠給出好的解決辦法。比如前兩天刷了創業者朋友圈的《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指出了創業者的種種難處,卻並沒有真正地理清楚邏輯關係,有些人看著會很爽,但對於解決公司存在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卵用——如果連導致問題的原因都是有偏見的,怎麼可能會找到正確的解放辦法呢?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讓·鮑德里亞說:“我們的後現代似乎非常可能變成一個精神空虛和文化膚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社會實踐被無盡地重複和拙劣地模仿,世界被分裂,個體遭異化,個人沒有任何自我感或歷史感,彷彿是成千上萬個電影片道。”
被知情權喂大的我們,會順理成章成為知道分子。達人。大忙人。訊息靈通人士。手機優質客戶。資訊焦慮症患者。人肉搜尋引擎。完美主義者。偽專家。騙子(他其實對諸多事情一知半解)。老師(好為人師)。口腔型人格擁有者(休想讓他知而不言言無不盡)。貪食蛇。忠實讀者。非鐵桿Fans。失眠的人。消費主力。擰巴人。
這一點又要表揚一下我們剛剛開了公眾賬號的人民網紅鳳姐。
她寫的內容基本都是內心真實寫照,行文邏輯基本一致,很少因評論和轉發他人的微博,導致其微博內容出現跳躍性割裂。羅玉鳳的“勵志”故事,在於她能做到目無旁人,捨我其誰。但對他人來說很難做到,我們不斷傳播和分享各種朋友圈內容,急迫需要認識他人和得到認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會遺忘。
這種焦慮心態其實也是時代病,一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尼采敏銳預料到現代人所患的病叫“虛無主義”,他認為虛無主義時代至少持續200年,人類將進入了“大平庸時期”,在文化生活上,由於內在的貧困,缺乏創造力,現代人是永遠的飢餓者
-
8 # 納蘭行者
當我們一段時間沒有獲得新的資訊可能一兩天,幾個小時,甚至可能幾分鐘,因人而異,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焦躁感中這種焦躁與無聊空虛很相似,我們早已習慣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習慣了不停地在身邊的環境尋找新鮮事物來刺激大腦,讓它長時間保持活躍所以,一旦缺乏這種刺激,大腦就會變得疲倦.
它跟我們所處的狀態沒有太大關係,僅僅是因為大腦長時間得不到新鮮的刺激罷了,所以,我們長時間地刷媒體社交網路,未必是因為這些資訊對我們真的有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這個過程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新鮮刺激,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認為沒有受到拋棄.
還有兩種情況:
2,好吧,微商......大部分都被我遮蔽了。。。
-
9 # ChemWhat人文
讓我們先從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現象說起。我們都知道“龍”這種動物並不存在,但它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呢?它由蛇的身體、鹿的角、鷹的爪子、魚的鱗等組成。正因為人們對組成它的各個部分都帶有一種崇拜、欣賞或者恐懼的心理,於是便希望組合之後的物體能擁有某種完美的特質,滿足我們對於圖騰的精神需要。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所獨有,西方也有飛馬、獨角獸等組合物,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也屬於這類心理機制的產物。
在這個現象中,我們會發現人兩個特別有趣的傾向:
一是,人喜歡組合並不存在的事物;
二是,人喜歡傳播這樣的組合事物。
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的第一個傾向也沒有大的改變,這個稍後我們詳談,而第二個傾向的傳播途徑卻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甚至具有著某種以假亂真的能力。想想看,如果各種媒體每天都在你耳邊宣揚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你會怎麼想?我可是確實看到過有自媒體寫這樣的文章,說龍並不是虛構的。
也許你會問,這和今天咱們要討論的韓劇和朋友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相信聰明的微思考讀者已經發現了,韓劇和朋友圈訊息不也是某種組合嗎?只是組合的目的、主導方、手段、影響不大一樣而已。並且這兩種組合藉助現代全方位、全覆蓋的傳播方式甚至讓人真假難辨。接下來,我們就從組合方法和傳播手段兩個角度來分別談談韓劇和朋友圈。
韓劇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為精神匱乏的現代人尋找新的圖騰,只不過這種圖騰不是什麼動物或者抽象事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想想劇中的完美男女主角就明白了,我們身邊當然有具有帥的或美的、富有的、才華橫溢的、愛自己的、隨時陪伴的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特徵的男人或女人,但全符合的卻一個都沒有。而韓劇中虛構的“組合完人”不僅能傳播,甚至還能走出銀幕,加以包裝走到你面前。你說我們見到能不尖叫嗎?!
這裡我必須說,偶爾滿足我們的完美主義心理和幻想並不是壞事,但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太當回事,而是應該像對待龍的態度一樣。不然麼......?我們最後總結好了。不過,現代的媒體和商業卻透過反覆覆蓋,想方設法讓你把它當真,以便達到盈利的目的。
接下來咱們說說微信朋友圈。朋友圈是什麼呢?也許發明者沒這種期待,但現在卻變成了展現人生低頻、美好活動的競技場。美食、美景、美人、美事、美麗心靈充斥滿滿,讓我們誤認為那就是其他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殊不知那隻不過是每個人佔極小比例精彩瞬間的組合而已。這就好像我們在童話裡只看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沒有後面的柴米油鹽,因為那些故事不值得一寫嘛!但要記得,那才是主要的和佔絕大部分的。
就像前面談到的,偶爾和淺層地擁抱幻想和完美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但如果長久暴露於這種虛構和低頻組合的狂轟濫炸之下會有什麼反應呢?很可能會信以為真,然後就會產生如下的心理變化:
自我懷疑
把朋友圈太當真肯定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生活方式,就好像沉溺於韓劇的俊男美女會對自己的長相感到失望一樣。常用美圖秀秀的人甚至會厭惡自己的真實長相。微思考之所以堅持撰寫思考類短文並建議大家讀那些寫的好的人物傳記,其目的就是讓大家看清人從內到外的各種矛盾和不同維度,從而使讀者能客觀地地進行自我評估而不是妄自菲薄,當然也別妄自尊大。
對生活的認知偏頗
在另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微思考《細思恐極的大道至簡》中,我們曾說過孫子的一個觀點,叫,“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什麼意思呢?“善於打仗的人取勝時,沒人說他聰明,也沒人說他勇敢。”原因是他們的取勝主要靠的是訓練、行軍、宿營和後勤等行動。這些行動雖然佔到各種戰爭絕大多數的比例,但卻因為缺乏吸引力而很少被關注和記載。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流傳下來的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鬥故事其實只佔微不足道的比例,不過因為它們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所以便被後人所熟知了。
韓劇、朋友圈、媒體傳播的同樣是類似於戰鬥故事這樣的低頻資訊和虛構資訊,把經過各種剪輯組合的海市蜃樓呈現給我們,讓我們誤認為那些才是真實的世界和生活。比如,奢侈品的使用範圍其實很窄,頻率也很低,但廣告商卻試圖給大眾造成這樣的印象:奢飾品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提到以色列,你會有什麼印象?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別猜了,還是親眼去看看吧!中東包括以色列確實戰火頻發,但遠沒那麼嚴重。我們之所以認為很嚴重是因為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只報道衝突類資訊。而真正戰火紛飛的一些非洲國家根本不報道這檔子事,因為習以為常嘛、根本算不上新聞。所以說,無論明星大款還是社會名流,其光鮮亮麗地亮相於世界各地的時候只是工作狀態,平時也不過柴米油鹽的普通人而已。韓劇和朋友圈讓我們看到的不過都是些虛構的人物和低頻次的活動。看看無害,千萬別當回事、也別當真,否則就會帶來下一點要陳述的心理扭曲。
對環境的焦慮和苛求
如果我們把虛構的、理想的、提純過的人物和生活當真會怎樣呢?當然就是拿來和自己周圍的人、平時的生活做比較,然後就會感到無比焦慮,接下來就是借假修真地苛求周圍的人,順便再把自己低頻的活動拿出來給別人施加壓力。“為什麼別人那麼帥、那麼美、生活那麼好,我周圍的人和事都如此慘淡呢?”受毒害最深的就是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居然拿韓劇中的男女主角作為擇偶標準、拿朋友圈的低頻活動作為生活參照。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隻能嫁給虛構人物、過著想象中的生活。
我們存在於一個被過分媒體化的社會中,經常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被加工過的,因為二者混在一起,同樣地影響人的心靈。甚至後者因為有人刻意為之、有利可圖而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希望,讀過這篇微思考的讀者能夠看清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控制投入媒體化生活的時間和精力,秉持正確的態度對待韓劇、朋友圈等媒體現象,安然地度過主要“平凡”但少數精彩的人生之路。
-
10 # ChemWhat人文
讓我們先從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現象說起。我們都知道“龍”這種動物並不存在,但它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呢?它由蛇的身體、鹿的角、鷹的爪子、魚的鱗等組成。正因為人們對組成它的各個部分都帶有一種崇拜、欣賞或者恐懼的心理,於是便希望組合之後的物體能擁有某種完美的特質,滿足我們對於圖騰的精神需要。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所獨有,西方也有飛馬、獨角獸等組合物,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也屬於這類心理機制的產物。
在這個現象中,我們會發現人兩個特別有趣的傾向:
一是,人喜歡組合並不存在的事物;
二是,人喜歡傳播這樣的組合事物。
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的第一個傾向也沒有大的改變,這個稍後我們詳談,而第二個傾向的傳播途徑卻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甚至具有著某種以假亂真的能力。想想看,如果各種媒體每天都在你耳邊宣揚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你會怎麼想?我可是確實看到過有自媒體寫這樣的文章,說龍並不是虛構的。
也許你會問,這和今天咱們要討論的韓劇和朋友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相信聰明的微思考讀者已經發現了,韓劇和朋友圈訊息不也是某種組合嗎?只是組合的目的、主導方、手段、影響不大一樣而已。並且這兩種組合藉助現代全方位、全覆蓋的傳播方式甚至讓人真假難辨。接下來,我們就從組合方法和傳播手段兩個角度來分別談談韓劇和朋友圈。
韓劇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為精神匱乏的現代人尋找新的圖騰,只不過這種圖騰不是什麼動物或者抽象事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想想劇中的完美男女主角就明白了,我們身邊當然有具有帥的或美的、富有的、才華橫溢的、愛自己的、隨時陪伴的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特徵的男人或女人,但全符合的卻一個都沒有。而韓劇中虛構的“組合完人”不僅能傳播,甚至還能走出銀幕,加以包裝走到你面前。你說我們見到能不尖叫嗎?!
這裡我必須說,偶爾滿足我們的完美主義心理和幻想並不是壞事,但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太當回事,而是應該像對待龍的態度一樣。不然麼......?我們最後總結好了。不過,現代的媒體和商業卻透過反覆覆蓋,想方設法讓你把它當真,以便達到盈利的目的。
接下來咱們說說微信朋友圈。朋友圈是什麼呢?也許發明者沒這種期待,但現在卻變成了展現人生低頻、美好活動的競技場。美食、美景、美人、美事、美麗心靈充斥滿滿,讓我們誤認為那就是其他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殊不知那隻不過是每個人佔極小比例精彩瞬間的組合而已。這就好像我們在童話裡只看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沒有後面的柴米油鹽,因為那些故事不值得一寫嘛!但要記得,那才是主要的和佔絕大部分的。
就像前面談到的,偶爾和淺層地擁抱幻想和完美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但如果長久暴露於這種虛構和低頻組合的狂轟濫炸之下會有什麼反應呢?很可能會信以為真,然後就會產生如下的心理變化:
自我懷疑
把朋友圈太當真肯定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生活方式,就好像沉溺於韓劇的俊男美女會對自己的長相感到失望一樣。常用美圖秀秀的人甚至會厭惡自己的真實長相。微思考之所以堅持撰寫思考類短文並建議大家讀那些寫的好的人物傳記,其目的就是讓大家看清人從內到外的各種矛盾和不同維度,從而使讀者能客觀地地進行自我評估而不是妄自菲薄,當然也別妄自尊大。
對生活的認知偏頗
在另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微思考《細思恐極的大道至簡》中,我們曾說過孫子的一個觀點,叫,“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什麼意思呢?“善於打仗的人取勝時,沒人說他聰明,也沒人說他勇敢。”原因是他們的取勝主要靠的是訓練、行軍、宿營和後勤等行動。這些行動雖然佔到各種戰爭絕大多數的比例,但卻因為缺乏吸引力而很少被關注和記載。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流傳下來的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鬥故事其實只佔微不足道的比例,不過因為它們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所以便被後人所熟知了。
韓劇、朋友圈、媒體傳播的同樣是類似於戰鬥故事這樣的低頻資訊和虛構資訊,把經過各種剪輯組合的海市蜃樓呈現給我們,讓我們誤認為那些才是真實的世界和生活。比如,奢侈品的使用範圍其實很窄,頻率也很低,但廣告商卻試圖給大眾造成這樣的印象:奢飾品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提到以色列,你會有什麼印象?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別猜了,還是親眼去看看吧!中東包括以色列確實戰火頻發,但遠沒那麼嚴重。我們之所以認為很嚴重是因為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只報道衝突類資訊。而真正戰火紛飛的一些非洲國家根本不報道這檔子事,因為習以為常嘛、根本算不上新聞。所以說,無論明星大款還是社會名流,其光鮮亮麗地亮相於世界各地的時候只是工作狀態,平時也不過柴米油鹽的普通人而已。韓劇和朋友圈讓我們看到的不過都是些虛構的人物和低頻次的活動。看看無害,千萬別當回事、也別當真,否則就會帶來下一點要陳述的心理扭曲。
對環境的焦慮和苛求
如果我們把虛構的、理想的、提純過的人物和生活當真會怎樣呢?當然就是拿來和自己周圍的人、平時的生活做比較,然後就會感到無比焦慮,接下來就是借假修真地苛求周圍的人,順便再把自己低頻的活動拿出來給別人施加壓力。“為什麼別人那麼帥、那麼美、生活那麼好,我周圍的人和事都如此慘淡呢?”受毒害最深的就是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居然拿韓劇中的男女主角作為擇偶標準、拿朋友圈的低頻活動作為生活參照。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隻能嫁給虛構人物、過著想象中的生活。
我們存在於一個被過分媒體化的社會中,經常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被加工過的,因為二者混在一起,同樣地影響人的心靈。甚至後者因為有人刻意為之、有利可圖而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希望,讀過這篇微思考的讀者能夠看清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控制投入媒體化生活的時間和精力,秉持正確的態度對待韓劇、朋友圈等媒體現象,安然地度過主要“平凡”但少數精彩的人生之路。
-
11 # 大貓的小寶
後面慢慢改掉是諮詢了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他說我這種情況的人很多,把朋友圈當成了供己的能量,一但離開了朋友圈就會覺得自己不存在,其實這種心理行為是因為童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造成的,他建議我多和家人聯絡,無論什麼方法,當你想刷朋友圈的時候改成和家人聯絡,推薦我用家庭雲(中國電信旗下的一個雲盤)讓家人也一起用起來,用這個軟體替代微信的功能,它裡面也可以建立群組,可以在裡面聊天,發照片影片等等,目的就是和家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增進感情,我現在已經好很多了,微信只用來聯絡朋友,朋友圈也只是偶爾看看,和爸媽感情好了以後覺得自己也變的更開朗了。
回覆列表
這種心態非常複雜,有很多種:
第一,空虛寂寞類。
這種人,時不時刷個喝咖啡呀,讀書呀,散步之類,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總是孤孤單單,不合群,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高雅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就是:你刻意表現得恰恰是你真正缺乏的,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最好解釋。
第二,急與成交類
第三,自我陶醉類
曬豪車,曬房子、曬寶貝女兒,兒子,還旅遊,曬美食曬自拍都是這類。
這些人只知道自己爽,哪裡知道別人對這些絲毫沒有興趣,這些都是你家的私事,與我們何干?
第四,巧妙暗示類
這種型別的相當狡猾,總是不停地在朋友圈曬賺到好多錢,發了好多快遞單,最近又去旅遊了,就是在暗示他的朋友圈,他最近為什麼好運氣,就是因為做了什麼?比如做了保險攢到錢了,比如做了某某面膜,隨便什麼水果之類,什麼www之類的旅遊等等,總之就是暗示你,這個他做的很賺錢,快點跟著他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