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倍思校庫網
-
2 # 留學匠劉帥
首先,我要強調美國招生流程非常嚴謹,而且最重要是他們對申請案例的稽核絕對case by case, 他們並不喜歡招那種都是所謂的Model students或者成功人士,更不喜歡那些有copy痕跡的成功人生經歷,而關注的是申請者的Diversity。所以同學們在申請時千萬不要只是突出成功,更不要試圖模仿他人成功,而請一定要展現真實的自己,談談自己的故事。
那怎麼講自己故事呢? 咱們華人最重要的品質和信仰是堅韌,勤勞,少說多做。。。 但是如果你在申請中去描述愚公移山,懸樑刺股的故事來烘托自己的這些優良品質,那可以說,你離被拒已經不遠了。老美招生官甚至可能會懷疑你的智商有問題,例如愚公為什麼移山,而為什麼不去搬家?這座山移到哪裡去了,會不會阻礙其他人的家? 又例如鐵棒磨成針的故事,為什麼非要磨,而不去買一根針?即使要磨,為什麼要拿鐵棒磨?更不用說懸樑刺股,那絕對屬於精神問題或者暴力傾向了。所以要謹慎。 另外,很多學生的推薦信中會寫到,某某同學是我執教30年來最棒的一個學生?拜託,這確定是要證明學生優秀,還是證明老師很low啊?更有甚者,很多推薦信中,開頭就是一大串排比,在運動場上見到他矯健的身肢,在教室裡看到他勤奮努力的身影,在群體大合唱中聽到了他悅耳動聽的聲音。排比已經夠噁心和不真實了,好不好,還想請問這是多少人的群體大合唱,你為什麼唯獨就聽到他或她的聲音,你們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能讓你如此關注他或她?當然這不是說中國式的思維和文化就不好,咱們炎黃子孫5000多年的傳統文化那絕對是槓槓的,例如李清照的寥寥數句,就是一幅美得不敢遐想的水彩畫,而華人信仰的儒釋道文化也博大精深,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文化瑰寶更是源遠流長。。。我這裡只想強調的是,咱們要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在美國院校申請中展現自己,用招生官起碼容易懂的方式去描述。
那什麼是正確或者是讓招生官容易懂的方式?舉個簡單例子,奧巴馬當上總統在美華人眼中最大的成就會是什麼?絕對不是他多麼多麼優秀讓他成為的美國總統,而是他當了總統之後,他給這個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解決了哪些問題。這就是美華人的思維模式。所以請在文書中,不要突出自己多麼優秀而獲得了一個學生會主席的職位或者一個很高大上的實習,而是應該講述你當了學生會主席或獲得實習後,你做了什麼,你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影響,你改變了什麼,你克服了哪些困難等等,你都是怎麼做的,而且最好多描述真誠可見的事例。
最後,簡單講講美國(藤校)招生官怎麼辨識人才的?之前一個在哈佛做過招生官的中國朋友談到,他第一次剛進辦公室的時候,包括他自己只有4個人:1白男,1白女,1黑女,1黃男。這個神秘的組合裡,我們可以看到,哈佛很注意國際化和多樣化,連一個很小的團隊都由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人組成,這在中國絕對辦不到的。這裡面的深意我就不多說了,但是我想說的是,美國高校招生與稽核制度相對還是很公平的,所以提醒大家不要用中國式的思維去考慮美國的錄取稽核,那樣肯定會跑偏。
我們都知道,美國院校招生官眼中最看重的無非也就是學術能力,思維能力和領導能力,而這幾種能力在申請中往往表現在以下8點:
學術部分:
1. 學習成績及入學考試(SAT/GRE/GMAT/GPA等)
2. 語言考試(IBT/ IELTS等)
文書部分:
3. 推薦信(RL)
4. PS & Essays
其他部分:
5. 實踐:課外活動,實習
6. 責任:公益活動,志願者
7. 面試:(主要是商科研究生,本科,高中,研究型課程)
8. 個性: 愛好,品質,性格
以上8因素都非常重要,如果缺失1個,申請美國名校,就會很危險,如果缺少2個,基本就難了。所以說高考狀元也不一定符合,被拒並不奇怪!
-
3 # 老K洞穿財經迷霧
高智商、高情商、有家世背景、年少有為、學有所長的人。整個世界到處都是圈子文化,高階人群尤其如此。所謂人以群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回覆列表
只有成績是不夠的,還要有出色的綜合能力,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曾被哈佛錄取的劉帆柯,在課業負擔之餘,堅持每天放學後去實習,這種毅力,已經幫他刷掉了60%的學生;他的成績雖然不是頂尖,但仍是優秀,這又可以刷掉20%的學生。
這是不是鼓勵學生一窩蜂去做義工、當運動會的志願者、參加“模擬聯合國”?專家指出,大學考查課外活動,實際上是考查學生的能力,“參加了活動並不說明問題,在裡面起什麼作用才最重要。”
不能光靠書本上那點東西來決定自己的未來,要體驗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過完這個暑假,18歲的劉帆柯就要成為哈佛今年的新生了。
來自遼寧瀋陽的劉帆柯,高中是在美國讀的。“剛到美國時,正是選舉季,我看到很多在街頭招搖的小旗和海報,特別好奇,就開始研究美國政治。”劉帆柯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劉帆柯爭取到了去聯邦眾議員趙美心辦公室、南加州眾議員辦公室和洛杉磯市長辦公室實習的機會。於是,每天下午2時40分放學後,他都收拾行裝前去實習,接電話、接案子,一堅持就是幾年。
“我發現,華人之所以在美國的聲音太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票率低。”劉帆柯說。於是,他和朋友推出短片《投票的力量》,“我用動作、特效、舞蹈等時尚元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鼓勵亞裔青年選民踴躍投票。”最終,這個影片的點選率超過13萬次,並被當地主流媒體關注。劉帆柯說,他決定在哈佛期間繼續研究政治學。
在深圳中學就讀的女孩黃郝,剛剛收到一封頗為暖心的錄取通知書:“我們知道了你幫助農民把菜賣到城裡的專案,歡迎來到這裡,斯坦福是美國最大的農場。”原來,黃郝在課餘時間,和同學發起一項名為“社群支援農業”的公益模式,即城裡人向農民預付菜款,農民種出蔬菜後送貨給城裡人。經過一年努力,發展了幾十個客戶。
斯坦福校園
“我覺得不能悶在房間裡,光靠書本上那點東西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黃郝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就想逼著自己去體驗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黃郝掰著指頭告訴記者,她在華南農業大學的課題組研究過蘭花培育,在芝加哥大學的夏令營研究過傳染病,在深圳博物館擔任過近兩年的義務講解員,“我還喜歡時尚,為了第二天走好T臺,前一天晚上花一整夜修改時裝。”
那麼,被哈佛、斯坦福錄取的這兩個年輕人,考試成績好嗎?在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考試中,他們一個考了2100多分,一個考了2200多分,成績尚可,但絕不是最高的。要知道,每年都有不少學生考取2400分的滿分。世界名校在找讓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藝和擁有特殊課外活動的學生。因為他們要的是將來可以影響世界的人或具有這種潛力的人
在世界名校招生錄取中,發生過數次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一個在國內高考落榜的男孩,卻被哈佛大學錄取;北京一個高考理科狀元,申請了美國11所名校,竟全部被拒。
之所以不可思議,是因為在國內的高招錄取中,分數幾乎可以決定一切。一個考取了“硬邦邦”分數的學生,會被清華、北大等名校的招生老師“圍追堵截”。可在世界名校的選才標準中,分數似乎不是“硬通貨”。以美國為例,招生會考慮個人申請信、教師推薦信、SAT成績、平時成績、申請者的綜合素質等諸多因素。
“在美國,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滿分的學生,有些也會被哈佛刷掉。”有著多年經驗的留學專家馬振翼說:“要想進入美國一流大學,光是成績好不行,分數達標的學生太多了。”
那麼,不靠分數,靠什麼呢?“排名越靠前的學校,挑選人才時,往往更看重素質。”馬振翼說,“世界名校在找讓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藝和擁有特殊課外活動的學生。因為他們要的是將來可以影響世界的人或具有這種潛力的人。”
留學專家舉例說:“比如哈佛志在培養全球的領袖人才,那麼一個學生如果既有做總統的潛質,又有做總統的熱情,就會被學校另眼相看。”
正是因為這個標準,劉帆柯和黃郝才得以進入世界名校,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自己的潛質。“拿劉帆柯來說,他在課業負擔之餘,堅持每天放學後去實習,這種毅力,已經刷掉了60%的學生。”留學專家張歆說,“他的成績雖然不是頂尖,但仍是優秀,這又可以刷掉20%的學生。此外,劉帆柯對政治的努力和熱情不是到了大學就戛然而止,而是有進一步的規劃,這打動了考官。”
劍橋大學校園
當然,更多進入名校的留學生,都未把興趣愛好當成“敲門磚”,而是“導航燈”。比如,康奈爾工程學院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專業的李澤,平時喜歡玩樂隊、搞攝影,豐富的活動讓他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業經濟專業的嶽軒,致力於會計方向,還憑著出色的表現擔任了德勤的校園大使……
從表面上看,世界名校似乎非常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於是,很多人一窩蜂去做義工、當運動會的志願者、參加“模擬聯合國”。但專家指出,大學考查課外活動,實際上是考查學生的能力,“假如你參加了3種社團,都是普通團員,就不如只參加一個,但擔任了主席,這代表你有組織和領導能力。”馬振翼解釋說,參加了活動並不說明問題,在裡面起什麼作用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