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天飛雪52066205521
-
2 # 欣寶貝兒智慧屋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情緒
情緒是自然的體驗和感受,但人並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的所有情緒的。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要處理小朋友突發的情緒。我的經驗是,絕大部分小朋友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都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他們往往翻來覆去只會說「不開心、難受、不高興」,彷彿在他們的世界裡,情緒只有兩種:一種是開心、高興,另一種是相反。這說明平時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
教孩子認識情緒有兩個方向:
1
拓寬廣度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留意身邊關於情緒的素材,有意識地豐冨孩子關於情緒的詞語,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做法可以很多,比如:教孩子認字時加入一些情緒詞彙。
在講故事時,細緻地、精確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而不是用籠統地用「開心、高興、難過」之類的詞帶過。
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換不同的詞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緒。比如:「我們一家人這麼融洽,爸爸覺得很幸福。」「你特地留了我愛吃的口味給我,媽媽覺得好貼心、好感動。」「今天路上特別堵,弄得我很煩躁。」......
2
加強深度
平時有機會可以幫助孩子加強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
遇到強度比較大,或者持續時間比較久,或者比較複雜的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深入地去探討和理解。比如孩子跟朋友鬧別扭,可能其中會摻雜看生氣、受傷、焦慮、嫉妒等等情緒。這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孩子可能只能描述事件,而家長可以用猜測的方式去幫孩子釐清裡面複雜的情緒感受。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注意這裡說的是接納情緒,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來看待。情緒是人對外界情境的本能反應,就像被打了身體就會痛,睡好了身體就舒坦一樣。也許我們不欣賞甚至不贊成孩子一些過激的情緒表達方式,但是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就等於承認他們對外界情境的反應是正常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進一步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以及行為。
舉個例子,當孩子要離開遊樂場時,大哭大鬧看不肯走。此時孩子的情緒可能是捨不得、傷心,行為是大哭和不肯走。我來假設一個母子的對話:
母:(抱看孩子,輕聲安撫)你是不是很捨不得,好想再多玩一會?
子:(大哭,點頭)嗚嗚嗚嗚我不想走。
母:我明白,剛才你在這裡玩得很開心,你很喜歡這裡,現在要走了,你覺得傷心了,對嗎?
子:(仍在哭)嗯,我喜歡這裡。
母:媽媽知道,媽媽剛才也玩得很開心,現在要走了我也有點捨不得。但是時間到了,我們得走了。這樣吧,我們去跟你最喜歡的旋轉木馬道個別,告訴它你很捨不得它,以後有機會再來找它玩,好嗎?
孩子點頭。母子一起去道別,然後離開。
這個例子裡,其實孩子捨不得離開的情緒很正常,但是當眾大哭大鬧往往會讓家長難堪。如果家長強行拖走孩子,那麼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不被接納,也失去了一個學習處理情緒的機會。這裡的媽媽並沒有指責孩子不懂事或者不遵守諾言,而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還提出解決方案:用一個告別儀式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捨。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總能接納他們的情緒,孩子會接收到一個資訊:「情緒是正常的東西,可以坦然地面對它。」他們會從家長那裡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今後遇到情緒問題時,就會積極地去應對。反之,如果孩子的情緒總是不被接納,那麼孩子就自然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也學不會如何正確地處理情緒。
第三步:教孩子表達情緒
我見過很多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通常只會哭鬧、喊叫。就像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的。其實在第二步裡舉的例子已經示範了一種教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當孩子積累了足夠的情緒知識,也接納了自己的情緒,在學習表達和處理的時候就會容易和自然得多。
常規言語表達
我常常會教人用「I statement」來表達情緒,特別是想要抱怨的時候最適合。正確的句式是:當什麼什麼事發生/你做了什麼什麼事時(起因),我感到XXXX (導致的情緒或感受)。有必要的話,最後可以加上一句:我希望你可以怎樣怎樣(正確的方式)。這需要父母先做到,然後再指導孩子這樣做。
例如,孩子平時放學都是6點前回到家,今天在外面玩瘋了,7點才回到家。爸爸說:「你比平時晚了一個小時回家,我完全不知道這一個小時你到哪裡去了,非常擔心。現在看到你平安回來,我放下了心,但是想到你是玩到這麼晚才回來,又開始有點生氣。我希望你以後玩也要有個限度,如果要晚回家,應該提前跟家裡人說一聲。」
其他表達
言語表達是針對語言、思維發展已經比較完善的大孩子以及成人的,但對於較小的孩子,情緒表達可以有很多非語言的方式。比如畫畫、用玩偶擺故事、用遊戲來發洩等等。小朋友很多時候說不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可以透過遊戲來宣洩他們的情緒。
第四步:教孩子管理情緒
管理情緒是更高階但也更難的方式。但為什麼把它放在最後一步呢?在接納情緒的基礎上,人對自己情緒的察覺力越高,越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當情緒來的時候,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談何應對?
從很多經驗來看,需要教情緒管理的孩子,大多是情緒問題累積太多,每次都到爆發邊緣必須用極端辦法控制的。比如「紅綠燈情緒控制法」、轉移注意力、肌肉放鬆等等方法,都是補救性的方法。如果發現孩子常常情緒失控,那麼可以先教孩子這類迅速奏效的方法,給孩子裝上「剎車」以免釀成「車禍」。但是回到這個問題的根源,孩子為什麼在應對某一類情緒上有困難?家長最好從第一步開始,針對這一類情緒,教會孩子認識、接納以及表達。
-
3 # 藍藍湖
孩子有負面情緒,但是問了不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有事情告訴父母時,沒有得到孩子想要的關愛和幫助,長期以往,孩子有事情就不想告訴父母了。
另一種是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我們大人也有這樣的時候,你可以說“你是遇到什麼事情了麼,如果想告訴媽媽什麼時候都可以,如果不想說,媽媽也不會追問你”然後給他一個擁抱或者親吻。
或許孩子自己可以很快從這樣的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那說明他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如果不能,那麼可以帶孩子出去散步,看電影或者玩遊戲,避擴音到剛才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後,孩子也許很快就會向你敞開心扉了。
-
4 # 思絮醉人
還用說,自我去感受,如同深受。如果找不到一個好的想法,也許是強加與在考慮不好的。因為一個強加於很有可能讓你明白,自己沒有注意,忽視,自以為是了。
-
5 # 燃媽育兒
孩子雖小,但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負面情緒很正常啊,先要正確對待這個問題。
就像大人也有負面情緒一樣,難道每次都要嚷嚷著告訴身邊的人嗎?
既然孩子不想說,應該是有自己的想法,或許是怕大人擔心,責罵,那我們就放鬆一些,先觀察他的情緒,如果後期一切正常,也就沒什麼事,等他情緒緩和了,再去溝通。
還可以蹲下來,抱抱孩子,讓他感受到我們滿滿的愛。
孩子的成長是千變萬化的,所以,我們也要成長,才能更好的去適應各個階段的孩子。
-
6 # 王子書童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只是孩子還沒有學會管理好情緒而把一切都表現在外。比如說不想跟家長說話,甩臉色,大喊大叫等。這個時候家長千萬要沉住氣,試著做到以下幾點,或許能幫助到你和你的孩子
第一:從側面瞭解孩子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俗話說:活得最開心最無憂無慮的莫過於孩子。他們就是快樂的天使,如果有什麼負面情緒也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願給你說,你也別追著拿著這件事情不放。你的窮追不捨會讓孩子反感,正確的做法是從側面去了解讓孩子生氣或委屈的原因。你也可以等孩子靜下心來,反思過了,你再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從而做出正確的心靈安撫和行為指導。
第二:允許孩子“示弱"。孩子畢竟是孩子,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弱者。孩子有時流露自己的軟弱是正常的,千萬不要因為要"堅強”而讓孩子揹負不應有的壓為。
第三:不只是會講,要更善聽和善問,關鍵時刻你能為他撐腰。孩子有負面情緒一定是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問題。許多家長一般都是隻會講大道理,不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要麼強求孩子忍讓,要麼強制孩子放棄。沒有公平也別說為孩子撐腰,這是家長最盲目的教育。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把遇到的問題說出來,你要表現出很正式很認真傾聽的樣子。不要總是自己發表意見,要多問一下對方如何想。儘量做到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他說你聽。儘量分析出孩子是不是受到不應有的欺負,父母不要因為懦弱或做老好人,而置身事外,而要果斷地為孩子撐腰。讓他明白,當他有具體的困難時,你和他是站在一起共同面對的。
第四:少一點應該,多一點怎麼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總會有一些問題出現。特別是當孩子處在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多教孩子怎麼去面對這些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打或罵。
良好的親子溝通,需要家長和孩子有心的交流。只有瞭解了孩子,才能尋找出適合自己家的親子溝通方式,最後達到教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目的。
-
7 # 沉吟心理健康札記
孩子6歲了,放學回家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不太開心,我想爸媽一定非常著急,會很關切問怎麼了,可這時候孩子常常是不會告訴父母的。
為什麼呢?
六歲的孩子,大多才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這個時期正是孩子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全然陌生,同時遠遠大於幼兒園的學校裡,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而這個年齡的孩子又正出於自我意識強烈分化時期,可想而知,這個年齡的孩子內心該有多少衝突。如果再在學校裡遇到不開心的事,那麼,情緒一定不會好。
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又恰好是將老師和同學看做比父母重要的人,老師和同學所說的話,可能要重於爸爸媽媽的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師的話像聖旨,我們的話像放屁。這時候孩子如果有什麼心裡話,很可能會告訴同學或老師,而不會讓爸爸媽媽知道。因此,孩子不開心卻不告知父母,是正常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不告訴我們,自有他的道理,我們不必強迫孩子說。
其次,我們看到孩子有情緒,可以在適當時機,告訴孩子我們知道你有情緒(只需要描述我們看到孩子的面部表情或行為或我們感受到的感覺),同時,如果你不願意說,我們不會追問是什麼事情讓你不高興;但是,當你想說的時候,我們隨時願意傾聽。也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最後,如果孩子經常如此的話,我們可以私下和老師聯絡(與老師商定不要讓孩子知道),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排除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如學校暴力事件等,避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傷害。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愛孩子,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和時間。
-
8 # 楠得有你
孩子不想說的原因,可能是對家人的不信任,或是沒有傾訴的習慣,或是他想自己消化。
不管哪種原因,家長不可一味的追問,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給孩子壓力,好像不說出來就是對不起你們似的。用自己無聲的愛,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會陪在你身邊。
試著和孩子分享你的煩惱,讓孩子幫你想辦法解決,聽取孩子的意見,進行秘密間的溝通交流。慢慢的相信孩子會願意和你分享他的苦惱。
-
9 # 亦啟讀繪本
孩子情願被“悲傷”左右,也不願開口
當下,我們“對負能量”或者“負面情緒”都不陌生,心理學上往往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面情緒(negative emotion),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當這些情緒來臨時,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此類情緒不僅僅大人具有,小孩子也會有。所幸現在家長都開始注意到孩子的這類情緒,但是令家長疑惑的是:孩子為什麼遇到這樣的情況,寧可自己默默流淚,也不願意跟家長說呢?
首先,小孩子自己也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有心的家長會發現,當孩子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其實摻雜著許多別的情緒:孤獨、恐慌、難過、失落、迷茫……很多時候被包圍在複雜的情緒中,常常自己也無法說清楚。
其次,害怕遭遇父母“冷淡”的反應。
孩子本來很生氣,想在父母這裡找到安慰,或者緩解自己生氣的情緒。結果發現,當自己說出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或經歷的時候,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反而再次遭遇父母的冷漠。這是所有的孩子都不想與父母說出自己心情低落的原因。
最後,父母的過度反應也是孩子不想張口的原因。
本來,孩子的情緒就像天氣一樣,一會陰,一會晴。但是由於父母對待孩子負面情緒時的過激反應,也會讓孩子反感,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也就不想跟父母說了。
總之,與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傷害來說,父母不正確的處理方式更讓小朋友受傷。
認識孩子的“負面情緒”並給予引導我們不能想鴕鳥一樣,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把頭埋到沙土裡。而應該積極的去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以恰當的方式做出引導。
※多瞭解一些小孩“生氣”的 真相
記得有本叫《生氣的亞瑟》的繪本,講述的就是孩子在遭遇負面情緒的時候,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寂寞、害怕、傷心、失落、彷徨……
講述的就是小孩兒一直親身經歷卻少被大人如此認真對待的不良情緒。
讓我們大人瞭解到,小孩子生氣不僅僅會讓大人感到沒有面子或不方便,更在於它可能對孩子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也確實讓我們家長領會到“生氣”的破壞性和殺傷力。從而認真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
※接納並尊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難過的時候,我們一句:“看起來你好像很難過。”對孩子也許更有幫助。這讓孩子覺得我們接納了他們的感受,從而也願意開口與我們溝通。
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後更要尊重孩子的情緒,不管年齡大小,他們跟我們一樣,除了有快樂和滿足的積極情緒,也會受到種種不良情緒的困擾,比如任性、憤怒等。”在生活中,我們只要能堅持這樣做,當孩子遇到不好的情緒時,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向我們訴說了。
※幫助孩子面對他的“負面感受”
當你的孩子跟你說:“我真想打子銘一巴掌!”
“就因為下點小雨,老師就取消了戶外活動,老師真是煩人。”
“我們今天練習籃球的時候,一次都沒中” ……
孩子這是在訴說自己的憤怒、厭惡和傷心。當他們在訴說這種負面感受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全神貫注的聆聽,適當的表示我們的寬慰和理解,引導他們面對這種不良情緒,還可以幫助他們面對問題,從這種情緒中釋放出來。
有時候說出他們的負面感受,面對孩子的傷心和無助,幫住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從心底感到安慰,這也有助於釋放孩子的不良情緒。比如,當孩子說他的喜歡的書被小朋友弄壞了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是不是很傷心,也有些遺憾”等等。
※靜靜的陪伴有時候也是最好的疏導。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當他們不開心的時候,有時候很不想說話,這時候我們靜靜地陪著他們就好。
一個媽媽在育兒群裡曾分享過這樣一個事情:一天,她回到家發現六歲的兒子坐在沙發上,情緒積極低落,眼裡含著淚水。她走過去把兒子摟在懷裡,輕輕說了一句:“出點事情呦”,之後就不再說話,過了一會,兒子對她說:“謝謝媽媽,我好多了。”最後媽媽一直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只知道,只要孩子難過的時候,她的出現就是最好的安慰。
做父母向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當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更要小心謹慎,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不良感受,做好陪伴的角色。引導孩子接受並學會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還孩子一片明媚的天。
-
10 # 茹果談壇
其實家長可以問問自己,什麼時候開始起孩子不願意將心裡話告訴家長呢?
一般這樣的狀況有兩種,一是孩子長大了,很正常,他會開始獨立思考一些問題,獨自處理一些情緒。
斷奶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當孩子開始自我人格的成長時,不再隨意與家人訴苦便是他逐漸社會化的過程。
當有一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家人能幫他解決好,不是所有的情緒父母都能理解時,開始自我接納負面情緒時,便是他從心理上成人的開始。
另一種不與家人傾訴,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往往是家長不願意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所出的狀況問題往往比較武斷粗暴。
比如孩子犯了錯,家長會嚴厲批評,而不與小孩多溝通交流,看看是什麼緣故導致的的錯誤。
當孩子對自己養的寵物死去感到傷心時,或者與小夥伴鬧矛盾心裡難受,家長會不耐煩訓責孩子不乖覺不讓人省心,而根本沒想到去詢問孩子,關心一下孩子的內心感受。
久而久之,自然孩子會不願意將負面情緒流露在家長面前。
反正家長只需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小孩,至於小孩怎麼想的,那又有什麼重要。
-
11 # 小糰子在幼兒園
不僅僅是孩子,大人有情緒也會有不想說話、不想搭理人的時候。孩子有負面情緒,但是不想跟媽媽說,也許是因為生氣了、有情緒,懶得說、不願意說;也可能是因為不想說、想讓你懂他、理解他。
在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很多大人著急得不得了,不停地問孩子:“怎麼啦?”“怎麼回事呀?”大人希望孩子跟我們說,其實就是想知道孩子不開心的原因,這樣好幫助孩子度過他的負面情緒。【三步法】但其實真正地幫助孩子度過負面情緒,我們只需要做到這幾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讓主動詢問更有效
孩子看起來是生氣了,但是我們不知道孩子生氣的原因,想問一問孩子,孩子卻不願意說,這就是的我們的主動詢問變得無效,改變我們常用的詢問方式“怎麼啦?”“到底是怎麼回事呀?”
比如,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問:“囡囡,你看起來有點不開心,能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兒了嗎?”
同樣是在問孩子怎麼了,但這樣的描述性語言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在關心你的。孩子跟所有人一樣,當有情緒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接納和理解。
【第二步】再耐心地等一等
當我們在詢問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孩子卻不說,我們大人就會很著急,很煩躁,很快就沒有耐心了。
要知道,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即使是想要跟好朋友傾訴自己的心事,也都需要在心裡緩和一下,稍微平復一下情緒才去傾訴。
而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有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可能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平復情緒。我們要再耐心地等一等,不要急於制止孩子情緒的排解。
【第三步】引導孩子適放負面情緒
我們可以試著詢問孩子:“寶貝,你是因為XX這件事不開心的嗎?” 如果得到孩子的肯定回答,進而回應孩子:“噢,原來是這些讓你不開心的啊。”
這樣慢慢地引導,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表情、說話語氣會慢慢緩和。接著,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比如跟孩子說:“寶貝如果覺得還是很生氣,我們來吹一個大氣球,把生氣全吹進氣球裡,讓它——砰——爆炸掉,好不好?” 孩子會很願意做這樣的小遊戲。
回覆列表
情緒是自然的體驗和感受,正面負面都是無法避免的,但人並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的所有情緒的。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要處理小朋友突發的情緒。我的經驗是,絕大部分小朋友存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都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他們往往翻來覆去只會說“不開心、難受、不高興”,彷彿在他們的世界裡,情緒只有兩種,一種是開心、高興,另一種是相反。這說明平時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
怎樣對待這些負面情緒呢?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告訴孩子找人傾訴,也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聽聽音樂歌曲,逛逛街,找人聊聊天等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