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3y
-
2 # 天道留學
這幾年一種言論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就是出國讀研後回國的海歸的發展速度經常比不過國內碩士畢業生以及海歸的本科生。動輒幾十萬的讀研投入越來越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
大量正在國內讀本科的同學也在糾結是否該花上時間和金錢去國外鍍層金。難道海歸碩士真的在就業方面已經疲軟?
想要知道現階段海歸碩士是否在就業上不佔優勢,我們要弄清楚以下問題:
1)首先把“海歸”歸類成一種人是不對的,海歸裡也有各種不同國家、不同層級、不同專業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
或者說,海歸的共性在多年前被放的太大,當初只要能出國的就是人中龍鳳,甚至都是各領域的專家,現在時候不同,出國越來越容易,在說共性的前提下,更要強調不同人的個體差異了。
不能將海歸群體作為一個整體,海龜群體也是分很多層次,很多小群體,個體之間差異很大。
2)不管是海歸還是土著,不管是985、211還是一本、二本,一般這些紙面上的東西能把一個人送的最遠的距離就是透過網申或者筆試。
到面試的時候一個正常的面試官著重看的還是個人的能力,尤其是硬性的技能,可惜經歷留學給人最大的收穫大多數是軟性的實力增長。這條可以理解為名校海歸在求職初期階段是有優勢的,也可以理解為到了求職後期看的還是個人能力的差異。
海歸群體和國內畢業生群體一樣,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尷尬現狀。
3)趕不上國內招聘季,錯失良機
國內大多數企業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間,面向的是應屆生,也就是正在上大四的學生。而海歸一般的畢業時間大多數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畢業的一般也不會立即回國。
所以對於海歸來說,首先回國找工作能不能被當做應屆生對待是一個很多人憂慮的問題,其次就是很多海歸都會錯過校招期。
(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開啟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國內工作因為不能參加筆試面試等,可行性幾乎為0),且這些人也很少會有機會或經歷去各個學校參加校園宣講會招聘會等,所以在時間點和資源的角度來說,海歸都是弱勢群體。
國內的招聘會很少能配合上海歸的時間表,很多海歸因為無法及時參加國內企業的招聘會而錯失良機。
4)人在大學的時候能做好選擇想好出路是件很難的事情
大多數人的腦子裡畢業的方向就是考研/保研、留學、公務員或找工作,殊不知留學或讀研只是一個找到更好工作的方式而已,這些都是過程和手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
所以很多海歸在大學的時候要保證高GPA,要考託福、GRE,還要做科研專案,要準備申請等等,大多精力已經被耗光,根本無暇去做職業上的準備,比如實習等等。
而實習經歷反而是找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對比於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時候專注於積累實習經歷的,海歸就又有了一個決定性的劣勢。
不過話再說回來,現在北京上海的學生比別的地方的學生找實習都容易了上百倍,這也造成了哪怕北京上海地區的二流學校的學生也可能比其他地區一流學校學生更具有競爭力的情況。這種經濟發展結構的問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極其不公平的。
海外學習期間能找到一份好的實習工作能極大增加自己回國後求職的砝碼。
5)由於海歸們能力的參差不齊,很多公司已經不盲目迷信海歸
甚至於會覺得海歸沒什麼了不起,或有“這些人只是花錢去鍍金”的一種類仇視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餘的好學校大多時候國內企業的HR並沒有那麼瞭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實習、專案、課程設定等和國內的完全不同,對於不瞭解的領域HR很難做比較或判斷。
比如我當初回國找工作覺得簡歷上最出彩的是幾份管理諮詢相關的實習,但是到了一些公司面試的時候,對於不瞭解這塊領域的人來說,管理諮詢的實習經歷反而可能是減分項。所以如果是要去投行或諮詢等比較高階的公司,海歸其實還是有明顯優勢的,他們的付出和經歷也可以被比較公平的衡量和比較。
6)和北清復交比,海歸優勢全無
國外的專案絕大多數情況下要比國內的學習要累,要看更多東西,對知識掌握的寬度和廣度等要求更高。
但大多數時候應屆生招聘招到公司裡的人是不需要用那麼多知識的,所學知識和所做事情完全無關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情況,所以企業會挑更好用的人。
他們對國內的學生更瞭解,覺得國內的學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時間可能維持的更長,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何況現在很多清北復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換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歸本身也是沒有什麼優勢)。
當然如果你是奶茶妹妹,而恰好碰見屬於自己的劉強東,這就另當別論了,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7)現在每年都說是最難就業年,其實我覺得對於每個人來說找到工作從來不是難事,有很多工資三四千的工作,有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機會,只是越來越少人願意去而已。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找到更好的平臺,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海歸群體的這種覺醒意識更濃烈,所以絕大多數海歸回國都在北上廣,都去爭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職位,或者都會更著眼於個人價值的實現。
而國內的最好的學校裡最好的人也一樣,和國內的這些人比起來,僅一個海外學校的文憑也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很多海歸應該放下500強情節和投行情節,收起那種非高盛美林大摩不去的執拗,你就會發現機會遍地都是,而自己之前把自己人生走窄了。
8)最近看到一句話是“眼界開闊了,但能力沒有跟上”
我覺得這也是對海歸的一個比較適合的評價,海歸普遍比較著急,也比較自負,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海歸是有自負的本錢,比如更懂得國際化標準化的東西,更懂一些管理知識和概念等,以至於很多國內的企業看到這樣的海歸會覺得不接地氣或太傲氣,總而言之還是“不好用”。
很多人覺得海歸要求的薪金太高,但其實我認識的很多海歸都已經把標準降低到了6000左右,這實在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哪怕要求在一萬左右,和一般五十萬以上的留學成本來看也不算什麼。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很理解海歸們對薪資的要求,那不是他對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那是因為家庭初期成本的投入反過來都壓在他們的肩膀上。不過其實海歸的軟效能力還是有價值的,所以我認為海歸回國的第一份工作不應該著重看起點的高低,而應該看發展曲線斜率的大小。
另外,很多人覺得海歸已經沒有優勢就不出國了,這就像很多人覺得會英語不是優勢就不學英語了一樣短視。
當大多數人身上都具備某種技能或經歷的時候,這項技能或經歷本身就不再是優勢,但當你連這種基本的技能或經歷都沒有的時候,你就反而有了劣勢。所以該出國還是要出國去看看,短期內海歸會在國內社會比較掙扎,但長期來看,未來還是屬於有更寬廣視野的人的。
-
3 # 指南針Jason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
一份方面,出國留學,個人綜合能力的差異會影響回國後的發展,這裡不詳細講了。
另一方面,就讀的專業和學校都會影響回國的發展。
就讀的學校,當然是越知名越好。
這裡詳細和大家講一講就讀的專業,畢竟可選的專業多如牛毛,我們要了解國內未來需要哪種領域的人才,就讀這些領域的專業,回國後相對會更有發展。
在研究了一遍全國各地方海歸人才引進專案後,發現金融、管理等人文社科類專業並非地方發展的首要稀缺人才。分析24省市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出現頻率最多的專業關鍵詞前三位為:機械裝備製造,新材料和生物科技。
四類海歸人才將走俏中國
今年,中國將出臺《2015-2017留學工作行動計劃》,加大力度培養的五類人才:尖端人才、國際組織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來華青年傑出人才、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除“來華青年傑出人才”是針對外華人,其餘都與海歸群體有直接關係。 尖端人才屬於技術類創造性人才。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去年釋出的《國家創新藍皮書》指出,中國研發人員人均產出效率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以IT服務行業為例,中國IT高附加值的跨國服務收入只佔總收入的10%,而印度達75%。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國際舞臺上,國際組織人才起關鍵作用。在海歸群體中,一批外語能力強,通曉專業知識(如國際法、國際金融)的佼佼者便是補充人才庫的重要來源。 在2014年年底召開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國家對於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被屢次提及。目前和中國建交的175個國家中,通用語種約95種,而內地僅能開設54種語言課程;“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官方語言40餘種,而目前內地僅能教授20幾種。小語種留學生未來進入大學授課或成為國際會議翻譯的機率要遠大於只會英語的留學生。
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是《2015-2017留學工作行動計劃》中特別提出的一類特殊人才。有海外學習經歷,對國外政治、經濟、文化都十分了解的人士將有機會加入國家智庫。
到底學什麼專業的海歸大有前途?一張圖告訴你
以上~
回覆列表
值不值錢還得看學校,現在來說,一些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出國鍍鍍金的很多,但是不代表都是精英,現在而言只不過出國的人更多了,有含金量的還是有含金量,沒有的也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