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育兒
7
回覆列表
  • 1 # SS135409617

    每個階段的能力不同,該哪個階段養成的能力就讓他在養成後自己做。最開始就是自己走路、吃飯,然後就是自己收拾玩具、穿衣服、刷牙,接著就要自己洗內褲襪子、擺碗筷、收碗筷,然後在學著準備簡單的早餐、洗碗、打掃衛生...凡是能學會的都自己做,這樣才能成為家庭的一員,而不是高於家庭的存在,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的人。

  • 2 # 一量二量三量無良

    首先感謝邀請!保守回答吧,個人認為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第一次都要父母或者老一輩人帶著孩子去做,然後下一次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我們不可能替孩子做所有事,但是我們能讓他們學會類似的事情並學會怎麼樣融會貫通的做。我覺得這樣應該是我們父母輩能做的和學會去做的事情。多鼓勵多歷練多學習。

  • 3 # 會好健康匯

    作者|湯圓媽

    凱叔說

    kaishushuo

    看完了這篇文章後總結了一下:

    1.總想著一步到位。

    2.原則堅持不住。

    3.沒讓孩子體會到獨立的樂趣。

    這三條是不是說到點兒上了?反正我被戳中了。

    明明自己會,可就是不肯做

    小湯圓3歲4個月,基本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湯圓媽媽:每天上學之前,湯圓都會要求媽媽給她穿鞋、穿襪子,明明可以自己搞定的事情非要媽媽替她做。

    媽媽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真是束手無策。一會兒告訴孩子:“你現在上幼兒園,長大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可孩子會哭著說:“我不要長大,我還沒長大。”

    一會兒,媽媽又質問孩子:“你明明自己會穿,為什麼非要媽媽幫你穿呢?”孩子堅持著:“我不會穿,不會穿,我要你給我穿。”

    小湯圓坐在地上,來回擺動著自己的身體,雙腳交錯胡亂蹬著,用哭腔反覆唸叨著要媽媽給她穿鞋子穿襪子......可眼睛裡就是沒有眼淚。

    眼看上學就要遲到了,媽媽只得告訴小湯圓:“請你快點穿上鞋子和襪子,不然我就只能自己先走了。”說完,媽媽走出房門,假裝離開了。小湯圓一見媽媽離開,立馬大哭起來,臉上淌著淚水,很委屈地對媽媽說:“媽媽,不要走,等等我。”

    最後小湯圓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自己擰巴著穿上了鞋襪,兩眼淚汪汪的對媽媽說:“媽媽,明天幫我穿吧,我自己不會穿。”看著湯圓哭花的小臉,媽媽心裡特別不是滋味。自己的堅持明明是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但卻沒想到最後演變成這樣的結局。

    在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怎樣做才能在幫助孩子構建規則同時又不傷害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呢?

    面對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某幼兒園的資深老師是怎麼支招的吧。

    老師在聽到湯圓媽媽的問題描述後,問了這樣幾個問題:

    老師問:“媽媽是什麼時候告訴孩子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襪子的?”

    媽媽答:“最開始是剛上幼兒園的時候。”

    老師問:“媽媽告訴完孩子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襪子後,是不是一直都會堅持的執行呢?”

    媽媽答:“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會執行,趕時間的情況下媽媽就幫孩子做了。”

    老師問:“媽媽有告訴過孩子,為什麼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襪子嗎?具體的理由是什麼?”

    媽媽答:“我告訴孩子上幼兒園了,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襪子了。”

    在簡單的提問之後,老師迅速地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告訴了媽媽解決方法。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做?

    媽媽原本想為孩子建構一個規則,希望她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但孩子卻非要媽媽替她做,而且用哭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腦袋現在很混亂。

    1媽媽的不堅持

    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媽媽有時會要求她自己穿鞋子穿襪子,但有時候又會幫她穿鞋子穿襪子?那到底是可以讓媽媽穿還是不可以讓媽媽穿呢?

    2孩子的不明白

    孩子不明白在沒上幼兒園之前媽媽都可以幫我搞定這一切,可為什麼上了幼兒園,長大了就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襪子了呢?這會造成在孩子眼中,上幼兒園、長大等事情都是不美好的,從而產生排斥和抗拒的心理。

    說到底,是因為媽媽在給孩子構建這一規則時沒有堅持到底,而且在告訴孩子為什麼讓她自己穿的理由時,不能使孩子真真切切的明白和心甘情願地接受,導致孩子一聽到媽媽說“自己穿”時就開始排斥和抗拒。

    孩子還小,她不明白“上幼兒園、長大了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什麼必然的聯絡。這麼小的孩子,不會明白自己做為一個社會人,必須從小開始成長起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洗臉刷牙、整理東西等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和規則的構建都是需要老師和父母的專業引領與幫助。

    當孩子抗拒時,絕對不要恐嚇威脅她

    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絕不能簡單粗暴的套用一個公式,也不能單方面的給孩子貼上一個無理取鬧的標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用“再不自己穿鞋子穿襪子,媽媽就先走”的方式來恐嚇威脅孩子,表面上看似乎本次問題已經解決,但長此以往,這種不良的互動方式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甚至破裂,更惡劣的是,媽媽的這種養育方式會被孩子全盤吸收,將來她長大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如同詛咒一般。

    湯圓媽媽聽了老師的話後,不禁一身冷汗,養育孩子真是一個體力+技術活,如同走鋼絲一般,需要平衡的藝術,稍不注意就摔到自己挖的大坑裡,難怪大家都說:“孩子是沒有問題的,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是家長的問題。”

    湯圓媽媽深刻反省之後,問老師:“還有什麼補救的措施嗎?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幫助孩子?”

    怎麼做才能正確地幫助孩子

    1一週內不要再堅持這一原則

    首先,湯圓已經對自己穿鞋子穿襪子產生排斥和抗拒心理了,那麼在這段時間(一般是一週)內,媽媽就不要再堅持這一原則。如果孩子有需求,媽媽就儘可能地去幫助孩子,以此來慢慢消除她的抗拒心理。

    2跟孩子玩遊戲

    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比如孩子穿一隻襪子鞋子,媽媽穿另外一隻襪子和鞋子;或者幫孩子穿襪子穿一半,然後鼓勵孩子完成剩下一半的工作。

    當然,在做這些事情時,不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媽媽故意的。這是一個過渡期,讓孩子由抗拒到慢慢接納的過程,時間大概再持續3-5天左右。

    3給孩子講一個關於“長大了”的主題故事

    最後,透過一個簡單的儀式,比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長大了”的主題,告訴孩子長大了的好處,儘量描繪一些她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告訴孩子,長大了需要自己穿襪子穿鞋子,從而自然過渡到這一規則的建構。

    讓孩子由抗拒到接納,認為自己穿襪子穿鞋子是一件特別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定不要用誇張的鼓勵或者有條件的獎懲方式,這會讓孩子覺得事情是為別人而做的,不是為了自己。

    父母要有耐心且一定要堅持

    老師還特別強調,家長在給孩子構建規則時,一定要有耐心,並且要堅持到底,要讓孩子明白哭和發洩情緒是可以的、是被允許的,但是哭鬧完畢以後該做的事情還是需要把它完成。

    就像我們成年人的工作一樣,我們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就甩手不幹,拍拍屁股走人嗎?讓孩子學會不壓抑自己的情緒,並懂得堅持把一件事情完成,這不僅培養了孩子堅持的毅力,也培養了責任感。

    聽完老師的解答,湯圓媽的心終於平靜下來。孩子是一扇窗,透過他們,我們瞭解了自己被養育的過去;透過育兒,我們幫助孩子的同時也在成長著自己。

  • 4 # 漂凌育兒

    養孩子的這幾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而其中,“身教”重於“言傳”。在培養孩子自立性上我也遵循這個法則。

    而且,父母要懂得放權,要信任孩子,不要因孩子達不到自己要求就對其發火,諷刺甚至打罵孩子,這隻會傷了孩子的自尊,並且損害了孩子自己嘗試做事的熱情。

    拿吃飯來說,我家的兩個孩子,都是在一歲左右就開始嘗試自己拿著勺子吃飯。最開始,她們當然拿勺子的姿勢不舒服,吃得也比較慢,甚至吃不到嘴裡或很少吃到嘴裡,而且會弄得滿地狼藉,衣服也不能倖免。

    我知道這是孩子在吃飯這事上要經歷的必然過程,也知道要付出一些代價,所以我坦然面對每次飯後收拾地面,給她們換洗衣服這些事,沒有抱怨沒有責怪,我做好自己該做的,然後靜待花開。

    有了我的鼓勵和默許,兩個孩子在吃飯這事上慢慢漸入佳境,從一開始的狼狽不堪,很少把飯吃到嘴裡,飯菜灑一地,到後來的逐漸從容,她們基本掌握了吃飯的技巧,飯菜灑的越來越少了,吃得越來越像回事了。二寶甚至在這幾天(一歲七個月)嘗試用筷子了,而且有時候都能夾起菜來。

    當然,如果某天孩子不想做某事,也大可不必發火,不必堅持必須讓孩子做,誰還沒有偶爾的懈怠呢?孩子本性善良,家長幫孩子做事情不會讓孩子養成偷懶、凡事依賴父母的心性。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她女兒小學時就幫孩子寫過作業,這不妨礙她女兒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

    綜上所述,我覺得對這個問題,一是家長做好表率,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二來家長切不可著急,允許孩子慢慢地掌握某項技能,甚至允許孩子出錯,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孩子成長中的事,體諒孩子;三要允許孩子偶爾的懈怠,成年人還有偷懶、拖延和堅持不下來的時候,憑什麼對小孩子就不能多些同理心呢。

    我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當然,有的事情過程緩慢,進展曲折,我會慢慢調整心態,或者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

    我相信,父母越平和,心態越開明,孩子也會越來越Sunny,越來越獨立的。

  • 5 # 姝之號

    我認為有兩個最主要的辦法,第一,如果不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第二,剛開始的時候帶他一起做。

    第一種方法,如果不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這種適合於後果並不嚴重,孩子足以自己承擔的情況。比如我希望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把水瓶子拿到臥室,每天早上再自己把水瓶子拿到廚房。如果他不拿,後果就是晚上睡覺前他要水喝沒有。早上上幼兒園之前他要水喝也沒有,除非他自己再跑一趟。這個後果,4,5歲的孩子足以能夠自己承受,無非就是不喝了,或者再跑一趟而已。家長可以事前提醒他,或者事後請他選擇(不喝了/再跑一趟)。只要別諷刺他說“活該,又得跑一趟”之類的話就行了。

    第二種方法,剛開始帶他一起做。適合於難度稍大,孩子可能開始無法獨自去做的任務。比如說,收拾玩具。我家的情況是,玩具到處扔,扔一堆一堆好亂好亂。本來我希望是玩一件收一件,但發現這個難度太大,小孩子專注於玩的心情總要被收拾玩具而打斷。於是就決定每天上床睡覺前10分鐘是收拾玩具時間。我一定會參與收拾。但如果孩子不動,我是不會動的。我會要老大幫我們定好時間,然後帶著倆一起先收拾玩具再收拾書,老大會認為收拾書太重,他自己不好放到書櫃裡,我就會幫他留好書櫃中放書的空間,讓他自己往裡塞。帶孩子一起做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情也應該是愉快的,而不是厭惡的,否則會帶給孩子“你們都厭惡做的事情為什麼非要我去做”的感覺。

    不管那種方法,都會在做的過程中出現反覆,他本來做了也能做好,但突然又不願意做了,我們只需要淡定一些,接受這偶爾的反覆,偶爾幫他做一次也未嘗不可。給予孩子鼓勵,帶給他愉快的感受,讓他感到自己能夠勝任,相信孩子會越做越好。

  • 6 # 紅豆154735724

    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根據我的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1..從小培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孩子看些繪本,例如培養自理能力的刷牙、洗澡等等。2.家長做例子,家長完成後孩子跟著做一遍,如果有錯誤家長及時修正。3.語言獎勵,當孩子完成時家長給予贊同,例如“三歲就可以自己吃完一碗飯啦,真長大啦”,“我要告訴外婆,寶貝可以自己刷牙啦”…4.養成習慣,準時做事。例如每天準時9點洗臉刷牙。在孩子做事未養成習慣前仍然需要父母陪伴。5.長期獎勵計劃,當語言獎勵失效時可以嘗試長期獎勵計劃,當孩子自己做事十天或者者一個月之後,可以得到一個想要的東西。多個長期獎勵計劃成功完成後,孩子就能夠形成習慣了。

  • 7 # 為你踮起腳尖

    我家孩兩歲半,現在很多事情都自己做,我覺得主要是因為:

    一:巧虎給她做了個好榜樣!巧虎裡面教給她自己刷牙,吃飯等!那天人家還驕傲的告訴我:她自己可以洗手,刷牙,拉粑粑。

    二:平時多問問她,我每次打好雞蛋,就會喊姑娘,要不要來攪雞蛋?每次我洗衣服就會喊姑娘要不要洗自己的襪子……讓她有參與意識,感覺勞動是一種樂趣!

  • 8 # 蘭韻聖香雪

    (1)記孩子收拾自已的玖具、整理自己的房間。要讓學齡前兒童完全做到自我管理是不可能的,但自我管理的意識要從小培養。事實上,兒童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做點家務、做手工等,不僅可以

    培養兒童

    對勞動的感情和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同時也能促進

    兒童智力

    的發展和自理

    能力的提高

    (2)自己穿衣、吃飯。隨著兒童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獨立性也與日俱增,往往開始提出一些獨立的要求,並希望自己的要求能夠得到家長和教師的認可,對於孩子的這些獨立願望,家長和

    幼兒教師

    不能視而不見,而要重視、鼓勵、支援他們去滿足自己的要求。多數兒童不僅有自己想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扎什麼樣的小辯等要求,而且想自己洗臉、洗襪子、洗手絹、自己穿衣服,對於兒童的這部分願望,如自己洗襪子、手絹等,應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3)按要求完成家長和老師安排的事情

    交給孩子一些事情讓他自己去做也不失為

    培養兒童

    自理能力的方法。家長和

    幼兒教師

    讓孩子做的事,往往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只要細心就可以做到.有的可能有點困難,但困難也往往是學齡前兒童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家長和

    幼兒教師

    對兒童要透過鼓勵等方法增強其克服困難的勇氣,勇於面對困難而不放棄,同時,兒童一旦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難,完成了家長和幼兒教師佈置的任務,他們也會從中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無疑也會增強兒童的

    自信

    心和自豪感。

  • 9 # 玉蘭花156783707

    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發生在我們家的有這樣的故事給大家分享:

    想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要善於給孩子提供自己做事情的機會。我家妞妞在上小學六年級時,有一天她突然說:媽媽,我餓了,想吃雞蛋煎餅呢!我趕緊就說:你想吃,媽媽教給你,你自己來做好不好,這樣以後你自己會做了,無論媽媽在不在身邊,想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啊,況且你那麼愛吃雞蛋餅,也可以以後給你的孩子們做啊!這樣說著,我就拉著妞妞的手走進了廚房,手把手的教她如何把雞蛋順利的開啟倒在碗裡,力度的大小和用力的方向都講解的清清楚楚,這時候孩子掌握了要領,信心滿滿的,早已經在一邊摩拳擦掌了。

    然後又教過她如何把握好鍋裡的溫度和油量,以及翻炒雞蛋的時機,接下來就把廚房完全交給她掌控。但一會兒就從廚房傳出尖叫聲,妞妞用還夾雜著一些膽怯的聲音說:老孃,雞蛋餅不知道怎麼就糊了!

    畢竟是第一次做,孩子有願意做的勇氣已經不錯啦,這時候我幫助妞妞分析一下原因後說:那兩個就是你學習好這個技能交的學費,沒事兒的乖,來,咱結合剛才的經驗,再打兩個來試試。姑娘高興的繼續努力著,不一會兒就聽到從廚房傳出她興奮的聲音:外焦裡嫩的雞蛋餅來了!一臉的幸福和驕傲,用妞妞自己的話說:這個雞蛋餅比任何一次吃的都香——因為有孩子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在裡面!錯誤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機會。

  • 10 # 雨中的承諾2016

    孩子獨立的性格是從小培養的。如果你家寶寶從小就是一個長輩包辦的孩子,那麼長大以後,你想孩子一夜之間成為自己動手的好孩子必然是不可能的。 

    對於孩子,只要多一點激勵和機會,多讓孩子去思考,去決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她的想法。別讓孩子在我們的過度保護下,失去獨立的機會。

    有耐心

    家長在給孩子構建規則時,一定要有耐心,並且要堅持到底,要讓孩子明白哭和發洩情緒是可以的、是被允許的,但是哭鬧完畢以後該做的事情還是需要把它完成。讓孩子學會不壓抑自己的情緒,並懂得堅持把一件事情完成,這不僅培養了孩子堅持的毅力,也培養了責任感。

    適時鼓勵

    美國一著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勵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

    孩子初生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由於他的能力為零,所以在孩子最初的生命經歷中,絕大多數的感覺記憶是失敗的經驗。只有家長站在孩子的背後不斷地鼓勵孩子,孩子才能逐漸地學會做各種事情。

    增加任務趣味性

    孩子永遠只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感興趣。想要孩子心甘情願,首先要讓孩子產生興趣。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嘗試透過遊戲、故事的環節,誘導孩子自己完成一些事。這只是一個過渡期,讓孩子由抗拒到慢慢接納的過程,時間大概再持續3-5天左右。

  • 11 # 明霏如月

    三歲寶寶的能力已經有很大的發展,他們自己能夠做很多事情,出現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不想做,大多數原因是爺爺奶奶太懂寶寶的心思了,我們想要什麼書手一指爺爺奶奶就明白了,然後慌忙的給孩子拿來,結果養成了寶寶不動手,不動口就能指揮夜奶的習慣,因此爺爺奶奶以後不應該對孫子大包大攔,有些事情要讓他們自己做。

    剛開始改變這種習慣的時候,孩子可能不願意,家長不要一下子對孩子要求很高,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例如先為孩子做一半,另一半留給孩子自己做,如果寶寶能自己完整的做一件事情,家長應該及時表揚,去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提高寶寶自己做事的愉悅感和自信感,減少對成人的依賴。

    同時家長不要對寶寶過度保護,擔心寶寶做事不安全,束縛寶寶的手腳會讓他感覺自己很無能,因為他遇事總是求助於別人,其實寶寶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和能力,很多寶寶自己做起來並沒有太多危險因素的事情,家長要給孩子嘗試和鍛鍊的機會。

  • 12 # 積木育兒

    如果孩子能夠做到自己身邊的事自己做的話,就幫了母親的忙了。但是,最好不要只考

    慮母親的方便。自己能做自己身邊事情的這種自信,給了孩子作為人的獨立感覺。對孩子來說,養成做人的獨立意識,比養成動作快的習慣更重要。因此,即使孩子繫上衣釦子時慢慢騰騰地需要很長時間,母親也不要急著伸手幫忙。如果平時做事手腳麻利的母親,總是伸手幫忙的話,孩子就會到什麼時候也不會做自己的事。如果周圍人不去幫他,4~5 歲的孩子,很多自己的事情都能自己做。

    當然,孩子在剛開始時的一段時間裡,那些自己的做的行為不得不需要母親的“檢查”。早晨洗臉、刷牙,雖然不能做得那麼好,但都可以對付著自己做。有的男孩子洗澡時可以自己洗頭了,可以洗手能夠到的身體的部位。當然,一起洗澡的父母,孩子自己洗過的地方還要幫忙再洗一洗。穿衣服,夏季比較容易,但到了冬季小釦子就係不好,不過稍加幫忙就可以了。脫衣服比穿衣服容易些。能脫下襪子,繫鞋帶則有的孩子能系,有的孩子不會系。飯前洗手,只要家裡的大人有這個習慣,孩子也能做到。吃飯也完全能自己吃了。關於飯前的一些禮儀做法也應該教給孩子。擤鼻涕、漱口,到4~5 歲這個時期都能自己做。上幼兒園之後,就必須脫外衣、解飯盒帶、把飯盒裝進飯盒袋裡。這些物品,母親要精心設計成能讓孩子自己就能做得好。玩具玩完了、書讀完了都要放回到原處。為此,必須給孩子固定放玩具的箱子和放書的書架。當然是否會收拾房間、整理東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性格。過於吵吵嚷嚷地對孩子嘮叨,可能孩子會有種逆反的心理,更不收拾了。一般來說,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多少,取決於母親對孩子的放手程度和忍耐力。孩子到了進幼兒園的時候,即使不情願,但一離開父母就會迅速成長。

  • 13 # 大話精神

    1、孩子學會走路了就不要總是抱著他了,讓孩子在蹣跚中成長。很多父母在孩子剛學會走路時都下決心,以後不抱孩子了,但堅持下來的不多。孩子會走以後,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多走,多走路也有利於孩子身體的發育,孩子活動量大還有助於孩子吃好、睡好、生長髮育好。

    2、在外面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完成,要讓孩子在互動中得到社會適應力。有的父母帶孩子出去玩,怕他一直排隊,替他和其他小朋友說可不可以讓他插隊;和其他小朋友吵架了,替他與其他小朋友理論。孩子只能被動聽從你的安排。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孩子在家蠻橫霸道,出了門就受欺負,因為他沒有學習到怎樣和別人相處。

    3、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不要總是喂孩子吃飯,多讓孩子自己吃飯,慢慢就會學會了。喝水讓孩子自己舉著喝。穿衣服穿鞋的小事都讓孩子自己動手,要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

  • 14 # 萌芽媽媽幫

    不知道大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像我的孩子一樣,半年前的他就像個“巨嬰”,可能之前爺爺奶奶太溺愛他了,都上小學了,鞋帶都要我給他系,看著別人的孩子都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特別心急。

    後來孩子爸爸聽別的家長說小檯曆好用,就也跟著買了一本回來。孩子聽說有禮物,興奮了老半天,拿在手裡看了半天,到吃飯都不捨得放下。

    吃完飯後,老公和孩子一起開啟自律表,教孩子怎麼“玩”,孩子一直以為是個好玩的玩具而不是約束他的規矩,所以也願意和老公一起玩。

    他們爺倆約定,每天在自律表上寫上要做的事情,比如:

    1.今天放學回家要先洗襪子。

    2.睡覺之前自覺洗臉刷牙。

    孩子要是完成了,老公就在自律表上貼個小星星獎勵他,他們倆玩得不亦樂乎,孩子每天也都開開心心的自己去洗襪子。

    過了大概一個多月,我發現孩子已經養成了進門先去洗襪子的習慣,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了,不需要我插手了。

    也許有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只差了一個小小的自律表,有了這個小橋樑,孩子才會願意改變自己,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更親近!

  • 15 # 教書匠小豬

    以下是我的觀點:

    一、從小培養。

    從孩子能拿起奶瓶開始,就讓孩子自己拿,孩子自己能走時,就讓孩子自己走。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二、從細節坐起。

    不要等到有事發生再讓孩子自己做,等到那個時候孩子完全會手足無措,所以應該事無鉅細的小事情入手,如梳頭,洗手等。

    三、培養責任感。

    責任感從小培養起,孩子犯懶的時候不要出手幫助,這隻能讓孩子越來越調皮。孩子哭鬧,家長陪著,不要幫助,一定等到親自動手為止。千萬不能手軟,堅持,想象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

  • 16 # 寒石冷月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在這方面加以重視,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走向獨立。因為培養孩子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他(她)學會基本生活獨立能的技能,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動腦思考,擁有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直至離開父母而獨立走向社會去發展。

    那麼怎樣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下面我結合多年好習慣好品質培養研究的經驗給家長一些建議供參考。

    家長要擁有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觀念意識,不要總做孩子的保姆。

    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觀念決定意識,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意識,那就必須要將意識化為實際行動,而在這方面有很多家長做的不夠好,動不動就放棄了自己的堅持,不管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幫助就替孩子做事。為了解決立場不堅定的思維怪圈,我給你幾招來試試吧。

    1、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為全家人的行為準則。一般家庭裡,老人最容易破壞這個準則,需要年輕家長要在平時做老人的思想工作,讓老人清楚現在如果總是替孩子做事,就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的壞習慣。如果我們都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反而會讓孩子減少對大人的心理依賴,慢慢養成下意識做自己事的好習慣。當然,一定要列出做事清單,明確具體做人才可以確定責任喲。

    2、圍繞一日生活,有步驟教孩子學會做事方法。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的一日生活,會發現幾乎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事情,如起床、穿衣、洗漱、吃飯、洗碗、洗衣服、戴錶、上學、寫課外作業、午(晚)睡等。所有這些小事,都需要家長手把手教孩子,並且是有步驟去教,只要孩子學會了,就必須堅定地告訴孩子,現在該你自己獨立去做了。請注意,如果孩子學會做某件事,大人就不要再替孩子去做。

    3、給孩子灌輸相互協作的概念,讓孩子不自私。曾經有些家長問我,說有時需要孩子幫助大人做一些事的時候,孩子會張嘴就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可怎麼辦才好呢?我告訴家長,那就引入相互協作的概念啊,要教給孩子,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和別人相互協作的可能,誰能參與協合,誰會獲得他人的欣賞,誰就是出色的好孩子。當孩子加入協作的過程中時,經常給孩子一些肯定和讚美,會讓孩子從小不自私。

    家長要引導孩子來觀察生活中的懶惰者,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如果家長認真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很願意嘗試去做事,如嘗試自己拿杯子去杯水或奶,最初用手去抓飯吃,慢慢過度到學著用勺子吃飯,最後再學會用筷子吃飯。但是很多時候,大人卻剝奪孩子獨立動手的能力,因此,就需要引導孩子來觀察生活,看誰在搶別人的事情做,看誰在做懶惰者,從而增強孩子辨別能力。

    1、鼓勵孩子自己發現做事目標。很多時候,大人之所以替孩子做事,並不是刻意想溺愛孩子,真正的原因是都極易忽視孩子找不到做事的目標,就如起床時,孩子很容易被窩裡邊穿衣邊玩兒而磨蹭很長時間,家長一急就替孩子把後面流程包辦了。但如果你引導孩子發現做事的目標,將一個大目標分解成每一步的小目標,孩子很容易自己去做了。

    2、讓孩子學會拒絕別人的不合理幫助。聰明的家長在給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事意識之後,並沒有認為這就完成了任務,而是讓孩子把自己能獨立做的事列出清單來,如果有人替自己做,就讓孩子大聲說出來:“對不起,這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做,請讓我來,謝謝理解。”瞧,既文明禮貌,又讓孩子爭取到了做自己事的權利。

    3、讓孩子學會問詢別人是否需要幫助。這和上面一點正好相反,教孩子學會主動幫助別人,這是做一個好心人的起點。但是要讓孩子明白一點,你幫助別人也需要發出請求,在別人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出手相助。如果孩子做事能力真能發展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可以說前面所有的努力你都獲得了回報。說明孩子已經眼中有活,心中有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

    家長一定要搞好安全教育,不要讓孩子勉為其難,防止發生危險。

    有很多家長缺乏安全意識,也不會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就貿然撒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而這卻往往容易讓孩子陷入危險的境地。如在家裡用電裝置,如果孩子不會安全操作,一不小心會觸電,如孩子在廚房做飯,很容易燙傷或燒傷,類似的案例每年都有多起發生。

    1、家長要教孩子安全操作流程。在有些發達國家,很多家庭裡都有安全操作手冊,厚厚的一本。分門別類將做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危險標註出來,這就最大程度減少了孩子獨立做事的風險性。儘管我們國家在這塊並沒有重視,那不妨從你的家庭裡開始,自己動手製作安全操作手冊。有了這安安全操作流程,在有步驟教孩子做事時就可以融入安全教育了。

    2、讓孩子主動彙報做事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一般來說,有些幼兒到了5歲左右,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就已經正式開始發展了,如果之前家長連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在做事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需要及時向爸爸媽媽請教,千萬不要貿然自己做喲。這樣的規定是避免孩子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亂來,容易出事。

    3、讓孩子去做安全防事故工作的講解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有些大人總是思維定勢,一味單向去說教孩子,這絕對不是做法。還應該逆向思維去考慮,如讓孩子在家裡,在路上,在公共場合,在野外等環境下,做怎樣做自我安全保護,避免或預防事故發生。當你提出話題和目標時,稍加引導就可以讓孩子扮演起安全講解員的角色。

    結束語:上面分了三部分給家長們提供了怎樣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可能會發現看似簡單的事,做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孩子的一日生活。尤其是孩子獨處的過程中怎樣做自己的事情,避免一些風險的發生,這是家長必須要重視的問題。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家長一定要堅持不替代孩子做自己能做好的事,這是避免孩子學會消極懶惰的最好辦法。

  • 17 # 六五愛商育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清兩件事兒:

    第一:孩子從出生開始,每天都在努力的學習著自己做各種事情,細心的爸爸媽媽肯定能夠發現孩子努力學習成長的樣子,而且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孩子往往會強烈的反抗,這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要呵護好孩子的這種天性,並給予孩子讚許!

    第二:孩子的成長遵循一定的成長規律,不是什麼事情都越早越好!孩子的發育還未達到一定程度,想要提前培養孩子的某種技能,無異於揠苗助長。不僅不會有好的效果,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瞭解了以上兩點後,我們再來一起聊聊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這件事兒上,我建議各位爸爸媽媽不要升級到教育這個層面,選用“呵護”這個詞應該更為妥當。

    在為眾多家庭服務的過程中,我發現,但凡孩子獨立性不強的家庭,基本都有一個喜歡代償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

    代償是什麼?就是家長習慣性剝奪孩子成長鍛鍊的機會,強行代替孩子去做一些日常瑣事。

    代償出現的原因,通常是基於家長為了自己省事兒,而做出的第一反應!

    以下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把飯灑的到處都是,所以選擇親自喂孩子吃飯。(衣服髒了還得洗,弄得到處都是還得費勁收拾)

    擔心孩子把餐具打碎,所以喂孩子吃飯。(餐具碎了還得買,當然很多家長也考慮到了不安全因素,但這不是根本問題,完全可以透過購買兒童餐具來解決)

    嫌孩子太慢,直接上手幫助孩子做各種事情,比如穿衣服,穿鞋子等等

    ……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存在著一種權利爭奪戰。家長透過行動和說教成功的從孩子手裡奪走了孩子每一次成長鍛鍊的機會。而對於孩子來說,基於適者生存法則慢慢的開始適應了這種代償行為,獨立性開始變得越來越差!

    某一天,父母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開始想從一些代償行為中擺脫出來,於是就有了所謂的獨立性的教育問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明智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守護者,守護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長。只要不涉及安全和道義問題,幾乎不需要我們強行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兒。但有一點需要強調,那就是我在最上面第二條交代的時期。我們不能期望讓孩子吃奶的時候去自己做飯吃。而此時父母所做的事情也絕非代償。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我們嘗試做到以下兩點:

    1.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父母的行動永遠都比說教更重要!父母希望孩子獨立,首先自己就要獨立起來,而且不要剝奪孩子不同時期學習鍛鍊的權利。給予孩子榜樣的力量,守護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2.從小告訴孩子,自己的獨一無二,讓孩子知道他是家庭成員之一,不僅需要照顧好自己,還需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好家。他小的時候,需要爸爸媽媽照顧他,隨著慢慢長大就具備了越來越多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的能力,要讓孩子擁有成長的自豪感!保持孩子成長的內在動力!

    育兒,愛上它,享受它,幸福就會自己來敲門!

  • 18 # 使用者6616759425632

    家長要慢慢的引導,從小就培養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現在家裡一般都是一兩個孩子,作為家長還有爺爺奶奶的都不捨得讓孩子做一點事,什麼事都要給孩子做好,還做的方方面面滴水不漏的,這樣孩子自己也沒有表現的機會,時間長了他就會覺得你們幫他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感恩的心。我家孩子從一歲多能自己拿勺子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吃飯,及時弄的身上到處都是飯菜也堅持讓他自己吃飯,從平時的一些小事開始慢慢培養他,現在一般只要是他自己能解決的事都由他自己來。

  • 19 # 多特兒童專注力

    曾經網路上有一個最“一歲半的孩子獨自在家能幹什麼”的影片暴紅網路,讓無數中國媽媽為之汗顏。

    許多父母出於各種原因,寧可將所有的活都攬在自己手裡,也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實,孩子的能力遠非你想象的那麼有限,是時候轉變觀念,放手孩子做事了!

    影片裡的孩子才一歲半,可以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洗澡、自己刷牙、自己烤麵包、自己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自己餵狗,甚至用吸塵器吸地……

    一天結束,自己換睡衣,自己躺下睡覺覺…… 其實這段影片意在向世人說明一個道理:孩子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馬比龍效應”,即孩子總是會往你預期的方向發展。如果你總是不相信他能做好,他就可能始終會一團糟;而若你相信他有能力,他往往會給你一個大驚喜,只是你需要給予更大的耐心。比如,你在他看書的時候叫他把廢紙扔進垃圾箱,他往往會專注讀書,耳朵卻聽不見,這時你就需要耐心地和他說:“我相信你看完書一定會把廢紙扔進垃圾箱哦!”等他看完書就會自覺做到!

    讓孩子學會做家務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並不一定要一本正經地命令孩子:“你立刻把你的玩具收好!”卻可以採用孩子能夠接受的遊戲方式,比如說:“你看,你都要上床了,你的小汽車要是沒有回到它們的停車位,它們會沒法休息啊,要不你來幫幫它們吧!”

    1、 讓孩子樹立自我服務的意識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願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儘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如果孩子撒嬌,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也要堅持到底,讓他明白他長大了,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在該他自己做了。

    2、提供機會,讓孩子盡情體驗

    能力是在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孩子只有更多的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才能發展他們的個人事務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3—6歲的孩子自己去決策,自己去做了,比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爸爸媽媽可以成為幕後的把關者。

    3、營造寬鬆的氛圍,學會耐心等待

    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援下會成長得很好。

    4、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

    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 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5、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裡;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商,想辦法徵得同意,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則。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方法引導是必要的。

  • 20 # YYYY體溫計

    這個真挺難的,過去家長特忙,除了工作就是打理幾個孩子的吃穿住行,真沒有時間,逼著孩子成長。現在的家長除了工作,省去了很多家務,一心照顧孩子,孩子從小就是奔於各個校外輔導班夠辛苦別太較勁了。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現在各種影片那麼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孔子之後是儒家思想,那在之前是什麼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