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扣

    “內聖外王”思想,春秋戰國之前,從炎帝、黃帝到堯、舜、禹都是聖人王天下。《周易》師卦雲:“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 2 # 董海發

    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三個大的發展歷程

    1、7000年前的伏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始階段。伏羲在原始社會末期創作的《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2、3500年前的西周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前啟後階段。周文王、周公創立的西周文化,既是伏羲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淵源。

    3、2500年前的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階段。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既是西周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更是華夏兒女不分大小,不分階級,不分階層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儒家文化發展也經歷了三個階段

    1、春秋時期是孔子對儒家文化的創立階段;

    2、戰國時期是孟子對儒家文化的發展階段;

    3、西漢時期是董子(董仲舒)對儒家文化的完成階段。

    其後各個朝代對儒家文化的闡發都是對儒家文化思想精華的歪曲、閹割、篡改,根本沒有什麼理論創新,特別是儒釋道一鍋燴的宋明理學!

    三、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做人文化、道德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學說有老子的道學、孔子的仁學、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四大理論學說。

    在這四大理論學說中只有孔子的仁學是最通俗易懂的做人文化、道德文化,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倫理道德:

    A、在家庭孝敬父母、恭兄友弟;

    B、在社會推已及人泛愛他人;

    C、在國家忠君愛國效忠君王(在現代社會是效忠祖國)。

    不管是老子的道學、還是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都是玄而又玄的思辮理論,是知識分子咬文嚼字的思想文化,對普通百姓特別是不識字的農民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儒家的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已及人的泛愛文化;忠君愛國的忠君文化都是思想深刻道理淺顯的做人道理、做人道德、做人規範,所以,人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靈!

    綜上所述,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學,是仁心、是義行:

    一個人有仁心,才能對父母有孝心、有孝行;

    一個人有仁心,才能對別人有愛心、有義行;

    一個人有仁心,才能推己及人、泛愛他人;

    一個人有仁心,才能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和儒家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相比其他文化僅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股溪流、支流罷了!

    道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就像從高山峻嶺中流淌下來的一股清泉,清徹見地,可以成為少數人飲用的思想水源,但對絕大多數華人來說只有儒家文化這個大江大河,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至於宋明理學則是流淌在中華大地的一股臭氣熏天的汙泥濁水!

  • 3 # 恆順30

    上古樂、禮、仁、義。東周禮壞樂崩,弒君殺父,百家爭鳴。孔子崇尚聖王先賢,提倡仁義,恢復禮樂。是對上古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秦以法統一,利爭戰,傷民生,重徭役,用酷政,二世而亡。漢初以道而興,鑑秦之弊,避戰爭,重民生,輕徭役,施善政,國泰民富,但奢腐、妖巫之氣漸長。武帝圖強,鑑秦法暴亡,漢初民富國卻不強,認為法、道各有偏廢,於是才選了儒家以治國,千年未變。

  • 4 # 簡單155412

    儒家思想的產生是一個必然,沒有孔子也會產生儒家思想,否則,孔子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我到認為未必儒家思想最好,只是儒家思想最適合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因此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選擇了儒家學說。用現代的眼光看還有不少比儒家思想先進的東西被歷史掩埋。不知道孫子兵法在孔子之前還是之後,但是,我看到的孫子兵法那就是一部唯物主義,其價值不在孔子之下。

  • 5 # 何選文

    在此之前,盛行的是以百姓(小人)為立國之本,尊重百姓(小人),輔助百姓(小人)的民本思想。據《無逸》記載:殷中宗拋棄傳統天命說教,自度天命。以百姓為天,以民意為天命。自比地神(祇)敬重百姓。殷高宗即位前,長期在外服勞役,不僅和小人群眾同甘共苦,還經常向困厄小人義向援手。殷王祖甲即位前,突破王室傳統交往範疇,將“·義”的觸角伸向社會底層,去以小人身份,和小人群眾同伍偕儔作朋友。“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不敢侮鰥寡”。周文王“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從文王的《易經》也能看出來,文王是刻意推行民本思想的。《觀》證:小人無咎。《解》籲:有孚於小人。《剝》為小人鳴不平。孔丘是背叛了民本思想,另搞一套,仇視百姓(小人),輕慢百姓(小人),惡剝酷壓,奴役愚化百姓的邪惡主張。自稱為:儒家思想。

  • 6 # 使用者5829977386華陽5566

    孔子之前是西周,西周治國理的揩導思想是禮。禮的表現形式就是親親尊尊的關係。

    商王朝在兵力並不十分強大周軍進攻下,迅速土崩瓦解,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眾叛,孤立無援。周統治在總結商朝滅亡原因的基礎上,十分重視親親,尊尊。親對疏而言,親親,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主要從家庭著眼。尊尊的涵義較廣,不但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尊卑有別,在貴族之間,貴族與庶民之間,特別是君臣之間,尊卑也截然不同。親親尊尊的原則強調,至親莫如父,至尊莫如君。子對父必須盡孝,臣對君必須盡忠。孝,旨在維護父在家庭中的權威,忠,旨在維護君在國家中的權威。因為,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鮮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末之有也。所以孝於親,實質忠於君。

    透過親親尊尊,便於把人們的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周統治者在貴族內部堅持這個原則,為的是各級貴族尊奉其上級,所有貴族尊奉周王,全國貴族親如一家,以鞏固創業艱難的政權。因而親親尊尊成為人們的行為規範,也成為西周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則。

    二,敬天保民,明德慎罰

    周統治者透過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舉措把親親尊尊落實到實處。商紂倒行逆施,社會動盪,民怨沸騰,國事岌岌可危。周統治者趁機大搞裕民政治,諸侯大多叛商歸周。商朝賢臣,曾多次向紂王提出所面臨的危機,將被天棄,而紂王卻自恃,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周統治的天命觀則大不相同。他們固然強調自己,不敢不敬天。周統治者在奪取政權與鞏固政權的鬥爭中,深刻認識到,天命雖難科,但有規律可循,那就是,天唯命求民主。天總是尋求能為民作主的統治者,首先要像文王那樣,先知稼穡之艱難,要懷保小民,在周的文告裡反覆出現保民,安民的提法。可見,他們所標榜的敬天,就是落實在保民上。

    周統治者從夏商興亡的史實中,還悟出了另一條規律,天命總是屬於有德之者。夏桀,商紂,唯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因此,要祈(求)天永命,必須,疾敬德,時刻小心翼翼地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同時,還要實行,德之用。將德落實在國家政治活動的各個方面。運用法律便是明德慎罰,無論立法,司法都必須從德。任用法官,審理案件,施行刑罰,都必須謹慎從事,反覆思考,不可輕率。

  • 7 # 微言善語

    現在儒家的禮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脈相承的。猶如中國文化綿延不息,成就香火不斷的金身。孔夫子儒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追根溯源,來自於前代。即夏商周三代。

    一、夏禮影影綽綽之禮

    禮是靠文字記載或者口口相傳的,由於夏代年代久遠,至今夏朝文字發現極少,記載就成了問題。今天考古學的發展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發掘雖然提供了一些證據,但是對於禮這種純文化的東西是難以捕捉的,所以尋找夏禮只能從後世文字、名人的記述中尋到蛛絲馬跡了。

    資料如下:

    1.《論語·八佾》:“子曰:‘ 夏 禮,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唐 陳子昂 《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制》詩:“卑官昭 夏 禮,尊老睦 堯 親。”

    2.《論語》.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3.《禮記》有載:禮事起源於隧皇,禮名源於黃帝。到堯舜時期制嫁娶之禮 即:定妻妾之制;別生分類 即:區別嫡庶,定宗族之法;罰弗及嗣,賞延於世 即:依禮制實施賞罰。禮大體涉及到身份,地位,婚喪,祭祀,交際等各方面。(祭祀又被稱為國之大事!說明了禮源於祀)禮不僅重視等級,而且還重視親情,從而使中國禮法在初生之時便帶著“情”的印記具有倫理綱常教化等內容。

    4.夏後啟”。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臺,此即鈞臺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

    5.《禮記·祭義》言,“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反映夏人對官位的重視,也從側面說明夏代的職官已有明顯的高低等級區別。

    7.《大禹謨》謂“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評價夏後立刑法是對民眾進行治理的一種手段。

    總之,夏朝的統治者除了用“刑”之外,還有勸誡用的例如《九歌》等,具體夏禮什麼樣子的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二、商禮可以觸控之禮

    商朝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對於研究商朝的禮儀制度絕對是天大喜訊。比之夏禮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大文化盛事。從考古、甲骨文、以及後代文字記述來看,商代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禮樂制度大都或多或少帶有神秘的鬼神色彩。

    1.商代禮的特點

    《禮記·表記》稱:“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商代盛行占卜,凡事大自祭祀、征伐,小至疾病、生育,無一不求神問卜。卜官將占卜的過程和內容事項刻在甲骨上,這就是甲骨文。

    2..血緣繼承

    “殷道親親。” “親親”即諸子平等,兄終弟及,看重自然關係,是不是“禮”的體現現在存在爭議。

    3.商代禮制主要體現在祭祀的儀式相當頻繁。在商朝晚期,盛行一種對死去祖先的“周祭”制度,就是用五種不同的記法來迴圈祭祀,這樣一個祭祀的週期長達一年之久。殷人祭祀的儀式也非常隆重,以祭品豐盛為特點。每次祭祀最少要用牲畜幾頭、十幾頭,多的可達數百頭,上千頭。不僅如此,殷代還常用活人來做祭祀。據考古發現,埋葬商王或貴族時,往往要用兩三百活人做為殉葬。

    4.跪拜之禮商代人本身就跪坐,不過是坐著向前彎腰而已.如著名的商代婦好墓玉跪人,已成為中國古代玉文化的重要代表標誌,為世人所熟知。逼真的再現了當時的古人風貌,傳神的表達了人物的神韻風姿,明確地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生產、社會發展水平,透露出遠古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觀及其審美意識。

    5.禮器繁多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酒器.包括飲酒器爵、觶、觥及盛酒器尊、卣、壺、斝、罍、觚等.商代貴族飲酒成風。

    水器.有盤、匜等.主要用於行禮時盥手以表示虔敬.

    樂器.有鐃、鍾(包括甬鍾、鈕鍾與鎛)、鼓等。

    儀仗器:斧、戚、戈、矛、鉞

    6.服飾之禮

    據甲骨文和文獻記載,上邊的叫衣,下邊的叫裳。衣為高領右枉的短上衣,冬天除了外衣還有裘,即毛朝外的獸皮;縫綴成直領右枉的上衣。裳是一種短裙子,不論男女,都穿這種短裙,所以殷商時人在屈身的時候要跪行,坐的時候要跪在自己的腳後跟上,兩膝併攏,才不露出下體。如果坐的時候兩足向外叉開,形如簸箕,則稱為“箕居”,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且是對別人極大的侮辱

    7.殷商時人對頭髮很看重,頭飾也很講究,尤其女人更是如此。《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說:《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曲禮》說:“斂發勿鬢。”“益發也。”言取他人之發,即假髮也。假髮不莊雅,故禮以為戒。這也是關於假髮的記載。《詩經·都風》又說:“玉之填之,象之締之。”(箋曰:“締,所以摘發也。”即今之梳也。有齒,以象牙為之,取其潔而滑。然此只貴婦人能辦,若庶人則以木為梳,所謂撣櫛也。

    8. 佩物就是身上、頸上、手上等佩戴的飾物。佩戴飾物,在殷商時代是很流行的。成為身份的標誌。

    三、周禮灼灼之禮

    周禮文獻記載頗多,我們在自宋明理學稱儒學為孔孟之道,之前儒學則稱呼為周孔之禮。所以不在贅述。

    總之,孔夫子說法,殷禮源於夏禮,周禮源於殷禮,繼承者有所損益也。所以夏商周三代統治者用刑威懾四夷,用禮維護等級秩序。

  • 8 # mulin30311368

    孔子是他之前的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儒家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如孔子要克己復禮的那個周禮。只不過儒這個稱謂是他的後人起的,大概是漢朝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快去甲醛的方法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