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園博思心理諮詢

    人生海海 孤獨作伴

    ——電影《Her》觀後感

    《Her》是偶然看的一部電影,大段的獨角戲,細膩的筆觸,刻畫著人類在科技高速發展時代無處安放的孤獨。

    故事說的是在未來的世界裡,以郵件代理撰寫為生的西奧多在婚姻瀕臨破碎的時候和一個智慧語音系統相愛的故事。與其把它當成一個科幻愛情片,不如說它提供了一個審視人與科技,思考人際、親密關係的開放命題。

    在我看來,孤獨大概是多層次的。

    一方面孤獨是人們單獨的個體狀態。這種狀態與生俱來,伴隨著臍帶與母體的分離,我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個體。成長的過程裡,身邊的人總在不停的變換,最後就連賜予生命的父母也離我們而去,陪伴半生的愛人也可能先你一步歸去。形單影隻,其實才是我們的常態,沒有誰是完完全全依附於另一個人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而孤獨,也正是我們的歸宿。

    自大學以來,學會的一件事情就是懂得獨行的快樂。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自習,一個人看電影。沒有想象中難以忍受,因為內心世界一直在自我對話。並且,也學會和其他獨行者形成一種有趣的默契,在獨自吃飯時會選擇坐到同樣獨自吃飯的人對面,把空位置填上,雖然彼此不會相互交談,但莫名的有安全感。現在看來,這不就是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孤獨的樣子,這也算是某種程度對孤獨的讓步吧。人一定是需要孤獨,也需要愛的。

    另一方面,如果說上一個層次是alone,那麼這個層次就是lonely。誰不希望沮喪時能有個懷抱,誰不渴望歡喜時能有人分享。所以我們總是躲在人群裡,藏在喧鬧中,披上面具跟上主流。那些看上去很熱鬧的時刻,其實每個人都在掩飾自己孤獨的本質啊。

    影片的環境設定很有意思。西奧多的居室很寬敞,傢俱卻只有寥寥幾件,家是空落落的,內心也是。他總是穿著紅色或者明黃色襯衫,這麼出挑鮮豔的顏色,和周圍冷色調的建築物、路人的衣服形成極大反差,更加渲染了西奧多內心渴望被關注、渴望感情卻不得的略帶悲哀的基調。同樣矛盾的是,西奧多擅長在信件中抒發情感,擅長營造虛假的感動,但是在現實世界,他卻沒有一個能夠肆意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出口。電影的取景包括海灘城市山林雪地,這樣跨幅度的呈現,再加上魔都的霧霾和摩天大樓,營造出一種未來時空的虛幻感。

    在我離家前在樓頂露臺還可以望見的高架橋,放假回家發現它已經被高高拔起大樓嚴實擋住。我們已然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裡,可是,面對矇住雙眼的霧霾,我們卻沒有發聲的勇氣,也沒有在迷霧中跳舞的瀟灑與坦蕩。

    當樓房越建越高,當科技越來越智慧,我們越來越依賴冰冷的電子產品,但是它們只有在你緊握它、長時間使用它時它才會對你發出熱量。我們寄生於朋友圈等等社交網路,不過也是想要在自己能夠把握的虛擬世界尋找一點點存在感和價值感。那些轉瘋的無腦名字測試、愛情測試,折射出人們渴望被愛被關注的急切,即使心理系的同學也會以好玩的心態轉發,看來人人都不甘於隱身在人群裡,總是這樣渴求建立親密關係。在這個單身即被“尊稱”單身狗的時代,脫單、尋找另一半被放進了迫切運轉的齒輪裡,但是人們好像只關注脫單是否成功這個結果,而非兩人的精神契合、相愛的過程。

    人的一生都在尋求一個完全契合自己的soulmate,但現實卻是我們彼此都不願向對方說出坦誠的真心話。既沒有溝通的真誠和信任,我們也不願去妥協和包容那些我們不喜歡的,最後也只能孑然一身。

    在電影最後,OS們拋棄人類集體消失,這樣百分百依據你的特質編碼並且隨著你的成長而發展的系統就這樣下線了,那些完全依賴人工智慧度日的人們,終又回到了孤獨中,或者說只是從與自我投射的對話中抽身出來回到現實。電影否認了科學智慧可以長久慰藉人們貧瘠的精神世界,但是同時,也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治癒孤獨。丟擲了很多關於孤獨的命題和思考,卻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你看,不是科技造就人們的孤獨啊,是人的體內本來就有孤獨的靈魂罷了,科技只是扮演了一個推動者的角色。最後一幕是西奧多和女性朋友相互依偎的背影,他們面對著萬家燈火看著繁星般璀璨的城市夜景感慨萬千,也許這是對孤獨的妥協吧。

    還記得《星際穿越》裡男主角,跨越時空回到地球卻看到自己女兒的死去,在無盡的宇宙裡忍受了孤獨的折磨,最終還是歸於孤獨裡。是啊,我們只不過是浩瀚宇宙中渺小的個體罷了。

    既然不能戰勝孤獨,那就學會享受孤獨。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總能在歷史長河裡找到孤獨的典範,那些不朽的形象總能消退時代的塵埃。簡·奧斯汀在那樣的時代選擇終身不嫁,把情感都付諸於指尖,堅守自我內心去創作。她就像是一朵絕世孤傲的花,獨立而美好。《月亮與六便士》裡的畫家原型高更,他的孤獨是當時的人無一能理解他放棄家庭和事業一心追逐藝術,但是畫畫的慾望就像原始本能催促著他一刻也不能停下,那讓人驚歎的畫作就是他給世人最好的答案。他們的孤獨,雖受時代限制,不為人理解,但終會有人懂得。

    每個人都是一座離島。

    愛和孤獨,是島上永恆的寄居者。

  • 2 # 爾東說話

    作為一門扒拉靈魂的藝術,電影和小說一樣,作品千千萬。但若論好看,或者說自認為好看,這就很帶有個人感情色彩了。每個人對好看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總之,我對好看的電影定義有以下五點:

    1.新鮮:擁有獨特的、新鮮的嘴唇,如同清晨葉上露珠。

    2.力量:擁有直擊靈魂的閃電。

    3.境界:技藝高超,但作品已超越了技巧抵達靜穆之境。

    4.態度:如上帝之眼俯瞰眾生,它從不以取悅觀眾為目的。

    5.歷久彌新:看第一百遍的時候,內心依然會感動如初。

    以上是我的觀點。縱然說這五點已夠苛刻,但是我覺得好看的電影還是有很多,在爾東的電影資料庫裡,收藏在NO.1的影片依然不下百部。我至今依然是這樣認為:看一部電影,便如同選擇重新過了一生。人生在世,每天在做的事情不過是在做一個個選擇題而已。而這些選擇題我們在電影裡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活過了一遍,雖然一會兒是這個名字,一會兒是那個名字,一會兒在這個時代,一會兒是那個時代,但是根本上人性是相同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英格瑪.伯格曼 《野草莓》 (1957)

    關鍵詞:哲學、生命、上帝

    《《野草莓》出品於1957年,距今剛好60週年。此片獲獎無數。這部電影我已重複看了無數遍,我在一遍又一遍的讀片中,彷彿讀懂了伯格曼關於關於生命、關於上帝的終極思考。它是上帝的詩篇、是生與死的夢、是玄奧的人生哲學,它指向靈魂的終極命題,愛、信仰尚未離我們而去。下面是我在觀影時寫的部分筆記。

    《野草莓》,——永恆的愛與逝去

    “這裡是野草莓生長的地方”伊薩克說

    神從那些回憶和夢境背後伸出手來

    究竟我們要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

    《野草莓》,永恆的愛與逝去

    痛苦的深淵也許深不可測。

    生活中不幸與困擾有很多。

    把握好當下每個瞬間,

    天地萬物盡顯美態,其源自光華何其耀眼

    神和魔,都存在我們的身邊,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善待生活,善待別人,善待自己

    一念善即身在天堂,一念惡便身在地獄。

    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一份寧靜與安詳。

    ——他是誰,他是明日的你,我,他。

    附上影片中一首古老的瑞典讚美詩,原名叫Var är den Vän, som överallt jag söker,意思就是《我要找的朋友在哪裡呀?》,寫於1818年,作者Johan Olaf Wallin,是19世紀瑞典詩人,也是一位大主教。

    《我要找的朋友在哪裡呀》

    破曉時刻我尋覓之友

    汝在何方?

    夜幕降臨,其蹤難覓

    吾焦慮之心覓得其跡

    花開之地,我見其跡

    其愛瀰漫於空氣

    其聲得聞於夏風

    讓我膜拜的電影還有:《賓虛》、《2001太空漫遊》、《天堂電影院》、《天才雷普利》、《一一》等,限於篇幅,以後再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52戰略轟炸機能否產生音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