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星一號
-
2 # 你看我好像一條狗
不可能!地球質量太小了,它自身質量構成的壓力完全不可能致使他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第二是密度問題,密度越大,溫度越高,就越有發生聚變的可能性,但仍可能不會變成恆星,有可能直接跳過恆星階段直接成為一個黑洞,因為他密度變高了,只是體積縮小了,質量並沒有變化啊。第三是元素問題,大部分的恆星元素基本都是單純的氫元素,很容易發出高溫的元素,再看看咱們地球,你指望矽元素能發出多高的溫度?
-
3 # 宇宙銀河系超級曲速噴子發動機研究協會會長
地球是不可能變成恆星的,第一:沒有足夠的燃料,第二:就算現在把地球的物質“點燃”(核聚變),也因為地球的質量不夠,進而無法產生足夠的引力來約束反應物質,“點燃”一瞬間就被自己炸的四分五裂,第三:就算地球產生足夠的引力約束反應物質,因為地球的燃料太少了,一下子就燒完了。(我只是簡單的闡明一下恆星形成的條件,至於如何定義恆星留給那些廢話連篇的答主回答。--如有錯誤,請指正)
上圖防摺疊
-
4 # zhangmingrong
1:地球的大小決定了它不能產生足夠的高壓高溫點燃核聚變反應,哪怕是初級的氫聚變也不行。
2:地球的組成元素決定了地球發生不了自持式聚變反應,就算地球全部是氫元素組成,並且人為點燃氫聚變,地球也無法把聚變反應持續的進行下去,要不了多久就熄滅核反應。
可以明確的說,地球不可能變成一顆恆星。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是地球的元素組成與恆星相差太大,其二是地球的質量相對於恆星太小。
在整個宇宙中,氫元素的質量佔比大約75%,而氦元素的質量佔比大約23%,其他元素僅佔2%。恆星的組成與整個宇宙的情況相類似,例如,我們的太陽由73.5%的氫、24.9%的氦以及其他少量元素組成。恆星的光和熱來自於其核心的核聚變反應。在主序星階段,恆星核心的氫原子不斷地聚變成氦原子。例如,在太陽核心中,每秒有426萬噸的氫轉化成能量,我們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太Sunny和熱就源自於此。
在地球上,遊離氫的含量極少。在大氣中,氫氣的體積含量僅為1ppm(百萬分之一)。在地殼中,氫的質量佔比僅為1%。在地核中,主要的組成元素為鐵和鎳。因此,地球上基本沒有可用於核聚變的遊離氫。
另一方面,地核的溫度和壓力太低(溫度約5500攝氏度,壓力約360萬個地球大氣壓),即便地核都是由氫組成,也無法啟動核聚變反應。以木星為例,雖然木星的組成與太陽類似,並且其質量很大,是地球的300多倍,但仍不足以啟動核心的核聚變反應。只有當木星的質量增大到原來的至少90倍時,木星的核心才能啟動核聚變反應,成為一顆紅矮星。相比之下,太陽核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並且壓力高達2600億個地球大氣壓。在如此極端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氫原子得以聚變成氦原子。
綜上,地球無法演變成恆星,不管是元素組成還是質量,都與恆星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