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鑫湖佳茗

    坦誠說:現時的鐵觀音加工工藝與傳統的加工大為不同,無法用傳統的目測法來分辯。比如目測烏龍茶一般四看就八九不離十了:一看條形、二看色澤、三看淨度、四看下盤。鐵觀音的條形基本要求是:形似觀音重如鐵。現在的消青、拖酸等工藝與傳統制法相去甚遠,連條形的基本要求都難相符。茶香雖然高了,卻短、不耐泡,且不宜儲存。

    個人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 2 # B子彈電影

    如何判斷一款茶的品質?

    這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

    一是說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簡單,還需要一定的品鑑水平,以及天賦(味覺和嗅覺等);二來,雖然判斷的指標都是那麼幾個,但每種茶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指標比重也因人而異,比如綠茶賞形,烏龍重香

    以鐵觀音為例,聊聊如何判斷其品質

    在鬥茶比賽中,一般按照喝茶順序評比五項

    男女擇偶,有人顏值即正義,有人在乎性格,有人注重三觀,鐵觀音也是一樣,每個人心中的鐵觀音是不一樣的

    對我來說,不管任何茶,首先是用來喝的,判斷分值也以滋味為核心

    幹茶外形(10分)

    幹茶外形是第一印象

    鐵觀音外形一般都是這麼描述的

    條索捲曲、壯結、沉重,色澤鮮潤,傳統工藝的茶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俗稱“蜻蜓頭,青蛙腿”

    然而,對大多人而言,“蜻蜓頭,青蛙腿”實在很難想象,現實中也難以找到參照,這是我給外形10分權重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鐵觀音現在普遍利用機器製茶,不管是好茶還是劣質茶,都可以加工成很好的外形。個人認為,好的鐵觀音外形,不能太緊,過緊在挑梗時很麻煩,太鬆的話易碎

    (市場上很難看到“綠葉紅鑲邊”的鐵觀音)

    有些茶友會以“綠葉紅鑲邊”為參考標準,認為葉形完整才是好茶,這是錯誤的。“綠葉紅鑲邊”是傳統鐵觀音製法,目前市場主流清香型鐵觀音是沒有紅邊的,為了保持外形美觀、茶湯清澈透亮和清純度,製作時會把紅邊去掉,屬於工藝的進步

    這10分主要看大小和顏色

    湯色(5分)

    按照國家標準,鐵觀音在大類上分濃香型,清香型和陳香型,清香型又有正味、消青、消正、消拖、拖酸等,由於製作工藝上的區別,茶湯的顏色也就很多元,有淡綠,綠中帶黃,黃中帶綠,金黃色等

    所以,茶湯顏色並不是主要參考指標

    湯色的參考指標具體來說是色澤,不管哪種型別,色澤鮮亮為上,色澤晦暗則不佳

    香氣(30分)

    說鐵觀音香氣,必說蘭花香,然而這個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個問題:什麼是蘭花香?而且不是所有鐵觀音都有蘭花香,優質的鐵觀音才有明顯有馥郁的蘭花香

    除了蘭花香,還要看香氣的純度和持久度

    純,即香氣中不能有雜味和青味,有雜味的茶香氣再高也不是上品

    持久度則是以幽香馥郁持久為佳,幽香並不是香氣低,而是能明顯聞到,但又不感到衝。有一個常見的陷阱就是有些賣家會把香氣的高低當做指標灌輸給你,很多茶友誤以為香越高品質越好

    目前市場主流清香型鐵觀音屬於輕發酵製法,按香氣高揚程度:拖酸>消青>正味但高檔鐵觀音往往都是正味的,正味鐵觀音香氣講究“幽而遠”,淡雅但香氣綿長,對腸胃刺激較小,深得老茶友喜愛

    香氣或幽長淡雅,或高揚豐富,並無高下之分,不能單以香氣高低論英雄,要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滋味(45分)

    評價鐵觀音茶湯滋味優劣有幾個參考指標

    順滑感

    指茶湯入口非常柔順,有點黏稠像油一樣,有穿過牙縫的感覺,感覺茶湯在口腔裡化開。但這個對品飲者的味覺靈敏度有一定要求,或需要較豐富的品茶經驗

    苦澀度

    茶中富含多酚類物質和茶鹼,正所謂不苦不澀不是茶,但好的鐵觀音允許入口微苦,但如果持久不退則茶品不佳

    回甘

    好的鐵觀音回甘快,且持久

    耐泡度

    “七泡有餘香”是對鐵觀音耐泡的最佳詮釋了,極品鐵觀音可衝7泡以上,劣質鐵觀音三泡以後就會有水味

    豐富度

    這個就像沙漠和熱帶雨林,沙漠一眼到頭都是黃沙漫天,美則美矣,難免單調,而熱帶雨林則生意盎然,動植物遍佈。優質鐵觀音多產自內安溪高山區,葉片肥厚,內含物質豐富,茶湯滋味比較醇厚

    葉底(5分)

    一般來說,經過前面四個審評,最後的葉底參考價值更多是一種對前面判斷的佐證

    因為如果前面四個指標都比較好,那麼葉底肯定不差,好的鐵觀音葉底肥厚有光澤。鐵觀音主流的工藝是去紅邊,所以葉底是否完整並不是絕對指標,只要不是太過細碎就可以

    前面說過,鐵觀音主要分濃香型,清香型和陳香型,而在清香型分類比較細,所以在五個審評項上的參考指標是不一樣的,但好茶也有共通性:茶湯鮮亮,香氣純正,茶湯豐富有層次

    要想更好的掌握如何鑑別茶葉品質,唯有多試多喝一途,前提是掌握正確的沖泡方法,並多用對比泡,建立自己的參照基點,相信自己的品飲直覺,循序漸進

    ——公號:梳茗敘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必要逼TA刪掉前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