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曼施坦因一開始並不十分主張粉碎庫爾斯克的突出部,而是更傾向於透過迂迴戰術圍殲盤踞在羅斯托夫地區的蘇軍。但是,希特勒卻一再的堅持要先解決庫爾斯克。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庫爾斯克戰役是希特勒強加給曼施坦因的,而後者出於對希特勒的服從,不得不選擇接受。

    在戰役開始之前,曼施坦因一共提出了兩種戰役計劃:第一,主動進攻,打蘇軍一個立足未穩;第二,主動防禦,儘可能消耗對手後再發起進攻。這一次,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的選擇再次背道而馳:曼施坦因傾向第二種計劃,但希特勒執意選擇了第一種。

    事後來看,主動進攻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1943年初的時候,德軍的裝甲力量在東線損失較大,如果此時貿然發起進攻很可能會加劇損失。

    另一方面,由於天氣、準備不足以及希特勒的猶豫不決等原因,德軍的進攻計劃一再被延期;而與此同時,蘇軍卻利用這段時間積極構建防禦工事、部署戰役計劃以及補充戰鬥人員等。

    所以說,德國在密謀和準備庫爾斯克戰役的同時也給了對手查漏補缺的時間,以至於七月初才開始的進攻早就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至於沒有被認可的主動防禦、後發制人的第二方案如果真的實施,大機率也不會扭轉戰局走勢,充其量只是增加德國同蘇聯對峙的時間。再加之盟軍當時在義大利西西里島成功登陸,希特勒對於庫爾斯克的堅定必然會被動搖。

    因為當時蘇軍陣中對於哈爾科夫戰役後的下一步計劃也存在爭議:瓦圖京等人主張先發制人主動進攻,而朱可夫等人則更看好主動防禦,後期再酌情發動反攻。當然,斯大林最終還是聽取了朱可夫等人的建議。

    這也就意味著當時德軍無論是選擇攻還是守,蘇軍已然敲定了先期防禦,後期反擊的戰爭策略。考慮到蘇聯當時強大且迅速的戰爭動員,他們圍繞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準備相比德軍仍舊具有優勢。

  • 2 # 歷史扒糞機

    對於1943年戰局如何開展,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回顧道:基於對“蘇軍首先將從東面渡過米烏斯河、從北面渡過頓涅茨河中游,對頓涅茨陽臺實施攻擊……這種判斷,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在2、3月間向希特勒多次提出一種實施後發制人打擊的設想。我們指出,應在蘇軍對頓涅茨地區發動攻擊前撤出戰鬥,將蘇軍的攻擊部隊引向西方,直至梅利托波爾—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一線,……之後向東南或南方,對經頓涅茨地區向第聶伯河下游推進的蘇軍側翼實施攻擊,並將其殲滅在海岸附近。”

    這是3月14日德軍重佔哈爾科夫前曼施坦因的說辭。3月10日希特勒到扎波羅熱向曼施坦因授勳,他迫不及待的想聯合中央集團軍群解決掉蘇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因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不予配合、南線德軍疲勞和泥濘期的到來,即使3月22日收到陸軍總司令停止進攻的命令,到27日曼施坦因再有萬仗雄心也不得不屈服於實力不濟和天時、地形的限制。

    3月13日陸軍總司令部發布第5號戰役令明確中央集團軍群應當組建一個進攻叢集,以便與南方集團軍群北翼聯合發動進攻。月底南方集團軍群制訂了與之相配合的“蒼鷹”和“黑豹”系列計劃。4月15日第6令決定了“堡壘”行動即將實施,曼施坦因至此全身心投入戰役的準備。

    應該說希特勒給予了曼施坦因力所能及的兵力、兵器上的支援,曼施坦因也依照自己制訂的戰役計劃實施了攻擊。這個計劃有無缺陷呢?從實際結果上看,第48裝甲軍和黨衛軍第2裝甲軍未能攻佔奧博揚,第3裝甲軍未能佔領科羅恰,都緣於兩者的側翼受到蘇軍持續反擊的威脅,不能全力向前突進並相互掩護。曼施坦因的計劃人為擴大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團軍級叢集間的間隙,致霍特即使讓黨衛軍第2裝甲軍偏向普羅霍羅夫卡的行動也得不到第 3裝甲軍有力、及時的配合。普羅霍羅夫卡戰鬥的失利預示了南部堡壘行動必然慘淡的結局。

    堡壘行動德軍失敗的根源在於喪失了東線賴以生存和勝利的法寶—突然性。在實力對比懸殊、未能阻斷蘇軍戰略預備隊進入戰場情況下,贏得戰役勝利也就曼施坦因痴人說夢般的囈語。或許5-6月間希特勒和曼施坦因從蘇軍防禦薄弱的西部突進,再南北分割包圍的靈光一現能獲取更有利的戰果。

  • 3 # 紙糊虎

    庫爾斯克戰役即使德軍勝利了,德軍也守不住德軍已經南北會師也會元氣大傷,蘇聯草原方面軍趕到後再反攻,德軍還是會潰敗。

  • 4 # 浮沉的歷史

    在1942年底到43年初的冬季戰爭結束後,東線戰場重新進入了短暫的平靜期,蘇德雙方都在謀劃下一下攻擊將在哪裡發起。在蘇德戰場的南部,因哈爾科夫戰役造成的庫爾斯克突出部,此時成為了蘇德雙方都在關注的一個焦點地區 。

    當時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總司令曼施坦因提出來過一個作戰計劃,作戰內容為德軍迂迴到在亞速海的羅斯托夫,以從側面圍殲蘇軍。但希特勒則堅持要求南方集團軍群打算和中央集團軍群採用一個聯合行動,從庫爾斯克突出部南北兩翼實施鉗形攻勢,切斷並突出部內的蘇軍。同時縮短德軍的戰線,騰出更多的機動兵力,進行下一期的作戰。

    為了完成希特勒構想的作戰計劃,曼施坦因只能放棄自己的計劃。但是由於經過了兩年多的戰鬥,用作突破防線的德國裝甲師缺編嚴重,為了補充裝甲力量,德軍只能不斷推遲進攻時間。德軍在補充力量的同時,蘇軍也在積極備戰,在庫爾斯克地區構築了多道堅固的防線,雙方的軍力都在不斷加強,但很明顯蘇軍的優勢增加的更多。

    庫爾斯克還沒有開打,戰爭的天平已經倒向了蘇軍,不管曼施坦因如何要求提前發動攻勢也無濟於事,提前開戰蘇軍的防線或許更容易攻破,但是德軍的進攻力量卻也會此被削弱。

    不管怎麼樣,庫爾斯克德軍獲勝的可能性極低。即便是獲勝了,且不說德軍損失多大,盟軍之後在義大利的登陸也足以把德軍在庫爾斯克的勝利抹去。

  • 5 # 陶式防務評論

    即使打贏了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哈爾科夫反擊戰”而已,表面看上去很輝煌,但難以獲得很大的戰果。

    曼施泰因在庫爾斯克南線被吹噓成“非常接近勝利”,其實不過就是普羅霍夫卡坦克戰佔了上風而已。

    雙方聲稱的戰役資料,要客觀分析

    普羅霍夫卡坦克戰,蘇聯傳統說法是“蘇軍六百輛坦克大戰德軍五百輛坦克,雙方均損失過半”,近年的說法是“德軍損失不過幾十輛坦克,蘇軍卻損失五六百輛”。因此,一些翻案文章把庫爾斯克南線戰鬥,說成了“德軍將大獲全勝”似的。

    然而,這不過都是事後的數學遊戲而已。

    德軍第3裝甲軍和黨衛裝甲軍(參戰坦克總數300多輛)所謂“損失僅僅幾十輛”,其實是把損傷後可修理的坦克除去了,實際戰損也在200輛以上。

    此戰中,蘇聯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參戰坦克總數500多輛)損失慘重,僅大修的坦克就需要400輛。但仔細看一下這說法,這400輛按照德國標準,也是應該不作為“絕對損失”的。所以,蘇軍坦克損失按照德國標準,最多也不過損失100多輛而已。

    到了庫爾斯克戰役後期,蘇軍發動反攻,德軍在撤退中丟棄了大批正在維修的坦克,導致100-200輛“不被計入絕對損失”的坦克變成了真的絕對損失。

    由此可見,庫爾斯克戰役的坦克損失數字,不能盲目聽某一方的片面之詞。

    德軍後續作戰能力遠不及蘇軍

    事實上,曼施坦因指揮的南線德軍雖在坦克戰中贏得上風,但是自身損失並不小,編制內的多數坦克實際上已經喪失戰鬥力(500多輛坦克有300多輛戰損或需要維修),根本拿不出更多坦克繼續進攻。然而,蘇聯還有草原方面軍的幾個坦克軍作為預備隊,用於第二階段反攻作戰的坦克更是數以千計。

    同時,北線德軍早已經一敗塗地,主要部署在北線的“黑豹”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已經損失大半。北線的蘇軍部隊,在羅科索夫斯基指揮下已經穩佔上風。

    所以說,即使南線的曼施泰因部隊還能繼續推進,北線德軍也無法配合。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場最美好的結果,就是對蘇軍打成擊潰戰,根本無法封閉合圍圈。這個戰況結果,正是1943年3月哈爾科夫反擊戰的重演。

    與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對比

    哈爾科夫反擊戰,被後世極度吹噓,說成什麼“德軍以1:8的兵力(師旅數量)獲得奇蹟般勝利”。但明眼人都知道,德國裝甲師的兵力比蘇聯坦克軍的兵力都多,而且參戰的蘇軍坦克旅、步兵師都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強弩之末。兵力枯竭的蘇軍十幾個坦克旅,坦克數量加一起都沒有一個德國裝甲師多。

    哈爾科夫反擊戰號稱消滅蘇軍50多個師(旅),但多數蘇軍都成功跑出了包圍圈。德軍此戰的殲滅數字只有4萬人,俘虜更是隻有1.2萬人。與1941-1942年動輒俘虜十幾萬、幾十萬蘇軍的東線戰役相比,哈爾科夫反擊戰更像個笑話,實際就是一次數學遊戲。

    相比於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戰役的蘇軍準備十分充分,裝備和物資遠非1943年初可比。而且戰役後期蘇軍仍儲存有大量後備隊,能夠在多個方向發動大規模反攻。戰役後期,蘇軍仍可動員4000輛以上的坦克,以及3000架以上的戰機。德軍坦克數量卻已降低到1000輛左右甚至更少,戰機數量也不佔優勢。面對蘇軍的強硬實力,德軍即使想複製“哈爾科夫的奇蹟”,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曼施泰因的真實想法,也許只是試圖拖延一下蘇軍後續的大攻勢。所謂的“更大勝利”,更多的只是夢囈。(陶慕劍)

  • 6 # 麥田軍事觀察

    在1943年初的時候,曼施坦因成功的完成了哈爾科夫的反擊戰,讓蘇德戰爭的形式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但是在隨後有關下一階段的作戰行動問題上,他與希特勒有很多爭端,先後提出了數個方案都沒有獲得希特勒支援,最終戰役程序完全不是按照他的構想來打的。

    如果要是按照他的構想來的話,佔據能否結果更好依然是一個大的問題,到了1943年是整個戰爭形勢對於德國已經非常的不利,不是簡簡單單的打輸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問題了,蘇聯的整體實力已經完全上升到一個新水平,德國卻已經被大大削弱,力量對比上對德國非常不利。

    不管怎麼算,最終結果也許會有一點改變,但是整體局勢不會有大的變化,這場戰役蘇軍擁有著勝算在手的條件了。

  • 7 # 歷史笑春風

    曼施坦因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將帥。他被德國的軍人奉為戰略家,說是可以改變二戰命運的人。這主要是因為他提出的作戰方案,取得了法蘭西戰局的勝利。而在蘇德戰場上,他又屢建奇功。曼施坦因最終由於攻下蘇聯著名的要塞塞瓦斯托波爾而晉升為元帥。

    但是,在軍迷中,曼施坦因還有個綽號叫做“曼不群”。這個綽號的由來是因為此人擅長甩鍋。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裡,我們看不到一點關於他指揮失誤的地方。在曼施坦因看來,戰爭的失敗都是別人的問題,和他沒有關係。他的設想和指揮都是一貫正確的,都是統帥部那些人搞砸了這一切。這樣,曼施坦因過於誇大的言論,也遭到了大家的質疑和嘲笑。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這一幕也再次上演。當時,最初提出進行庫爾斯克戰役的正是曼施坦因。後來,曼施坦因甩鍋說,他提出庫爾斯克戰役的時間是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這個時候,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沒有什麼防禦設施,完全可以攻下庫爾斯克。

    不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剛形成的時候,德軍如果發動進攻的話,肯定是能夠佔領庫爾斯克的。但是,曼施坦因怎麼不進攻呢?這是因為他根本就無法再繼續進攻了。哈爾科夫反擊戰依靠的主要是三個最精銳的黨衛軍裝甲師,這些裝甲師在經過防禦、反擊一系列作戰後,已經精疲力竭。

    由於眾寡懸殊,德軍雖然取得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但是,蘇軍的大批有生力量都逃出了包圍圈。再加上天氣惡劣,滿地泥濘,德軍要攻下庫爾斯克是力不從心的。因此,曼施坦因的計劃是實現不了的。

    在發動庫爾斯克戰役前,曼施坦因並沒有明確反對發動戰役。相反,他還信心十足,認為能夠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曼施坦因得到驗證他防禦戰略的機會。曼施坦因認為,由於敵眾我寡,德軍應該發揮機動作戰的專長,採取奇襲的戰術,來殲滅蘇軍。

    因此,在庫爾斯克戰役實施階段,曼施坦因的攻擊要比北方的莫德爾的攻擊猛烈得多。當時,德軍的庫爾斯克戰役,也就是“堡壘”戰役計劃規定,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從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突破,而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從南部突破。雙方最後在庫爾斯克會師,合圍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

    而在戰役過程中,北方由莫德爾指揮的突擊叢集,在突進了10公里後就無法繼續前進了。緊接著,蘇軍就向德軍的北方叢集發動了反擊。並把攻擊矛頭指向德軍的進攻基地奧廖爾。

    而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南部,由於曼施坦因的指揮,和他手下擁有的精銳的裝甲部隊的作戰,形勢要比北部的德軍好得多。

    曼施坦因的部隊最遠突破蘇軍的防禦縱深達到35公里之多。當德軍統帥部召曼施坦因來到他的指揮所,要求他停止進攻的時候,曼施坦因表示了反對意見,想要把“堡壘”戰役繼續打下去。最終,被德軍統帥部拒絕了,這使得曼施坦因和他的部下在回憶文章中頗有微詞。那麼,如果按照曼施坦因想法,將戰役繼續打下去,能夠最終取得勝利嗎?

    我們可以明確的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因為,這個任務是曼施坦因的部隊不可能完成的。不可否認,曼施坦因的指揮是很巧妙的,而且他的部隊戰鬥力很強,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並且,曼施坦因還有一部分部隊沒有投入戰場,還可以擴張戰果。但是,當時的戰場形勢並沒有曼施坦因所認為的那麼樂觀。

    曼施坦因部隊的突破縱深已經達到了12英里,但是,他依然沒有突破蘇軍的防禦地帶。他的部隊陷在蘇軍的防禦工事和雷區中,舉步維艱。而蘇軍發起的反突擊沒日沒夜的困擾著德軍。由於莫德爾進攻的失敗,曼施坦因必須獨自一人衝破蘇軍防線,並且北上和莫德爾會師,這就需要他還要繼續前進六十英里才可以。

    依靠曼施坦因一人之力,他不但要突破兩道蘇軍防線,還要建立一道70多英里長的封鎖線。就憑曼施坦因手下的8個裝甲師和11個步兵師是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務。即便是曼施坦因能夠成功,他的千瘡百孔的封鎖線也阻止不了蘇軍的突圍。因此,曼施坦因能夠取得的戰果是很微小的。

    曼施坦因也知道這個任務是他完成不了的。因此,他向德軍統帥部的解釋是,必須要在庫爾斯克將蘇軍的預備隊消耗乾淨,這樣才能阻止蘇軍將來發動的反擊。這個說法似乎有些道理。現在有很多所謂的資料揭秘,說蘇軍的損失要比德軍大得多。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打法,似乎有可能達成他的目標。

    可是,曼施坦因對蘇軍的真實實力並不知道。他僅僅是依靠經驗和不可靠的偵察,就對蘇軍的實力進行了預測。而實際上,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實力,遠遠超出了德軍的想象。直接和德軍在一線交手的就有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這兩個方面軍擁有133.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9000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輛,飛機2172架。而德軍全部加起來才90萬人,1萬門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輛,飛機2050架。

    而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預備隊則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整整的方面軍。這個方面軍是由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軍。這個方面軍擁有57.3萬人,3397門火炮,4004門迫擊炮,1551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戰役過程中,由於北方作戰順利,這個方面軍全部被用來對付曼施坦因的部隊。

    我們可以看到,曼施坦因的所謂要把蘇軍的所有預備隊消耗乾淨的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再加上盟軍在義大利登陸,這使得德軍統帥部斷然拒絕了曼施坦因的提議,結束了“堡壘”戰役,將部隊撤出戰線,緊急調往義大利。

    結語:

    德國在1943年7月發動的庫爾斯克戰役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是由於蘇軍早就發現了德軍的企圖,做好了一切準備。德軍以實力不足的部隊,去攻擊蘇軍優勢兵力火力的防禦地帶,不但不能達到突破的目的,還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德軍統帥部決定結束戰役,撤出部隊轉向義大利是明智的。曼施坦因反對中止戰役,他想要耗盡蘇軍的預備隊。但是,從雙方實力的懸殊對比來看,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可能蘇軍的預備隊沒有消耗乾淨,曼施坦因的部隊倒可能會被消耗乾淨了。他手下的幾個精銳裝甲師是德軍的希望,一旦消耗盡了,將會給德軍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曼施坦因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也是德軍統帥部不可能採納的。

  • 8 # 水手叫小紅

    曼斯坦因是堅決反對庫爾斯克戰役的,他認為德軍剛剛經歷大潰敗,不具備進行大的戰役的實力,需要時間修正補充。

    曼斯坦因當時有兩條建議,一是趁蘇軍立足未穩,立即反擊,蘇軍此時的狀態正處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巨大勝利的火熱狀態衝刺中,但經過幾個月的攻擊前進,其鋒芒和後勤補給已經相當程度的削弱。曼斯坦因的第二天建議與第一條相反,有序後撤,避開蘇軍拳頭,待蘇軍停止進攻後,修整和補充之際,立即反擊,有點像北韓戰爭李奇微的磁性戰術。

    如果庫爾斯克會戰按照曼斯坦因的第一條建議,迅速執行,是很有可能成功改變蘇聯戰場形勢的。此時的蘇軍仍然是極其的困難的,蘇軍大開大合的戰術,一旦被擊潰,幾百上千公里的潰敗是很有可能的。

    當然了,希特勒是決定性的影響,猶豫多疑,顧此失彼,況且此時的盟軍已經登陸義大利,東牆和西牆都是牆,希特勒很糾結,拖來拖去,牆倒屋塌。

    即使按照曼斯坦因的建議立即進攻,也只是區域性改觀,德國潰敗的大趨勢是改變不了的。

    秋後的螞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軟考培訓主要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