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女兒三歲啦,一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哭,我教育她幾次總有婆婆在旁邊維護,搞得我就是壞人,女兒也不親,我又不能說老人家,可我女兒越來越不聽話,有時她奶奶也受不了就又推說教育不了你,找你媽去,可真當我教育她又跑來哄,有時氣得我真想扇她,怎麼辦了?
8
回覆列表
  • 1 # 糖紙吳柿子

    我遇到過這種問題,我選擇的是離開爺爺奶媽住,真的,沒辦法,搬開住,不在一起,孩子就沒有依賴思想了,再說咱教育時,爺爺奶奶不在場,不參與,也就減少了婆媳之間的摩擦。讓奶奶帶三天,養成的毛病半月也糾正不過來,孩子受苦,咱大人也發愁。

  • 2 # 閆秀明手機使用者

    積極溝通,有效學習。老人帶孩子,難免會出現問題。我覺得要多一些溝通和交流,只有統一了教育思想,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避免引發更多的問題。  還要多學習專家的教育經驗,自從天天出生後,我買了不少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並且每本都認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為了給平時沒有閱讀習慣的天爸和天天的外公、外婆普及教育觀念,我會把書裡面比較好的章節選出來,一家人一起聊天的時候,以探討教育觀點為名,大聲朗讀選出來的內容,然後大家一起討論,明確我們應該持有的教育觀念。

    適當妥協,堅持原則。老人寵愛孩子,可以說是一種本能,這也能理解,但是,原則性的問題,我不會妥協,因為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閨女看書的時候,爺爺奶奶把她叫去看電視,看就看會,哪個孩子不喜歡看動畫片?但是,如果公婆帶著孩子去鄰居家玩,走的時候孩子非要人家的玩具,這就不能縱容,否則會讓孩子養成隨便找別人要東西的不良習慣。

      教育孩子要有底線與原則,當發現公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恰當時,我會跟他們講講自己身邊或者網路上的一些經驗教訓,他們聽了就會意識到問題所在。

      包容理解,以身作則。桐的外婆愛乾淨講衛生,記得桐1歲多的時候不好好吃飯,用手抓得滿地都是,外婆就不高興了,一邊收拾一邊教育孩子……雖然不贊同外婆的一些育兒方法,但是我明白,外婆對孩子的愛是真心的,她一輩子都是這麼過來的,不能硬性要求她改變。通常我都用事實說話,用自己的育兒方式做給外婆看,只要是對孩子好的,我想,經過一段時間,老人家也會受到影響而自願做出改變。事實證明,這也是可取的。

      堅定立場,嚴肅對待。老人溺愛孩子是常見的事,但在我們家,教育孩子方面婆婆倒不會太阻攔,畢竟我不是無緣無故挑孩子的毛病,而是要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即便有時候婆婆也會說,孩子這麼小你說他有什麼用,我也會很嚴肅地告訴婆婆,正因為孩子小我才更要督促他、引導他,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你做了就要自己承擔後果。看我堅持自己的立場,婆婆也就不會說什麼了,我希望婆婆和孩子都能明白我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

       理解老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奶奶偷偷地給孩子吃糖果,或許只是想滿足孩子小小的心願,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好奶奶;爺爺“違背”媽媽的規定,為孩子解除“不準看電視超過1小時”的禁令,可能只是覺得孩子就應該自由、快樂地成長……當我們弄明白他們真實的心理需求時,我們就能夠找到更好的辦法,靈活應對。

      經常在寶寶面前誇讚奶奶,為奶奶和寶寶預留出一些獨處的“秘密時光”,把獎勵孩子糖果的機會留給奶奶,讓寶寶愛上奶奶的一道拿手好菜……其實,奶奶需要的只是享受一下孩子對她的喜愛。

      全家人一起制定規則,先寫作業還是先看電視,作業完成的質量評估標準和獎勵政策,爺爺和孫子都要參與,而且要互相監督,不能違反規則!這樣爺爺也許能夠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並且更好地配合。

     明確家庭中每一名成員的角色。如果第一點不能幫助我們輕鬆解決和老人之間的“反調”,那就需要明確邊界,建立“底線”了,這個底線就是——孩子的養育是父母的責任。實際上,“反調”的出現往往並不只是老人單方面的“越界”,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從自身就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與自己原生家庭的“分離”。與老人單獨相處時,我們可以暫時退行到孩子的角色,順從著父母;而當面臨孩子的養育問題時,我們是成年且獨立的父母,履行著父母的職責,當老人過度干涉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一定要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決策,而且這個決策不能被老人的態度左右。

      多些讚美,靈活消除“反調。心理學研究表明,讚美一個行為能夠增加這個行為發生的頻次,這個被我們成為“正強化”,而當我們強化了一個好的行為之後,“反調”也就自然消除了。比如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誇讚婆婆做的飯菜特別可口,女兒非常喜歡吃,久而久之,婆婆就會因為想讓孩子多吃一些飯菜,而減少了餐前給她吃零食的這個“反調”。因此無論是對待老人還是教育孩子,不停地說“這個不對”“那個不行”並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建立好的行為習慣,而要找到靈活的方法,這樣既能讓好習慣越來越多,而且家庭氛圍也會越來越和諧。

  • 3 # C咖啡豆子

    不少媽媽反映,夫妻倆都上班,孩子白天由他爺爺奶奶照看著。有時候覺得孩子做得不好,就要教育她,孩子就會找她奶奶,躲到奶奶身後去,爺爺也護著,因為老人從來都不批評她。這時候,老人總是說,孩子還小,等以後長大了自然能分清是非。可是小時了了的孩子,長大後真的能分清是非,做到很好麼?

      老人的“護短”,常讓父母們抓狂,想大吵一架擺明自己立場吧,又怕傷了和氣;力度不夠,孩子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當然,除此之外讓年輕父母鬱悶的是,明明自己狠心扮演壞人是為了教育孩子,可最後爺爺奶奶倒變成了好人。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寶寶覺得父母對自己兇狠惡煞,更因此不理父母,反而和爺爺奶奶關係更親密,這讓當父母的情何以堪啊。

      

      這是當下社會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和老人一起住,孩子平時交給爺爺奶奶帶,自己平常什麼都不用操心,每天有人幫忙打掃衛生帶孩子,連一日三餐都能變著花樣來提供。且不說日子過的像小姐少爺一般,至少下班之後再也不用圍著灶臺手忙腳亂。

      可但凡和老人一起住的年輕父母幾乎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老人實在是太護著孫子了,明明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家務,老人總要幫忙代替;想要糾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老人也說沒關係;有時候覺得孩子做得不好想要教育孩子,老人還護著。

      

      老人

      干涉父母教育孩子該怎麼辦?

      首先要理解,孩子是老人愛的延續,不要指責老人。

      “隔代親”,是一種十分深厚、細膩而又難以言表的感情。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多數老人簡直樂糊塗了,別說孫子要玩具,就是星星月亮,如果能摘下來,他們都願意給!有的老人年輕時光顧著生計,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精力較少,能讓孩子吃飽穿暖有書念就已經很滿足了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清閒了,就產生了補償心理,要把對子女欠缺的愛在孫子身上補回來,會額外地疼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甚至用“捧到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來形容也不為過。長期如此,確實容易把孩子慣壞。

      如果父母因為老人教養孩子的方式不正確而進行指責,或者很武斷的直接提出我們的教養方式,老人一下子會覺得很難以接受,也會傷了老人的心。在中國大部分老人都很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年輕時把照顧自己的孩子當作生活的重心;孩子長大了,自己年紀也大了,就把照顧孫子孫女當作自己生活的重心。我們貿然的去改變或者指責老人的教育,會傷了老人的心。老人也是愛孩子的,年輕父母不要指責老人。

      

      和老人多溝通 全家建立統一戰線

      年輕父母應該和家裡的老人多溝通,多聊一些關於教育的方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父輩和祖輩的教養理念在一個家庭中一定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否則孩子會困惑。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家庭所有成員要形成統一戰線,千萬不能年輕的父母忙著管教,老人跟著拆臺。

      年輕的父母和老人要協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老人最好不插手,並努力維護年輕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嚴,這樣,孩子就不會惟我獨尊,而學會尊重父母。即使雙方有分歧,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暴露出來,這樣只會讓孩子在犯錯的時候還抱有一絲僥倖。

      

      原則性的問題決不妥協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原則性的問題決不妥協。即使老人出面干涉,父母也要勇敢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讓他明白不要觸犯底線。不要因為對方是老人就中斷正常的教育,這樣只能讓孩子覺得不管犯什麼錯都有靠山。當然,為了避免惡化家庭矛盾,父母可以在事後避開孩子主動和老人溝通,儘量減少正面衝突。父母儘量不要當著老人的面管教孩子,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避開老人。

      但切記,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全盤否定老人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和家裡的老人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究其原因都是出自於愛。對於老人的“護短”行為,父母要和老人能多溝通多交流,達成共識,而不是因為愛而互相傷害。願每一個孩子都在充滿愛的環境裡健康成長。

  • 4 # SS135409617

    我個人認為,你首先得把老公的育兒思維調到跟你一個頻道上。然後曲線救國,讓老公去影響婆婆。這些事情你必須得做,因為孩子要是養成壞習慣很難改過來的。我以前也因為這些事情,跟我婆婆溝透過,根本不聽不說還很不高興。我就只有讓老公去說,效果要好一些。有些實在沒有辦法改的,就只能將就,我就跟我孩子說,奶奶愛你,但是有些事情媽媽並不贊成,在我這裡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孩子其實會聽得懂。我有個朋友也是這種,公婆慣的不性,她又根本沒法說,孩子超級嬌慣,根本不聽批評。她就等著孩子上小學,把孩子扔到寄宿制學校,跟老人隔絕開,自己在週末好好教育。兩年下來孩子改了很多,越來越優秀了。還有人說5+2模式也可以阻止壞習慣的養成,就是說平時老人帶,週末一定要自己帶,可以有效改善。

  • 5 # 蘭心伊悅1

    家裡人多,教育孩子真的是不好教育。教育孩子的時候,大人的觀點一定要統 一。不要一個 訓訴一個哄,孩子都不知道聽誰的了。

    我感受到了當媽媽教育孩子的艱辛,如果想讓孩子好,有正確的認知,一定要從小好好教育,告訴她。免得他偏離了軌道。

    你教育的時候,你婆婆總是阻攔,這樣保證效果不好,但又不好說,你可以跟你愛人講清道理,讓他跟他媽媽溝通,這樣能好一些,也避免了一些矛盾。

    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一味的訓斥。

  • 6 # soulo帶點脾氣雪熙兒

    不少媽媽反映,爺爺奶奶帶孩子,有時候覺得孩子做得不好,就要教育她,孩子就會找她奶奶,躲到奶奶身後去,爺爺也護著,因為老人從來都不批評她。這時候,老人總是說,孩子還小,等以後長大了自然能分清是非。可是小時了了的孩子,長大後真的能分清是非,做到很好麼?

    老人的“護短”,常讓父母們抓狂,想大吵一架擺明自己立場吧,又怕傷了和氣;力度不夠,孩子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當然,除此之外讓年輕父母鬱悶的是,明明自己狠心扮演壞人是為了教育孩子,可最後爺爺奶奶倒變成了好人。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寶寶覺得父母對自己兇狠惡煞,更因此不理父母,反而和爺爺奶奶關係更親密,這讓當父母的情何以堪啊。

    這是當下社會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和老人一起住,孩子平時交給爺爺奶奶帶,自己平常什麼都不用操心,每天有人幫忙打掃衛生帶孩子,連一日三餐都能變著花樣來提供。且不說日子過的像小姐少爺一般,至少下班之後再也不用圍著灶臺手忙腳亂。

    可但凡和老人一起住的年輕父母幾乎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老人實在是太護著孫子了,明明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家務,老人總要幫忙代替;想要糾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老人也說沒關係;有時候覺得孩子做得不好想要教育孩子,老人還護著。

    老人

    干涉父母教育孩子該怎麼辦?

    首先要理解,孩子是老人愛的延續,不要指責老人。

    “隔代親”,是一種十分深厚、細膩而又難以言表的感情。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多數老人簡直樂糊塗了,別說孫子要玩具,就是星星月亮,如果能摘下來,他們都願意給!有的老人年輕時光顧著生計,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精力較少,能讓孩子吃飽穿暖有書念就已經很滿足了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清閒了,就產生了補償心理,要把對子女欠缺的愛在孫子身上補回來,會額外地疼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甚至用“捧到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來形容也不為過。長期如此,確實容易把孩子慣壞。

    如果父母因為老人教養孩子的方式不正確而進行指責,或者很武斷的直接提出我們的教養方式,老人一下子會覺得很難以接受,也會傷了老人的心。在中國大部分老人都很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年輕時把照顧自己的孩子當作生活的重心;孩子長大了,自己年紀也大了,就把照顧孫子孫女當作自己生活的重心。我們貿然的去改變或者指責老人的教育,會傷了老人的心。老人也是愛孩子的,年輕父母不要指責老人。

    和老人多溝通 全家建立統一戰線

    年輕父母應該和家裡的老人多溝通,多聊一些關於教育的方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父輩和祖輩的教養理念在一個家庭中一定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否則孩子會困惑。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家庭所有成員要形成統一戰線,千萬不能年輕的父母忙著管教,老人跟著拆臺。

    年輕的父母和老人要協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老人最好不插手,並努力維護年輕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嚴,這樣,孩子就不會惟我獨尊,而學會尊重父母。即使雙方有分歧,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暴露出來,這樣只會讓孩子在犯錯的時候還抱有一絲僥倖。

    原則性的問題決不妥協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原則性的問題決不妥協。即使老人出面干涉,父母也要勇敢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讓他明白不要觸犯底線。不要因為對方是老人就中斷正常的教育,這樣只能讓孩子覺得不管犯什麼錯都有靠山。當然,為了避免惡化家庭矛盾,父母可以在事後避開孩子主動和老人溝通,儘量減少正面衝突。父母儘量不要當著老人的面管教孩子,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避開老人。

    但切記,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全盤否定老人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和家裡的老人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究其原因都是出自於愛。對於老人的“護短”行為,父母要和老人能多溝通多交流,達成共識,而不是因為愛而互相傷害。願每一個孩子都在充滿愛的環境裡健康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公牛同樣的勝率,同樣的場均差。為什麼熱火不能進季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