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忠武校尉
-
2 # 青言論史
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裡,曾對關寧錦防線有這樣的評價:
事實上,直到明朝滅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後,長達十餘年時間裡,後金軍隊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無效果,還搭上了努爾哈赤先生的一條老命。這是一個科學的、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絕望的防禦體系,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弱點。而大名鼎鼎的內務府包衣阿哈閻X年,也曾在他的《明亡清興六十年》裡這麼盛讚這條防線:
孫承宗、袁崇煥主守山海關外的兵略,建成一道堅固的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防線,成為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正是這條看似“堅不可摧”的防線,拖垮了明朝的財政,更是一條既非不可逾越,更沒有必要強攻的防線。
早在“寧錦大捷”以後,袁崇煥就曾對這條防線頗有微詞:
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無論是打死努爾哈赤,還是在皇太極即位之初給了他一悶棍,這都是關寧錦防線的偉大;但是,在皇太極轉變策略以後,他就收穫了新生。
既然明朝舉全國之力來維繫這一條防線(其實就是今日的遼西走廊),那我換一個思路呢?
明朝拱衛北京的四大要塞——宣、大、薊、遼,兩個在山西,一個在河北,還有一個在遼寧。而所謂關寧錦防線,就是要加固遼寧方向的防衛;相應的,河北和山西的防備質量就下來了。
之所以會下來,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確實沒那麼多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一直嚴防死守的蒙古部落此時逐漸衰落了。如果在明朝鼎盛如洪武永樂之時,估計揮師北上就去抄蒙古人老窩去了;但是在天啟和崇禎年間,哪還有功夫對付蒙古人?
這下子,就給皇太極提供思路了——你不打蒙古人,我打啊!
於是,皇太極利用大棒加胡蘿蔔政策,半打半拉的把蒙古人拉到了自己這邊。此後,滿蒙親善成為了後金乃至整個清朝的主旋律之一,同時也為後金騎兵繞道山西和河北直接進攻北京提供了一扇敞開的大門。
此外,皇太極還捎帶著打服了東邊的北韓——儘管北韓國力不行武力更不行,但在東邊畢竟是個禍患;此外,學習元朝從海路進攻對方首都,也未必不可取(雖然沒那麼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換個思路想一想,也許情況就沒那麼糟糕。
-
3 # 故鄉風月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抵大淩河。
熊廷弼三方佈置的策略,最為完美,不過因為經撫不和,釀成大禍,最後身首異處。孫承宗的策略是修建關寧錦防線,結合三方佈置,效果也很好,不過花錢最多。
袁崇煥最差,丟了北韓,殺了毛文龍,只剩下關寧錦防線。
結果,1629年皇太極繞道蒙古,從喜峰口等四個關隘破長城而入。一路攻城略地,姦淫虜略,直逼京城。袁崇煥在北京城下死戰硬抗,方才解了北京之危。
當時朝廷也有一種聲音:只收守住山海關和長城沿線,放棄遼東。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錢。支援放棄遼東的有王在晉,王像乾,高第等。這一種策略沒有來得及實施,大明就滅亡了。
-
4 # 小灰讀歷史
孫承宗修築了關寧錦防線,皇太極如何打進來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關寧錦防線,關寧錦防線是明朝從天啟皇帝朱由校上臺後開始作為明朝抵禦後金、清朝的重要戰所,一說其將山海關屏障向東延伸了四百餘里,使遼西走廊各個重鎮連成一線,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捍衛了京師的安全,至明朝崇禎17年明朝被流寇大軍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滅亡,此道防線也未被攻破。關所說的是山海關,寧代表寧遠,錦代表錦州。關寧錦防線共分南北兩段,南段為山海關到寧遠防線,長約100公里。北段為寧遠到錦州的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抵大淩河。此防線從天啟年間陸續開始鑄城,在寧遠之戰(天啟六年有孫承宗和袁崇煥主持的“寧遠大捷”)後孫承宗開始著力構建,也花費了大量的遼餉(加收收取老百姓的錢財)。所以這一段路女真人走不了也沒發全部打打(其中就有大淩河之戰和松山會戰,但是還是打不到山海關,反而戰死了很多女真人)。
在和大家共同瞭解孫承宗,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所以也叫帝師,在擔任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收復失地四百餘里,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中的遼東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崇禎元年因為評判魏忠賢導致下野(以前為了獲得魏忠賢的支援,投靠過魏忠賢)崇禎十一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自縊而死 。
而建奴由於防線的原因,崇禎九年,建奴攻打蒙古勝利,然後徵掉蒙古士兵,建立了蒙古八旗,然後繞道蒙古。騷繞京城之地,獲得各種財產後從蒙古借到回到瀋陽。如此來回折騰,最後明朝削弱的同時,壯大自己。
回覆列表
首先皇太極是沒有正兒八經的打進這條防線的,我是說的武力強攻!中國有句古話,這種防線有用時勝過鋼鐵長城,沒用時就是廢物。然後往往最堅固的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而這條防線就恰恰應了這兩句古話。皇太極在明軍守在這條防線裡頭時,首先征服了北韓使得省去了一個後顧之憂。然後進攻北京是皇太極選擇了不正面進攻防線而是選擇了首先征服蒙古,既然征服了蒙古那這條防線就完全被繞過去了顯得有點多餘。然後皇太極捨近求遠選擇從蒙古越過長城,進攻北京,採取了搶一波就走的戰術,騷擾明朝。選擇這種戰略也是怕關寧錦防線從後面合圍!後面的歷史也容易了,祖大壽投降這條防線也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