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言的微笑

    6歲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現在起多給孩子愛,多給孩子信任,多給與孩子鼓勵。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家長阻撓太多,家長責備太多,家長幫忙太多,造成孩子畏首畏尾,不知如何是好?從而也就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因此,在孩子犯錯時,我們不急於批評,要多包容;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多要引導孩子,多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來解決困難;在孩子想去嘗試在某件事時,請給孩子鼓勵,讓他勇敢的去嘗試,失敗了不要緊,作為父母要做好孩子堅實的後盾,建立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他才會有安全感。

  • 2 # 堯媽成長記

    我想說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只要做父母的知道哪裡做的不對,知道反思孩子的安全感還會是慢慢的好起來的!

    給孩子安全感不是虛偽的幾句話就能敷衍了事的,而是要發自內心的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和你讓孩子相信自己的一定能行!

    父母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的樣子來個孩子溝通,而是要拉著孩子的手,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非常認真的給他講一些小道理!

    更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要相信你的孩子,多給與鼓勵!營造出和睦的家庭氛圍,更不要通著孩子的面吵架!

  • 3 # 十八線mama

    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亡羊補牢 猶未遲也。

    的確,有一些科學研究證明0-3歲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最佳時期,但是我認為這不是說超過這個年齡,孩子這一生就再也無法建立起合適的安全感了,而是說在0-3歲期間,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相對來說更容易。

    首先父母要做到的就是信守承諾。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去願意嘗試著相信父母,信任,也是安全感中的核心了。

    同時,父母可以多增加些和孩子的互動,帶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活動,讀書也好,運動也好,都可以增加親子感情,培養信任感安全感的。

  • 4 # baby的童年足跡

    0―3歲的確是安全感建立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和物是穩定的、可控的,孩子輕易間就能建立安全感。但是安全感的建立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假如前期沒建立好後期完全是可以補救的,只是年齡越大補救會越難,需要家長更大的耐心,所經歷的時間會越長,這要求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能應對孩子各項的“報復”。當孩子把以前他所不能被接受的以百倍的方式折騰完,孩子發洩完了內在壓抑的能量,慢慢地就釋放出善意來了,而安全感在這過程油然而生。

  • 5 # 小公主變形計

    在心理學上的確有這樣的說法:0—3歲才是培養安全感的最佳時期;3歲之前,媽媽最好不要跟孩子長時間分離(持續離開2周以上),否則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比較大的創傷,會危及到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因為客觀原因,比如因父母工作性質或生活所迫等,已經發現孩子缺乏安全感了,那父母也可以儘量想辦法去補救:

    · 給孩子儘量多的陪伴。比如,在週末和節假日帶孩子去他喜歡的地方玩兒;給孩子創造溫馨的睡前時光等。

    · 多跟孩子聊天,但不強迫孩子一定馬上給自己迴應。因為孩子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跟孩子一起克服困難,並給孩子支援和鼓勵。

    · 如有可能,讓孩子見證一次自己努力工作的情景。

    · 告訴孩子,自己很愛他/她。

    提醒父母:一定要注意心態,做好長期準備,不要著急,要保持態度的平和。孩子是敏感的,也是聰明的,他們能慢慢從父母的摯愛中汲取和恢復自身的安全感。

  • 6 # 小王子愛上狐狸

    聽說很多媽媽喜歡跟著專家的腳步來育兒,看了這個問題我終於明白了。根據眾多的研究結果來看,三歲以前安全感的缺失,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很多問題。但是,這不代表著父母親就沒有辦法彌補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親子時光變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在父愛和母愛中找到真正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同時也要記住,別因為一時的不忍,就隨意縱容孩子的過分要求。該引導的還是要引導,否則就是害了孩子。

  • 7 # 美羊媽咪

    對,我也聽說過孩子在三歲以前是培養安全感的最佳時期。但孩子已經6歲了,還是可以補救的。畢竟還不是太大的,補救起來也比較容易些。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是因為父母經常沒有在身邊,沒有好好的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從現在開始,要經常陪伴著孩子,多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能夠得到提升。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及時出手幫助或者陪著孩子一起度過最困難的時刻,讓孩子有依附感,讓他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多多和孩子之間建立一種信任,讓孩子知道你是值得他去信任的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信任安全感。

  • 8 # 糯米麻麻Coco

    確實0-3歲的時候,孩子跟大人之間的依戀關係是最強的。孩子的成長就是這樣的,錯過了錯過了,也回不過去了,只能從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只要父母用心,慢慢的彌補和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我覺得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著手:

    1.高質量的陪伴,勝過一切精美的玩具。

    從現在開始,每天晚上抽出15分鐘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摟著孩子,躺在床上,放著輕鬆地音樂,給孩子一起讀一段有趣的故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情對孩子的安全感行程還是非常有好處了。

    2.言必出行必果,輕承諾,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我們常教導孩子說話算數,言出必行。我們大人可能有時候順嘴答應孩子的一件事情沒有兌現承諾,那麼在孩子心中必然會對父母失望,可能她很期待這次旅行,父母因為工作或者其他的一些事情耽誤了,而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所以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爭取做到,做不到的時候要跟孩子解釋下原因,並約好下次一定一定帶孩子去。

    3.父母平和的情緒和穩定和諧的成長環境。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和睦,再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都是滿足的,幸福的,因為看到的都是爸爸媽媽開心的樣子,孩子的安全感肯定是好的。所以父母在家裡,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缺失的安全感一點點建立,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媽媽的耐心努力。

    但是隻要媽媽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加油!

  • 9 # 姜醫生說育兒

    各位寶寶家長:大家好額!每一次的普及知識都希望對你在育兒上有所幫助或認知,糾正錯誤的育兒方法,讓孩子健康,大人歡笑,今天的我們育兒指南說一說孩子安全感的培養問題,網上有介紹很多的關於這類的話題,說的比較深奧,讓家長一時摸不著頭腦,現在我就簡單的給大家說說,讓你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對你育兒中有所幫助,祝福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我是一名兒科醫生,你們有更多的育兒困惑可以留言我!我會每天晚上回復你.幫助你在育兒問題上排憂解難,讓我們一起呵護寶貝吧!

    你好家長:孩子的安全感和年齡段是沒什麼關聯的,主要還是家長在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時候是否言行一致,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安全感上有個滿分,如果家長在這方面有負面問題,留給孩子的也會在心理上留下傷疤,首先家庭和睦,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要隨意說些讓孩子容易受傷的話,孩子是天真的,別太忽視了,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但是其實孩子不完全理解大人說的是什麼話,但也能理解說的是什麼?在教育上,孩子如果做錯了,就應該語氣上應該控制下,大人有時需要換位思考,孩子從你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已經知道做錯了,就不該再加議論著,而是告訴孩子錯在哪?這樣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會慢慢的建立了起來,不管是在教育或是生活上都應該注意孩子的安全感,就像你小時候抱抱的感受.安全感需要讓孩子有安全意識,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有安全感.家長看了這個不知道是否理解其中的含義,歡迎你和我一起探討孩子的安全感.

  • 10 # 丁媽親子時光

    當然有辦法補救的,成人缺乏安全感也是可以補救的,只是難度比較大,付出的代價比較多而已,6歲也不算是年齡太大。父母只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滿足孩子對愛的心理需求,一切還是可以補救的。

    1.無條件的愛孩子

    雖然無條件愛孩子已經成為教養孩子的一大原則和方向,但是因為我們在有條件的愛中長大,這種思維模式根深蒂固的存在我們的思想中,很難做到無條件的愛孩子,所以父母只有不斷的覺察、學習、成長,愛是治療一切問題的良方。

    2.認同孩子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認同孩子的感受和思想,不以家長的權威干涉孩子,孩子首先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之後才是父母的孩子。

    3.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連線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重視,心理營養得到滿足,自我價值、自我認定都會高,能夠肯定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困難和挑戰。

    4.重視孩子

    給孩子的所需要的,而不是給予父母所想給予的,真正的重視首要的就是重視對方的意願,以孩子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父母們常常是出於自己的需求而期待孩子,卻以為這就是愛。

  • 11 # 23實打實大

    孩子真的缺乏安全感嗎?警惕不同階段的安全感誤區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人生的各種里程碑。隨著孩子經歷的生活體驗越來越豐富,各種各樣的“安全感困惑”撲面而來:

    a.6-9個月,原來還好好的,現在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b.15-18個月,為什麼孩子成了黏著爸爸媽媽的“狗皮膏藥”?

    d.2歲,孩子不去主動爭取,做什麼事都要爸爸媽媽陪?

    e.3歲上幼兒園,孩子卻一直撕心裂肺的哭喊著“我要回家”?

    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嗎?

    孩子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苦惱與不安,這些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看到別的孩子落落大方的與其他人社交,很多的父母不禁焦慮起來。

    其實仔細琢磨琢磨,孩子的這些表現,並非完全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孩子正在經歷認知和身心發展的階段變化。

    比如說,孩子的“陌生人焦慮”,是因為他的認知發展到達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是孩子自我保護、辨別父母與陌生人的標誌。這種焦慮在孩子1歲之後自然就消失了,並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黏著父母,做什麼事都要家長陪,是因為孩子和父母建立起了親密的依戀關係。他把爸爸媽媽定義為“安全基地”,只要孩子看到家人在,他就感覺到安心,可以放心做事情。

    親密的依戀關係帶給孩子安全感

    心裡被愛滋養的孩子,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更加大膽的和社會互動了。在他的內心,已經建立起了一座強大的“安全堡壘“,支援他跨出自己步伐,更自信的與世界和他人交流互動。

    什麼是安全感?你家的孩子有安全感嗎?

    安全感看不見也摸不著,父母又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的缺乏安全感呢?

    四種依戀關係,判斷你家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說到安全感,我們必須溯源到孩子從小和父母生活中形成的依戀關係。依附理論的鼻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他提出:

    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通常是媽媽),以此來保護自己、生存下來。他會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來探索世界,並學習用更有效的方式參與社會關係。

    關於鮑比的依附理論,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進行驗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陌生人情景實驗”了。

    1.來自安斯沃斯“陌生人情景實驗”的啟示。

    安斯沃斯將孩子和媽媽們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屋子裡有許多的玩具。孩子和媽媽互動一段時間之後,媽媽離開,一位陌生人進來。實驗者透過根據觀察媽媽離開後又回來的情況,將孩子的不同反應分為了四種依戀型別。這個實驗對現在我們判斷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仍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a.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擁有安全感的內在基石。

    在媽媽離開後,孩子會哭泣,但是和媽媽重聚後會很快的平靜下來(安全基地回來了)。這型別的寶寶安全感最高,因為孩子和媽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

    有安全感的孩子和父母有良好的依戀關係

    我觀察到身邊許多注重親子關係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喜歡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並且對成人的照料也表現出信任。即使與家人分開,也可以自己獨處一段時間,而不會感覺被拋棄,這就是內心安全感慢慢的表現。

    b.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只有飄忽不定的安全感。

    這型別的孩子在媽媽回來之後表現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想和媽媽親熱,另外一方面在媽媽擁抱的時候又會出現情緒上的抵抗,甚至有些小孩會打媽媽。

    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很難安撫

    安全感飄忽不定的孩子,主要是因為父母照顧孩子的時候,做法經常前後不一致導致的。比如說照料人脾氣陰晴不定,今天心情好,孩子做這件事是可以的;但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又不允許孩子做。因此,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前後矛盾,因為他需要得到安全感的反覆確認。

    c.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是冷漠的自我保護者。

    還有一些孩子,父母離開他們也不會有任何焦慮的反應,好像有沒有父母的陪伴都沒有關係。父母回來了,也不會去抱媽媽,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玩玩具的世界。

    有些父母覺得很輕鬆:“看,我家的孩子多麼有安全感啊!我走了也不會哭鬧,這太好了!”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如果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是父母經常沒有辦法陪在孩子的身邊,或者陪著的時候也總是不能夠及時的迴應孩子的需求。

    孩子只能用盾牌把自己保護起來

    相信“哭的時候堅持不抱”的養育方式,最容易讓孩子變成冷漠的自我保護者。孩子每次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他不得不自己處理的情緒,於是用一個厚厚的盾牌,把自己包裹起來、保護起來。

    因此當父母離開回來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度也很低。

    d.紊亂型依戀的孩子,生活中只剩下了恐懼。

    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遭受到暴力的對待,比如虐待、打罵、冷暴力等,就很容易出行為的紊亂。他們的行為不可預期,甚至在父母身邊的行為總是瘋狂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的父母是不安全的,粗暴的對待會帶來孩子的恐懼。

    2.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是看父母離開之後孩子哭不哭,而是你回來後孩子的反應。

    我們可以從父母離開後孩子的反應,概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依戀型別、以及分析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有了線,風箏才能在天空飛翔

    安全感是孩子內心的一條看不見的線,就像風箏一樣,飛得再高再遠,有這一條線牽在手裡,就可以安心的自由飛翔。如果風箏失去了線,孩子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徵

    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會哭的娃有奶吃”的孩子。意思就是說孩子會擁有依靠重要的人際關係獲取慰藉的能力。在他遇上困難的時候,會願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比如說,一個3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透過發出咯咯的笑聲,吸引父母和他們互動;一個3歲的孩子,遇上打雷的天氣,會撲向媽媽的懷裡尋求安慰.....這些都是孩子運用社會能力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港灣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能瞭解自己,明白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比如說孩子會清晰的認知到:“電源開關很危險,會觸電,我不能玩。”他們知道自己做事情的邊界,如何讓自己保持安全。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對世界擁有一種掌控感。如果他們可以被滿足自由爬行運動,在7個月的時候他們就會努力爬一爬、夠一夠去取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一個3歲的孩子會知道面對父母和外公外婆說不同的話語,來達到“吃糖”的目的。(不鼓勵)他們解決問題有多種方法,並且擁有創新的能力,而這些對世界的掌控感,會成就他們的安全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信滿滿的人。

    為什麼安全感對孩子如此重要?安全感是比物質滿足更深層次的需求

    沒有一個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會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源於童年時父母穩定的健康的愛,是比物質上的餵養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

    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它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別是在孩子 3 歲前。

    孩子除了吃飽穿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及時的迴應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搭一把手、在孩子能自己做的時候合理的退出,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你會發現他們會更加勇敢的向世界探索,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並且面對困難迎難而上而不是自怨自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這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不謀而合的,只有身心和心理共同被滿足滋養,孩子成長的步子才會邁的更加堅定有力。

    安全感讓孩子感覺“我可以做到”,幫助他更好的走向獨立

    曾經我看過一部記錄片,描述一隻浣熊媽媽在離開家庭外出尋找食物時,為了降低小浣熊寶寶的分離焦慮而採取的方法。

    浣熊媽媽留給浣熊寶寶掌心的愛

    浣熊媽媽會先舔一舔小浣熊的手,並且將舔過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好讓浣熊寶寶仔細聞聞媽媽的味道。小浣熊因為有了媽媽的氣味相伴在旁,就會感覺到安心、不再害怕,可以放鬆的呆在自己的小窩裡等待媽媽覓食回來了。

    這個熟悉的味道,就是孩子內在的安全感。有了這股內在力量,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還會將這種力量轉移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裡去。

    比如說,當孩子去上幼兒園,心裡有安全感的孩子,雖然分開的時候撕心裂肺,但是放學時看到爸爸媽媽,總會露出大大的笑容;他也會逐漸明白,爸爸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是愛永遠在手心裡。

    安全感幫助孩子有勇氣面對新生活

    這種愛可以幫助他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自己倒水喝、自己上廁所、自己照顧自己。

    只要孩子的心中盈滿了愛,他就有勇氣走向更獨立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擁有自信的心態和獨立豐盈的人生

    孩子6歲前的安全感,奠定了未來的人格根基。而因為孩子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各有不同,父母和孩子互動以及培養安全感的方式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0~6個月,對孩子最深層的愛是及時迴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

    嬰兒最初的人生階段,其發展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就是在鑄造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堅固城堡。在生命的最早期,孩子的一眸一笑,都值得我們及時的做出迴應。很多老一輩,總是擔心“孩子一哭就抱,怕不是要把孩子給慣壞了!”事實上,如果沒有區分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心理特點,這樣一刀切的說法是對孩子的傷害,也不利於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培養。

    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

    對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再多的愛都不會把孩子慣壞。因為他正是透過我們給予他的迴應,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比如說,如果我們給孩子換紙尿褲,覺得味道比較難聞,臉上的表情是噁心的、厭惡的,那麼他們就認為自己做了糟糕的事,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

    而如果我們能給予孩子耐心的話語、溫柔的動作和眼神幫助孩子換上乾淨的紙尿褲,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

    這種被接納的感覺讓他相信自己可以信賴他人,信賴這個世界。孩子的第一層安全感,就在這種溫柔的、及時的迴應當中建立起來了。

    6~10個月,積極的雙向交流培養良好的安全感和親子關係

    雙向的交流,意味著你來我往,而不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比如說:

    a.一個球,從孩子的手中滾過來,我們抓住了球,說:“呀!寶寶把球滾過來了!”(描述孩子的動作)。

    b.我們再把球滾回給孩子,觀察孩子的反應,隨時調整我們的互動和語言。(在互動中積極調整)

    這樣a+b的互動模式,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雙向交流”。

    和孩子進行雙向的交流和互動

    在這個交流當中,有語言、有動作、有眼神的交流、有難度適中的互動,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就會自自然然的建立起來,孩子的安全感也同樣也會被建立起來。

    從6個月開始,孩子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動作里程碑,學習爬行、獨坐、站立、學步。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鼓勵父母在家庭裡開展“地板時間”與孩子一起互動。

    6個月~2歲,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開展不同的“地板時間”,水到渠成地建立安全感

    “地板時間”這個互動方式,最早是由美國的斯坦利格林斯潘提出來的。所謂的“地板時間”就是我們可以用來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時間。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想法,加上我們的引導,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和相處。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安全感的獲得是自自然然、水到渠成的。

    1.地板時間幫助創造平等和諧、具有安全感的互動氛圍。

    在地板時間裡,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孩子在地面上“平起平坐”。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順應他的引導。一個球,滾的太遠,低齡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難以夠到,就會產生畏難心理,不去行動。

    每個家長會在不斷的互動當中,找到最平衡和諧的點。在這個互動的過程,我們就是教孩子,我們是可以信賴的人,安全感自然自然就會產生。

    2.把主導權給孩子,讓他自主選擇遊戲。

    在地板時間裡,玩什麼是由孩子來主導的,而非成人。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創設一個相對完善的環境。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動區

    比如說一個軟硬度適中的地墊子、一個敞開的兩層櫃放上若干開放性的玩具(家庭中的電視櫃也可以代替兩層櫃)

    如果我們多一點觀察、少一點干預,你會發現孩子是天生的大玩家。他會引導我們和他玩什麼、怎麼玩。

    3.根據孩子的發展調整地板時間,為安全感的建構添磚加瓦。

    孩子的發展不是停留的,而是不斷的向前在走。因此環境以及我們的互動方式也需要隨之做出改變,才能適應孩子發展的變化,輔助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人格的全面發展。

    在孩子開始拉起物品站立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固的把手扶杆,鼓勵孩子運用自己力量抓起站立。一把重的、穩固的實木椅子(孩子推不動的)、沙發的邊緣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動區

    而在孩子會邁出幾步了,我們還可以提供可以推動的物品,讓孩子推著走。

    在不斷的體能發展中,他會感覺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比如,他可以自由的移動,可以透過聲音、動作讓父母幫助自己達到目的,“我是一個多麼有能力的人!“這種掌控身體的感覺,也會讓他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2歲~6歲,增強安全感的五個原則

    在大概2歲之後,孩子的心智模式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探索世界的範圍也逐步擴大。在自由探索世界的同時,許多時候他們還不能判斷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因此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引導。孩子需要具備一種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能力。

    1.設定行為界限,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孩子的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沒有邊際的那不是自由,是放縱。如果孩子的生活當中,可以不受約束的做任何事,這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給孩子設定合理的限制

    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定的行為界限,界限會讓孩子保持安全的身理和心理狀態。比如說,我們會規定孩子不可以做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以及破壞環境的事情。

    如此,孩子在做事情、與他人互動的時候就會有行為邊界,這種行為邊界相當於孩子安全感的“心裡容器”他會明白:

    a.不要去觸碰電源,因為這樣會觸電。(不傷害自己)

    b.不要一上來就去搶其他孩子的玩具,因為這樣別人可能會攻擊你、排擠你。(不傷害他人)

    c.水彩筆要畫在紙上,而不是塗在牆上,否則下次就沒有水彩筆可以用了。(不破壞生活的環境)

    d.人多的時候,不要像脫韁的Mustang一樣橫衝直撞,要跟緊媽媽,不然可能會走丟。(意識到環境對自我的影響)

    這些看似是對孩子的束縛,但是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對孩子安全探索的保障。正是有了這些行為的約束,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如何做,可以保持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

    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這個狀態就像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心理容器”,它幫助孩子感覺到什麼樣的行為是舒適合理的,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範圍裡可以自由的探索、愉快的玩耍。

    2.建立一致的作息習慣,外在的穩定秩序會帶給孩子內在的安全感。

    我們成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我們要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國家,陌生的人、陌生的國度、不同的時差都會讓我們有一些不安定的感覺。穩定、熟悉的環境會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對孩子來說這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們其實非常喜歡秩序,這種秩序體現在規律穩定的一日作息、不會經常有大變動的生活環境、固定的照料人等等,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內在的安定感。

    3.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思想、感受和情緒。

    當孩子因為打雷,嚇得哇哇大哭撲向我們。我們擁抱著孩子,當孩子情緒逐漸穩定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說:“剛才的雷聲特別響,你感覺到特別害怕,是嗎?”如此,孩子就會理解到自己的情緒,並且逐漸學習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情緒和感受。

    害怕打雷的孩子,應該被鼓勵說出感受

    安全感並不是把感受憋在心裡,而是明白可以表達出來,並且永遠會有那麼一個人,懂我,愛我。在兒童時期,這個人更多的是媽媽,而在成年後,這個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伴侶。

    4.運用邏輯思維,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會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因為面對困難,他們不至於感到害怕、惶恐,而是願意積極嘗試、努力用各種方式方法去解決。

    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承擔適當的自然後果,避免過度的保護。這會很好的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因必有果。做了一件事,可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這就是一個自然的、有邏輯的反應。

    讓孩子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進行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增長他們的知識和有邏輯的經驗,並將這種能力運用到解決問題中,這也會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培養。

    5.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擁有掌控力和成就感。

    獨立體現在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孩子爬行、學步、奔跑、自己穿衣、吃飯、上幼兒園...這些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的里程碑,標誌著他們離開我們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每一個里程碑裡,都能給予一定的輔助,讓他們感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們會發展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去面對人生各個不同的挑戰。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識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的前女友很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