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得到孩子的回答,往往是無意義的或者是重複的。家長如何溝通更高效?
2
回覆列表
  • 1 # 灰寶媽M

    人與人的溝通非常重要。成人之間的溝通都很容易出現問題,何況是成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無論是怎樣的雙方溝通,都應該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1、溝通的態度~真誠

    為啥要溝通?原因有很多,但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和對方說清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明一些知識,希望對方認同自己以及明白一些道理。“我脾氣很好,但不是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偶爾脾氣來了,和自己最親的人也會較勁,所以我們溝通的態度一定要真誠!好好說話!這四個字就是溝通態度的最好詮釋!沒有人喜歡蠻橫無理的溝通,小孩子就更牴觸了。孩子雖然小,很多東西不懂,但你是否真誠是否真心他是能感受到的,只要感受到了你的真誠,脾氣再犟的寶寶也會認真聽你說話。

    2、溝通的地位~平等

    尤其是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多父母的心理是:我是你爸媽,應該聽我的;孩子這麼小,啥都不懂,得我說了算等等。抱著這樣高高在上的心態去和孩子溝通,會有效率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句網路用語是“我的世界裡允許你來來回回,但不允許你指手畫腳”,聽起來有點好笑,拿來比喻父母和孩子好像有點過,但話糙理不糙。孩子再小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格和想法,父母要用平等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最起碼的就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不壓抑,願意輕鬆愉快和你溝通,才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3、溝通的心理~換位思考

    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的人真的不多,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不管是和父母,還是和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妨想想,如果我們是對方,我們會怎麼做?父母很多時候以成人的思維來面對孩子,完全沒考慮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吃飽了不想吃飯了,父母覺得沒吃飽還追著喂。換個位置,如果你不想吃飯了還讓你吃,你煩不煩?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想孩子所想,瞭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溝通。

  • 2 # 小雛菊和太陽花

    這個問題問得不是特別具體,因為每個年齡段和孩子溝通是不一樣的。0-6歲,7-12歲,12以上,每個階段溝通還是有區別的。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效率低時是要找找具體的原因,是自己的態度有問題還是平時陪伴不夠導致孩子和我們之間有隔閡不願意溝通,還是青春期的孩子他自己本身處於一種生理及心理都比較叛逆的階段呢。但是不管哪個階段的溝通都是有一個大原則的就是平等和尊重,只有你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時和他溝通才會有好的效率。對孩子平等和尊重就像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看待,只有真的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才能理解並體會孩子的世界和苦惱。還有切記一點不要囉嗦,不要講大道理,因為任何人都不願意聽別人講那些大道理,一聽那些大道理大人都會反感更何況孩子呢,而有些道理孩子有時比我們體會的還深刻。有時當孩子傷心時默默的陪伴反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 3 # 船兒媽媽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捕捉一下關鍵詞:“效率低”和“如何對話”。可以看出提出這個問題的爸爸或媽媽有很好的覺察力,能夠意識到和孩子之間不同頻的無效甚至是反效的越溝越不通的境況。為了這份覺察給您點贊,因為太多父母是在無知無覺想當然中進行育兒的。同時我們也從問題裡看出您渴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迫切心情。特別能理解您的這一份育兒困惑和渴求。我也有過這樣焦灼不安的時期。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呢?那時候對我幫助最大的育兒書籍就是《傾聽孩子》和《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這兩本書是寫關於和孩子溝通的聖經一樣的家教書籍,希望您從中找到答案。我想,您和孩子之間是尊重,接納,理解的相處模式,那麼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 4 # 伊寧玄雪

    利用有限的時間。可以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途中找些話題與他聊天;吃完晚飯可以與他一起做手工;臨睡前給他講些故事。節假日應優先考慮陪孩子活動,然後再處理自己的事務。如果家長堅持遵守自己定下的規定,那麼孩子會體諒你,並耐心地等待你與他交流。   和諧的溝通氛圍。和諧的氣氛永遠是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新增劑,要專心聽他們的意見和看法,要能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吃飯,一起聽音樂會,一起參觀展覽,都是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最佳時機。   平行的對話藝術。聰明的家長與孩子談話時,並不總是正面對著,而是並肩偕行,朝著一個方向。這樣談起話來,顯得輕鬆自然,很有人情味,孩子願意聽,也樂於接受。   不當裁判當顧問。孩子對父母的規勸常表現出逆反心理,他們總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大人管教,此時的孩子最需要一個顧問,一個參謀,幫他們出主意、想辦法,教他們正確的處理方法,指導他們學會依靠自己的智慧擺脫困境,作出正確的選擇。   給孩子留點獨立空間。家長應給孩子留點獨立空間,讓他們有良好健康的心境,只有在這時,他才會把心裡話掏給你。

  • 5 # 積木育兒

    怎麼跟孩子說話,是為人父母者自我成長過程的一門必修課。遺憾的是,大多數父母並不懂得溝通的技巧,結果是吃力不討好——他們本意是希望孩子合作,結果卻因話語中無意表露的輕視、不滿、失望等,招致孩子的牴觸與不配合,甚至引發親子矛盾。

    須知,和孩子溝通是有技巧的。

    1.就事論事,而不是對孩子做評判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

    你走進孩子的房間,一眼看到凌亂的書桌上到處扔著畫筆和紙張,東倒西歪的顏料瓶也全都被打開了,但孩子卻跑到一邊去玩積木。此時,你會說什麼?

    很多家長會忍不住劈頭蓋臉朝著孩子大喊:“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用完也不知道把畫筆和顏料收好,真是白給你買這麼貴的東西了,簡直就是浪費。”

    此做法並不能幫孩子改正行為,相反還向孩子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你是個壞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會因此受到傷害。

    不如試試採取陳述事實的方式,比如說:“寶貝,畫完畫要把顏料蓋嚴,要不然它們會幹掉的。畫筆和紙張也收好,要不然別人都沒法用桌子了。”相信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上的不足,並及時糾正過來。

    與孩子溝通時,要儘量避免從品行、能力等方面評判孩子,孩子不會因此產生負面情緒,也比較容易思考大人所陳述的事實,進而在行動上配合你。在此過程中,孩子自然也學會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言簡意賅地表達你對孩子的要求,而不是藉機發洩不滿情緒

    嘮嘮叨叨的說教,是教養孩子的大忌,也是父母常常會犯的一個錯誤。譬如下面這個場景:你看見孩子渾身上下髒兮兮的,自己玩的不亦樂乎,你會說什麼?

    媽媽們的常見做法是,衝孩子嚷嚷:“你看看你的手喲,真髒,還有你的白衣服都成黑的了!”

    若孩子沒有什麼反應,仍然自顧玩,往往會讓大人進一步提高聲音:“你說你怎麼一點也不知道愛乾淨呢。你都多大的人了,要自己學會照顧自己。我不可能一直跟在你後面幫你操心這些事。你能不能去把自己的髒手洗洗?手洗乾淨後,去把髒衣服換了……”

    在這個嘮叨的過程中,大人更多是在發洩自己的不滿。而且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大人喋喋不休時,孩子會停下動作,呆呆站在一旁聽著,實際上呢,對於這些長篇大論,他根本沒有聽進去,而且完全不懂得,大人真正想讓他做的是什麼。不如簡單一句:來,媽媽陪你去洗手,把衣服換了再玩,不然時間久了衣服洗不掉了。

    簡單、明瞭、指令清晰的說話方式可以避免引發孩子的厭煩和無奈情緒,也能更好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明確要點,從而按大人的指令行動。因此,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一定要清晰、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3.孩子是獨立個體,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總會選擇要求、命令、威脅、恐嚇等方式要求孩子,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們有意或無意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主導和權威地位。但是我們忘了甚至是無視這樣一點: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和人格。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父母越是嚴厲對待孩子,孩子要麼反抗到底,要麼迫於壓力去做了,但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可以讓父母和孩子雙贏。這種有選擇的自由既讓父母掌控了主導權,也不讓孩子產生壓迫感,他們也更願意與父母合作,從長遠來說,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怎麼做?很簡單,父母只需問孩子“你選A還是B?”就好。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寶貝,你今天是穿裙子還是T恤?”“你是想在樓下玩會兒還是在小區裡散散步?”其實給出的選擇,都是已經父母篩選的。若是自己不允許的,那直接告知孩子,他的那個要求不是一個選擇就可以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有多個選擇項的。怎麼辦?這時可以在前後順序上讓孩子選擇。如,該睡覺了,可是孩子卻逃避洗漱。媽媽不妨問孩子:“你是先洗腳還是先洗臉?”

    如果孩子拒絕做出選擇,那你不妨問問孩子:“你是想自己選,還是讓我幫你選?”要讓孩子明白,是他們自己放棄了選擇權。

    4.用遊戲方式與孩子溝通最有效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的確如此,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他們看來,所有事情都是遊戲,甚至吃飯、睡覺也是玩。遊戲還是孩子解決矛盾的主要形式,透過遊戲,孩子學習、模仿甚至模擬社會生活,並從中獲取知識和經驗。可以說,被剝奪了遊戲權利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孩子,而善用遊戲無異於掌握了開啟孩子心門的鑰匙。

    我家開心一度不愛洗頭。於是有一天,我戴著她的小熊手偶,跟她說:“開心你好,我是小熊,今天讓我來幫你洗頭,好嗎?”她欣然同意並且配合得非常好。沖洗泡沫的時候,“小熊”問:你怕不怕?開心說:“我很勇敢,一點也不怕。”洗完澡後,開心爸爸誇她頭髮真香,她一本正經地說:“是小熊幫我洗的噢。”

    值得一提的是,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能活動的,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與玩偶說話,心理學上稱之為泛靈心理。父母應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抓住並利用孩子這個時期獨特的思考方式,透過遊戲的方式與孩子有效溝通。

    如之前所說,溝通的本意是瞭解雙方意圖,並達成共識,父母作為話題的引導者和主導方,首要的是尊重孩子,傾聽並理解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考慮溝通的時機、場合,還有孩子的個性特點和當時的情緒,並注意吸取過去與孩子溝通的經驗……如此,良好的溝通由此產生。

  • 6 # 珺主137117546

    我覺得想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必須是家長和孩子在一個頻率上,也就是說家長和孩子有一個聯結。比如孩子正在和爸爸興高采烈的討論球賽,而媽媽卻在那喊著讓孩子洗澡,結果喊了很多遍後孩子彷彿就像沒有聽見一樣,依然在那沉浸在討論球賽的興奮中。然後媽媽就生氣大喊:我喊了幾遍了!讓你洗澡聽不見嗎?然後就是喋喋不休的從這個洗澡的話題扯到以往很多類似的問題,得到的結果就是媽媽越說越生氣,孩子越來越沮喪,好好的一個氣氛破壞殆盡!媽媽會苦惱為什麼自己好意提醒總是被忽略,孩子會苦惱為什麼媽媽總是破壞自己的好心情。

    我想這樣的情況很多家庭都曾經發生過。那麼為什麼媽媽的好意都會適得其反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呢?就是因為她的提議不在合適的時間沒能和孩子在一個頻率上沒有得到聯結。如果事先參與到球賽的討論中和孩子打成一片感受他的興奮,然後說:這個球賽真是太精彩了,以後有這樣的球賽我也想看看了!得到孩子的迴應之後再說:球賽我們一會再討論吧,我覺得這個時候你需要先洗個澡了。你說呢?我想這樣孩子肯定可以很愉快的迴應了。

  • 7 # 大耳象親子

    跟孩子溝通的問題,可能是大部分父母都遇到的問題,只是一般父母都是用權威或自以為的方法來,很難得有您這樣的反省和疑問。

    從您的問題中看,您確實有跟孩子溝通,但似乎沒有得到想要的回答,也不知道從哪切入以更瞭解孩子。我們就分享一點:如何問。

    在和孩子溝通中,尤其是內向不愛說話或者低齡的孩子,會問是特別重要的。面對孩子,通常問三個方面:

    1.問情緒。這是第一個,因為通常孩子在情緒中,是無法平靜地表達自己的。問法如下:你是覺得難過嗎?你心裡很委屈是不是?你是不是害怕媽媽走了?等等,這是用問的方法替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這是第一步。

    2.問需要。需要是情緒源頭。比如孩子在哭,你問他:你在哭,是覺得很難過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你問:你難過,是因為小金魚死了嗎?如果是,孩子回肯定的迴應你,這就要靠你有細緻的觀察了。如果不是,你再猜測其他的:是因為想要買這個小汽車嗎?如果幾次都沒問中,你可以問:爸爸很想知道你哭,是因為什麼呢?

    3.問方案。在需要理清之後,有兩種情況,一是需要合理,而且你也能滿足孩子。比如孩子想買個氣球,你買就好了。第二種情況,是要求不合理或者和你的需要衝突。比如孩子想買一個昂貴的模型飛機,可是家裡已經有一個了。這時,你可以問:爸爸知道想買這個飛機,可是家裡已經有一個了,你有一個就夠了,現在怎麼辦呢?你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提出方案。孩子說,不行,我一定要買。你可以說:買也可以,那把家裡那個送給小明(某個朋友或同學),你有一個就夠了。總之,這個過程你是在給他傳遞一個原則:你可以有這個東西,但一個就夠了。另外一種情況是他的需要和你的衝突,比如孩子在遊樂場玩,他還要再玩,但馬上你就要走了,他哭著鬧,在經過前面兩步:問情緒、問需要之後,你就問方案了:媽媽知道你想玩,可是媽媽馬上要去見朋友,你看怎麼辦呢?聰明的孩子會提出一些照顧你和他需要的方案,還有一些孩子提不出來,你就自己提一個,但是用問的方式:那這樣,我們再玩十分鐘好不好?如此,就既能滿足孩子,也可以讓他學會規則。

    通常情況下,一定要按步驟來:先問情緒,再問需要,最後問方案。不過,這三步是對那些能夠尊重孩子的家長來說的,一味權威的家長是很難平心靜氣地問孩子的。

  • 8 # 向皮皮

    原來不只我一個人跟孩子有溝通問題。

    我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基本上全部是溝通問題。最近反思總結:

    能從另一個側面回答“溝通效率”的問題。

    我們跟領導溝通,跟朋友溝通,好像不太容易出現效率低的問題。為什麼呢?

    跟領導溝通,我們絕不會帶著情緒,絕不會以居高凌下的姿態,我們一定會想好了怎樣用最簡潔的語言,充分的理由,用領導更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去跟TA說話。我們會考慮領導的感受,考慮領導所掌握的資訊範圍,領導的高度,關鍵是我們不能把領導惹毛了,工資會受牽連。

    跟朋友溝通,我們不會帶著目的,不會以長者的口吻,我們會耐心聽朋友的反饋,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和諧友好的氛圍中”,聊些家常,扯些閒事,分享生活,交換心得。

    基本找到跟孩子溝通效率的問題所在了:

    1、我們是否一直居高凌下,以命令、說教的口吻在跟孩子說話?

    2、開口之前,我們想好了怎麼說以孩子的見識和理解力更容易接受嗎?

    3、是否控制自己的情緒了?把孩子惹毛了畢竟不會扣工資......

    4、耐心聽孩子說話了嗎?即使他說得不對,不指責,像朋友那樣,包容、延續你一句我一句的和諧友好的氛圍。

    我最近正在打算“調頻”。不能要求孩子調到我的頻道,那我就主動去調至他的頻道。共勉!

  • 9 # 書霞育兒說

    如果和孩子溝通效率比較低,孩子回答沒有意義或重複,那說明孩子在敷衍你,說明孩子不喜歡和你說心裡話,說明孩子不樂意和你聊天。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時您陪孩子的時間太少,親子交流的機會太少。

    如果平時你週末都願意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一起打打球,下下棋,多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多關心他的一切,多知道他的喜怒哀樂,多分享多交流,那麼上面的情況一定不會出現,孩子有什麼都願意和您分享交流,你們是親人也像朋友,無話不談。

  • 10 # 吳瓊Cissy

    即使孩子是小嬰兒,也和他認真的說話吧。我休息時經常推著嬰兒車在小區走動,看到有年齡相仿的孩子就扎推進去,努力讓孩子跟其他孩子互動。

    可我經常遇到的是幾個媽媽聚在一起家長裡短,她們手上抱著孩子,卻說著在哪家淘寶店買孩子衣服好,喝的都是什麼奶瓶,她們的娃都被“晾”在一邊,百無聊賴的直哼唧。

    1、孩子處在語言積累期,孩子無論有多小,請把他當作獨立的小人兒來看待,請說完整豐富的語言。

    《一歲就上常青藤》提到:“孩子今後在學校的表現,並不取決於早期的閱讀能力,而取決於其詞彙量的多少和豐富性。”

    所以看到路邊的花花草草,種植的樹木,天空中的鳥類都努力去認識,不然只能說:“這是樹,這是花,這是小鳥。”詞彙太貧乏,實在不會就去學習,推薦去閱讀《筆記大自然》或《我的自然筆記》,你會發現大自然的語言是如此有趣。

    2、豐富孩子的詞彙量

    美國90年代中期做了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4歲時要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少聽到三千萬字,而這三千萬字的差距到後來也顯現在這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學習表現上。這個發現對於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美國特地成立了一個計劃叫做《三千萬字行動》,就是為了幫助所有家長(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最有效地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語言啟蒙。

    所以,豐富你的詞彙量吧,成長的再快一些,不然渾渾噩噩孩子就長大了。

    3、讓孩子學會獨立閱讀,因為透過閱讀他會明白“人生自有高遠處”。

    很多父母已經明白孩子閱讀的重要性,會在晚上去講繪本,但是通常都是帶著主觀偏見去講,比如“這個老鼠太討厭了”、“所以說要主動去幫助別人”“這個小兔子是不是很善良”等等,那是你認為的故事,不是孩子的故事。

    孩子在2歲後想象力處於一個飛躍的階段,並且對圖畫有著天然的理解力,所以他完全擁有自己理解故事的能力,而不是透過你的價值觀覆蓋。

    最好的方法是啟蒙是照本宣科把文字讀出來就好,不要老覺得孩子不懂,或者不能正確理解,孩子的理解出自小孩子未經世俗沾染的善良天性,而大人的講解,常常包含太多成見,會將孩子的思考,束縛在大人提供的框架中,大大限制孩子的理解和想象。

    習慣於被“講書”的孩子,從書中得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少,甚至根本喪失自己從書中獲取養分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較早開始的獨立閱讀,會讓孩子看的到世界的遼遠、思想的深邃。

    很喜歡《育兒基本》文中關於閱讀收穫的詮釋,分享一下:

    這些寶貴所得,讓人有種超脫子眼前所見、親身經歷的能力,可以溯著時光走回去,和歷史上那些曾經在這個世界生活過的有智慧的、風雅的、硬朗的、溫柔的、敏感的人們隔著時空相遇,並會心一笑。這些寶貴所得,讓人能在某個深夜、某個清晨,或者面對一片葉子、一泓流水的瞬間,跟自己的內心說說話,告訴自己,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要去往人生境界的高山頂上,哪怕到不了仰止的雲端,也不能因為一點點崎嶇停下腳步鄉。

    所以,只有你努力成長,才會方法得當,培養出的孩子自主能力就強,你的辛苦程度就會越來越低;反之,你會越來越累,陪作業、陪複習、陪上補習班,然後一直熬下去。你那麼聰明,相信你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 11 # 媽媽超全能

    舉個例子,你家孩子在到處亂扔東西,你會怎麼跟他說?我猜你可能是強壓著心頭的怒火跟孩子說“不要亂扔。”

    這樣說完,效果怎麼樣呢? 孩子是不是根本無視你的存在,該怎麼樣還怎麼樣。那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是不是已經按捺不住心頭那團小火苗了。衝孩子一頓大吼才解氣。

    而孩子呢,可能迫於大人的權威,看你都歇斯底里成那樣了,也會賣你個面子,停止亂扔東西。但是下次依舊如故。

    最近我就陷入這個怪圈。我發現當我用“不要。。。”來要求孩子時,通常都沒有效果。你跟他說:“別這樣!”他卻還在繼續,你的話就是他的耳旁風。反而你越說不要,他越是變本加厲。

    “不要喊叫!” “不要扔東西!” “別踢了!” “不要玩食物!” “不要欺負的妹妹!

    這些“禁令”除了效果不大或者幾乎無效外,有時候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刺激孩子跟你作對,故意繼續這樣做。

    隨著我調整心態,不斷嘗試,我發現如果能夠直接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那麼孩子會更容易服從。儘量去正面引導,而不是負面強化。

    因為,當你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時,他就沒有被指責被強制的感覺,也就沒有抵抗的需要。

    把“不要做。。。”轉變成“去做。。。”簡單說就是把“不要”變成“要”。

    以下是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當我這樣對孩子說了,我家的兩個熊孩子真的聽進去了。沒有了以往的反抗與鬥爭。

    “不要對我嚷嚷” “不要亂扔東西!” “別踢桌子了”

    變成下面的說法:

    “要溫和地講話” “把它們整理到架子上” “把腳放好。”

    當孩子在做不被允許的事情時,試試這樣跟孩子溝通。你會發現你和孩子都不再分分鐘就進入大戰模式。都變的更平和更容易溝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工廠開工口罩要戴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