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賞欣世界
-
2 # 紅杉音樂
現在我們還是處於疫情的防控期,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困擾就是買不到口罩!但是隨著復工的開始,很多人就會擔心自己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在辦公時會不會有感染風險!那麼,什麼時候能不用戴口罩出門?專家迴應來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什麼時候能不用戴口罩出門?專家迴應來了!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和他的團隊,在廣州連線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廣東醫療隊,就新冠肺炎危重病例進行遠端會診。
在這一次的會議中鍾南山院士不僅迴應了疫情拐點和峰值時間,最讓人關注的還是口罩稀缺問題!
很多人想問,自己口罩不足但是要出門的話怎麼辦?什麼時候才能不用戴口罩出門呢?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認什麼時候能不用戴口罩出門?我們國家整個防控策略應該是非常有效的,本身這個疾病,從現在來看是一個急性傳染病,特別是它是一個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有一定自限性,隨著疾病時間推進,很多病人經過治療,經過自身免疫功能恢復,這時可能出院的人數就多了。另外一個原因,疾病發生之後,包括我們很多科學家、臨床醫生、藥理學家,對這個疾病的規律慢慢有所掌握。
民眾要想摘口罩,還需等待更長的時間。我們要堅持做好防護、消毒措施,鞏固當前疫情防控成果,絕不可掉以輕心。
伍海灣清楚地記得,1月19日那天,身為長沙芙蓉口罩廠廠長的她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一邊是全國範圍內口罩貨源越來越緊缺,一邊是上有老下有小等著回家過年的職工。最終,她決定:臘月二十七(1月21日)全體復工!芙蓉口罩廠8條生產線同時啟動。
目前,長沙芙蓉口罩廠已被湖南省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明確為疫情防控期間省重點聯絡企業,受湖南省工信廳的統一調配,生產的口罩優先供應醫護人員和社會服務視窗。
我們的口罩是救人的,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與多數同齡人不同,1991年出生的伍海灣從小最常看見的不是玩具,而是口罩。這份淵源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
1982年,伍海灣的外祖父見村裡很多年輕人去廣東打工,由於防護條件不好,有的人患上塵肺病,便在村支書的建議下回到家鄉永安鎮豐裕村,創辦了長沙芙蓉口罩廠。自伍海灣記事起,一家人就整天圍著口罩打轉,年幼的她不理解口罩的作用,只知道生病去醫院才能看見大人戴口罩,其他小朋友也笑話她:“你要是以後沒出息,就只能回家賣口罩。”她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去大城市工作。
然而2003年的非典疫情改變了她的看法——見家人沒日沒夜在工廠趕工不回家,她向父親伍國興問出了心中的困惑——“為什麼要天天和口罩過不去?”
伍國興是一名老黨員,他告訴12歲的女兒:“因為我們的口罩是救人的,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現在外面有傳染病,很多人正需要我們。你要記住,不論做人還是做生意都要對社會負責,決不能只想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此刻,口罩在她心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了。
2013年,口罩廠面臨轉型,伍海灣的父母守業艱辛,她便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鄉接過重擔,當時年僅22歲的她成為口罩廠第三代“掌門人”。
做的只有一件事,讓大家儘早戴上安全的口罩
“爸,我在廠裡守著,村民和朋友都等著口罩!”2020年除夕前夜,噠噠的機器聲中,伍海灣一邊急切地回覆家人,一邊緊張地安排工作任務。
這天夜裡,她接到了永和村黨總支書記的電話,村上想為7907位村民緊急購置1.9萬隻口罩。“讓每個人大年初一都能有口罩戴,大家才能安心!”可庫存嚴重不足,第二天又是除夕,職工們也回家休息了,這可怎麼辦?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幾名本地職工聞訊前來支援。
“連夜趕工!”伍海灣讓職工輪流休息,自己堅守操作檯,只想早一分早一秒把口罩送到需要的村民手裡。一大早,2萬餘隻口罩下了生產線,伍海灣親手把它們送到村部,“都還熱乎著哩!”支村兩委和黨小組長又挨家挨戶把這批口罩全部發完,村民們在大年初一有口罩戴的願望實現了。
“越是這樣艱苦的時候,就越是大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讓大家儘早戴上安全的口罩。”伍海灣說。
1月23日(臘月二十八),永安鎮敬老院迎來了兩位特殊的“蒙面”訪客。伍海灣和姐姐為這裡的27位老人帶來了2000只口罩,並且挨個手把手教老人口罩的使用方法。見一位老奶奶摸著臉上的口罩直髮愁,伍海灣趕緊幫她正了正鼻樑條,左右調整耳掛的位置。看著她臉上還沒拭去的汗珠,老奶奶忍不住說:“孩子,你比我的親孫女還耐心哩”。送完口罩,姐妹倆又幫忙把房間清掃消毒了個遍,好讓老人家過個安安心心、乾乾淨淨的好年。除了伍海灣姐妹,全廠還有30餘位女職工自發響應團瀏陽市委、市婦聯的號召,主動認領老人志願服務崗,為獨居老人送去新年祝福和防疫提醒。
擔任團瀏陽市委常委的伍海灣這些年想了不少主意,她透過設立黨群互助崗、建立職工先鋒指數考核體系、樹立黨員標杆和婦女模範等舉措,激勵黨團員作表率,帶動輻射全廠上下拼搏奉獻。正是如此,面對緊急的疫情和緊迫的任務,大部分黨員團員都能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不畏艱苦,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
小小的口罩,不僅承載著伍海灣對村民的一腔熱忱,也飽含她對社會的一片真心。疫情發生以來,伍海灣陸續向交警、醫院、電力等部門捐贈了10萬隻一次性無紡布口罩與2萬隻KN95型口罩,其餘庫存則以平時的出廠價提供給相關部門,其中有9萬隻KN95型口罩已被運往武漢支援一線工作者。
拿不到12噸的話,3噸也好!
1月19日,芙蓉口罩廠8條生產線同時啟動趕製口罩。在家照顧兩個孩子和老人的車間主任柳桃林第一時間返廠,前腳剛回衡陽老家的技術師傅趙武也馬上響應,32名一線生產操作工、11名後勤銷售人員一個不落地回到了生產線上,口罩廠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全自動機和半自動機全部開啟,每天從6時30分到22時持續運轉,操作工兩班倒輪流作業。
照這種速度,每日可生產一次性無紡布口罩18萬-20萬隻、KN95型口罩1.5萬隻。
可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原材料的供應速度已經遠遠趕不上火力全開的生產速度,伍海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拿不到12噸的話,3噸也好,拜託您了!”從不求人的伍海灣撥通了上游無紡布企業的電話。令她感動的是,對方馬上表示這就將庫存的3噸原材料發給她,並保證正月初五開工生產,保障後續供應。瀏陽市委、市政府大開綠燈,協調相關部門優先保障運輸,當地政府也出資為口罩廠招聘培訓了數名操作工和技術師傅,正在口罩廠跟學幫做,預計2月4日前即可上崗操作。
自1月31日起,口罩廠開啟每天20小時工作模式,一線操作工分6時到16時、16時到凌晨2時兩班倒作業,在伍海灣的帶領下,職工們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班趕工。為了保障職工身體健康,伍海灣安排專人關注職工身體情況,食堂每日開設五餐飯,每天2時下班廠方會租車把職工一個個送到家,並將全體職工工資翻了4-5倍。
2月1日當天,口罩廠日生產量實現一次性無紡布口罩22萬隻、KN95型口罩1.8萬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