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藍湖
-
2 # 伊寧玄雪
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家長應該先想想自己有什麼不對!自己有什麼做得不足?所以我經常建議家長,能否和孩子先說一聲“對不起”。
什麼時候批評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後,您只需要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怎麼做是對的就行了。在指導的時候,對孩子保持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他也尊重您的意見,耐心細緻的講解讓他明白錯誤的原因及後果,善解人意的情緒讓他不會被失敗的陰影束縛。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類似的錯誤,也許是孩子還不太熟悉正確的方法,也許教訓不夠深刻讓他忽視。我們首先應該對他的原因進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話,就要講清楚,把事情說明白,再給他機會去做;如果是後者的話,才應該對他做適當的批評。
應該批評什麼
在孩子開始或接觸新的事物的時候,由於認識不深,準備不足,行為表現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錯誤也在情理之中。這時候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批評! 第一次錯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錯了可以諒解,再錯就不能容忍了。在這個時候進行批評是合理的!我很喜歡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錯誤頻頻出現就是更多是由於態度的問題而產生的。所以批評是針對態度的,不是針對事情本身的;批評是針對重犯和再犯的,要給孩子第一次改錯機會。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表現在首犯時就批評,這會讓孩子感覺很委屈! 而當錯誤和問題再次出現後,比如不理想的成績單拿回來後,家長不是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對成績本身進行埋怨,為自己的不滿向孩子發洩,而這種盲目的批評是很不利於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怎麼進行批評
讓我們舉個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有個初中的男孩很愛玩電子遊戲,經常逃課,為此很影響功課,家長非常著急,那麼該怎麼辦呢?
(1)首犯要說理 這個孩子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但自制力比較差,對後果預見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時候就想跑出去玩遊戲。當出現這種情況後,家長應該耐心說明這樣做的後果,還要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這樣的做法有什麼不當之處!而切不可大發雷霆,動輒打罵!約翰·洛克說的“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就是這個意思。
(2)重犯要約定 可是這個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遊戲的機會,而禁不住誘惑,又偷著跑出去玩遊戲。家長就應該嚴厲告訴他這樣做是不行的。鑑於他再一次出現了這樣的錯誤,就要和孩子約定一個方案,並要求孩子作保證,並表示如果再犯,他將接受什麼樣的懲罰。當然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同樣切不可大發雷霆,動輒打罵! 在這裡我要特別說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講“義氣”的。在這樣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難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會與家長打招呼的。
(3)再犯要懲罰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又犯錯了。 但家長有兩種選擇,一是保持沉默,並讓他明白您已經知道發生的一切,並告訴他你保留採取懲罰的權利,但現在還不打算實施。或是根據約定,讓孩子踐諾,接受懲罰,並再次讓他說出如果再犯,他該怎麼辦!同樣切不可大發雷霆,動輒打罵! 透過以上的做法,孩子哪裡好意思再犯錯!當然,我曾和這個男孩談了很多,瞭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讓他玩,所以我與他的父母也做了協商,就是每週在固定的時間容許他玩遊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情況也有過反覆,但過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曠課逃學了,就連規定時間內的遊戲也玩的少了。後來,這個同學告訴我,他以前去玩遊戲不僅是因為高興,而且還是想氣氣他家人! 在前言裡我就談過,孩子的錯誤更多是由於家長教化不當造成的。因為錯誤和失敗,孩子已經受到了懲罰,已經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長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麼還好意思向孩子發火?所以出了問題後,家長的反應和表現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觀願望的責備,情緒失控、生氣和打罵,那麼是很失禮和無能的,是缺乏風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現,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謂的批評還是以對話和交流為主,不過是更偏重於對錯誤的思想和行動的思索和檢查,為了解決問題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批評也是一場有約定和要求的對話。
當對孩子說了“對不起”後,在表達了對孩子的內疚後,批評教育的效果特別好,甚至母子抱頭大哭,那一瞬間,所有的不快和隔閡都也被這淚水沖洗掉了。
只要家長說得在理,那時候孩子想不聽您的話也難。
-
3 # 紅塵醉無憂
如果是小錯誤,你可以跟開玩笑的態度,來調侃一下孩子。讓他自己變得不好意思。
如果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心理素質再強的孩子,他本身也在擔心被罵,而且也在想怎麼能裝成堅強的不在乎。所以,你一定要突破他的自我防護網。比如,你不要在他預計的時間內爆發。你可以讓他自己先反省一下,然後讓他自己說,他錯在哪兒了。看他的態度再決定你的態度。
記住,不要總說孩子,會失去該有的威力。
-
4 # 晶201420179
平時總說要與孩子和平相處,可真當孩子犯錯心平氣和教育無用時一股惱火油然而生,就開始嚴厲批評孩子,這時會發現孩子會有牴觸心理,如何應對孩子犯錯也是很苦惱的。試過這樣的方法覺得還可以,孩子犯錯被批評後會哭鬧這時可以對孩子說“你剛才因為什麼犯錯了,你傷心那就哭會兒吧,等你想明白了再告訴媽媽你的想法好吧”然後就靜靜得等待著孩子停止哭鬧後再蹲下來心平氣和得跟孩子溝通
-
5 # 大耳象親子
首先要堅持一個看待孩子行為的基本原則:孩子並不是要故意犯錯,誰都喜歡能夠被愛和溫柔以待;他們的犯錯誤背後肯定尤其心理需求和動力。所以,第一點是堅持信任孩子的內心願望是好的、應該被理解、接納的,不給孩子貼標籤;然後檢查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帶著自己的負性情緒或糟糕預期,那麼首先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這樣才能避免過度發火、苛責孩子;最好的狀態是心平氣和,就事論事,而且堅持原則,堅定且溫柔:願意俯下身傾聽孩子的小情緒和背後的動機,讓他們正常的表達出來,給以理解和安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長不能放棄對孩子的引導和要求,一定要與孩子建立起明確而堅定的權威,讓孩子內心信任家長。
回覆列表
以前我也覺得這個度不好把握,後來看到這篇文章,覺得非常適合你,轉到這裡來一起學習共勉吧。孩子犯錯家長只需要說八句話: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援。等到事情過去之後,
最後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經典八問: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父母若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不能剝奪了孩子履行責任的機會。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併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從而達到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目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剛開始也暴跳如雷,也因為孩子不配合回答而再度生氣。但是多實踐幾次就知道,這樣的八問會讓孩子覺得被尊重,可以辯解,提出方案,得到建議,因此非常的有效果。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我們用什麼態度,而是怎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樂於去改正,並自己提出改進的方法。有了這個問題模板,你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孩子需要思考和回答,就不會不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