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睿宗退位真的是不堪忍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明爭暗鬥,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與二人爭權?
14
回覆列表
  • 1 # 唐島漁夫

    先回答一下題設,唐睿宗李旦為什麼會三次讓位——結論,李旦是個宮廷皇室聰明人。

    下面說原因,

    (1)古代皇室,有兩種聰明人

    中國古代的皇室成員中,有兩種聰明人。一種聰明人,可以在眾多皇室成員中,脫穎而出,榮登九五至尊;另外一種聰明人,則可以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左右逢源,得享善終。不要以為後一種聰明人很容易做,要知道紈絝子弟自小錦衣玉食,恰恰做到能屈能伸是最難得的。君不見,有多少皇室成員被殺被屠,被流放被廢黜?一輩子不愁吃穿用度,能夠善始善終,其實也算皇室成員一種不錯的歸宿。李旦就是後一種聰明人。

    (2)武則天時期,李旦的明哲保身之術

    李旦的皇帝做的相當憋屈。身為當朝天子,李旦是不能參與上朝的。換句話講,每天應該是皇帝主持的皇帝高層辦公會,皇帝本人不能參加,而由太后武媚娘代為參加;不僅如此,公元686年,武媚娘假意還政於皇帝,李旦堅辭不受;不僅如此,又過了幾年,在武媚娘改朝換代的時機成熟之後,李旦主動加入到了趨炎附勢的大臣中間,一起跪求母親登基稱帝;不僅如此,李旦還請求母親,在她登基之後賜自己姓武,而放棄自己姓李的權力。做人到這個份上,你讓武媚娘怎麼捨得再去欺負這個可憐的孩子?

    (3)李旦,和兒子們的三次讓位始末

    然而,我們認為,這其實正是李旦做人的高明之處。他不僅此時讓位給武媚娘,多年之後還再次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們,李旦的政治哲學是始終如一的。李旦二次讓位的時候,李旦的長子李成器,次子李成義堅辭不受,反而讓位給更加有能力的三子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多年以後的李隆基,追諡自己的大哥李成器為“讓皇帝”。在李旦的家庭中,他和兒子們的父子關係穩定,兒子們之間的兄弟關係融洽,這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是非常罕見的。

    (4)唐隆政變後,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博弈

    公元710年,唐隆政變之後。

    老一輩的政治對手相繼在幾次大的政治火拼中被殺,被滅族,被流放。

    朝堂上,實際上已經沒有幾個可以和太平公主相抗衡的政治勢力了。這一年的李隆基,只有二十五歲。在身為姑姑太平公主看來,李隆基這個歲數的小鮮肉還遠不足為懼;而相王李旦,是個明哲保身的聰明人不假,但是他沒有政治野心和政治手段。而李旦表現出來的那種表面上的懦弱,也讓太平公主感到勝券在握。雖然已經貴為皇帝,但朝堂上大臣們的奏章,李旦經常會詢問,這事跟太平公主商量過嗎?如果答覆是肯定的,那麼就要接著問,跟三郎(李隆基)商量過嗎?(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五》)

    唐睿宗李旦,和的一手好稀泥。

    (5)太平公主失心瘋,李旦索性傳位兒子唐玄宗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絞盡腦汁又想到了一個新梗。她利用當時出現彗星的天文現象,對李旦進行洗腦,說天有異象,說明皇太子應該登基。這個想法的初衷,是離間李旦父子。畢竟,沒有哪個皇帝願意主動放棄手中的權力,提前讓位做太上皇。比如,前朝的李淵就是不情不願,被玄武門的鮮血脅迫著做了太上皇的。太平公主的這種言論本身,對於一般的帝王來講,無異於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之下,一定會對當朝太子產生敵意,至少也是所有警惕。

    然而,這種理論用在普通帝王身上是成立的,用在看慣了政治鬥爭,起起伏伏几十年的政壇不倒翁李旦身上,則是完全徒勞的。李旦做了一個讓太平公主瞠目結舌的決定,他索性上乘天意,下順民心,傳位給李隆基。李旦的心思很明顯,傳位給太子那是遲早的事情,早傳晚傳都是傳,傳的晚了反而提心吊膽。既然太平公主給了這麼好的一個藉口和臺階,何樂而不為?而李旦自己,則樂得清閒,一推六二五,去做太上皇了。

    李旦退位之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登上帝位,史稱唐玄宗。

    四年之後,李旦病逝,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6)唐睿宗李旦身邊的“皇帝之網”

    李旦的一生其實很好總結,

    李旦本人是皇帝,而且是兩次登基又兩次退位,後來還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做了太上皇。

    除此之外,李旦周圍,

    他的父親是皇帝,唐高宗;

    母親是皇帝,武則天;

    哥哥是皇帝,唐中宗;

    本人是皇帝,唐睿宗;

    兒子是皇帝,唐玄宗;

    李旦的長子李成器配享太廟,被唐玄宗追諡為“讓皇帝”。

    再除此之外,

    李旦的小侄子是皇帝——李重茂;

    李旦的大侄子想做皇帝——李重俊;

    李旦的侄女也想做皇帝——安樂公主;

    李旦的大嫂想做皇帝——韋皇后;

    李旦的妹妹也想做皇帝——太平公主……

    圍繞李旦,編織了一張密密麻麻的皇帝之網,而李旦卻能遊刃有餘,全身而退,得享善終。

    這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 2 # 遙林道歷史

    一句話回答:不是懦弱,而是為了在皇室傾軋中生存!有出於無奈的不得已,也有主動拒絕誘惑的明哲保身!

    一讓:武則天廢了他哥哥李顯,立李旦為帝。不過,他毫無實權,資治通鑑說“政事決於太后”,他淪為傀儡。接著,武則天廢了他,自登帝位,改國號周,睿宗被貶為“皇嗣”(沒有皇太子的名分,候補性質的繼承人),遷居東宮,形同軟禁。

    二讓:隨後,武則天迫於壓力,還朝政給李家,這時,睿宗知道是她在試探,推病不朝,有意避開。於是她改立中宗為儲君。睿宗則從“皇嗣”再被貶為親王,封號相王,唐睿宗重獲自由,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看似虧了,實則大賺。

    誰料,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辟,隨後武則天病逝。在這過程中,李旦的相王府和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出力甚多,中宗封他為安國相王。

    710年,中宗駕崩(傳說是被其妻韋后毒殺),(後在韋后矯詔下)由中宗幼子李重茂登位,是為少帝。韋后的勢力越來越大。

    三讓:睿宗的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等聯絡軍隊將領,擁兵入宮誅殺韋后,逼少帝遜位,史曰唐隆之變。睿宗復辟,與其子李隆基一起剷除了韋皇后一黨的勢力。

    共同的敵人沒有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更加尖銳,唐睿宗無法面對,藉著天降彗星的由頭,禪讓帝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

    而他自己呢,自稱“太上皇”。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隨後病逝。

    總結:唐睿宗之所以幾次讓位,都是在嚴峻形勢下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而能在權力誘惑下明哲保身,能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全身而退,保全了自己,笑到最後,唐睿宗李旦真擔得起一個“睿”字!

  • 3 # 妙趣侃歷史

    透過查詢歷史資料,才發現唐睿宗李旦雖然兩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但真正掌握實權的時間僅有兩年。他為何在自己掌權不久就退位,讓位玄宗呢?

    看了一些資料後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李旦的生長環境因皇位而動盪不安,厭倦權利,選擇退位。

    二是在李旦心中作為李氏後人,匡扶李唐王朝是歷史使命,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他必須讓位給更利於國家社稷的接班人。

    李旦生長環境因皇位的爭奪而動盪不安,他不希望重蹈覆轍,所以他選擇退位。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他真的就是一個傳奇,母親、父親、兄長、兒子都是皇帝,簡直就生在一個帝王世家。

    即使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家庭,他的成長也並非順風順水,母親武則天鍾愛權利,他的三位哥哥有的被毒死,有的被廢被逼自殺均不得善終。即使後來他榮登大寶,也是母親的傀儡,被軟禁不得進出宮門,也不能過問朝中政事。

    即使是自己的心愛的女人劉妃和竇妃被武則天殺了也不敢吭聲,這樣憋屈的日子讓他心感疲憊。所以在他第二次登基掌權後,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政治鬥爭讓他回憶起權利爭奪的惡果,所以他疲憊不堪的選擇退位。

    李旦作為李氏後人,恢復李唐江山是他的使命。同時他了解自己的能力,為了江山社稷他必須讓位給更有能力的人。

    武則天在為的幾十年裡,她為了鞏固政治地位,不停的懲治李氏宗親,甚至連自己的親孫子都不放過。整個唐朝李氏宗室被殺戮殆盡,倖存的弱殘群體也被流放但偏遠地區。

    李旦甚至自己的能力,他一次登基是母親武則天的原因。第二次登基是因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起的“唐隆政變”的勝利,順勢而為之,都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所得,他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守住這大好河山,所以他選擇退位。

    作為李唐宗室子孫,他更希望皇權一直掌握在李家人的身上。所以在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政治鬥爭中,他雖然偏愛妹妹,但最終選擇了兒子李隆基作為繼承人。

    趣味小總結

    在眾多的影視劇中,因為皇位的爭奪,我們看到了多少的陰謀詭計,多少的殺人如麻,認權唯親。但歷史上也有不貪戀高位,而真正把江山社稷放在第一位的皇帝,那就是唐睿宗,李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們都那麼關注武則天的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