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金澎
-
2 # 江上俠chenxiliang
如果乾隆採納歐洲的“奇技淫巧”,引進歐洲的新式武器,引進槍炮等先進製造技術,發展工業,在其之後,是能夠打敗列強的。但這是假設,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清朝實行的是閉關銷國政策,自以為世界獨大。乾隆晚年自稱“十全武功”老人。確實,他在位60年,打了10次勝仗:兩次平定準噶爾部,一次征服回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鎮壓臺灣起義,一次徵緬甸,一次征討越南,兩次征伐尼泊爾。這些鎮壓農民起義和反小國侵略,並沒有在武器上感到捉襟見肘。到了咸豐,同治,光緒時外國列強用堅船利炮打來了,就難於對付了,沒有工業基礎啊,故落後就要捱打。
-
3 # 秋葉翁
提出乾隆積吸納歐洲先進科技設想的人一看對那段歷史不太瞭解,我們現代人覺得西方的科技是一個好東西,可乾隆根本看不上,連看一眼表演的興趣都沒有,更不要說知道原理,進而因感興趣而吸納先進科技了。乾隆並不是沒有機會接觸西方先進的科技,在乾隆七十大壽的時候,英國使團在馬帝爾尼的帶領下訪問了中國,併為乾隆準備了賀禮,其中就包括英國最先進的科技,帶去的裡有英國的織布機,天文望遠鏡,大炮,火槍隊,如果乾隆對其它的科技不感興趣,那麼對武器還是要關心的吧?很遺憾,偉大的乾隆同樣是不感興趣。之前還安排要做馬帝爾尼帶來的武器和軍隊的操練,卻因為給乾隆下不下跪的禮節性問題而不歡而散,馬帝爾尼這次出訪沒達到成目的,而乾隆也與先進的科技失之交臂。那些英國使團帶來的寶貝都去哪了呢?都放在故宮的庫房裡了,永不見天日。乾隆對西方的科技根本不感興趣,認為我天朝大國什麼沒有?還在乎你等蠻夷小國的奇技淫巧?這樣的閉眼看世界的大清朝,如何能吸納先進的西方先進的科技?
-
4 # 花非夜
如果不改變封建專制制度,僅僅發展工業,實質上就是“中體西用”,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後期的落後局面,對外戰爭還是會以失敗告終。
再說,以當時的國情,乾隆是不可能放棄封建專制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
首先,制度不允許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佔據絕對統治地位,歷朝歷代也都以農業為根本,採取重農抑商的國策,這也是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極其緩慢的重要原因。封建社會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去主動培養自己的掘墓人,發展工業只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因此,這個假設其實很難成立。
其次,實力不允許乾隆時期,清朝經濟幾乎佔整個世界的三分之一,是英國的十倍,是俄國的八倍,人口到乾隆中後期突破三億,疆域在平定準噶爾之後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無論從經濟、人口,還是疆域、軍事,怎麼看,當時的清朝都是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但凡學習外國,大都是為了富國強兵,在乾隆看來,當時的清朝已經擁有碾壓世界的強大實力,真的沒必要再去學習蠻夷的東西了。而且歷來只有弱者學習強者,幾乎沒有強者反過來去學習弱者的,西方的先進技術被說成“奇技淫巧”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三,思想不允許乾隆時期,文字獄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讀書人的思想僵化,默守陳規,整個官僚階層更是頑固守舊,不思進取,排斥外來事物。可以說在封建文化專制下,整個清朝就是一個僵化的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乾隆決定學習西方發展工業,不要說讀書人的腦子轉不過來,就是整個官僚階層也不會支援。想想清末洋務派和頑固派的鬥爭,就可以看出守舊勢力的強大。
總結:1、當時清朝的國情決定了,這個假設很難成立。就是成立,在不改變封建專制制度的情況下,僅僅發展工業,也不過是“依葫蘆畫瓢”,學不到精髓,最終還是會以失敗告終。
2、假設乾隆足夠開明,且能夠排除萬難,效仿英國,實行君主立憲,走資本主義道路,以當時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發展潛力,中國必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不過可惜,直到清朝滅亡前夕,滿清統治者都不捨得放棄手中的權力。
-
5 # 新莽傳奇
您好,很高興答題。我們看到史書上記載康熙是非常好學的,天文、數學等近代歐洲科學他都感興趣,而且他還讓一些皇族子弟學習。可是最終這些只是作為了皇族子弟的愛好。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些科學是“調味品”不是“主食”(騎射、做文章、寫字、繪畫等等)。當皇帝不再推動這件事情後,這些勢必就會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乾隆是受到過康熙的培養的,他一切都以其祖父為榮,終其一生都是在模仿祖父。更何況他的父親雍正經過十三年的勤政不息,為他留下了很好的基礎。自然就不會再去關注歐洲的科學。從他開始以後的清朝皇帝均沉醉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乾隆不會去學歐洲的“奇技淫巧”,註定了封建制將被資本主義制度所打敗。
-
6 # 七追風
不要難為乾隆了,他真不行。
(工業革命)
咱們先不說乾隆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好大喜功……先聊聊“發展工業”吧。發展工業很容易嗎?一道聖旨就能搞定嗎?工業是一個體系,不是隨便建個廠就能造機器的。
為了方便大家看懂,咱們就拿英國舉例子吧,好歹人家也是工業革命的領頭羊。工業革命的基礎條件是要有市場!再說一遍,有市場!英國很早就開始了海外殖民的步伐,不僅要搶地盤,還要發展地盤——這樣的話,殖民地就需要商品,殖民地越多,需要的商品就越多。
於是,巨大的海外市場,讓英國國內有了發展工業的動力,資產階級開始投資建廠,圈地運動,大量的無地農民也能進入工廠……於是,新技術新機器不斷出現,工業革命紅紅火火的發展起來了。
試想一下,英國如果沒有海外殖民地,沒有巨大的市場,誰會投資建廠?生產的東西往哪賣?不掙錢就不會有人繼續投資,也就不會繼續研發新機器,不會形成工業體系,也就不會有堅船利炮了。
你讓乾隆怎麼辦?當時他統治的是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重農抑商從先秦的時候就開始了,沒那麼容易改變的。沒有市場需求,談何發展工業?而且工業不是建一座廠的問題,那是一群廠才行……
所以,乾隆首先面臨的,是發展工業的條件很難實現。
當然,真要有心改革的話,慢慢來也是可以的。但是,乾隆不敢啊!當皇帝最怕啥?怕死嗎?誰都會死,有兒子繼承皇位就行。但是如果整個王朝都被推翻了,那咋整?
皇權本身就是代表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更何況清朝還是極少數“異族統治者”。所以,必須把權力牢牢握在手裡,並且有絕對的實力鎮壓反叛者。
乾隆肯定明白這個道理,估計從小他爹沒少講這事兒,他必須防止漢人有足夠的實力反抗他。
能做的,首先就是讓各地少交流,社會流動性弱了,一個地方造反,不會迅速引發另一個地方動亂,好處理一些。所以,不能加強各地的交流(市場不開啟,談啥工業革命?)。
其次,要讓老百姓始終和官軍差一個檔次。八旗兵再爛,最起碼有戰馬弓箭,還有火器營,對付拿鋤頭的老百姓,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你要是發展工業,開放市場,像歐洲一樣很多人都能腰裡揣一把火槍——乾隆能不害怕?
槍和刀的本質區別是啥?用刀需要訓練,最起碼要有力氣才能連續作戰,但是用槍簡單多了,隨便一個農民簡單一學就會。
可能有人要說了,那就嚴格控制火槍唄,其他的照樣發展。沒那麼簡單,工業化是一個體系,會有出現大量的技術工人和機器,沒那麼容易控制的。
說到底,乾隆還是擔心,萬一被人推翻怎麼辦?
-
7 # 平生低首拜陽明
我覺得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依靠武器的強大,或是經濟的發達,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改革先進的制度。清朝洋務運動的成果,武器已經趕上去了,但制度不行,還是沒用。更不用說乾隆了,從乾隆自稱十全老人來講,這個人是非常自大的。所以說他當時不可能接受西方的事物。
-
8 # 腎的左手
你在國企混吃等死 退休有養老金 你願意放棄這些去博個你看不上的行業嗎。。。。不要說清中期看不上英國龐大的代表團所帶來的略有超前的工業製成品 到晚清慈禧掌權時期 明知不如西方 也不願意放棄溫飽的日子 去賭個有清晰未來的明天。。。。這個內心動力在 你找啥客觀 主觀 直接 間接 根本 本質等等啥原因都沒用。。。。歷史就是這麼簡單 主觀放棄不可能有未來。。
-
9 # 金微大都護
打仗從根本上來說是靠國家發展積累的綜合實力,但直觀得說卻是靠優秀的忠貞的有大局觀的軍事將領!
只對國家經濟進行包裝,而不思進取,西班牙葡萄牙就是被淘汰的最好教訓!
要想贏得國家的長遠發展優勢,教育無疑是根本,不從教育著手,一切都是枉然,日本德國的戰後崛起,證明了人才才是發展得保障。拿破崙帝國的衰落跟人才不濟也有很大關係,所以無論作什麼改革,不從人上著眼,一切都是水中月霧中花!
-
10 # 阿憨說說
個人認為不能,當時清的落後,不只是科技器物的落後,而是整個政治制度和全民思想的落後,清後期的洋務運動就是學習西方的現金技術麼,也是失敗的,不從根上解決還是不能改變落後的局面的。
回覆列表
如果乾隆能夠虛心學習英國使臣馬嘎爾尼帶來的“奇技淫巧”,那麼他必然就會對大洋以外的世界產生好奇,會像康熙對湯若望的好奇而學習幾何學一樣,派人去了解外部的世界。
如此一來,必然放開海禁,增強海防,中國當時的經濟實力全球超強,一旦引進英國的先進技術,放開海上貿易,就會產生虹吸效應,經濟必將更加繁榮。
這也會倒逼清朝有識之士為適應世界進行循序漸進的體制改革。那麼現在的中國很可能還是君主立憲制。
當然,以當時中國的國力,一旦引進先進技術和工業化,那是天下無敵的。恐怕與西式掠奪文明的過早碰撞會激發滿清統治者早期的征伐血性,至少,中國會成為列強之一。
那對沙俄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來說,未見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