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直言的樹
-
2 # 幼教是門技術活
一般的打鬧行為,在處理這些衝突時,幼兒園老師通常會這麼做: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如果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會詢問哪裡疼,是否嚴重,讓孩子立刻得到情緒上的安慰。
請衝突雙方講述事情經過,或者找周圍看見的小朋友詢問,儘量恢復雙方認可的事情經過。
老師根據具體原因,單獨與雙方孩子交談。
鼓勵孩子表達感受,道歉並促成和解
如:搶玩具引起的衝突——如何和別人商量、交換玩、輪流玩、在徵得對方同意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等。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和雙方家長個別溝通
-
3 # 準點彩印
您好孩子打人情況也是存在的,即這個年齡的孩子打人,不會考慮到這樣做會傷害別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覺.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所致.他打人不是想要得到什麼,而是想試探一下打人會引起什麼後果.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傷心,便受到感染引起共鳴,也會跟著哭.當然,打人是不好的,必須儘早制止,尤其在早期孩子開始出現打人的苗頭時,你就要以堅決的態度對他說:“不可以打人,你會把別人打痛的!”千萬不要向著他微笑,或表揚他,以免誤導孩子.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別人打痛了,你要抓住機會邊安慰邊教育他說:“痛嗎?是不是很痛?這就是我上次說過的為什麼不可以打人,你要記住!”讓孩子從自己的疼痛中親身體會到打人不好.這樣他以後就會注意不再去打人了.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時,發現他再次打人,你可以進一步採用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並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一分鐘後鬆開,並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早期打人與兒童期的打人動機是不一樣的,大人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或不理他,懲罰他,更不能因別人打了你的孩子,也讓你的孩子去打別人.
-
4 # 松桑上
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但是它並不能預測這個兒童未來的行為,比如早期愛打人的孩子,將來一定很兇殘,暴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愛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 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 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 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 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 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 父母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慣。 * 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 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大人就比較多。 * 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專家的建議: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須重視,一旦形成習慣改起來就困難了,而且還會傷人。 * 立規矩。這並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訴他打人不好,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反覆地講,具體地講,會有效果。 *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給他模仿的“榜樣”。 *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積木,他要不回來,就打小朋友。這時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禮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請他還回來。 * 關心他的病痛,疲倦,飢餓,儘量替他解決好。 * 提高他的能力。由於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圖拼不上、踢球踢不準等。這時可以幫助他做好這些事情。並在以後著意訓練。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 提高自信。經常注意表揚他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
回覆列表
首先我覺得應該先以教師的專業知識來判斷下這孩子是身體原因還是心理原因。身體原因就是說,是不是有什麼精神性,或是器質性疾病,比如孤獨症,抽動穢語症等。如果有疾病,那麼這樣的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可以理解的,找家長好好談,看看用不用到專業的醫院去做個篩查。如果是心理原因,比如說,不喜歡幼兒園環境,不喜歡同學老師,或是家中喜歡太差,唯我獨尊的獨生子問題,可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