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天英文

    在故宮交泰殿寶座的周圍,屹立著25個寶匣,這寶匣裡存放著的,是清朝時期象徵著封建王朝皇權的25方寶璽。

    故宮交泰殿

    在古代,皇帝登基不僅需要遺詔,還要看這寶璽傳到了誰的手裡。有了這寶璽,才算是皇權在握,才可以對文武百官發號施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寶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玉璽,相當於是皇帝的專用印章。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才能稱之為璽,大臣用的只能叫印。

    一般來講,皇帝有7方玉璽,其中的6方玉璽分別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和天子信璽,它們各有各的用途。這最後一方玉璽厲害了,它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傳國玉璽。

    玉璽

    最早的傳國玉璽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把傳國玉璽視作國之重器,歷朝歷代的皇帝登基皆以得到傳國玉璽而為中華正統。

    後來經戰亂,劉邦建漢朝將這枚玉璽稱之為“漢傳國璽”。王莽篡權時向太后索傳國玉璽,太后怒摔玉璽,摔破一角,後輾轉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

    三國時期,玉璽又傳到魏國。晉朝建立後,經過多次輾轉重回司馬家。

    隋朝蕭太后攜帶玉璽進入北漠突厥。唐朝李靖討伐突厥,奪回傳國玉璽。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最終在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後,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到北宋哲宗時,有傳聞稱一農民在田間挖到傳國玉璽,送至朝廷。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風雅,增刻玉璽十方。

    到了明清兩朝製作了大量的玉璽來降低傳國玉璽的作用。明朝製作24枚,稱為二十四御寶,由尚寶司官掌管。

    至清初時,紫禁城藏玉璽39枚,但使用手續非常繁複雜亂。到乾隆皇帝時,為整肅宮規,他壓縮了印鑑規模,選定25枚玉璽,劃分了各自的功能,分別有皇位繼承、大臣任命、外交、征伐、賞賜等等。可為什麼是25枚呢?

    清嘉靖年間的玉璽

    乾隆皇帝之所以選用25方玉璽,有兩方面的寓意。

    一是《周易》中有“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說法。古人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將自然奇數1、3、 5、7、9這5個數字相加,得數為25,認為這25就是天數。

    二是在乾隆帝成為太上皇的嘉慶元年,也就是1796年,86歲高齡的老皇帝在他題為《匣衍記》的一篇文章裡,專門論述了他在欽定寶璽數時,“密用姬周故事”,曾默禱上蒼,保佑大清能享國25代。歷史上,周平王遷都洛陽,開東周王業得傳25代之久,是歷時最長、世數最多的一個朝代。乾隆認為:大清從盛京遷都北京,與東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把順治皇帝看做是遷都後的第一代,內心希望大清王朝能夠再現東周盛況,“得享號二十有五之數”,因而不但將玉璽選定為25方,就連盛放皇帝朝珠的寶匣,存放帽冠的大櫃,以及放玉牒的櫃子,全部都做成25層。雖然乾隆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大清國只傳了10代就滅亡了。

    雖然大清王朝滅亡了,但這25枚玉璽卻躲過了清朝皇宮的監守自盜,躲過了南巡和戰亂,最終完好無損地陳列在交泰殿繡龍紋黃緞罩下的寶盝內。

  • 2 # 手機使用者24903863031

    乾隆是侵略並佔領中國的頭子的後代。

    侵略中國的滿族人從來沒有以任何形式承認“大清帝國是中國歷史朝代”。

    中國漢族人“追認”侵略並佔領中國的滿族人為“自己歷史的帝王”就是“認賊作父”,就是名副其實的下三濫。

    滿族人使用漢字是因為漢字博大精深,另一個原因是為統治直接、快捷和高效,如同養雞場或者養豬場的工作人員召喚雞或者豬時用“雞的語言”或者“豬的語言”一模一樣。

    媒體公開給“替侵略並佔領中國的滿族人招魂者”提供平臺是犯罪和罪該萬死。

  • 3 # 宮殿君

    玉璽這東西,在夏商周時就有,只不過那時它和印章沒啥區別,可到了秦始皇時,也許是覺得皇帝應該體現“超人性”,所以就規定,皇帝和大臣、百姓的印章必須嚴格區分,皇帝的印章要用玉製,稱“玉璽”;而普通人的不準用玉,只能稱“印章”。

    反正皇帝大大啥東西都得高階,大氣,上檔次!可以理解。

    “皇帝一般有幾個玉璽?”

    關於皇帝擁有玉璽的數量,沒定論,一般是隨用隨刻,這玉璽就像一個“許可證”,你做啥事就得蓋上管這事的玉璽。

    玉璽的作用太大了,大到任何檔案如果不蓋玉璽就基本沒有公信力。古書裡有記載叫:“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

    歷代皇帝一般都會有5—6枚“基本玉璽”:“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流傳著一枚“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相傳為秦始皇用和氏璧製成,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它是皇帝的“身份證”,誰擁有它誰就是正統皇帝。不過自秦朝後,它就消失了,後世的朝代有人說自己撿到或者擁有的,大多被證實是贗品。

    想當皇帝的人太多,再加上誰也沒親眼見過傳國玉璽,所以就各種仿製唄,即使最後被識破,反正也當過皇帝了,值!

    歷代皇帝擁有的玉璽數量都不太一樣,比如明朝皇帝就有24方寶璽,而清朝在乾隆前,玉璽竟然有29枚,而且雜亂無章。

    因此,為了讓玉璽好好排排隊,乾隆皇帝特意將玉璽數量定位25枚!

    “為什麼乾隆要定25枚玉璽?”

    乾隆定的這25枚玉璽如今存放在故宮交泰殿內(如下圖)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寓意乾坤交泰,陰陽調和,萬物才能和諧。這座小殿在明朝時是皇后接受妃嬪朝拜、過生日的地方,而清朝時這裡存放25枚玉璽,殿上還掛“無為”的牌匾,寓意皇帝你應該好好對待百姓,多做對百姓好的事,像濫殺無辜這樣的事最好別做,做到“無為”(不做對百姓不好之事。)

    那麼,乾隆為什麼只做25枚玉璽,而不做66、88這種吉利的數字呢?

    原因一:根據《周易》裡“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25這個數字代表了天數,屬於帝王之數。

    原因二: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一個王朝都沒有永世昌盛的,傳國最長的當屬東周,它延續了二十五代天子,存在了514年,剛好達到了天數,而且存在時間也最長。所以乾隆用25個玉璽來寄託自己的希望:我的大清能傳個25代也就可以了!

    可沒想到,乾隆之後,清王朝僅僅持續了6代而已。

    “25枚玉璽都是幹嘛的?”

    那麼,這25枚玉璽都是幹嘛的呢?

    首先來看看它們的名字:

    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做什麼事就蓋什麼玉璽,比如你給某個宮殿寫匾額題字了就得蓋這個玉璽:

    金:“大清嗣天子寶”,這是25個玉璽中唯一一個金質的!

    再比如這個玉璽(如下圖)

    它叫“垂訓之寶”,主要是用來宣傳國家典章制度,是國法的象徵!國家的法律幾乎都得蓋上它才能生效,看看最近這個令人氣憤的訊息,祖國的花朵被摧殘成那樣,小君真希望這個垂訓之寶能顯顯靈,用它厚重的身材往那些黑心人身上狠狠砸下去!

  • 4 # 翡翠講堂

    最早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時出現的,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後來戰亂經手的人有劉邦,建立漢朝稱之為“漢傳國璽”。王莽篡權逼宮太后摔玉璽,殘破一角,後輾轉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唐朝李靖討伐突厥,奪得寶璽,最終在後唐末帝李從珂手中訊息。

    後來雖然有傳聞一農民在田間挖到傳國玉璽,被金、元朝代多用,但明朝和清朝製作了大量的玉璽來降低傳國玉璽的作用。

    明朝製作24枚,稱為二十四御寶,由尚寶司官掌管。

    清朝到乾隆時期就有39枚國家寶璽,功能劃分不清楚,經常出現混亂,乾隆親自鑑別,劃分功能。選定23方寶璽,各個都有自己的功能。分別有皇位繼承、大臣任命、外交、征伐、賞賜等等。

    而清朝這25方傳國寶璽,存放在故宮的交泰殿。每年歲末和年初,皇帝都要進行封寶和開寶的儀式,焚香叩首。

    排列如下:

    一、“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盤龍紐,高二寸。漢字篆書,滿文是本字。

    二、“皇帝奉天之寶”,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盤龍紐,高三寸五分。漢字篆書,滿文是本字。

    三、“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漢字篆書,滿文是本字。

    四、“皇帝之寶”,以布詔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龍紐,高二寸一分。滿文篆書。

    五、“皇帝之寶”,以肅法駕。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高三寸五分。

    六、“天子之寶”,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高一寸三分。

    七、“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盤龍紐,高一寸三分。

    八、“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交龍紐,高一寸二分。

    九、“皇帝行寶”,以頒賜賚。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高二寸五分。

    十、“皇帝信寶”,以徵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龍紐,高一寸六分。

    十一、“天子行寶”,以冊外蠻。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高二寸三分。

    十二、“天子信寶”,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

    十三、“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

    十四、“制誥之寶”,以諭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龍紐,高二寸七分。

    十五、“敕命之寶”,以鈐誥敕。碧玉, 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一分。交龍紐,高一寸八分。

    十六、“垂訓之寶”,以揚國憲。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二寸。

    十七、“命德之寶”,以獎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高二寸一分。

    十八、“欽文之璽”,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一寸六分。

    十九、“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高二寸二分。

    二十、“巡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高二寸五分。

    二十一、“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龍紐,高二寸五分。

    二十二、“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高二寸二分。

    二十三、“敕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盤龍紐,高二寸三分。

    二十四、“敕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二寸。

    二十五、“廣運之寶”,以謹封識。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高二寸。

    清朝沒落,這二十五枚玉璽,躲過了清朝皇宮的監守自盜,躲過了南巡和戰亂,最終完好無損的陳列在交泰殿繡龍紋黃緞罩下的寶盝內。

  • 5 # 提筆仗劍聊歷史

    傳國玉璽始自秦始皇,就是用那塊兒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刻文由千古第一相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傳國玉璽就做為最高權力象徵,朝代更迭,代代相傳。

    歷史上,傳國玉璽經歷過三次失蹤,堪稱傳奇。

    額,好吧,今天喝多了,實在想不起來了,改天補上,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考持久戰,怎麼複習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