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子易木木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在登基後不久就開始籌備開鑿大運河。這條運河北起涿郡,南至餘杭,總長度達到兩千多公里。為了修建它,隋煬帝前後總共動用了兩百萬人不斷勞作,甚至還間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既然修建大運河這麼吃力不討好,可隋朝為什麼還是會不計成本的去修建呢?這麼費盡心思的修建大運河,它的開鑿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首先,開鑿大運河。解決的就是物資運輸問題,特別是糧食的運輸問題。隋朝大運河聯通隋朝都城洛陽和其他幾個較為富庶的地區。隋朝的時候,糧食的主要供應地區就是南方的江淮地區。而長安和東都洛陽地理位置都較為偏西,雖然是行政中心,但當地的糧食供應不足以維持都城內外皇室和文武百官還有軍隊的消耗。只有加強洛陽和江淮地區的交通建設,才能解決目前的困局,所以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聯通隋朝境內其他富庶之地,特別是江淮地區,然後透過漕運來供應都城所需的物資消耗。其次,開鑿大運河,就是為了方便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掌控。由於隋朝疆域面積很大,古代交通和通訊能力又十分薄弱,導致中央對地方資訊的獲取過於滯後。而開通大運河後,透過運河對首都的通航,可以提高通訊效率,能使得統治者及時獲取地方資訊,提高施政效率,從而加強了對地方的掌控。最後,開鑿大運河,提高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個可能是隋煬帝也沒想到的。畢竟大運河聯通的是隋朝南北較為繁榮的地區,當這些地區開始頻繁進行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時,變相的就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融合,使國內各地區被運河聯絡在了一起。往大了說,這就是促進了整個中國在經濟、文化、思想上的統一,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隋朝開鑿大運河,它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增強國內運輸能力,加強對國內各地的掌控。但隨著大運河的通航,它還加強了國內各地的交流,促進了經濟繁榮發展和各地思想文化的融合。雖然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時太急功近利,加上其他一些錯誤的政策,導致隋朝並沒有存在很長時間就滅亡了,但大運河卻儲存至今,併為中國上千年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
3 # 雲365
隋朝大運河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有三個重要點:中心洛陽、北至涿郡、南至餘杭,連線了五個河流:長江、黃河、淮河、錢塘江、海河!
為什麼要開掘大運河?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角度來說,大運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
政治上,從漢朝末年到隋朝的建立,中原大地上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混戰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動盪,人口銳減,漢人一度有滅絕之險。隨著隋朝的建立,國家重新大一統,隋文帝勵精圖治,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統治者開始認識到,要建立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加強國家版圖水陸的聯絡,尤其中原大地的水網聯絡,這樣有利於國家的統一與發展;
經濟上,透過大運河五大河流聯通,互通互聯,經濟商業交流就會更加頻繁,人民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就會飛速發展;
從軍事上來說,運河開通,水網發達,運兵神速,對平亂和統一意義深遠!
運河開通的意義深遠:
首先,全場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創造力。
其次,大大加強了南北的統治、經濟、文化交流。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還有,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
-
4 # 聊以自娛2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楊堅)接受外孫宇文衍(北周靜帝,時年六歲)的“禪讓”,登基稱帝。南下東擴,公元589年,完成全國統一。隋文帝勵精圖治,建立“開皇之治”。經濟、文化、民生都有了較大發展。文帝晚年因受諸位皇子困擾,將太子楊勇等貶為庶人。接受獨孤皇后建議,立二兒子楊廣為太子。文帝駕崩後(一說被楊廣毒死),楊廣繼位,史稱隋煬帝。
因隋文帝給楊廣留下富庶基業,隋煬帝急功近利,根據長安(今西安)地理偏西,糧食供應不足的原因。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下詔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都”。並以洛陽為中心開照鑿溝通南北的隋運河(實際將自然河或舊溝渠連通),由於役使民丁數百萬,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民丁無法在農忙時耕田種地,經商務工。加大了百姓的負擔。開鑿民夫經久得不到輪換,加上雨淋水泡,疾病侵襲,死亡人數達百萬之巨。
隋煬帝窮兵黷武,天災人禍不斷。大業七年(611年)山東、河南等地洪災,淹沒四十餘郡,王薄在山東鄒平發動兵變,河南翟讓、李密的瓦崗軍起義,河北竇建德義軍等響應,隋政局風雨飄搖。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四月,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發動政變,殺死(勒死)隋煬帝(一說自縊而死),擁立隋煬帝之侄楊浩為帝。不久又殺楊浩自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起兵晉陽,十一月佔領長安,立楊廣第三個孫子楊侑為隋恭帝。次年(618年)六月,李淵逼恭帝禪位自立,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
客觀的說,隋運河雖然有聯結南北,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交通運輸 促進經濟互通等好的作用。但卻是隋王朝滅亡的誘因。所以說,隋煬帝在不當時間,沒有控制,沒有節奏,沒有在量力而行的情況下修築、疏浚運河的,不管他的出發點如何正確,但其結果是極端錯誤的!
-
5 # 舜日堯天
為了溝通南北,也達到了溝通南北的目的,並且獲得了改中國東西格局為南北格局的意外收穫。北京能成為金元以後中國的首都,都拜楊廣之賜。
-
6 # 笑看東籬
大運河——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大運河——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象徵;古代水利交通技術的結晶;隋朝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工程!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加強南方與北方的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力,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近郊),南至餘杭(今杭州),全長四千多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開通的。由北向南,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連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運脈。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以後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
大運河開通以後,南北方的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稻米,絲綢,茶葉,瓷器等,源源不斷北運,供給北方。而北方的煤炭,木材,小麥等,運往南方。隋朝在河南省的許多糧倉,儲藏了從南方運來的大量糧食。至1969年考古發現時,大都顆粒完整。
大運河開鑿過程中,給當時的人民確實造成了沉重的徭役和苦難,十分之四五的河工,都因飢餓,飢病和勞累而死亡。這也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所付出的時代代價。
大運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飽嘗了時代的風雨,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運河”,是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歷代不斷改修,不斷完善,縮短距離的“大運河”。隋朝大運河的河道,有些已無法考證和確認。
隋朝的大運河→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留給中華子孫後代的偉大工程!
回覆列表
隋唐時期,只靠傳統的“關中加四川”模式統治全國,就更加吃力。我們順著這個思路想兩個經典問題,為什麼隋朝耗盡民力修建大運河,為什麼唐朝設定節度使呢?
這其實也是當時統治者的一種戰略決策,背後的動因還是經濟資源。首先,隋、唐作為大帝國,管理龐大的疆域,需要更多的財力。其次,隋唐時期,對外戰爭不斷,特別是對北方突厥,以及北韓半島的高句麗。龐大的軍費,也要求有更多的錢。但這時問題出現了。隋唐兩朝的政治中心在關中,但經濟和稅收重心卻在江淮。政治、經濟重心的分離,造成了國家統治的失衡。
隋唐統治者不得不想拿出一些對策。於是,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大運河的中心是洛陽,這裡一方面距離關中比較近,另一方面交通方便,江淮地區的物資能夠較快地送達。這導致,洛陽逐漸取代長安,關中地區進一步衰落。唐代面臨更大的財政負擔,唐高宗就曾經從長安搬家到洛陽,武則天時期更是把洛陽改名為“神都”,乾脆在洛陽執政。即使是在國力非常強盛的開元盛世,唐玄宗大部分時間也待在洛陽。但就是這樣,面對龐大國土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國庫裡的銀子還是不夠花。最後,唐朝皇帝想了個簡單粗暴的辦法,把各地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下放給地方,讓地方各自負責,節度使就是這麼來的。
不過,由於隋唐時期,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是撕裂的,統治者沒法把兩者同時牢牢掌握。那些所謂的解決辦法,歸根到底都是權宜之計,最終給隋唐覆滅埋下禍根。隋朝滅亡和修建大運河脫不了干係,節度使也是導致唐朝崩潰的重要兇手。
那面對政治經濟中心撕裂這個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呢?歷史給出來的答案是,戰略要地讓步,經濟資源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