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老衲侃春秋

    首先更正一下提問的賢君,崇禎不是自刎的,而是上吊死的,上吊地點在煤山,就是現在北京市城內景山公園。

    附錄:

  • 2 # 笑搞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闖賊犯京師,京營兵潰。崇禎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 3 # 史論縱橫

    首先要說一點,崇禎不是自刎,而是自縊。

    崇禎在血書上說: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主旨,四個字,諸臣誤朕

    在崇禎自縊的前幾天,崇禎下令厚葬魏忠賢,從中可以看出,崇禎對亡國的觀點是在閹黨和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的鬥爭中,東林黨取得了勝利,而東林黨的一系列做法最終導致大明滅亡。

    其中集中的表現是

    崇禎讓大臣捐款,滿朝文武捐了20萬兩白銀。

    還有,崇禎其實有意南遷,但是遭到了大臣的激烈反對。

    在對滿清問題上,崇禎在松錦大戰後,再加上西線上的潰敗,孫傳庭戰死,崇禎有意和滿清議和,然而遭到大臣的反對。

    當然,崇禎的種種做法不一定對,但是群臣的抵制是最終讓他走上這條絕路的,因此,崇禎恨死這幫大臣了。

  • 4 # 木芙蓉28

    回答此問題前想說一句,既然崇禎帝能做到君王死社稷,為何不能重整山河?一死固然了之,卻讓山河破碎!

    崇禎是自縊而死,非自刎!李自成進攻北京前,崇禎屢犯大錯,用人失當!當時亦是國難,而那些家財萬貫的既得利益者卻一毛不拔,從而民心背離!十餘年的時間,施政屢犯錯,而文官集團集體蠢不可言!魏忠賢一介宦官,施政卻是老辣,殺魏乃崇禎第一錯,殺袁崇煥第二錯,將施政付於迂腐的文官特別是文人推崇的徐奸是第三錯,一死了之第四錯!風雨飄搖的大明朝需要的是鐵血鐵腕治理,而崇禎的憂弱寡斷註定了崇禎的悲劇結尾!崇禎臨死的血書,應是崇禎回顧了自己一生,回想起自己所犯的種種錯誤,這應該是血書的成因吧!所謂文人誤國,若再給崇禎一次機會,估計崇禎要把那些文人全都夷上三族吧!

  • 5 # 歷史的味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最好的答覆,明朝是純正漢文化的繼承者,統治者繼承了很多優良文化。崇禎帝是一個被許多人同情的皇帝,連李自成也說他“君非甚暗”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末代天子在亡國前,四處逃散者數不勝數,唯有明末崇禎帝自始至終堅決反對南遷,寧可最後吊死在槐樹上,也沒有投降,也沒有離開北京城半步。明朝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1)明朝歷代皇帝在邊患問題上從未屈服過,也從未採取過和親政策,一向都是先禮後兵。明成祖朱棣一生五次親征漠北蒙古,其氣魄為歷代帝王所罕見,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親征至長城以外橫掃漠北的漢族皇帝;明武宗親征蒙古取得應州大捷;當年瓦剌軍隊直逼京城腳下,明英宗既沒逃跑也沒有屈服,而是御駕親征,威震敵膽。即便在明英宗被俘虜後,明朝政府並沒有因此屈服,而是另立新君,繼續抗擊北方的邊患勢力。無論遇到多大的壓力,明朝政府既沒像漢唐一樣悲屈投降,更沒有像清室割地賠款。崇禎的祖先們沒有做過的事,他崇禎自然不願意去做。

    (3)再者,崇禎帝在前幾次的北京保衛戰中,重用袁崇煥、洪承疇等名將能臣,堅決抗擊滿清邊患。即便背腹受敵(北面抗擊滿清,南面鎮壓農民起義)也沒有半點軟弱屈服的表現。他竭盡全力的調動了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做最頑強的抗擊,實質上已成為處於內憂外患中的明王朝的精神旗幟。所以他不能輕言放棄,只能堅持,再堅持。最終他也沒有像北宋宋徽宗那樣獻出城池、金銀珠寶和妻女,卑躬稱臣,去當了俘虜。而是堅持到農民軍攻入皇宮最後一刻,為了免受其辱,才砍死了皇后、妃子、公主並摘去冠冕自盡於煤山,留下了“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無傷百姓一人”的遺書,在歷史上寫了悲壯的一筆。

  • 6 # 絕筆歷史

    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個極其悲劇的人物,大明朝的亡國之君,雖說罪不在他,但當年朱元璋白手起家,歷經九死一生,開國封侯,傳承百年基業,卻在他手裡毀於一旦,貴為帝王之後,他心裡自有帝王的驕傲。

    大明朝在萬曆年間開始衰敗,而朱常洛、朱由校更是無能之極,面對山河日下的大明,崇禎皇帝也想重振當年國威,但是大明卻內憂外患,山海關外皇太極虎視眈眈,南方農民起義不斷,朱由檢上位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卻無濟於事。

    做為皇帝,對於亡國,他或許無顏見列祖列宗,但做為大明的天子,寫下血書,吊死煤山,卻沒有丟失天子的威嚴,也算一代英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徹底走出產後抑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