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客
-
2 # 郭靜的網際網路圈
中國產手機的難點有:
第一,專利問題,中國產手機自身在國際上的國力非常欠缺。所以,6月1日,微軟、小米宣佈達成一項協議:微軟向小米出售1500餘項專利,價格未公開。類似的情況非常明顯,專利是硬傷,不像國內手機廠商一樣,對專利幾乎視若無睹。
第二,隱私和安全。中國產手機廠商對使用者的“QJ”幾乎是無底線的,而國際市場對這一塊非常重視,諸多應用完全不可能像中國產手機廠商一樣,能夠如此輕易的獲得使用者隱私,另外,手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而國際市場上,中國產手機廠商的安全方面,做的並不出色。
第三,既有本土市場的競爭,同樣也有售後等諸多問題,這些都是間接的制約因素。
-
3 # Alter聊科技
2017年是中國手機廠商的豐收年。
華為在銷量上趕超蘋果,正式開啟坐二望一的新格局;小米在印度抓住了增量市場的紅利;OPPO和vivo攻佔了東南亞市場,連續多個季度躋身市場前三;富士康、和碩等OEM廠商出海建廠,與德、華勤、聞泰等ODM廠商也早早伸向了海外市場……
2017年也是中國手機廠商大舉進軍海外的一年。
Copy to World,在海外複製各自在國內的成功經驗,尋求增長空間
出海的動機很純粹。
2015年的時候,依賴於4G帶來的換機潮,當年國內市場實現了3%的同比增長,可到了2016年,新紅利的增長點被消耗殆盡,一個個中小手機品牌接連倒下,曾經的巨頭離死亡也只有一牆之隔。
新巨頭們想要維持銷量上的高增長,擴張到海外市場是為數不多的出路,只是出海的策略卻有所不同。
在國內一二線的手機品牌中,僅有華為、中興有過海外擴張的先例,大多數品牌都在擿埴索途。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帶著火種,大多數中國手機廠商都在上演“Copy to World”的模式,將各自在國內的成功經驗向海外市場複製:
華為和榮耀的旗艦產品在國內釋出後,往往會在歐美舉辦一場同等規格的釋出會。華為在國內是重模式,在歐美市場同樣聚焦線上下、運營商、營銷等,與國內的策略相同,榮耀在海外以利潤、效率、風險管控為優先原則,可以聯想到在國內網際網路手機品牌的定位,以及線上下擴張時的輕資產模式。
由於在國內已經被榮耀全面壓制,海外成了小米名符其實的第二戰場。小米在國內的異軍突起,離不開營銷和價效比策略,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上,小米的策略同樣是以低端機紅米系列機型做前鋒,繼續以價效比模式作為殺傷性武器,再逐步將小米的生態鏈搬到海外,可以說是國內市場的翻版。
依靠線下市場迅速崛起的OPPO和vivo也在進行海外佈局,沿襲在國內市場的慣例,依舊把海外市場的佈局重心集中在了線下。比如鼓動國內的代理商分兵海外,極短的時間便在東南亞、印度等人口大國市場建立了線下銷售體系,配合自身所擅長的營銷推廣策略,甚至在海外建設了生產工廠。
早在2015年的時候,很多國內品牌就高喊國際化,不過大多數還處於嘗試性的虛晃一槍。到了2017年,虛晃一槍變成了真刀真槍上演實戰,這其中有銷量上的刺激,也夾雜著將各自在國內的成功複製到海外市場的慾望。
以攻為守的出海之道,專利才是真正的核保護傘
客場作戰的劣勢不可避免,而最大的劣勢就是專利。
在印度市場春風得意的小米,終於打算進軍歐美市場,卻被蘋果當頭棒喝:因“Mi Pad”與“iPad” 的商標太相似,歐盟智慧財產權局駁回了小米的商標申請。
兇猛的中國手機廠商在國內市場不斷吞食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作為回擊,蘋果本著“中國捱打,本土反擊”的心態,勢必要阻止中國手機廠商的入侵。商標只是其一,更具有殺傷性的武器是專利。
況且還有專利流氓在作祟。
高通在全球擁有超過13萬項行動通訊專利,專利授權收入累計超過700多億美元。假設中國的手機廠商選擇高通這顆大樹,每年要支付最高5%的專利費,意味著定價2000元的手機,需要上繳高通100塊。不僅在定價上失去了自主權,並且很難滲透到高通不樂意讓其進入的市場。
“放血”註定不是最好的手段,至少華為給出的答案是主動出擊:2016年5月底,華為在中美同時向三星提起智慧財產權訴訟。也終於讓其他手機廠商意識到,專利才是真正的核保護傘,應對專利流氓和專利大棒的方式便是以攻為守。
可以印證的是,依託華為技術大平臺的榮耀,在專利方面的儲備已經讓他們相比其他中國產手機廠商更多騰挪空間,而這種基於自身實力而帶來的海外競爭護城河,也讓他們取得斐然成績:在今年的“黑五”期間,榮耀銷量同比增長了160%,其中義大利銷量同比增長高達380%,英國銷量同比增長達180%,西班牙、法國、德國均實現同比100%的增長率。榮耀9、榮耀暢玩6X、榮耀8等手機單品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國家銷售火爆,均成為當地亞馬遜等主流電商平臺最受追捧的機型之一。
誠然,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並不缺少競爭力,但前提是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比如解決掉專利層面可能面臨的雷區。
小米和華為在專利問題上的“冰與火之歌”,讓吃夠了專利苦的中國產手機廠商終於覺醒,儘快彌補專利短板成了最核心的訴求。
在國家版權局公佈的2016年專利申請前十名的榜單中,手機廠商佔到了6個名額。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4906件)、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4197件)、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3941件)、廣東歐珀行動通訊有限公司(3778件)、北京小米移動軟體有限公司(3280件)、努比亞技術有限公司(2912件)。可以肯定,在今年及未來三到五年內,國內手機廠商的專利申請會逐年遞增。
但專利戰並非是一場純粹的數字遊戲,手機的專利分為三大類別,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稽核週期從長到短,技術含量也由高到低。可某些手握大量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手機品牌,能否在專利戰中起到有效防禦和保護,恐怕還很難說。
國內手機市場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哪怕只是在價格和銷售模式上佔有優勢,仍舊可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甚至位列巨頭陣營。在海外市場需要的卻是全能型選手,HTC便是一個先例,因與蘋果糾纏不休的專利戰,HTC被禁止在歐美銷售,導致全球市場份額明顯下降,最終將手機業務賣身谷歌。
中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的佈局已經出現了技壓於一的現象,比如在海外主攻低端市場,熱衷於打造概念和營銷套路,奪得了銷量卻喪失了利潤。而缺少了主場優勢,專利、關稅等又限制了產品定價,中國手機廠商的海外之路仍需要有差異化的優勢。
人工智慧,中國產手機出海並打造差異化優勢的新機遇
人工智慧是中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可能也是中國手機廠商跑贏全球競爭者的時代機遇。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廠商,三星理解的人工智慧可以歸結為當下主打的Bixby,以至於在旗艦級產品上搭載了喚醒Bixby的物理按鍵,在場景上延伸到了視覺、語音、提醒等,但仍未完全跳出語音助手的範疇。
蘋果對人工智慧的理解上升到了晶片層面,iPhone X和iPhone 8系列中配備了“A11生物神經網路引擎”,每秒運算次數最高可達6000億次,也讓蘋果的Face ID能夠快速識別人臉,從而解鎖 iPhone X 或進行購物。
國內的華為也開始在晶片上支撐人工智慧服務,麒麟970創新性集成了NPU專用硬體處理單元,使得AI效能密度大幅優於CPU和GPU,在影象識別速度上達到每秒33張,遠高於業界同期水平。
不過,中國手機廠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優勢在於場景應用上,小米和百度達成了相關合作,OPPO和vivo成為商湯科技的重量級合作伙伴,搭載麒麟970晶片的榮耀V10,在人工智慧的場景上覆蓋了人臉識別、智慧常亮屏、智慧旋轉螢幕、智慧調整系統資源、智慧運動抓拍、AI場景識別等等,領先行業至少半年。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中國手機廠商一直在扮演著跟隨者的角色,硬體創新上緊貼蘋果、三星的步伐,以至於在UI和互動邏輯上都有著模仿的痕跡。人工智慧的機會在於,技術的進步基於資料樣本的訓練,在國內市場足夠大的資料樣本,保證了國內在人工智慧場景應用上的時間優勢,同時也在激勵手機廠商的海外佈局,以獲取足夠多的海外使用者資料,跑贏這場人工智慧的全球競爭。
不難發現,人工智慧也是中國產手機打造差異化優勢的機遇。
中國產手機品牌的全球大戰:復刻國內市場的競爭態勢
手機廠商們試圖“Copy to World”,但國內市場的競爭態勢是否會延續到海外市場呢?
榮耀Quattroporte趙明前不久在榮耀4週年慶釋出會上公佈了這樣一個成績,據賽諾中國手機市場的銷售資料顯示,榮耀在1-11月持續登頂中國網際網路手機榜首,且銷量、銷售額都遠超第二名小米,尤其是銷售額一項,幾乎等於第二名小米、第三名魅族的銷售額之和。
在國內市場對小米形成壓制的榮耀,還公佈了新的全球戰略計劃:三年全球前五,2020年海外市場銷售額佔比達到50%。可以猜測一二的是,在Gartner公佈的全球銷量排名中,除了三星和蘋果之外,華為、OPPO和小米一同佔據了前五的位置。
榮耀想要在未來三年內進入全球前五,不僅要和三星、蘋果等搶佔市場份額,還不可避免的要在海外市場同小米、OPPO等同臺競技,甚至會像國內手機市場那樣上演一場場貼身肉搏式的爭奪。
2017年榮耀海外出貨量佔比為15%,三年後海外佔比達到50%,幾乎是5000萬臺的出貨量。也就是說,榮耀未來在海外市場需要實現每年整體20~30%的複合增長率,讓整個海外成為榮耀的第二個增長點。
與此同時,華為內部流傳出了任正非簽發的“榮耀品牌手機單臺提成獎金方案”,給出了“上不封頂”的獎勵機制,“激發千軍萬馬上戰場”和“牽引團隊把銷售規模做上去,提升市場份額”,與榮耀新的全球戰略遙相呼應。
似乎不難猜測2018年的競爭態勢,雄心勃勃的華為和榮耀、在印度市場信心大振的小米、在海外深耕線下的OV,以及聯想、努比亞、魅族等一眾手機廠商。模式上的優劣,品牌上的強弱,國內市場的這盤棋很可能會在國外上演。
-
4 # 三易生活
自2017年開始國內手機市場陷入停滯之後,“出海”也幾乎成為了所有手機廠商實現市場份額增長最為重要的一個途徑。而自從小米透過在印度市場的成功,並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之後,各路豪強蜂擁而至,一時間也讓這一區域市場幾乎成為了“中國第二”的勢頭。
小米重返巴西
在這樣的情況下,尋找新的藍海也成為了目前手機上次那個上最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這一次依舊是由小米率先發起衝鋒,近日據外媒報道稱,小米在闊別巴西市場3年之後,近日決定與當地經銷商DL Comércio e Indústria de Produtos Eletrônicos展開合作,並用線上與線下兩種方式銷售五款智慧移動裝置。
據悉,小米將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開設一家實體店,銷售包括小米9、Redmi Note7、Redmi 7、小米8 Lite、Redmi GO等產品,根據目前小米方面公佈的上述部分產品價格顯示,小米9的價格為3999巴西雷亞爾(約合6854元人民幣)、Redmi 7則為1699巴西雷亞爾(約合2912元人民幣)。
看到這裡,可能有網友會驚呼,巴西版的小米9居然賣到了7000元水平,Redmi 7更是賣到了小米9國內的價格,說好的“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呢。但至於為什麼是這個價格,這裡我們先賣個關子,後問會為大家進行解釋。
先來不妨來看,為何巴西成為了小米全球化戰略繞不過去的節點。眾所周知,小米在今年1月進行了新一輪的架構調整,併成立了非洲地區部,不過在其非洲市場尚未有太大動作的情況下,拉丁美洲卻已經動作頻頻,並已先後在智利開設多家實體店,也推出了多款新品。
巴西一度是國內廠商的黑洞
小米的“巴西情結”,並非因為彼時小米國際化業務負責人“虎哥”是巴西人的緣故,而是因為這塊市場確實相當令人垂涎。對於小米來說,印度市場的天花板不高、美澳的大門難以叩開、歐洲則是豪強林立、而非洲之王更是群眾基礎紮實。環視一圈後,拉丁美洲無疑也成為了現階段最容易攻破的地區,而拉美市場又以巴西為風向標,因此迴歸巴西市場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作為金磚四國之一與全球前十大經濟體,巴西相比於非洲市場無疑有著更大的優勢——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且智慧手機受眾群體龐大,是全球第五大電信市場和拉美最大的移動通訊市場。
但在“虎哥”雨果·巴拉的帶領下,2015年小米曾進入過巴西市場,但在不到一年之後就宣告折戟沉沙,最終暫別巴西。而彼時進入巴西市場,又很快退出的國內廠商並不止小米一家,中興及華為也都曾經嘗試,最終也都迎來和小米一樣的結局。
在過去數十年間的全球化浪潮之中,巴西出於對於本國電子產品採取貿易保護,以進口電子裝置的高稅率促使廠商實現本地生產。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巴西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獨步全球,各種貿易壁壘和反傾銷措施層出不窮。
相比於隔壁的美國市場來說,或許巴西才更適用“萬稅之國”這一名號。以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為例,巴西進口稅主要有進口稅II、 工業產品稅IPI、社會貢獻稅PIS和COFINS、工業產品增值稅ICMS、進出口系統交易稅TUS、額外增加稅費ACR.TRIBUTO。再加上巴西採用的是聯邦、州,以及市的三級政府徵稅體制,最終導致手機綜合稅率高達60%,再輔以物流、倉儲、營銷成本,也讓其成為了目前全球手機最貴的地區之一,所以小米9在巴西賣到近7000元,也只是因為當地的特殊因素所導致。
小米在巴西的天時、地利、人和
面對巴西特殊的稅收體制,三星、索尼、LG、Moto等品牌均在當地開設工廠,進行CKD(全散裝件組裝)以獲得稅務減免。小米當年也不例外,其在本地採購部分配件,部分配件進口,產品由富士康巴西工廠代工。因此當年小米敗走巴西,問題其實出在了天時與人和上。
當年進軍巴西市場,小米其實選擇的時機並不是很恰當,2015年巴西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正處於經濟快速衰退、匯率大幅波動、消費能力萎縮的背景中。其中,貨幣貶值導致有利出口,卻不利進口,而小米作為進口的電子產品自然就首當其衝,價效比這張牌在面對紮根巴西許久的Moto和三星等品牌時幾乎就沒有了競爭力。
作為在地球另一端的國家,國內品牌的影響力對於巴西使用者來說基本沒有太多的概念。原本對於中國就較為陌生的使用者,再加上彼時小米作為一家創業僅4年的企業,對於巴西消費者來說,品牌影響力也幾乎為零。
同時巴西作為一個消費兩極分化極為嚴重,且以分期購買為主的市場,無論是哪一個階層消費者的潛力都已被過度壓榨。這就導致,當時對小米品牌有了解的中高階使用者不太願意使用定位相對較低的紅米產品,再加上其價效比優勢幾乎不存在,也談不上品牌影響力的情況下,入門級使用者群體也很難會去購買。
但在三年之後的,情況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經過了多年的負增長之後,目前巴西經濟已經開始走入緩慢復甦的週期,其2018年GDP增長1.1%,消費者又有錢了;其次,小米這一次選擇了陣容齊全的產品線,旗艦產品有小米9、中端有最受巴西人歡迎十大機型之一的小米8 Lite、入門級有Rdemi品牌三款機型;再加上近年來隨著小米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其海外的品牌影響力也同樣在與日俱增。
而此次小米的合作物件DL Comércio e Indústria de Produtos Eletrônicos,是一家年營收上億美元的消費電子業巨頭。並且其這家企業不是單純的經銷商,其本身也生產包括智慧手機在內的各類電子產品,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小米手機的零部件將大機率將會實現較高的中國產化率,而這也會為產品提供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因此相比三年前,再次進入巴西市場的小米,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因素下,大機率會將“苦澀的過去”變為“甜蜜的當下”。
在國內遭遇友商窮追猛趕的小米在國際市場似乎過的也並不好,據瞭解進軍巴西市場不滿1年小米近日宣佈改變巴西市場策略,短期之內不再發布新款手機,團隊也將返回中國。 巴西曾經是小米國際市場的第一步,而事實上,在巴西市場遇阻的手機廠商並不是小米一家。一些中國品牌曾經打入巴西市場,但均以失敗告終。華為和中興都在進入巴西智慧機市場後又退出,在2015年再次進入,當然未有突破。
回覆列表
嗯,中國產手機“國際化”有多難?這就如英國皇家劇院三十多年的老戲骨到了美國好萊塢照樣要從反派做起一個道理,不時還緋聞官司纏身。小米、魅族等等這些中國產智慧手機或多或少被華人所評判,但至今尚未得到世界舞臺的認可與競爭機會。
問題出在哪呢?雖然國內手機制造業已經達到國際業界也鮮見的繁盛,但核心技術大部分話語權都掌握在歐美國家手裡。問題出在智慧財產權上面。
目前中國產智慧機的中央處理器基本上被高通、ARM壟斷,通訊標準也由不得自己說話。頗有種當年鄧稼先造原子彈為華人爭氣的時代背景。像華為海思還好,其他中國產機諸如小米、魅族等等目前都還是依賴國外的核心。它們一旦不遠萬里到達美國,車馬費還沒報銷呢,可能就馬上因為侵犯智慧財產權被各項專利的主人告得沒錢回國。當然,這毫不誇張,詳見與智慧手機巨頭蘋果分了市場半杯羹的南韓三星老大哥。這些年來為了全球推廣吃了多少專利上的官司,兩家公司在10餘個國家都進行過專利訴訟,最後的結果呢——賠償超過10億美金,部分產品在美禁售。而小米、魅族這樣主打價效比的手機,必定嚴重侵佔國外各大手機商的既定利益,它們如果被盯上,抓住專利痛腳,官司所帶來的成本損失堪稱末日災難。所以就專利這點,已經讓小米魅族海外開拓望而卻步了。而研發儲備新專利,還需要在國內市場沉澱幾年才能獲得。
當然,題主也未免太過悲觀,中國產手機“國際化”確實挺難,可是小米、魅族等進軍海外尚未到舉步維艱的道路。
在蘋果在印度市場剛吃完閉門羹的當下,小米早已宣稱其手機零部件75%來自於印度本土,同時充分響應印度總理莫迪上臺後力推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國家戰略,甚至其廣告也採用了“印度之米”(Mi from India)這樣極具親和力的口號,以至於一些印度消費者認為小米就是印度本土的品牌。而以小米為主力,華為、OPPO、vivo等中國手機在印度的市場份額早已經從2013年的5%上升到如今的22%。樂觀估計,這並不是小米等中國產機海外市場的止步,而是試水與探索。它們目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嘗試規避智慧財產權訴訟和尋求新型宣發形式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小米的本土化戰略計劃之外,OPPO、vivo更是把自己在國內屢試不爽的地推模式應用到了印尼等東南亞市場的開拓上。而“中華酷聯”則藉助與運營商合作、贊助體育賽事及收購海外品牌等方式來進駐海外。目前在白俄羅斯、葡萄牙、馬來西亞、烏克蘭、伊朗這五個國家,中國手機品牌的市場滲透率都在30%以上。城市方面排第一的則是葡萄牙埃斯皮紐,滲透率高達43.8%,幾乎一半的人都在用中國手機。
可以說,小米、OPPO等進軍海外專利影響比較小的市場是有所考量的,“中華酷聯”燒錢般地撬開歐美市場是有所冒險的。它們都有如古時候遠航海外的華商,機遇和挑戰並存,但絕對不能說舉步維艱。相信終有一日,中國產手機品牌如果能突破專利壁壘,有所創新,就一定能在海外有所成就。你看現在的英國演員,不也在好萊塢順風順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