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家兒子3歲多,過完春節開始上幼兒園,早上送的時候見到老師就哭,我走了之後就好了。但是有一天午覺時,他自己不睡,翻下床,把一個姑娘的手腕咬了一口,姑娘嗷一聲開嚎啦!老師也受驚了,問他為啥要這樣?他說因為想媽媽~回家我問他為啥咬人,他也說因為想媽媽。我就不明白咬人跟想我有啥關係?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幫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7
回覆列表
  • 1 # 羽媽-明會

    這樣的情況,我認為家長要先接納孩子的想媽媽的理由,也許這就是分離焦慮吧。

    重點在於要疏導孩子,告訴他咬人了,知道自己錯了,道歉了,獲得原諒,下次不再犯了,就是好孩子。並且家庭生活中,家裡邊的大人也估計偶爾犯個什麼錯誤,然後道歉,獲得原諒,然後大家繼續和睦相處。這樣給孩子一個示例,是不是可以疏導孩子的心理。

    另外推薦寶媽購買《魔法親親》這本繪本,並且採用書中的小方法給孩子掌心留下吻痕(可以吻一下,然後拿筆畫個唇印),告訴孩子媽媽一直都在,慢慢幫孩子度過分離焦慮。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祝好運

  • 2 # 欣寶貝兒智慧屋

      先分析寶寶咬人的原因是什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寶寶表達感情的方式比較貧乏。他還不懂得區分自身感覺和其他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對寶寶而言,咬人的經驗是愉快的,但為何對其他人來說卻是痛苦的,小腦袋還難以理解。

      2.寶寶愛模仿。有時候大人看到白白胖胖的嬰兒也會忍不住上去假裝咬咬他的小手小腳,寶寶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原來喜歡一個人就是要咬他呀,這不就學會了。

      3.寶寶分不清咬和親的區別,也許在他看來這個示愛的動作都是透過嘴巴來完成的。

      對於寶寶的這種愛之入骨的行為,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糾正版

      √被咬後作出誇張的動作。誇張的動作可以讓寶寶感受到他這種舉動會傷害到所喜愛的人,寶寶遠比我們想象中懂得看大人的臉色,他會從我們的表情中知道自己這種示愛的方式有點欠妥。

      √儘量剋制情緒。父母可以用熱情的大擁抱來回應對他的愛,同時明確地告訴寶寶:“媽媽疼”,可以把寶寶的小手放到他嘴裡讓他自己咬一口,問問他:“疼不疼?”告訴寶寶,咬人不是表達喜歡之情的最佳方式,引導他用語言、手勢、擁抱表達情感。

      錯誤版

      ×打罵寶寶,表現出極大的憤怒。這樣做的後果會讓寶寶迷茫:“難道我喜歡你不對嗎?”處罰的結果也許是孩子不再用咬人表示對你的愛,但同時他也無法懂得怎樣正確表達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喜愛之情。

      ×反咬回去。這更是要不得。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咬了他,他就會知道這樣會疼。”如果真的那麼做了,寶寶很多時候反而會很高興。這與父母的初衷並不吻合。寶寶沒有因此受到懲罰,而是表現得更加興奮。家長的這種行為在寶寶看來是對他的一種迴應,是在向他傳遞這樣的一個資訊:喜歡一個人就是要這樣咬他。效果自然適得其反。

      其實,對於寶寶愛咬人的現象家長應該先分析原因,再來對症處理。

  • 3 # 笑容悠悠

    家長是否知道每個小寶寶都有一個口腔的敏感期,大概在半歲左右就會來臨,這時候,寶寶會喜歡咬各種東西,只要是能被放進口裡的。

    家長可以想想那時候是不是讓寶寶的口腔得到充分的滿足了,如果沒有,那麼這就很可能是口腔敏感期的延續。因為寶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之後,他會感覺到緊張不安,想要咬東西,使自己的口腔得到滿足,來釋放這種情緒。

    如果是這個原因,家長可以給寶寶提供各種材料的,可以咬的東西,能便於寶寶的口腔能得到滿足,那麼以後在出現這種情況,就不會在透過咬東西來發洩情緒了。

  • 4 # 早教研習社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在3-4歲這個階段突然出現咬人的情況,而無論是家裡的小孩咬了別的小朋友、還是被別的小朋友咬了,都是一件讓人很頭疼的事情,因為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還可能使孩子養成壞習慣,或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那家長該怎麼辦呢?在這裡,蒙臺梭利學習會就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孩子咬人的原因及對策。

    探尋原因:生理+心理雙重因素

    小孩出現咬人行為,既有生理層面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因素。

    首先,3-4歲寶寶的牙齒髮育還沒有結束,而有時牙齒髮育帶來的不適感會讓寶寶感到焦躁,他需要透過一些方式來緩解,包括咬人等。但寶寶咬人時往往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的小朋友造成傷害,咬人也不是他的初衷和目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寶寶咬人不是牙齒髮育造成的,而是在他成長過程中遺留的心理因素導致的,那寶寶咬人則同寶寶吃手和咬手指等行為的本質一樣。

    我們知道寶寶在口欲期是透過口腔來探索周邊的事物的,包括對自己身體的認識等,如果這個階段寶寶的行為受到父母的阻止,吃手沒有吃夠,孩子的心裡就會留下欠缺,以致於孩子長大後總覺得還要再補償一下,吃手或咬人的行為就始終沒從孩子意識上抹去。

    積極面對: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面對不同情況,父母要有區別的對待。如果孩子是由於牙齒不適導致的咬人行為,那就無需干預,在不適感消失後,孩子的行為也會消失。父母也可以多關注寶寶的心理變化,透過情感安慰緩解Ta們身體的不適,或者藉助一些護理措施來幫孩子緩解壓力。

    如果孩子是由於口欲期遺留的因素導致的咬人行為,家長要及時關注,儘量避免孩子的無意識行為轉化為幼兒園人際之間的矛盾,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陰影。3-4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理解和協商能力,社會性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孩子要想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安全感,他的行為就必須得到社會成員的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盤屬於傳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