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季幽香76607281
-
2 # 藍藍湖
孩子有畏難情緒,父母要思考一下平時對待他的方式,第一,是不是大人喜歡包辦代替。很多爺爺奶奶生怕孩子動手,孩子一有事,老人就去幫忙。所以讓孩子養成了不想動手,不願嘗試的習慣。第二,是不是大人過於苛責。孩子碗打碎了大人是不是說,你怎麼連個碗都端不好?孩子擰毛巾沒擰乾,大人是不是說這麼簡單的事情你怎麼不會做?
從現在開始要多給孩子鼓勵,就從已經會做的事情開始。告訴他,你真棒,這麼多事情都會自己做呢。然後再看你讓孩子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問孩子覺得那裡難,分步來解決孩子的困難。比如讓孩子自己洗澡,孩子覺得盆太大了、龍頭太高了、熱水瓶太重了,那麼我們就幫他把這些困哪解決,一步步引導他,最終讓他獨立完成。
-
3 # Angelia富貴牡丹
首先孩子有畏難情緒是很正常的,大人正確引導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大人何嘗沒有畏難情緒,只是大人和孩子面對的問題不同而已。當我們發現孩子想逃避,不想繼續做的時候,要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可以採用“共情”的方法,通常孩子更願意接受。這樣對孩子說:“寶貝,這個是有點難度,媽媽小時候也做不好呢,但是後來媽媽努力就做好了。你再堅持一會兒,我覺得寶貝一定能行的。會了也就不難了!”“我覺得你做得其實已經很好了,再堅持就更好了!”事後,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情,要抓住這件事去教育孩子,告訴每一件事情都是付出努力從難到容易,需要我們去堅持。
-
4 # 笑容悠悠
寶寶這種情況,不是有畏難情緒這麼簡單了,一定有做事特別喜歡依賴別人的情況。這種寶寶就是小時候家長包辦的太多了,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當孩子想自己動手的時候,都不被允許,慢慢的孩子也不想自己動手了,遇到稍微有點難度的事情,就不想做了。
想讓孩子獨立起來,必須得從家長自身做起,先把包辦的習慣改了,從孩子自己的事情開始,到家務事都讓孩子自己動手做,慢慢就能改掉依賴的毛病。
家長切忌著急,一定要慢慢來,先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開始放手,最好是孩子喜歡玩的遊戲開始,從簡單的事情開始。
-
5 # 米多米也多
寶寶有畏難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向困難挑戰。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孩子去嘗試一下,克服不了的時候,家長給予適當的幫助。慢慢地培養孩子地信心
-
6 # 諾諾69
那這個事情得從兩方面來講
一方面,對寶寶自身來說。每個人遇到困難,都會出現害怕的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呢,主要源自於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不足,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克服這個困難,他們內心就不會充滿恐懼,但是因為寶寶還小,他不知道他自己能不能克服這個困難,即便在家人看來,那個困難對他來說不足為懼,但是對他來說,就像一座大山一樣,他缺乏前進的動力,那麼這時候呢爸爸媽媽不能在一旁指責他,而你應該在一旁拉著他一起前進,寶寶才不會懼怕困難。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要反思一下,平時在家中有沒有給寶寶做了過多的事情,而導致於他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困難,一路風雨無阻,那麼這種寶寶遇到一點點的風霜雪雨,他就立馬就倒了。對於比較弱不禁風的孩子,爸爸媽媽一定要適時的放手一下,讓孩子稍微經歷一點小風小雨,讓他慢慢成長,以後才能經受住更大的風雨。
-
7 # 糯米麻麻Coco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得長處和短板,所以做家長的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得畏難情緒。先搞懂原因了才能有解決辦法啊。還有針對有個性的孩子就是要多鼓勵。比如會背唐詩的感覺特別棒,多鼓勵培養自信什麼的。家長積極引導,培養孩子開朗又能沉住氣的性格。性格將真的決定命運。
-
8 # rainbowzhong75
家長可以多多鼓勵孩子。先把事情分步驟,可以讓孩子一起來分析,把事情分步驟拆解開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完成一小步就和孩子擊掌慶賀一番,逐步樹立孩子的信心。慢慢的孩子不僅養成了分解問題的能力,還建立了自信。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習數數。那麼先(買)做1-10的數字卡片,每天和孩子一起玩認數字遊戲,先從1開始,拿出1的卡片,再準備一件東西(比如孩子的玩具),教孩子一個xxx,對應1的卡片。然後請孩子找出1個xxx(孩子的另一個玩具)孩子找對了就和孩子擊掌慶賀,甚至腳丫對擊。孩子一定會樂不可支,不僅學到了你想要他學的東西,還很有樂趣,增進了親子關係,一舉三得啊……
透過這樣一點點的“訓練”,相信孩子會建立起自信的。
-
9 # 文都肉多多
幼兒園要舉辦親子自制圖書大賽了。點點一回到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她一會兒畫圖,一會兒裁剪……做著做著,問題出現了:這本書只有前兩頁,後面是什麼內容呢?媽媽鼓勵道:“你好好想想!”點點連忙搖頭:“我想不出來!”。媽媽有點著急了“這是你編的書,你說什麼內容就是什麼內容!”點點又搖搖頭:“……媽媽,還是你幫幫我吧!”一聽到這句話媽媽惱了:“又是這句話,怎麼一遇到點兒困難,你總是連想一想都不肯,以後可怎麼辦呀……”聽著聽著,點點不覺地縮起脖子,放下了畫筆……
當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逃避,這讓很多家長極其苦惱,因為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學習,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作為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時,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怎樣疏導才能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在遇到困難時,選擇退縮或依賴他人,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稱為“畏難”。對於孩子而言,產生畏難情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長自己的“想當然”,總認為“孩子是我的,就得聽我的。”要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使孩子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從而失去自信心;要麼給孩子的任務太難,使孩子常常形成挫敗感,導致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要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由於缺乏主動性,故遇難而退;還有些家長常常指責、訓斥孩子“太笨了、懶……”,孩子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欠缺,往往會因為成人的“這幾句話”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連本來擅長的事情也不如原來了,更不會主動嘗試解決未知的難題。
二是家長的“過度溺愛”,總覺得“孩子還小,能做什麼?”平時從生活上包辦代替,事無鉅細,使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當,不讓孩子“為難”,從而養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感。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事事都習慣於依賴家長替他解決,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謹慎,性格膽小,常常缺乏主見,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要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在勵志故事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
常言道:講一小時大道理,不如讀一分鐘小故事!每天睡覺前、吃飯後,都是講故事的好時機。講故事時,家長的“目的性”不要太明顯,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反而影響效果。要儘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舒適的氛圍,讓孩子在溫暖的懷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貼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時家長還可以和孩子邊讀故事邊討論,例如:
問題1:“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麼困難?你認為他能解決嗎?”如果孩子說“不能”,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其理由:“為什麼?”,從而瞭解在遇到困難時孩子的真正想法,便於以後更具體的指導;如果孩子說“能”,家長要適時追問“你覺得他會怎麼解決?”瞭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獨特見解。
問題2:“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樣的困難,你會怎麼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讓孩子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表達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自我學習和明確自我意識的過程。
問題3:“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做的?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歡他嗎?”讀完故事後,儘量讓孩子自己總結出故事蘊含的道理和做法,這樣他才會感觸深刻,家長只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輔助。以後當孩子再遇到困難時,以此進行自我激勵“我一定能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積極行動自然不在話下。
二、在完成任務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成功練就自信,自信贏得一切。實踐證明:過度溺愛使孩子缺乏責任心,過度保護使孩子膽小懦弱,過度幫助使孩子平庸無能,而過度壓制使孩子喪失自信。因此家長要學會給孩子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學著做個有心人,一改往常“你幹活,孩子置身事外”的行為,讓孩子也參與到家庭任務中來。例如:打掃衛生時,請他拿簸箕(培養合作能力)。用餐前,請他擺餐具(學習數量與對應關係)。外出購物時,請他拿一件東西(學會分擔)。尤其是你下班回家,別忘了請他幫你拿拖鞋(感受愛、傳遞愛)……
在此,家長要注意:讚揚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動力,剛開始無論孩子做得怎麼樣,家長都要及時的給予認可和表揚,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真沒想到你的家務做得這麼好!”“有你一起幹,這些活一會兒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幫助時,成人應真誠的表示感謝,讓孩子覺得自己就像個大人一樣,受到了尊重:“謝謝你給我幫了個大忙!”;給孩子的任務要讓他“跳一跳,夠得著”,並且任務的難度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在體驗成功來之不易的同時也能獲得成功的快樂;選擇的任務注意安全性,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活可以幹,什麼活不能幹。
三、在學習反思中,提高家長的引導策略。
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裡的老師,應該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導策略尤為重要。
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會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務時,首先要讓孩子明確任務內容:“我們要幹什麼?”然後引導孩子開拓思路,尋求方法:“我們都有些什麼辦法?”同時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好習慣:“我們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在做事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難,告訴孩子成功其實很簡單,只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其它都會迎刃而解:“出現了什麼問題?”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書、上網、查資料的過程中,知識和能力便會得到提高。帶著方案解決問題:“我們來試一試!”在引導過程中,家長要多用“我們”這個詞,讓孩子從心裡感到自己不是孤軍作戰,家長只需做一個傻同伴,學會提問和認可。
2、提供一些的線索。例如:當點點只繪製了前兩頁內容時,家長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線索:“你的書名是《我的朋友》,你畫的樂樂和笑笑都是你生活中的朋友,那你還有沒有其他朋友?像動物朋友?植物朋友?物品朋友?它們都是你喜歡的,或者對你很重要的……”。
3、先做簡單的事情。例如:當點點的思維受到侷限時,家長可以轉變角度,先和點點聊聊天“你和朋友之間發生過什麼事情,後來怎麼樣?”當孩子結合自身講述時,思路開闊起來,書的內容也就豐富了很多。
4、調整任務的難度。例如:當點點講述時滔滔不絕,呈現到書上時卻不盡人意,畫得人不像人,動物不像動物,家長就應降低任務的難度,改繪畫為貼上,貼圖片、貼照片……這樣有益於孩子操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不是說做了父母就自然能勝任教師的。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但用在每個鮮活的孩子身上時,教育的具體方法卻是不可複製的。因此,家長要多讀關於育兒方面的書籍,多聽一些專家講座,從中汲取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輔助於家庭教育。同時,家長還要多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情況,瞭解幼兒園的課程理念,學習老師的教育方法,積極做好家園共育。
-
10 # 若人生只如初見meng
多與孩子交流溝通,敞開心扉誠懇交流,得到一些情況,然後上網搜尋或者是買相關的書籍。另外你可以告訴他一些學習技巧,設定幾個小目標讓他逐漸進步,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以適當的鼓勵。
-
11 # 思普瑞特成長中心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她在餐桌上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讓她心生感慨。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自己犯錯誤呢?
因為犯錯誤就意味著失敗。
失敗就意味著自己輸了,不會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當然,所有人都怕輸,我們的孩子揹負著太多的壓力,就更加怕輸。
那麼怎麼教孩子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呢?
首先小喵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的孩子喜歡下棋,但是輸了之後,孩子的表現是:激動地悔棋、大聲哭鬧,說自己沒有輸,不能輸,你怎麼辦?
我們要了解到孩子怕輸的本質是什麼?輸不起,這種情況在成年人身上也是很常見的。孩子會覺得:如果輸棋了,我是不是就是一個不優秀的人,我是不是不夠好?爸爸媽媽還會喜歡我嗎?這其實就是以偏概全。
所以,家長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應該這樣:媽媽喜歡你不是因為你下棋很厲害,我就是喜歡你這個人。
在孩子輸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給評價性的語言:說孩子輸不起等等。當孩子輸了之後,等孩子情緒平靜了之後,告訴孩子下棋的能力要提升,但是你其他方面還是很棒啊,比如你游泳很好,堆積木很好,大家都很喜歡你啊,讓孩子理解到能力在很多方面,輸了一個,不代表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孩子無法面對失敗,不能經受挫折,這是正常的,但是家長還是要加以引導,否則,到最後可能孩子形成畏難情緒,長大後真的“輸不起”了。
在競爭的環境裡,家長要重新給孩子建立、灌輸正確的競爭意識,讓孩子積極向上地成長。
01
讓孩子適當體驗失敗
“名嘴”白巖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孩子沒有體驗到失敗,就無法領悟到失敗的意義,也很難從失敗中學到東西,只有放手讓孩子歷經挫折,才能更好、更堅韌地成長。
我們在平時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怕他落敗,就“放水”讓著孩子,甚至因為他輸了哭鬧,就更改遊戲規則。
這樣只會讓孩子誤解,認為“贏”是最重要的,只有贏了,才能得到認可,而輸了就是可恥的、不被接納的,從而“得失心”變得很重,失敗了就倒地不起。
02
不鼓勵孩子盲目競爭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輸不起”的背後,都是父母“輸不起”。
在孩子的幼年期,我們要擺正心態,不需要過多地、刻意地跟孩子強調競爭,更不能強迫孩子去競爭,拿他跟其他孩子盲目比較,讓他承受不當的心理壓力。
曾有專家指出,孩子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導致孩子發育受限。當孩子精神放鬆,心態變得輕盈了,才會長得好、學得好。
每個孩子的賦能都不一樣,分數的高低,從來就不是評判孩子才能、才藝的唯一標準。我們要有意識地發掘孩子的長處與興趣點,找出他身上的“閃光點”,多加指引與肯定,讓他發揮自身的優勢,自信、樂觀地成長,自然會優於旁人。
03
給孩子制定易達成目標
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難免會給孩子設定一些成長任務或目標,有時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過高或不切實際,讓孩子難以達到或完成,孩子就會從中體驗到失敗和受挫。
迴圈往復,孩子便沉淪在自卑、害怕失敗、產生各種消極情緒、低落的價值感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情感下難以獲得成長、快樂和自信了。
所以,當孩子沉浸在失敗的情緒當中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① 共情和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
孩子哭了,我們可以抱緊他;孩子憤怒,我們可以默默的陪伴他;孩子沮喪,我們可以做個好的傾聽者。
總之,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告訴他:“一點挫折都經不起,算什麼男子漢”或“一點小事就哭鼻子,太嬌氣”。
不如這樣迴應孩子的失敗情緒:“我很愛你,我知道你感到有點沮喪/失落/傷心/憤怒……,我也很……。別擔心,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了,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② 跟孩子說說父母曾經失敗的經歷
孩子的各種情緒可能源自對於失敗和未知的恐懼,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曾經失敗過,當時我有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我是怎樣度過的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將來再次面對失敗時的經驗。
並且認識到失敗並是什麼難堪的事情,連自己心中的偶像(爸爸媽媽)都曾經失敗過,這不算什麼。孩子也會因此和父母的心更加貼近,以後遇到的挫折才更願意和父母傾訴。
不要只去關注孩子最後成功與否。無論孩子做什麼事,都爭取看到孩子過程中的努力,和具體成功的點。
把一個事情開展的過程中,孩子付出的努力,堅持,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態度,以及所達成的效果等,作為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物件,並具體地跟孩子描述出來:“你剛才做……的時候,認真的樣子真帥!”“雖然中間你有點累,但你還是堅持下來了!”“這個東西雖然沒做好,但是剛才你這個地方的想法真棒!”……
④ 如果孩子還小,可以讓繪本或動畫幫忙
對於小寶Bora說,可能一個他很喜歡的卡通形象就能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很多類似的卡通片或繪本都可以用來引導孩子正視失敗和挫折,並且知道我可以怎麼做。
比如《勇敢的艾琳》講述了面對狂暴的暴風雪,艾琳無畏地前行,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背對著雪倒退著走,之後摔倒、腳扭傷、迷路;而同時,她的內心也在經歷著選擇、猶豫、彷徨、恐慌和掙扎……艾琳的故事會讓孩子同艾琳一起經歷磨難,體驗成長。
《一定要比賽嗎?》講述了人從出生開始,就充滿了許多的競賽,身高、體重、智商、成績,都可以拿來比一比。原本應無憂無慮、天真歡樂的孩子,陷入越來越多的不安與疲累。孩子總是擔心“比不上別人”,這樣的擔心,反映的正是父母、老師甚至整個社會所給予孩子的價值觀。如果競爭是人生中必經之路,那麼何為真正的贏家?
還有《小熊烏夫系列》講述了一路摔倒,也一路成長的小熊烏夫,在生命的點點滴滴中積聚力量的故事。
小喵老師說
只有成人世界減少比較與負向評價,懷著欣賞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無論結果是成是敗,是輸是贏,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是獨一無二值得尊重與珍視的生命!
-
12 # 生肖俠官方
孩子有畏難情緒的表現是,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沒有主動性;做事情沒有信心,對自己做的事情持懷疑態度;對父母要求做的事情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能躲就躲,就連自己原來最願意做的事情要是產生了畏難情緒,也會打退堂鼓。
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孩子養成懶惰和依賴性,自己能不做就不做,可以說,畏難情緒對於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都是不利的,如果遇到孩子有畏難情緒時,家長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平時要與孩子保持多溝通交流,要善於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及時幫孩子想辦法解決,並教育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
第二,孩子的畏難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興趣所致,因此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或參加活動的時候,不要一副強人所難的樣子,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興趣,不然會加重孩子的心裡負擔,讓孩子的畏難情緒變得更加嚴重。
第三,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千萬不要在孩子還沒接受的情況下逼著孩子去做,家長要有耐心,要善於做細緻的教育工作,要用適當的方法來啟發孩子學習,促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最終把父母的積極性轉化為孩子主動學習和做事情的積極性。
-
13 # 笑鐘的世界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面對失敗,作為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失敗,緩解孩子的畏難情緒?
面對孩子的失敗,最忌諱的一種做法是打罵孩子,抱怨孩子,數落孩子因為種種不聽話而導致失敗的後果。這種處理方式,對孩子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孩子心裡會產生逆反情緒,自卑心理,面對失敗,會採取逃避的方式。
小杰剛上小學一年級,他最怕穿繫鞋帶的鞋子,因為媽媽教了好多遍,他也沒有辦法學會。在學校裡,有一次鞋帶散了,小杰不會系,最後不小心絆了一下把膝蓋摔破了。放學後,媽媽知道情況後不斷責備小杰,說他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真沒用!小杰的心裡非常難受,卻更害怕繫鞋帶,以至於到了初中,小杰才真正學會繫鞋帶。這種失敗的挫折感一直伴隨小杰的青春期,每次遇到困難,他總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小杰媽媽偶爾翻小杰日記本時發現了這件事,後悔不已。
其實,小杰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本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如果媽媽多些耐心,這種遺憾根本不會發生。
因此,面對孩子的畏難情緒,明智而合理的做法首先是細心觀察,傾聽孩子的呼聲,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是作業上的困難,建議孩子靜下心,認真閱讀,幫他分析題目,鼓勵他採取另一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總會遇到困難。給孩子講講面對困難時,我們做父母的是如何戰勝,解決困難的,親身經歷,比空洞的說教更具有說服力。
面對各種困難,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不要被打垮,不逃避,不抱怨,講究方法,勇敢面對,總有辦法解決。
告訴孩子,永遠記住,方法總比困難多!
-
14 # 伊水緣
《如何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
我沒有猜錯的話,孩子的畏難情緒多是由於學習壓力大所致,為此,還要從解決孩子的心理扶養說起。
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觀點,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故,反常情緒的出現,為培養孩子的性格提供了機會,而不是擔心,甚至害怕。
繞不開的彎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路是必走的,繞是繞不過去的,比如自私、任性、逆反等都是些帶彎的路,有些所謂的問題是人本能的早期體現,例如,為了生存的“搶食”、“霸母”行為等,連小雞小狗都這樣,何況人乎?
有預則立
我們需要做的是要有“預”在先,等著它的出現,並泰然處之就是了。例如,第一次對孩子說“不”的教育,是一場孩子教育中的重頭戲、大戲,必不可少(但也要注意分寸,不能演過火了)。能做到這些,我們的心態和感悟就是積極的、主動的、智慧的,效果就必然是好的。
現實問題淺析
一、孩子還小呢,長大就好了:這是一種不懂教育的冒險行為,耽誤了不少的孩子,也是目前不少“性行背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孩子沒考好是孩子粗心了:真正的問題是早期性格培養的問題。
三、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這是作為母親的最大失誤。
“性行背馳”的解釋
性——性格,能自動主宰人行為。良好的性格一旦養成,可使孩子日後(或終生)的意志成本降至最低。
行——行為方式,受主導作用的是人的性格,分為自覺性行為(無需意志成本)和強制性行為(需要較大的意志成本)兩種。
背馳——藉助了股市用語,這裡特指性格與行為的不和諧程度。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
——— 性行統一 背馳歸零
(這裡我沒引用“言行一致”的習慣性說法,
因子曰:“所信者聽也,而聽尤不可信”。)
-
15 # 如意媽媽育兒
當孩子面對失敗有畏難情緒時,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直面失敗,樹立一個良好的態度:
第一,當孩子做事情初次失敗,不免心裡難受,不舒服,心理上有落差,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活動,首先要告訴孩子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正視它,不要害怕,態度上要放平心態。
第二,教給孩子要從失敗中找出原因,究竟是哪方面因素導致失敗的?從失敗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後再遇到這種問題時就不會失敗了,也不必害怕了!
第三,教給孩子要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從失敗中總結實踐出來的,失敗的次數越多,離成功就越近了!
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負面情緒,作為家長一定要耐心疏導,諄諄善誘,開啟孩子心結,以後再遇到這種問題時自己就會處理了!
-
16 # 孟帥天涯168269074
孩子為什麼會畏難,這個要找準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舉例說明:孩子現在有道題目不會做,在你看來這道題目很簡單的,不會做一定是孩子沒學好,所以你跟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不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所以不會做?那麼你覺得孩子還會有做下去的勇氣嗎?我自己的方法是:來,寶貝告訴爸爸,這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在確定孩子讀懂了題目後,告訴孩子這道題目很簡單,孩子你一定能做出來的,之前不會做只是因為你沒有搞明白題目,現在明白了,我的寶貝一定能做出來,加油!!!如果你做好了,爸爸帶你去遊樂場玩好不好?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我想孩子的積極性會上來,做題會更專注,之前說了題目很簡單,那麼我相信孩子最後一定能做對,家長您說呢。哪怕是做錯了,告訴孩子哪裡錯了,誇大錯誤的效果讓他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想他馬上會給你她想要的結果的。舉例說明:班級有42個同學,明天要去春遊,現在需要租公共汽車來去公園,現在有三輛汽車,第一輛30座,第二輛40座,第三輛50座的,問應該選那一輛汽車?我的孩子選的的是40輛,答案顯然是錯的,我沒有去指責他,而是開玩笑的和他說寶貝我們有42個人,現在這輛車只能坐40個人,那麼還剩下的兩個人只能腿走過去了,既然你選了40輛車的汽車,那麼,你就自己走過去吧,別的同學坐車過去好不好,她趕緊和我說不行,我也要坐車,我告訴她沒有位置了,她就會明白,應該選一個更大點的車,答案也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這樣的效果是不是就不會讓你的孩子害怕做錯,害怕困難,不想做題呢?我個人覺得這樣孩子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把自己代入會有更好的效果解題。
沒有誰家孩子是絕頂天才,都是靠家長們的引導和開發,所以孩子畏難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打擊孩子們的信心,讓他們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所以,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力,給他們更多的信心,我想孩子會給你你一個你滿意的答案的!
-
17 # 擦亮眼睛看清人
感覺人性就是善良純樸開心樂觀的人!特別是活在底成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就算在現實社會里遇到過小偷什麼的也挺正常吧!但是如果遇到偷腦子被控了!這就不好說了!這樣的小偷咬不住你!會從你的大腦記憶裡檢視你的朋友裡面!都是些什麼樣的朋友!然後找一些脾氣不好的愣頭青!進行控制然後在裡面挑撥離間!太迷信相信老神仙小鬼的有可能會做出傻逼事!暴怒起來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說還是現實裡面即使遇到小偷也可以報警抓小偷什麼的
-
18 # e優課
想要緩解孩子畏難情緒,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失敗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孩子怕輸的本質是什麼?在孩子的幼年期,我們要擺正心態,不需要過多地、刻意地跟孩子強調競爭,更不能強迫孩子去競爭,拿他跟其他孩子盲目比較,讓他承受不當的心理壓力。 再有跟孩子說說父母曾經失敗的經歷,孩子的各種情緒可能源自對於失敗和未知的恐懼,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曾經失敗過,當時我有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我是怎樣度過的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將來再次面對失敗時的經驗。 其次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千萬不要在孩子還沒接受的情況下逼著孩子去做,家長要有耐心,要善於做細緻的教育工作,要用適當的方法來啟發孩子學習,促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最終把父母的積極性轉化為孩子主動學習和做事情的積極性。 最後孩子的畏難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興趣所致,因此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或參加活動的時候,不要一副強人所難的樣子,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興趣,不然會加重孩子的心裡負擔,讓孩子的畏難情緒變得更加嚴重。
-
19 # 少兒心理課堂
我認為,緩解孩子的畏難情緒,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與孩子“共情”,做孩子的知心人共情即同理心,按照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義:①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②把握對方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絡,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③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與孩子共情,即家長要設身處地體驗孩子畏難的感受,給他講述自己畏難發愁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不僅是自己害怕困難,其實人人都有困難。困難是人生中常見的現象,沒有多麼可怕,只要正確面對,總會邁過這個坎。
二、學會賞識孩子,做孩子的伯樂賞識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如果我們都能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你能行”,“你真棒”,在家長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於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於是孩子的潛能就象火山一樣爆發了,面對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三、幫孩子制定合理目標,讓孩子體驗成就感開始幫孩子制定學習目標要具體可行,易於實現。要引導孩子做事由易到難,由小到大,逐漸取得一個一個的勝利。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感,自會越來越自信,畏難情緒慢慢就會土崩瓦解。
-
20 # 好家長勝過好老師
下面我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 當孩子有畏難情緒的表現時應嘗試以下內容可以防止跟避免孩子有畏懼心理。
家長平時要與孩子保持多溝通交流,要善於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及時幫孩子想辦法解決,並教育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
孩子的畏難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興趣所致,因此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或參加活動的時候,不要一副強人所難的樣子。
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興趣,不然會加重孩子的心裡負擔,讓孩子的畏難情緒變得更加嚴重。
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千萬不要在孩子還沒接受的情況下逼著孩子去做,家長要有耐心。
回覆列表
做家長的要認同孩子的情緒,認同跟接納還是️不一樣的地方,認同不僅僅是接納,還讓孩子感覺到情緒的合理性。如果我們理解孩子,往往會平復孩子的情緒,孩子也不會再被同一個問題困擾了。
情緒引導是個系統工程,父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是前提。父母還必須觀察孩子,瞭解孩子,整合各種技巧,在具體的情境裡將這些方法靈活運用。最重要的是常常和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