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言散語三兩句

    來幾個妖怪神仙的

    山海經

    神異經

    博物志

    搜神記

    唐傳奇也有些不錯,這裡懶得提了

    後面就聊齋志異

    閱微草堂筆記

    後面的就很白話了

    野叟曝言這種

  • 2 # 十方運

    棋經,鬼谷子,抱朴子外篇,挺經,長短經,三略六韜,素書,戰國策,人物誌,冰鑑,圍爐夜話,小窗幽記,菜根譚,羅織經,智囊,春秋列國志,六合賭術,傳習錄,醉古堂劍掃,幽夢影

  • 3 # 就是這崽兒

    讀古籍我認為需要一些語感和基本知識,前期可以先去嘗試背誦一些名篇,比如千字文 道德經等等都是很大氣而且有一些語言生活中都接觸過的,字數也不是很多,每天上廁所的時間就可以背一段了。翻譯版本很多,背誦後可以嘗試自己理解其意。

  • 4 # 曹孝豐1

    個人強烈推薦<玉曆寶鈔>,<康壽寶鑑>,<陰律無情>等善書,可以不信,但請不要誹謗

  • 5 # 流年碎影50

    最近買的床頭書:《柳弧》《酉陽雜俎》《南村輟耕錄》《青箱雜記》都還不錯,我發現前人筆記,雜記特別貼近生活,很精彩

  • 6 #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資治通鑑》,《孫子兵法》,《春秋》,《左傳》,《史記》,《詩經》,《楚辭》,《離騷》,《大學》,《中庸》等,對你終生教益非淺。

  • 7 # 李子寒泉

    《嫖經》,六百年前的明朝綠茶鑑定聖經。

    其中鑑定原則只對綠茶有用,只適用於事故發生後的覆盤,不適用於日常相處。

    切莫推之四海,畢竟,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溫柔可愛的好姑娘。

    男子看此經,知花叢套路;女子看此經,識狐狸技倆。

    言語雖俚俗,滋味可深思。

    茲摘錄數條,仿經書註疏之條,博大方之家一笑。

    1、

    經:三年一添歲,半載兩誕遇

    注:匿齒不得已也,假生日殊可笑。

    釋:三年過去了,她的年紀才增加了一歲;可是,今年我都看她過了兩次生日。

    2、

    經:約以明朝,定知有客;問乎昨夜,決對無人。

    注:首句恐失了主顧,此舉防吃醋也。

    釋:約以今日,則身體不適、情緒不佳、天公不美、路途不便;他日相見,必曰近日皆深閨幽住,今日方始得出。

    3、

    經:蹙額告乎家事艱,知其相索;鎖眉訴乎借貸廣,欲我相償。

    注:可應則不待索而應,應而復索,實難為情矣。

    釋:見面則唉聲嘆氣,句句不離家事艱難、舉足維艱,則知欲索要錢財;相逢即蹙額作西子捧心狀,哭訴花唄額度快滿、信用卡接近刷爆,則提示你該幫她還花唄了。

    4、

    經:枕蓆雖盡乎情,彼此各了其事。

    注:二句絕佳,殊煞風景。

    釋:床笫之間,山盟海誓,彷彿恩情可再續三世;下床之後,魚類的記憶只有七秒。

    5、

    經:他人之異從姬說,乃指賣好之路;已妓之私向友言,是開引賊之門。

    注:舊雲“異”,陽物之異也,何必如此說?異姿、異才、異富、異俠,皆妓家之所喜。得趣處不向人言,真是難忍。

    釋:防火防盜防閨蜜,防車防坑防兄弟。

    6、

    經:遭溺丈夫,不解墮於陷內;著迷君子,豈知落於彀中。

    注:不蹈入便罷,一蹈入則不由不墮落。

    釋:刷火箭、買禮物、投食、買水,盡是遭溺丈夫與著迷君子。

    7、

    經:討好則千日不足,搜過著一時有餘。

    注:討好時費盡苦心,一朝棄之,可嘆可嘆。

    釋:《嫖經》亦有云“屢問不言由意背,才呼即應為情親”,“屢問不言”者,縱然千日討好,也難免一朝棄之。豈不聞: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

    8、

    經:為財者十有八九,為情者百無二三。

    注:雖云為情,到底為財也。

    釋:所謂綠茶,要麼求俊、要麼求財,若兼吳彥祖之貌與馬雲之才,固然上佳。若不能得兼,舍吳彥祖而取馬雲也。

    該書底本採用文物出版社據 明萬曆刻本影印的《青樓韻語》,經與注皆為古人所言,至於釋,則是作者所加。

  • 8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說到“有意思”的古籍我個人向大家推薦兩部遊記唐朝杜環的《經行記》和宋朝趙汝適的《諸蕃志》。

    先說下《經行記》。大唐天寶十年間,因為戰爭的原因,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麾下的一位隨軍書記杜環漂泊到了被稱為黑衣大食的阿拉伯帝國。再此之前的數個世紀,到達過西亞的華人可能不知其數,但他們大多都是商人、工匠或者是背井離鄉的失敗者,這些人不是文化水平不高就是經濟條件有限,所以即使是目睹了世界之大,也很難給後世留下隻言片語(比如杜環在大食遇見的畫匠樊淑、劉泚和紡織工人呂禮)。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好像真的得到了“天命”,無往不勝。

    而杜環則是一位世家子弟,他的家族是長安豪門京兆杜氏,屬於煌煌大唐的精英階層。所以,他不僅有足夠的能力去記錄下所見所聞,而且,他也有能力設法回到故土。 天寶十年他從中亞啟程,經過已經被阿拉伯人征服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波斯並居留在正在興建巴格達帝都的巴比倫,之後又隨黑衣大食的最高統治者曼蘇爾大帝巡視了了聖地耶路撒冷和巴巴里。漂泊了十年之後,杜環終於找到了回家的機會,終於從紅海沿岸的貿易港口登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途經錫蘭到達廣州,並最終在安史之亂結束的前夜抵達故鄉——帝都長安。

    回到了故國的杜環寫下了《經行記》,記錄下對大多數同胞來說想都不曾想過,但是自己卻曾經走遍的那些神奇異域。 杜環的記錄是詳實而廣泛的,他在記錄了黑衣大食的物產、風俗、習慣以及奉行的信仰,也記錄了當時的另一超級大國佛菻——東羅馬,也就是曾經的大秦。

    在杜環的書中,羅馬依舊偉大,帝國也依然如故。而且《經行記》也證實了幾百年前的《魏略》等史書中對於羅馬世界的記錄如元老院(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高架水渠(有飛橋數百里可度海北諸國)以及“條條大路通羅馬”皆為事實;也更詳細的記錄了羅馬人吃麵包、喝紅酒、禮拜日休息(好飲酒,尚幹餅……其俗每七日一假,不買賣,不出納,唯飲酒謔浪終日),有著高超的紡織技(歷史上伯羅奔尼撒的絲織品精緻無比,一匹薄如蟬翼的面料甚至可以塞進一根手杖之中)。 《經行記》甚至還記載了亞歷山德里城中的自動購物機——“西海有市,貿易不相見,置直物於旁,名鬼市。”

    佛菻古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經行記》雖然並沒有完整的留到後世,世人所能看到的也只是被杜環的族叔,歷史學家杜佑收入《通典》中的一千五百字,但即使是這些吉光片羽的片段也給此後的華人打開了一扇向外的窗戶,在杜環的晚年,唐德宗派遣使臣楊良瑤出訪黑衣大食,這是兩個大帝國之間第一次的官方互動,而這也許就有著杜環或者說《經行記》的影響。

    杜環是一個人去闖蕩這個世界,而那“御宅”一族只要有心也可以對這個世界瞭如指掌。在杜環之後的五百年,中國南方正是宋理宗在位,一位名叫趙汝適的宗室子弟擔任了福建路市舶司提舉兼任泉州市舶使,負責管理對大宋朝彌足珍貴的海外貿易。

    泉州在當時有常住人口一百三十餘萬,是僅次於臨安的通都大邑,也是東方乃至於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都市,在趙汝適任職短短的兩年期間,泉州的繁華讓他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廣大和奇幻。於是趙汝適便“暇日閱諸蕃圖”,並“詢諸賈胡,俾列其國名,道其風土與夫道理之聯屬,山擇之蓄產,譯以華言”,寫成一部《諸蕃志》二卷,記載了東自日本,西至北非的默伽獵(摩洛哥)共五十餘國的概況。

    作為一部志書,《諸蕃志》雖然是個一次成型的整體並由趙汝適一個人用兩年的時間撰寫出來,但是由於被採訪者不同,這部志書在內容上是將不同的敘述者、不同的見聞疊加而成。所以和《經行記》不同的是,《諸蕃志》可以說不是趙汝適眼中的世界,而是那些“賈胡”,也就是來自四海萬國的商人、水手、藝人,甚至是宗教家們眼中的世界。

    因此,《諸蕃志》中的一些記載是真實和傳說共存,比如書中關於亞歷山大法爾斯燈塔的記載便是典型:

    “遏根陀國(亞歷山德里城),勿斯里(埃及)之屬也。相傳古人異人徂葛尼(亞歷山大大帝)於瀕海建大塔,下鑿地為兩屋,磚結甚密;一窖糧食,一儲器械。塔高二百丈,可通四馬齊驅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以防他國,兵侵則舉國據塔以拒敵。上下可容二萬人,內居守而外出戰。其頂上有鏡極大,他國或有兵船侵犯,鏡先照見,即預備守禦之計。近來為外華人投塔下執役掃灑數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盜鏡拋沉海中而去。” 這段記錄就是以事實為主,並摻雜著傳說。

    《諸藩志》成書於宋理宗寶慶元年,也就是公元1225年,而一百多年前的公元1100年,法爾斯燈塔曾經遭到了地震的破壞,僅殘存下面的第一部分,燈塔最高處的鏡室和燈室被毀。燈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為了一座軍事要塞瞭望臺。 而“其頂上有鏡極大,他國或有兵船侵犯,鏡先照見,即預備守禦之計。”則是指的地震之前燈室曾內裝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鏡,在太陽之下可以反射出耀眼的強光,可以在白天給接近海岸的船舶指明方向;有的歷史資料甚至誇張的聲稱,這面鏡子的反光即使遠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城邦拜占庭(之後的羅馬帝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林)也能看到。而還有的傳說認為這面巨大的鏡子照到哪條船上,這條船就會因為強光立即燃燒起來。陰天時燈塔的工人則依靠燃燒石油的燈光,再利用後方的反射鏡收集光線,然後反射出去,到了夜晚便是以火光照耀大海,據說無論何種燈光都能照射到百里之外的海面上。

    而“近來為外華人投塔下執役掃灑數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盜鏡拋沉海中而去。”則是一段古老的阿拉伯傳說:

    第七世紀末,羅馬大帝提比略三世意圖進攻亞歷山大城,光復帝國在阿非利加的疆土,但懼於艦隊被燈塔照見,於是派人向倭馬亞王朝的大將軍穆薩·伊本·努賽爾(伊非裡基亞總督,曾將羅馬在北非的駐軍全部驅逐,並征服了西班牙)散佈謠言,謊稱塔底藏有亞歷山大大帝的陵寢和珍寶。穆薩·伊本·努賽爾中計後下令拆塔,但在亞歷山大市民們的強烈反對下,只拆到燈室時便停止。

    其實這個燈室也是因為地震而毀壞的,而那個因為貪婪便自毀屏障的荒誕故事則和中國古代蜀道石牛的傳說一樣,時刻向人們提醒著人性中的永恆的弱點。

    就在趙汝適將亞歷山大法爾斯燈塔的紀實和傳說寫進《諸藩志》之後不到百年,也就是公元1303年和1323年,兩場地震徹底的摧毀了燈塔,使之成為廢墟,而《諸藩志》著的寥寥數語便成為這個古典時代八大奇蹟最後的記載。

    亞歷山大市

    雖然亞歷山大法爾斯燈塔已經不可再見,但是後世的建築對這個最長壽的“世界奇蹟”都有著致敬式的模仿。

    無論是“行萬里路”的杜環還是“讀萬卷書”趙汝適,他們都在自己的時代,以包容和公正的態度對那個世界做了最大的探索,堪稱“開眼看世界之人”。而當今的我們與其說再討論究竟是林則徐或是其他的什麼人,誰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時,不如去考慮下這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應當怎樣去“看”這個世界。

  • 9 # 耳食記

    其實對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文言文學習的現代人來說,古代那些用來給兒童開蒙的一些書就挺值得一讀的。

    比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這類與聲韻格律相關的,又比如《千家詩》這類簡單易懂的名家名篇選摘,以及像《幼學瓊林》這類典故故事集錦等等。這類書有一種啟蒙的新鮮感,能讓人很快的進入一個古文的氛圍,起碼可以讓人喜歡。

    除開這些蒙學書籍,一些比較輕鬆的作品也值得一看。比如唐宋時期反映當時日常生活的那些文人筆記,像《教坊記》、《開元天寶遺事》、《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這樣的,或者明清時期那些文人的小品文,像《陶庵夢憶》、《閒情偶寄》、《浮生六記》之類的。這些筆記小品,相較於那些冷冰冰的正史,非常具有生活氣息,又有一個比較平民的視野,能夠看到一點當時真實的生活情景,而且用字也很清新易懂。

    至於那些經書和子書,像四書、《莊子》之類的,如果不是專業研究者或者真心感興趣,其實不建議去讀。初看古文就去鑽研這些艱深晦澀的書,很容易就打退堂鼓了。

  • 10 # 小話詩詞

    誠邀: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讀?我試著回答一下吧,僅是個人觀點。

    我喜歡讀的古籍或者讀過的古籍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有幾本確實覺得特別有意思,也值得一讀,第一本就是清道光癸未年間鐫刻出版刊行的《圖注王叔和脈經》和《八十一難經》的合訂本,道光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這本書距今也有快200年了,也算是一本古籍。《脈經》和《難經》是魏晉時期的的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編纂的,王叔和對傳統中醫藥和中醫學做出過很乏的貢獻,王叔和從小酷愛醫學,曾專門在張仲景門下專心學習醫學理論知識,他研讀古代醫學典籍,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博採眾長,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自己的醫學理論,隨後編寫成醫學鉅著《脈經》和《難經》,成為中醫學學習中的常用書籍,明代浙江寧波人張世賢註釋了這部鉅著,清代道光年間由天德堂出版發行。這本古籍語言通俗易懂,讀來非常有趣,書中除過醫學理論知識之外,還附有相當多的中醫名方,讀來趣味盎然。見下圖:

    第二本我覺得有趣的古籍是清代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出版發行的一本字典,這本字典名字叫《四音釋義》,是清代河北平泉人鄭長庚編撰的,全書有十二卷,按照漢字的部首筆畫編排,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於:當時沒有漢語拼音注音的方法,每一個字的注音都會選取一個簡單常用的字來做同音字注音,對於四聲的註釋也是採用平、上平、下平、去升來注音,對每一個常用字的出處或者在詩句中出現的地方都會一一註明,就相當於是古代學習漢字音韻的學生入門的入門工具書。這本書的印刷在古籍中也算是比較精良的了版面編排也相當的用心,我就想以前的學生們拿著這樣的字典來學習是一種什麼心情,反正我就得它就跟我們現在的學生用《新華字典》來查漢字的讀音和意思是一樣的,是不是很有趣呢?見下圖:

    第三本我要說的古籍就是《東周列國全志》,這是一部小說,講述的東周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故事,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江蘇南京人蔡元放的著作,這部小說刊印於道光元年 ,也就是公元1821年,是木板刊印的的,也算一本古籍了。《東周列國全志》裡面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每一頁的扉頁上面還有蔡元放的點評,書中還有很多的詩,都是作為對每一個人物的點評或者是每一個故事的點評而出出現的,比如說對齊國的美女文姜的評價詩是:“二八深閨不解羞,一樁情事鎖眉頭。鸞鳳不入情絲網,野鳥家雞總是愁”這些詩句簡單易懂,而且蔡元放在描寫東周時期歷史人物時,夾雜演義傳說,每一個人物描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讀來是非常有趣的。見下圖

    第四本我要說的古籍就是《全圖繡像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三國演義》,是明代羅貫中的小說,只不過這本古籍在出版刊行的時候印了一些插圖,這本書也是道光年間出版發行的,一共十二卷,每卷十回,應該算是當時的暢銷書了,而且書中還帶有清初著名文學家毛宗崗的點評,毛宗崗評語手法獨出心裁,而且不乏詼諧和冷幽默。比如有一回寫到張飛和許褚的大戰,許褚因為之前喝醉了酒,連上衣和鎧甲都沒來得及穿,和張飛大戰時明顯的力不從心,被張飛丈二蛇頭矛刺中右臂,這個時候毛宗崗的評語是:“誰叫汝赤膊。”每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不由得會讓人大笑起來,《三國演義》的小說精彩無比,加上毛宗崗老道的評語,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多了一份十足的趣味。見下圖

  • 11 # 會跳高的豬

    當手機的螢幕滑過,餘光間瞥到這個問題,靈光一閃,我第一時間想到一本古籍,可能也是唯一想到的一本。所謂古籍,大概除經史子集之國粹,還有歷代志怪傳奇,元雜劇,明清小說等等。而我又大概是一個比較喜歡看小說的人,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說基本家裡都有,而且每年網商大促,總要添置一波,以至於家裡的書櫃都要被書本塞滿了。有時候想想也是心酸,人都住不起這麼貴的房子,卻讓書白白佔著空間。轉念又想,在如今這個知識落寞的年代,囤積圖書也算是對知識一點敬畏。

    言歸正傳,而在我讀過的眾多小說中,有一本,深深吸引了我。這本書很短又很薄,講的故事玄幻又奇妙。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道:“選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玄怪錄》”。

    《玄怪錄》是一本怎麼樣的書?也許看名字就能猜個大概了,書中記錄了南朝梁朝至唐代間神奇詭異之事,內容豐富,敘述精煉,修辭華麗。用高三老師的話來說,《玄怪錄》大概是借鬼怪之像,喻現世之事。裡面的故事有描寫官場腐敗的,有反映民間疾苦和民眾愚昧的,有描寫堅貞愛情的,有讚揚烈士俠女的,太多鬼怪其實可能連作者都不太相信,但是卻又反映出作者自身對待鬼怪之事的看法和內心的觀念。

    另外,與其他古籍小說相比,《玄怪錄》的故事及其精彩,辭藻極盡形容之最,作者寫作技巧高超,故事虛構意識強烈,即使沒有翻譯,也能讓人細細品味。正因為如此,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被後世小說借鑑,諸如,“三言二拍”、太平廣記等書中都有類似的情節的故事。

    可以說,《玄怪錄》放在現在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懸疑鬼怪小說,故事短小精悍,讀完回味無窮,值得一看。

  • 12 # 有怪

    害人經-《羅織經》。

    來俊臣,(651~697) ,唐朝武則天時酷吏。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歷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少時兇險,不事生產。因告密得武則天信任,成為武則天在政爭中的鷹犬。 他和羽黨共撰《羅織經》,作為告密的典範,羅織人罪,陷害無辜。他們實行廣泛的秘密偵查,集整人之大成,是請君入甕的發明者。《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實際上就是“整人經”,“害人經”,交他們的門徒如何編造罪狀,安排情節,描繪細節,陷害無辜的人。他們還爭相發明了刑訊辦法,名目繁多,可謂整人有數。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為何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據史載,整人專家周興臨死之際,看過《羅織經》自嘆弗如,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羅織經》,冷汗迭出,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羅織經》,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遂生殺機。

  • 13 # 楊角風發作

    前幾天有朋友抱怨,說現在娶媳婦好貴啊,沒房子直接免談,還是古代好,大不了還能浪跡天涯。

    我問,你說的古代,是指多麼古?

    他撇撇嘴,反正越古越好!

    這倒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剛剛讀到的《詩經》中的一篇,非常有意思,這篇叫《鵲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看到這首詩,我們往往會想到一個成語,那就是“鳩佔鵲巢”,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詩經·召南·鵲巢》,那麼這個成語現在是什麼意思呢?

    現在我們往往用鳩佔鵲巢形容強佔他人房屋,或者是擠掉別人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總之是一個貶義詞。

    那麼在《鵲巢》這首詩中,這又是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第一句,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講的是喜鵲喜歡築巢,而鳩卻想過來同住,這本是兩種鳥的本性,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在詩經中,則引申為小夥子(喜鵲)築巢,小姑娘(鳩)前來同住,意寓為姑娘出嫁住到夫家。

    而這種現象就跟“鳩佔鵲巢”一樣自然,女嫁到男家,是人類的天性,是很自然形成的現象。

    而鳩是什麼鳥呢?

    其實應該是布穀鳥,在《詩經·曹風·鳲鳩》中: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布穀鳥曾經是吉祥鳥,這段描寫就把它寫得很仁慈、無私,說女子嫁到男家後,兩個人品行善良,都很開心,互相撫養小孩,始終唯一。

    但其實,布穀鳥並不怎麼仁慈,它們會把卵下到其他的鳥窩中,而布穀鳥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把其餘的鳥蛋推出鳥窩,自己獨佔鳥巢。

    回到剛才那首詩,鳩既然嫁到了鵲巢,那麼她在幹嘛呢?

    “維鳩居之、維鳩方之、維鳩盈之。”

    “居”的意思,就是住在了這裡,意為娶回了家;“方”的意思呢,是指兩隻鳥並列住著,形容這對新人恩愛有加;而“盈”的意思,是多,也就是說他們倆生出了很多小鳥,把鳥窩都撐滿了。

    這其實是對這對男女深深地祝福,就像我們現在祝福新人“白頭偕老”、“比翼雙飛”、“早生貴子”一樣的道理。

    再看第二句,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子要出嫁,車隊來迎接她,之子于歸是一句祝福語,表明是女子要出嫁。百兩御之是男子前來接親,派來了好多車輛,這句話也是形容婚禮的開端。

    那麼整個婚禮的過程是怎麼舉行的呢?

    “百兩御之、百兩將之、百兩成之。”

    意思就是說,新郎帶來了很多很多車輛前來迎接新娘,然後呢,又有很多很多孃家人護送姑娘成親,最後呢,護送到新郎家,舉行了熱熱鬧鬧的婚禮,從而婚姻成了。

    之所以這場婚禮被《詩經》記錄了下來,還廣為流傳,肯定當時的場面足夠大,引起了轟動,人們才會記錄下來,並以此作為標準在民間流傳。

    讀完這首詩,確實讓人聯想翩翩,又讓我想起牛郎與織女,他們每一年的相會都離不開一種鳥,也就是喜鵲。喜鵲用身體搭起一座橋,也稱為鵲橋,牛郎就透過這座鵲橋渡過天河與織女相會。

    因此,喜鵲也成為了最樂於助人的鳥,也象徵著愛情,鵲巢也成為了,人間最美好的愛巢了。

    從這首詩也能看出,遠在周代,男子娶親就得先準備一個鵲巢(房子),再準備百兩(車子),才能娶到美麗的鳩。

    怎麼讀完,感覺喜鵲有點悲催啊!

  • 14 # 胡冷靜

    如期歸

    2017-06-02

    《幽夢影》清代張潮的小品文,裡面既有關於審美的,也有關於為人處事的,還有關於生活情趣的。如書中說的“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然矣。”還有比如“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則不得為君子。”再比如“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這本書可謂是一本求美之作,可謂是“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與詼諧”,真的非常值得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入駐MCN有優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