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了一顆果
-
2 # AI浮雲
關鍵點分析
先來解讀"誠懇認錯,屢教不改"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反應。第一,孩子通常是"被認錯"的。是家長認為她的行為是犯錯,她被迫做出家長希望的認錯行為,而有認錯行為不等於她真覺得自己有錯。從心理和認識程度而言,她壓根就沒意識到這是錯,因為在她眼裡她只是在探索、在認知、在學習,是很自然的過程,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才會不斷再犯。
第二,在不斷的再犯中,家長所說的嚴重後果並未發生。尋根問底是孩子的共性也是特性,他必須透過不斷地體驗來證實家長的警告或忠告是否真有其事。比如:說擦大人的口紅臉會變難看,會損壞孩子的面板,可當她不斷嘗試時,卻始終沒發現有成人說的情況出現,於是更激發了她的不斷嘗試的好奇心。
在嬰幼兒大腦發育關鍵期的程序中,2.5~6歲正處於社會規範關鍵期,而建立是非觀念就是孩子表現出的敏感行為。他們喜歡自己去體驗,透過不斷的嘗試——"這樣是對還是錯呢?大人是什麼反應?為什麼?我再試試!"來建立和明確對生活規範、日常禮節的行為準則的。如果這時家長只是簡單地用"對"和"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形成對錯不分、不信任他人、陽奉陰違的性格。
關鍵幫助
家長需要靜下心來細想:孩子真的錯了嗎?錯在哪裡呢?當家長用成人看待錯誤的標準限制孩子的行為時,就是禁錮孩子的思想。所以,家長要先調整好自己面對此類問題的心態:1.孩子的錯是我認為的標準,或許孩子並未認識到什麼是錯誤。2.當我把孩子的體驗和嘗試看成犯錯時,就是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也無法瞭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3.我要關注的是如何引導孩子探索,而不是他的"錯誤"。
當孩子不斷重複地"犯錯"時,是在給家長傳遞這樣的資訊:1.孩子需要家長的關注(可能沒有比透過製造出錯誤把大人吸引到身邊更見效的辦法了)。2.他想了解那個物體,正在對它進行探索。
招數一:廣播法。你一定知道廣播員這個角色要做的事情和職責範圍,把看到的和聽到的用語言如實地播報出來。"哦!水杯倒了!""啊,寶貝摔跤了!"
招數二:不恥下問法。當孩子製造出混亂時,請不要瞎演繹、判斷,請蹲下來去了解:"寶貝在做什麼呢?想怎麼做呢?"
招數三:正向引導,正面鼓勵。請用你的語言往正確的方向上指引孩子,並及時鼓勵。"孩子,請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或遞給我!"(大多數家長第一反應是:不要碰倒水杯!結果,恭喜你答對了!寶貝真的把水杯碰翻了!)
要提醒大家的是:方法是參考資料,請根據各自家庭環境、孩子的個性差異來調整並靈活運用,不要往孩子身上硬套。
名師看點
-
3 # 伶仃雪衾
孩子總是“誠懇認錯,屢教不改”,該怎麼辦呢?常聽家長說,我們家孩子真的是“認錯快,犯錯更快!”;“講的時候好像很明事理,也覺得自己錯了,可一轉身就忘了!照犯!”面對孩子“誠懇認錯,屢教不改”的行為,該怎麼辦呢?【專家診斷】我們來解讀“誠懇認錯,屢教不改”這種的行為背後的心理反應。在嬰幼兒大腦發育關鍵期的程序中,在2.5~6歲這個階段是“社會規範關鍵期”處於發展的過程,孩子從2.5歲開始把“我”與世界分開。我們知道在這之前他們是不知道“我”是誰的,也沒有“你我”的概念。他們一開口就是:“這是寶寶的”、“寶寶要吃!”用的人稱代詞都是自己的名字。而2.5歲以後,他們開始用“我”來取代自己的名字,什麼都是“我”的,“我要!”“我來!”這個時候,他們便開始逐漸脫離以“寶寶”為中心,開始喜歡走進人群,對結交朋友和群體活動有明顯的傾向,雖然,在群體中還是自己玩自己的,但跟以前的只“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段時間,他們也開始關注禮儀和禮節之類的事情,對與人接觸十分敏感,比如願意為成人做事——拿鞋、幫助掃地、抹桌子、搬椅子給大人坐、為大人倒水等等,都是“社會規範關鍵期”表現出的敏感行為。而建立是非觀念也是他們喜歡體驗的事情,他們是透過不斷地嘗試——“這樣是對還是錯呢?大人是什麼反應?為什麼?我再試試!”來建立和明確對生活規範、日常禮節的行為準則的。【金戰支招】我們還是要一起先來調整好自己面對此類問題的心態。首先,“孩子的錯誤”是你認為的標準,或許孩子並未認識到什麼是錯誤!其次,當你把孩子的體驗和嘗試看成是“犯錯”時,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也無法瞭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再次,你要關注的是如何引導寶貝,而不是他的“錯誤”上。然後,我們需要靜心細想孩子真的“錯”了嗎?“錯”在哪了呢?而當我們用我們看待“錯誤”的標準在限制孩子的行為時,限制的是他的思想、思維啊!當孩子不斷重複地"犯錯”時,他的大腦在為我們傳遞什麼資訊,需要我們去參悟呢?1、或許是需要我們的關注?(可能沒有比製造出錯誤來吸引大人來到我身邊,更見效的辦 法了!)2、他想了解什麼?他在探索什麼?所以,我真誠地邀請你去聆聽孩子,聆聽他行為背後的心聲,蹲下來去聆聽這天使帶給我們的最美妙地旋律!然後,使用正確地方法去引導。廣播法。我想你一定知道廣播員這個角色要做的事情和職責範圍,把看到的和聽到的,用語言如實地播報出來。“哦!水杯倒了!”“啊哦,摔跤了!”不恥下問法。當孩子製造出混亂時,請不要瞎演繹、判斷,請蹲下來去了解:“寶貝在做什麼呢?想怎麼做呢?”正向引導,正面鼓勵。請用把你的語言往正確地方向來指引寶貝,並及時鼓勵。“寶寶,請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或遞給我!”(大多數家長第一反應是:不要碰倒水杯!結果,恭喜你答對了!寶貝真的把水杯碰翻了!)該文選自《好孩子是怎樣培養的》(幼教版)
-
4 # 蘭心伊悅1
孩子大概都那樣吧!我覺得這樣比大人好多了,大人有了錯誤,大多因為面子,不懇認錯,兩個人吵架,或者是發生冷戰。
而小孩呢,有錯誤,及時認錯,避免了家長的嘮叨,而且家長也不會只圍繞這件事喋喋不休。
孩子也不記仇,不管你怎麼訓斥他,當時他可能很氣憤或是很鬱悶,一會就 忘到腦後了,玩起來還是很開心,也許這就是小孩子單純的一面吧。
當然孩子 總是犯錯誤不改正也是 不行的。看看用一個孩子能接受的方法。讓孩子深刻知道為什麼錯了。造成了什麼後果,這樣教育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
5 # 丫丫球球
首先,孩子犯了錯誤立刻道歉認錯,這個錯誤有可能本身是由於家長認為她犯了錯誤,她並沒有認識到錯誤的本質,她怕爸爸媽媽生氣,所以就道歉了。
另一個,可能是她本身能力有限,比如她想自己把牛奶倒進杯子裡,可是倒灑了,她道歉了,那麼本身這個事是錯的嗎?並不是,她內心出發點是好的,下一次,她又把湯倒在碗裡,這次可能連碗都拿掉了,那家長就會覺得她怎麼又犯錯誤了,這種事在家長看來,可能覺得她怎麼這麼不聽話呢,可是這個是她力所不能及的事,改變不了的。
-
6 # 繁華消盡
我們也是,兩歲多點,一說她錯了能很快的承認錯誤。比如說尿褲子,經常對她講尿尿叫媽媽或者自己脫褲子,可是就是記不住,強調了多少遍還是記不住,每次尿溼褲子以後問她該怎麼做,她就會說:“媽媽說,尿尿叫媽媽”,我會問她:“那你錯了沒?”她會馬上回答:“我錯了,尿尿叫媽媽。”可是過不久又會尿溼。我想可能是孩子所犯的錯誤是父母認為的錯誤,或許在她的心目中那根本就不是錯誤,自己做得也沒什麼不對的啊!就比如說孩子尿尿,對她來說我只是尿尿了啊!不穿褲子媽媽就不說我,一穿褲子尿尿媽媽就說我錯了,為什麼呢?這也是因為年齡小,還分不清對與錯。所以對於孩子,家長可以允許她重複犯錯,這對她們來說只是這個過程,在反覆的摸索中才能學會到底什麼樣是對的。家長要做的不是責怪,而是引導,引導他們往正確的路上發展,慢慢的,這些錯誤自然就會被改正。
-
7 # 雞湯有毒0920
孩子出現這種狀況,我覺得首先要反思的是家長自己,是不是每次孩子犯錯了,就一味的批評他,而不引導他思考為什麼錯,怎麼樣才是對的。
孩子才六歲,正是愛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必著急,慢慢來。比如如果他亂丟垃圾,你就罰他撿起家裡所有的垃圾,如果他下次再犯,你就罰他跟你一起掃地拖地打掃衛生,讓他知道這麼做的後果。
我認為對於小孩子來說,本身他自己是不知道對錯的,一切都在於父母的引導,比如他今天打人了,你不教育他,他就認為打人是對的,反過來說如果哪天他幫助別人,恰好遇到你心情不好,無視他的行為,或者一不小心說了重話他就會以為幫助別人是錯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父母要有耐心,不斷引導,獎懲分明,同樣的錯誤,第二次第三次犯,就必須加重懲罰力度,同樣,如果是做的好了,一定要表揚。
-
8 # 東方一抹綠
一般我們小時候做錯了什麼事,大人一般都是說,你怎麼這樣的,快說對不起,知道嗎。幼小的我們在大人們呵斥我們的時候,有一些是驚到的,不知道怎麼辦好,只能跟著說,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原諒了:哎,乖了,這就是好孩子。然後一些大人可能還給獎勵,然後反覆幾次之後,會在心裡覺得,錯了,就認就好了。而不是不再犯了。因為他會在心裡認為我錯是錯了,但我道歉就好。反正道歉也不難,大不了就道歉。
個人認為,如果說,那孩子在認錯之後加以引導孩子會知道,這事不能做,不能犯的時候那就引導就行了,但是一些頑皮的,有自己的獨立思維的,就要適當打一頓,當然,犯的錯是一些道德或者倫理,畢竟小時候接觸的也就是這幾樣,在這裡,倫理大部分講的是對爺爺奶奶老一輩的歧視厭惡,一般這樣的老一輩都是農村,或者到城市生活的,並不是說老一輩的怎麼樣,畢竟他們的裡面早已經形成,然後孫輩在新的環境成長可能跟老一輩衝突,當然只是一部分。這樣就要用打的粗暴方式,或者用所謂感受愛得方式,不過效果慢~
當然,主要的還是引導孩子的正確的人生觀,但又不能管得太多,基本必要的一些道德,禮儀,思想弄好就差不多了
可能說的比較片面,如果您覺得沒用就不必繼續下去~大家覺得還行就贊一下吧
-
9 # 梁梁說事兒944
孩子犯了錯誤,他知道錯了,但是總是改不了呢?我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從兩個方面,給同樣遇到這種困惑的父母說一說,是那兩個方面。第一,孩子為了得到表揚而去犯重複性錯誤!我家有一個兩歲的男孩己經能聽懂表揚和批評的話了。當然每個孩子都愛聽表揚的話而不是批評。有一次,我在整理家裡的幾盆花,其中有幾個黃葉子掉在了木地板上,我就對孩子說,“帥仔去把地板上的葉子丟到衛生間的垃圾桶裡去”,(其實.父母也是想陪養孩子愛勞動愛清潔意識)孩子聽話的去把葉子丟進了垃圾桶,我說,“帥仔真棒真是好孩子”。孩子聽到了表揚,樂的特別開心。接下來我去廚房幹活,也沒理會他,不一會,他就開始敲廚房門,我開門一看孩子手裡拿著花葉子,拉我去了衛生間將葉子丟進垃圾桶裡,然後抬頭著我,等待著我對他的表揚。不對呀!他手裡拿的是綠葉子呢?這時我在看哪盆花邊上的地上還有幾片綠葉子。哈哈!我明白了,原來是孩子先把花葉子拽掉扔到地板上的。我批評了他並且給他講,“掉下的葉子才可以扔掉,花樹上的葉子不能拽掉,那是觀賞的”,他直點頭認錯,但是為了得到表揚,這樣的事情又發生過幾次。第二,孩子為了引起你對他的關注,所以也容易犯相同的錯誤。
綜合上面我說的,因為孩子太小還沒有完全認知能力和完整的邏輯思維,在為了得到讚揚同時而又犯了另一個錯誤。
-
10 # Sayuki貓小葵
有幾種情況:孩子聰明,知道認錯了就不會被罰,所以只要看大人變臉,管他錯哪裡先認了再說,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錯沒錯;
還是聰明的孩子,不但會看父母臉色,還會順著話說,感覺認錯誠懇,也能說自己錯哪裡了,其實就是敷衍,從父母話裡面知道找主題;
教訓不夠,或者覺得沒什麼,很多孩子自主思維開始的早,因此不少人說,要引導,有時候他們雖然聽了,但之後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會去想“上次也沒咋地”“麻麻(粑粑)說的真的會嗎?”之類的問題,也就反覆了。
一些後果不傷及無辜和自身的問題,可以在監管好的情況下,父母故意製造點“麻煩”讓聰明的孩子在事件中發現問題,長記性。一些嚴重事情可以透過電視、新聞之類的給孩子提醒。不要一味的罵,也要避免枯燥的長篇道理,也別覺得一些事情就要避著孩子(例如我侄女家,到侄女考大學了,老人掃墓還說帶孩子去不好,導致現在孩子根本不知道對老人謙讓尊重和愛,根本沒多餘對長輩的情感)
回覆列表
小孩子能夠當下就意識到錯誤,這是很難得的,作為家長應該在當時就提出表揚,也可以給點物質的表揚禮物。下次再犯的時候就可以好好說,上次你做的好,我也獎勵了你,為什麼還會犯錯誤,是不是要把禮物收回來。適當的刺激下孩子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過激。
我有一個小妹妹,總是想玩我的手機,我就是對她提一個要求,做到了就給她玩,玩多久都有說清楚。所以每次都很聽話。如果不經過我的通知玩手機,我就會一天都不讓她玩,要她記住我們之間的約定。
有時候她也會打架,有一次咬了一個女孩,出血了,其實是對方先打她的。當時家裡賠錢讓那個小女孩去打狂犬疫苗,然後和我妹好好說,如果我咬你,你疼不疼,出血了疼不疼,如果要你去打針,你會不會哭,然後我妹也懂了些。再就說清楚為什麼打架,哪裡不好,做好教育她做人的道理。現在她很懂事,有時候我覺得比大人還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