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牌太史
-
2 # 一doremi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與諸葛齊名的龐統先生名聲雖大,但平生事蹟太少了,要說才能也是借別人之口體現出來的!
-------------附一,“齊名”龐統和諸葛齊名,源自於 “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德操為水鏡”,以及徐庶同學曾經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得天下。-------------附二,其他的評價陳壽: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司馬徽:南州士之冠冕。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魯肅: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龐統自評: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則最初是吳將,在周瑜手下做功曹,負責的就是人才這塊的事,是受重用的,周瑜謀西川這事他肯定有參與。後公瑾暴斃(孫權嫌疑非常大),龐統送喪回吳,居然不被啟用(孫權再次上嫌疑名單),只好投奔備備。雖然有波折,不過後來也被備備重用,“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後來輔佐備備進西川,隨軍軍師。龐統在入川的過程中出謀劃策,表現還是很搶眼的,可惜早早中箭就掛了。事蹟實在太少了,相比之下,諸葛自從跟了備備後,青雲平步,而後為蜀相,外交、內政、治國、治軍,都是槓槓的,為人詬病的有對人才過於求全責備、用兵不夠靈活、不太喜歡放權 外交方面,龐統不如諸葛內政、治國方面,龐統治國能力體現不多,剛投到備備手下的時候,當縣官那次表現的還是比較搶眼,可是貌似不屑於做這種事。(也間接說明了,龐統一定不是諸葛那種事無鉅細的性格,控制慾也沒有那麼強)。治軍方面,能被備備用來做隨軍軍師的人,這方面應該不錯。但無歷史評價。用兵:諸葛善於陣地戰,龐統更靈活多機變一些,這方面優於諸葛。我自己的整體評價,龐統可算是國之謀士,諸葛則是國相,諸葛治國治軍整體都比龐統更好一點點,但是軍事能力上,龐統更能把握戰機。(我的這個評價實在是太依賴於周瑜和劉備對龐統的使用上,很多地方並無事實依據,僅供參考) -
3 # 小凌說史
水鏡先生有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以說不管是小說裡面的形象、還是真實歷史上的龐統都是非常有才華的,而他在落鳳坡被亂箭所殺是非常可惜的,不然三國曆史可能會更精彩吧?
關於龐統還有一個歇後語,龐統當知縣-小材大用。在赤壁之戰前夕,龐統為了躲避戰亂到了東吳境內,被魯肅賞識並舉薦給了周瑜。為配合周瑜火攻,龐統給曹操獻上了一損招,勸曹操把船用鐵鏈連起來,即連環計。
由於龐統性格傲慢、相貌略醜在東吳得不到重用,於是去了荊州投奔劉備。剛開始劉備也不重視龐統,隨便打發他當了一個縣令。龐統上任之後不理政事,整天顧著喝酒,被人告到了劉備那裡。於是劉備就派張飛前去檢視情況,沒有想到龐統半天功夫就處理完了積壓的案件,這使得張飛深表佩服,於是再三舉薦龐統,被封為副軍師中郎將。
這之後龐統隨劉備攻取西川,最終命損落鳳坡。可惜!可惜!可惜!
-
4 # fyjdyhxdyh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亮同為軍師中郎將。為劉備與劉璋決裂時 獻三計 劉備取中計為用。龐統率眾攻城,中流矢而死。龐統有大材,材比亮,少人情世故。本能與臥龍沖天,卻中途死於非命。是天妒英才
-
5 # 鄭火炎焱燚
龐統字鳳雛,劉備的主要軍師之一。
因龐統去世時間較早,如何評價龐統,主要應該是從他在劉備手下做事說起。
首先,龐統具備了較高的管理能力,這點從他一日斷畢耒陽縣所有案子可以管窺。
其次,龐統的思路清晰活躍且比較激情。鐵索連舟,讓曹操大軍面對大江如履平地。要不是曹操大意,赤壁之戰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再者,龐統軍事才能極佳,進軍川蜀也是龐統力薦的,並且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進退自如。只是劉備仁義過了頭。相比諸葛亮在劉備取荊州時計策不多趨穩,龐統的軍事才能更猛。
綜合來說,龐統是一個善於管理,思路清晰鬼點子多,軍事才能突出的人才,只不過太早的離開了三國這個可以讓他大放異彩的時代。真想看看龐統北伐大戰司馬情景(相比諸葛我想鳳雛更剋制司馬)。
-
6 # 歷史戲語
三國謀臣武將太多,出名的也多,武將就不多說了,題主提到三國裡的龐統,如何評價他?不是隻看表面,從人才點來說,謀略不亞於諸葛亮。
龐統(179-214),字士元,漢族,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與諸葛亮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鳳雛”也。
持才而傲,天生我才必有我用;龐統最早投靠孫權,奈何孫權看不起他而且還說永遠不用這種人。仔細看孫權說的話,說明當時龐統是很傲氣的,持才而傲;其實這是龐統一貫個性而已,龐統有資本如此。龐統被魯肅推薦給劉備時,劉備也看不起他,原因在於劉備已經有了諸葛亮,加上龐統也是一副傲氣,所以劉備沒有重用。所謂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龐統內心本來是這樣一種思維;我是來幫你出謀劃策的,希望你們能誠心,熱情一點;沒有本事我也不可能這麼瞎折騰。再一個就是,我不是來做什麼阿喵阿狗的小官,就算給我做那樣的官,我也看不上;龐統希望的是,能被明主所器重而已。謀略過人,決斷非凡;孫權不用他,到劉備這裡只是被安排了一個職位,龐統心理的希望和現實落差太大,直接罷工不幹,被劉備解職。龐統任然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因為他準備離開這些不識才的主,好在諸葛亮極力再三向劉備說,龐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劉備才再次啟用龐統。龐統能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能力得到了劉備的認可。主要是因為龐統對於軍國大事分析,深得劉備的賞識;劉備已經有荊州了,但這不是劉備的理想,而龐統提出的西取蜀地,作為根基。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完全符合,後來劉備進軍西川,一路由諸葛亮為軍師駐守荊州,一路由龐統為軍師和自己取西川。龐統分析了當前西川劉璋形勢,在張松,法證的策應下,順利進軍益州。張松對劉備說,自己願做內應,請劉備進取益州,奈何劉備不忍心奪取同為劉氏宗親劉璋的地盤,猶豫不決;龐統見此,向劉備分析了當前形勢,如果只以荊州來興復漢室,太難了。荊州雖處要地,但人口太少,沒有太多資源可以支援以後的發展,且東有孫權虎視眈眈,北有曹操在等待時機;而益州沃土千里,人口眾多,是最理想的發展之地。劉備還是不能下決定,龐統建言,亂世之時,不能墨守成規;如果不取,他日別人就會取益州。如此,劉備才同意了進軍益州。取益州時,龐統給劉備獻策,劉備對龐統所提的上,中,下三策,採用了龐統的中策,以自己要回軍荊州為由,假意離開;而誘殺劉璋的手下高沛,楊懷二將,一路直向成都,勢如破竹, 打到涪城。假如沒有龐統,劉備能如此快的進取益州?如果不是龐統幫劉備下定決心,益州怎能日後成為劉備的根基?龐統其人,持才而傲,有底氣,善謀決斷,來得比諸葛亮更直接,更大膽。胸有妙策,能輔王業。龐統不僅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這就是龐統。
回覆列表
龐統的能力方面應該不亞於諸葛,但畢竟英年早逝,又長的醜。自然容易被忽略…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的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36歲。後被追賜統關內侯,諡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
龐統早年便以“鳳雛”(這是其他人給他的綽號)之名與諸葛亮(臥龍)齊名於荊州。當時水鏡先生對劉備面前這樣評價龐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龐統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
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但是,由於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魯肅就推薦他去劉備那,龐統聽取了建議,就來投靠劉備。但未得重用,不得以領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周瑜幫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
龐統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
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龐統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公元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