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草115
-
2 # 文人提筆安天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人肺腑,感人至深,更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成為後世千古傳頌的至理名言。
為何說范仲淹是北宋第一名臣,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仁宗時期名臣,官居參知政事,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一生政績卓著,暢曉軍事,文學成就突出。
在思想上,他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優後樂,成許多仁人志士的節操,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深遠。
在政治上,范仲淹進行政治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北宋慶曆三年,范仲淹面對國家內憂外患,向宋仁宗上奏,提出政治改革,提出整頓吏治、改革科舉、整修軍備、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等,改革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
雖然新政只推行了一年,但卻使北宋政治局面煥然一新,打開了北宋改革的風氣,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在軍事上,范仲淹擔任邊防主帥,在西北抵禦西夏元昊。在任期間,他提出“積極防禦”的邊防策略,以守為攻,而且在軍中精選將帥、大力提拔年輕將領,比如狄青。
在范仲淹的邊防策略實行後,西北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後來,宋與西夏簽訂盟約,使西北邊境出現了多年的和平。
在文學上,范仲淹的文章,主要立足於政,而不在於文,倡導時事政論、經世濟時,重視文章的政治作用,反對北宋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對北宋文風的革新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各方面都比較出眾,確實可以稱得上北宋第一名臣。
-
3 # 德雨50926495
範中淹,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與包拯同時代政治人物。因不願阿萸奉承,官做的越來越小,在赴任的途中去世,享年63歲。
與包拯不同,包拯有歷代戲劇作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不同的創作,朝著神的方向發展,或已神話。範忠淹則是個實實在在的人物。
歷史上,不時有憂國憂民的文學家,比如“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為老百姓發出吶喊,以後呢沒有啦。范仲淹作為政府高官員,能有這樣體恤民情的人,確實不多見,難能可貴。
他官做到相當於副宰相,住持了“豐熙變法”,在政治經濟國防多方面,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但觸及了統治者的利益,官一貶再貶。但事實上,在諸多方面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范仲淹先生政績卓著,文學作品等身,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為後人所敬仰,在現在仍然有極重要歷史與現實意義。
回覆列表
范仲淹一生都在仕途奔波,經常遭到同僚的詆譭,包括他的老師,同學,還有好友,但是他去世後的幾千年里老百姓卻給了他一個最公平公正的評價“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認為他是讀書人的領袖,是北宋第一名臣。
范仲淹2歲時喪父,家貧如洗,冬天天冷他將粥凍成餅,蘸著醋吃來充飢,這就是著名的“斷齏畫粥”的故事。但是他勤奮好學,晝夜苦讀,五年都沒有解衣服睡過覺,寒窗苦讀十載,青年時期就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鄱陽太守,考中之後,對自己的求學的艱辛也只不過一筆帶過“鄉人莫相羨,教子讀詩書”。
范仲淹敢說敢為,青年時立下志願“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被貶江蘇泰州時,發現從連雲港到長江口一段海堤年久失修,每年漲潮之際都會發生海水倒灌,老百姓顆粒無收,逼不得已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討飯為生。他心生不忍,連續三年,年年上書請命修海防。
得到朝廷允許好,他領著當地百姓馬不停蹄投入駐堤,可是天不遂人願,工程開工不久,就發生了大的海嘯,將100多施工人員捲入大海之中,無一生還。修還是不修,朝廷大員討論了三天,等訊息的這三天,他就一直站在海防線上,海水沒過他的膝蓋,他都沒有退縮過,仁宗皇帝被他的真情所感,力主修完,這一修就是三年,三年多的時間他一直都在一線和百姓一起完成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堤壩,一共150多公里,在海堤修好後的200年間再也沒有發生過水災,無數離鄉背井的人們趕回家鄉,使得經濟一下恢復很多,老百姓為了感念他的恩情,把他主持修建的這座堤壩,敬稱為“范公堤”,在堤壩旁建起他的塑像,讓子孫後代供奉他,記住他的恩德。
范仲淹一生三起三落,每次被貶黜之後,他都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兢兢業業,每到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治理的秩序井然,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也因此他獲得好評無數。51歲那年,他再次被貶,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其實他這一生一次都沒有去過岳陽樓,只不過是憑著好友寄給他的岳陽樓的畫像,靠著自己的想象寫出這篇流傳千年的文章。告訴世人,自己雖遠離朝廷中央,但為國為民的初心不改,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
因為自己從小經歷磨難,所以他老年捐出全部家產,購置千畝良田,興建義莊,照顧貧困的鄉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既是對自己理想的鞭策,也是對後人的勉勵。他的四世孫一代名相范成大就不遺餘力的傳承著先祖的遺志,繼承他救助貧苦百姓的願望。
范仲淹一生為官,做到參知政事的高官,俸祿高,賞賜多,但卻把家產救助平民百姓,導致自己一生窮困潦倒,一生居無定所,乃至去世後,子孫都沒有錢辦理後世,可是老百姓卻自發的為他哀悼,他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他主政過的地方,當老百姓聽說他去世後紛紛為他建祠堂,傳頌他的恩情,這一傳就是幾千年,流傳至今,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