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青日本留學
-
2 # 武漢量學教育
知點一對一:日語能力考試聽力提分方法
1、詞彙量太少
聽力最基本的構成是詞彙,如果詞彙量不夠,聽力水平會大幅度下降。所以,積累平日裡的詞彙積累至關重要。
2、詞彙聲調不對
很多同學在開始學習聲調時,沒有牢固地理解和記憶日語聲調。在以後的學習中,把很多詞彙的聲調記錯,導致聽力時聽到的詞彙和自己頭腦中的詞彙無法對應上。
3、平時練習少
很多同學只學習單詞和語法,幾乎不做聽力練習,想著考前突擊幾天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聽力需要日積月累,例如看動漫,看日劇,做聽力練習題等都是練習聽力的好方法。
分析完聽力考不好的原因之後,我們該怎麼複習呢?
首先肯定是要加大詞彙量的積累的,不管學什麼語言,詞彙都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備考期間一般起碼需要兩本詞彙書和一本自己整理的易錯詞彙集,詞彙除了背單詞以外還可以刷一些模擬題,積累超綱詞;還有就是錯題本,把做錯的題積累到一起,很有利於記單詞和短語,所以這個是一定要準備的。
其次就是要多聽多練習,剛開始可以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材料聽,培養興趣,這樣你才會有更足的動力開展接下來的學習。聽聽力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詞,可以邊聽邊記,養成邊聽邊記筆記的習慣不僅可以使答題有依據,也能提高注意力。
最後在考前按照考試時間做幾次模擬練習,因為聽力考試過程中對時間的把握非常重要,錄音播放完畢立即收卷,根本沒有檢查核對的餘地,所以平時練習的時候也要嚴格按照時間來,培養自己的應試技巧和答題能力。
聽力雖然有難度,但是大家多練習總是會有提高的,也可以來知點學派一對一輔導,知點老師都是中外教結合,一對一指導學生,還首創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不同場景下運用所學知識,培養日語思維,從而提高日語能力。
-
3 # 毀樹容易種樹難
除了多聽,沒有其他的捷徑。
我在參加日語一級考試之前,也是苦於聽力較弱。我買了聽力測試的CD,每天利用上下班時間,反覆進行聽力練習。如果覺得時間久了有點枯燥乏味,可以觀看有趣的日本動畫及影視節目,開始選擇有字幕翻譯的,然後直接看不帶字幕的,這樣一定能夠提高聽力水平。
-
4 # 分鐘日語
第一步,準備聽力材料,日漫,日劇,日綜,日曲,聽力練習都可以。但必須有MP3檔案,中日文對照稿,練習必須要答案。
第二步,不看文字稿,先聽三遍日文。確認自己是否聽的懂,往往我們會看會寫會讀,卻不會聽,這是對日語不敏感。
第三步,閱讀文字稿,試著中譯日,日譯中。保證自己句子的每一個部分都是懂的,包括語法,單詞,助詞,標點符號。
第四步,跟讀,腦海裡回憶文字稿,用紙筆記錄關鍵詞,語氣,情緒,場景。
第五步,逐步提高MP3的播放熟讀。效果是自己跟讀的語速,語氣,語調都跟聽力材料一致。
第六步,聽寫。
最重要的是多聽,培養自己對日語的辨識度。很多喜歡日漫的小夥伴,一句日語不懂,主角名字的日文發音卻記得牢,這就是多聽的結果。
-
5 # 學術研究
其次,各種語言需要的前提都是從基礎開始,作為中國學生,你先把基礎學好,參加日語等級老師,這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建議你報個培訓班,可能價格貴了一些,但避免走彎路。
最後,我身邊就認識幾個。有個學妹就在準備這個,畢業後去日本讀研,經常培訓。有個學長,已經畢業,聯絡好那邊的導師,準備讀博了。所以請認真學習,可能是廢話,貴在理解如何學。
-
6 # 喜行碼英語
日語和英語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雖然對華人來說,都是外語,但二者的發音,文字,語法結構等都是天壤之別。有這樣的說法:英語是哭著進去,笑著出來,越學越簡單。而日語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越學越難。但是日語畢竟是一種來源於漢語的語言,所以華人學日語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記得以前在高中教書時,學校新開了日語課程,高中階段的日語都是基礎知識,很多學生一學就會,很多英語不好的學生就改學了日語。那年高考考日語的學生佔盡了便宜,也把學校了升學率提高了老大一截,為這事做決策的校長得意了好幾年。所以日語是比較容易入門的,因為它的發音和書寫,比較符合華人說寫漢語的習慣。
日語的聽力如何提升,一句話應該就回答完了,多聽多練,絕對比英語好提高。日本是一個比較注重禮儀的國家,很多習俗和中國不一樣。在練聽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情景。聽和理解相結合,日語聽力會提高得很快。
回覆列表
增加詞彙量
我們有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聽出了單詞的發音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和詞彙量不足有關,而且在日語中有不少發音相似的單詞,比如“橋”和“筷子”的假名都寫作“はし”,但是發音有輕微差別,這類詞彙也需要特別注意。
②抓住關鍵詞
在聽一段會話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聽懂每一句話的意思,只需要抓住其主要內容,明白中心思想,然後再做出判斷就好了。
日語中有很多曖昧表達以及在特定場合的會話表達,平時可以透過看日劇、與日本人對話等方式來積累。
最後,一定要經常練習,多多“磨耳朵”,希望大家的聽力水平穩步提升。